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談遊戲成癮:僅有醫學界努力是不夠的

遊資網發表於2019-08-15
暑假期間,不少學生選擇網路遊戲作為休閒放鬆的一種方式。然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定義,長期沉迷網路遊戲造成的“遊戲障礙”是一種疾病。不少資深遊戲玩家戲言,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列出的病症,自己已經“病入膏肓”。那麼,專業病房能幫助遊戲障礙患者“脫癮”嗎?

人民日報海外版談遊戲成癮:僅有醫學界努力是不夠的

遊戲成癮患病率逾27%

今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將“遊戲障礙”作為新增疾病,納入“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疾病單元中。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釋出的第43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路遊戲使用者規模達4.84億。其中,12歲到16歲的青少年是網路成癮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遊戲成癮的患病率約為27.5%。

對一些辨別力、自控力較差的青少年來說,遊戲成癮正成為他們“成長的煩惱”。一些家長則寄希望於醫療機構為孩子“脫癮”。

前不久,北京回龍觀醫院在建立成癮醫學中心的基礎上,擴充套件床位增設了行為成癮病房,這是國內公立醫院首次探索建立此類病房。其實,在世界範圍內,不少醫療機構都在積極探索如何預防、治療遊戲障礙。

2018年,英國首家公立戒除網癮診所——網路障礙中心在倫敦西部開設。這家診所是英國首家政府投資支援的解除網癮機構,旨在幫助成年人和青少年兒童解決對暴力遊戲等成癮的問題;在日本,很多遊戲成癮的患者都會選擇去精神心理科就診,通常採取的治療方式是一對一心理諮詢;美國醫學界對遊戲成癮的研究由來已久,成立於2009年7月的華盛頓秋城reSTART康復中心,是美國第一家專門治療各種科技產品成癮的機構。

“網癮少年”因人而異

專業病房能幫助遊戲障礙患者“脫癮”嗎?問題的關鍵在於對“遊戲障礙”的認定。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玩遊戲不代表就是遊戲障礙或者精神心理問題。遊戲障礙有嚴格的定義和標準。

按照世衛組織的說明,遊戲障礙的主要表現包括:對遊戲行為的開始、頻率、時長、結束、場合等失去控制;遊戲優先於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儘管已經因遊戲產生了負面後果,但依然持續遊戲甚至加大遊戲強度。上述3個基本特徵需持續至少12個月以上。

此前,一些機構採取封閉、體罰等極端手段治療“網癮少年”的案例,曾引發巨大爭議。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表示,《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將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在此之前,“遊戲障礙”等概念仍處在開放性科學論證階段,絕不是以治療青少年群體的“網癮”為名從中牟利的不正規甚至是非法組織的“免死金牌”。

事實上,青少年遊戲成癮的原因因人而異。陸林分析,戶外活動時間減少、沒有其他興趣愛好、和父母同學的交流少等因素,導致手機成為孩子的重要“陪伴”。專家指出,解決青少年遊戲成癮問題,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而不是以“遊戲成癮”為藉口,一味將孩子推給醫療機構,推卸、逃避自身責任。

多方把控預防上癮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表示,希望不斷推進遊戲障礙相關的治療研究,並收集患者人數等準確的統計資料,從而更好地幫助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疾病治療。目前,探索出一套系統的遊戲障礙治療體系,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解決網路遊戲成癮問題,僅僅有醫學界的努力是不夠的。近日,國務院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其中,在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方面,網路遊戲相關內容被專門提及。檔案中明確,要實施網路遊戲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路遊戲上網運營數量,鼓勵研發傳播集知識性、教育性、原創性、技能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優秀網路遊戲作品,探索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採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間。

業內人士指出,家庭是預防青少年遊戲成癮的“第一道防線”。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沉迷於網路遊戲;要注重與孩子加強溝通交流,不能因工作忙碌放任孩子與“電子保姆”為伴;還要嘗試與孩子建立規則,培養孩子理性的時間管理能力。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一定要反思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缺陷,盡力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缺失感,同情、理解並耐心幫助他們。

此外,學校應通過多種方式,讓孩子認識到遊戲成癮對生活、學習的危害,引導青少年正確、適度上網休閒娛樂;遊戲企業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開發有益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遊戲,並通過技術手段設定遊戲規則,限制青少年遊戲型別、時長等;政府部門要發揮監管作用,淨化網路遊戲空間。同時,針對一些打著“治療網癮”幌子牟取利益的非法機構,予以堅決打擊和取締。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