從《控制》到《死亡擱淺》,一家義大利遊戲發行商的發展路
起初,505 Games是義大利公司Digital Bros旗下分銷部門,負責遊戲作品在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歐洲關鍵市場的發行。本世紀第一個十年末期,《料理媽媽》(Cooking Mama)、《尊巴健身》(Zumba Fitness)等作品讓這家公司初獲成功。
505 Games總裁尼爾·雷利(Neil Ralley)在近期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料理媽媽》和《尊巴健身》幫助公司“打響品牌”,併為公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那時候(遊戲)零售行業還很活躍,如今同樣的機會已經不復存在,因為零售的空間正在縮小。對我們來說,掌控自己的命運非常重要。”雷利說,“我們在研發和發展合作伙伴關係方面的投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變得比過去更加國際化。除了歐洲和美國之外,我們在中國和日本也擁有強大的組織機構。我認為我們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2017年,505 Games簽約了芬蘭開發商Remedy的新遊戲《控制》,該作在問世後的18個月內銷量突破200萬份,並藉助PlayStation Plus的推廣和微軟遊戲訂閱服務Xbox Game Pass觸達了超過1000萬玩家。據雷利透露,505和Remedy正計劃為《控制》釋出一款“預算更高”的續作,以及一款多人衍生作品。另外,505 Games還拿下了小島工作室作品《死亡擱淺》的PC版本發行權。
“我們正在延續與Remedy的合作伙伴關係,這表明雙方彼此認可。”雷利說,“4~5年前,如果你告訴我們,人們會同時談論505、Remedy和小島工作室,就連我們自己都未必相信。與這些公司合作證明了我們作為一家發行商的實力,我們對此感到非常自豪。”
“但這並不意味著505只願意與Remedy或小島工作室這樣的公司合作,我們的心態非常開放,還簽約了許多量級相對較小的遊戲。”
按照雷利的說法,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發行業務之外,505 Games還希望加大對自研IP、合作開發IP,以及與Remedy等公司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的投入。三年前,發行業務帶來的收入佔505總收入的比例達到了60%,而在最近一個財年,505預計公司超過70%的收入將來自自有IP,以及與某些開發商的長期合作。“我們的目標是掌控公司的命運,將未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例如今年早些時候,這家公司就以500萬歐元的價格收購了《幽靈行者》(Ghostrunner)的IP。《幽靈行者》是一款賽博朋克動作遊戲,發售當天就收回了研發成本,並即將登陸PS5和Xbox Series X/S,預計在問世後的第一年就能賣出超過100萬份。雷利表示:“《幽靈行者》已經成為公司的一個內部IP,我們現在更有信心對它進行投資和繼續開發了。”
在2021年,505 Games的母公司Digital Bros還花了450萬美元收購《字謎探險》(Puzzle Quest)的開發商Infinity Plus Two及其關聯公司Infinite Interactive,這意味著505未來將可以使用這一流行IP。按照雷利的說法,如果出現合適的機會,505 Games“願意收購更多IP”。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想打造一個IP倉庫。”他說,“我們只是希望距離我們熱愛的IP更近,與有共同觀點的工作室建立更牢固的合作關係。”
雷利進一步講述了505 Games對待IP的看法。“有時候,當我看到某些發行商擁有大量IP卻束之高閣時,我就覺得非常費解。站在505 Games的立場來看,我們會定期檢視我們所擁有的IP,每年進行3~4次評估,看看是否有合適的機會將它們帶向市場。我們手頭的IP數量不多,但其中有一部分非常棒。”
作為一家發行商,505 Games會不會考慮收購更多研發工作室?
“遊戲行業確實在經歷整合,讓人覺得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收購事件發生。”雷利承認,“與其他發行商一樣,我們會不斷尋找新的方法來增強產品陣容,以及與合作伙伴之間的關係......我們經常討論怎樣才能吸引潛在的新合作伙伴。當然,我們不像微軟、索尼或騰訊等發行商那麼有錢,但我們的目標也跟他們不一樣。(收購工作室)這將是我們增長策略中的一部分,但我們會深思熟慮,以一種理智的方式來做這件事。”
雷利還表示,雖然505 Games近年來發行的《控制》、《死亡擱淺》(PC版)等遊戲都有不錯的市場表現,但公司並不急於與遊戲業內的3A大廠進行競爭。
“在現階段,我們肯定還無法與育碧、動視和EA等公司相提並論,但我們已經不僅僅是一家獨立遊戲發行商了。”他說,“過去幾年我們收穫了一些成功,贏得了Remedy、小島工作室等著名開發商的認可,同時也在增強自研能力,這些都幫助了我們更上一層樓。”
來源:手遊那點事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zudIVx8YkUd34tdp-lhMA
相關文章
- 《死亡擱淺》發行商開始發行國產獨立遊戲,這只是開始遊戲
- 淺析《死亡擱淺》的“連線”——從玩法到核心
- 漫談《死亡擱淺》的商業、開發與遊戲構想(上)遊戲
- 漫談《死亡擱淺》的商業,開發與遊戲構想(下)遊戲
- 《死亡擱淺》PC版本5個月吸金1.8億,推動發行商收入大漲30%
- 發售八個月後,《死亡擱淺》沒有“擱淺”
- 從《死亡擱淺》說開來,淺析遊戲裡的開放世界設計遊戲
- 《死亡擱淺》是上世代最佳遊戲之一遊戲
- 從《死亡擱淺》6.8分說起
- 從“體驗文明”進化到“重生文明”,《死亡擱淺》改變了開放世界遊戲遊戲
- 《死亡擱淺》:充滿說教味道的完美跑商遊戲遊戲
- 獨立遊戲佳作《孤帆遠航》:跳出“死亡”的“末日擱淺”遊戲
- 《死亡擱淺》:錯位
- 《死亡擱淺》:當代主義的藝術典範
- 再換一種角度來看遊戲,來看死亡擱淺遊戲
- 《死亡擱淺》:在“聯結”的世界裡,是 “個人”在遊戲中遊戲
- 一家遊戲周邊公司的發展史遊戲
- 從巨穴歷險到清純美少女,淺談AVG遊戲發展史遊戲
- 時到如今,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死亡擱淺》?
- 從發行商角度談遊戲發行中的7個核心邏輯遊戲
- 孤獨卻不寂寞,《死亡擱淺》:感受“在路上”的人生意義
- 粗談從跑團到電子RPG遊戲的發展之路遊戲
- 從漢化組到知名日遊發行商——聊聊撲家
- 小島秀夫:《死亡擱淺》是開放世界遊戲 行走其中就很有趣遊戲
- 並不穩固的“連結”,脆弱的《死亡擱淺》
- 雲遊戲發展史:從出師不利到東山再起遊戲
- 從玩法、敘事、主題三個角度淺要談談《死亡擱淺》的好與壞
- 大模型的發展淺望大模型
- 《死亡之門》開發者淺談遊戲設計的心路歷程遊戲設計
- 從心理與生物學理智分析《死亡擱淺》的爭議與其設計
- 獨立遊戲發行商 PLAYISM 負責人專訪:從採摘者到培育者遊戲
- “繩索”與“連結”:《死亡擱淺》的玩法解構
- 疫情之下 義大利遊戲開發者有著怎樣的努力和困境?遊戲開發
- CNN網路結構的發展:從LeNet到EfficientNetCNN
- 遊戲開發商與遊戲發行商如何保持良性關係?遊戲開發
- 德國發行商Assemble:與輕語遊戲展開戰略合作遊戲
- 如何通過鏡頭運用提升遊戲體驗? 《死亡擱淺》鏡頭藝術賞析遊戲
- 入手《死亡擱淺》,這些問題你需要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