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雜談:從心理學的角度簡評《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
《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這款遊戲最近大火。而之所以火爆,關鍵則是遊戲賦予了玩家“優越感”的情感體驗。
所謂的“優越感”,來源於個體心理學中的追求優越性理論。該理論是個體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中的重要概念。個體心理學由心理學家阿爾弗萊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開創,他在《精神病的組成》中提出了個體心理學的名稱,從而開創了個體心理學。而他的個體心理學則認為人類因自戀的本能,以及為了克服自身“器官自卑”而產生的自卑感,從而具有了“追求優越性”的本能欲求,並會以其作為人生所追求的目標。
而在這種自戀、克服自卑與追求優越的欲求之下,個體會產生希望自身變得更優秀,從而成為超越與區別於他人,而高人一等的特殊存在。進而會因這種欲求,而想盡辦法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以此讓自己沉浸在虛假的優越感之中。其中,一個人心中越是充滿自卑,他心底深處就越渴望別人的認同【1】。
換言之,根據這一心理學理論,可知人類具有不甘於平凡與普通,懼怕被他人忽視和遺忘的情感需求。即人們希望自己被他人所關注、被記得、被看見,從而成為社會中人群的焦點,自身的言行有他人會在意與傾聽,最終達成滿足自身“存在感”“優越感”“意義感”“充實感”等情感需求之目的。
而這又會讓個體產生“種族優越感”“道德優越感”“職業優越感”“階級優越感”“自我價值優越感”等,基於自身高人一等或引以為傲之處的各種優越感。而透過這些引以為傲之處的展現,則可以此體現個體自身的價值和存在之意義,從而吸引他人的關注。
套用在遊戲與生活中亦是同理。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獲得他人的關注,希冀能滿足追求優越的訴求,以期能獲得優越感的遊戲體驗。例如:
回到正題,《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亦是同理。在《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中,肖鹿、李雲思、鄭梓妍、沈彗星、林樂清、鍾甄等六位妙齡美女,均對主人公顧易一見鍾情並傾心於他,從而會不斷的主動追求主人公。
她們會主動邀請主人公共進晚餐、邀請他一起去酒吧喝酒、主動給他名片、主動給他解圍、關心他要他少喝酒、爭著要與他一起吃早餐、主動買主人公的畫作、主動幫他介紹工作、主動要當他的繪畫學生、要讓他當自己的助理、主動要包養他、將自己的電話鈴改為“寶貝,人家想你了”、主動想辦法幫他解決各種難題、主動幫他推銷畫作、主動向他愛情告白表示“你願意娶我嗎?”、主動在微信聯絡主人公等皆是。
而由於六大美女均希望你能娶她們為妻,故此她們彼此爭寵,相互爭風吃醋。於是,玩家就需要經常在多個選項中,艱難的二選一,甚至是多選一。於是在衝突情境之下,無疑讓玩家陷入了幸福的煩惱之中。
雖然這種設計頗不真實,更被一些玩家譽為“白日夢模擬器”“科幻片”“年度科幻鉅作”,但遊戲確實賦予了玩家較好的優越感等情感體驗。
JOKER:……玩著玩著我破防了,作為一名感情的失敗者,我一直被女神當作狗,一個atm,這款遊戲給我帶來的是我沒有機會體驗到的主動,是我渴望得到,能被認真對待的態度,看著和肖鹿共處,那是我期待的一個關係,可我聯想到自己可笑滑稽的小丑模樣,真的破防了,遊戲很真實,可我的失敗也很真實。感謝這款遊戲可以給我帶來我這種屌絲夢寐以求的體驗,希望再也沒有我這樣的舔狗。--摘錄自《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STEAM遊戲好評評測
故此,不僅有玩家表示自己“玩著玩著我破防了”,且認為這種體驗“是我渴望得到,能被認真對待的態度”,更表示自己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體驗”。而這正是筆者前述提到的“一個人心中越是充滿自卑,他心底深處就越渴望別人的認同”的典型體現。
實際上,這種透過角色為了主人公彼此爭寵,以此凸顯主人公的優越性的案例,在各類影視作品,甚至遊戲中均屢見不鮮。例如,彼此為了爭奪主人公的戀情而爭風吃醋、為了讓主人公為其效力而彼此獻媚、為了贏得主人公的好感而爭相邀寵、NPC貶低自己抬高玩家等皆屬此列。例如:
綜述之,若生活是一個舞臺,人們都是舞臺上的演員,那麼無論是哪個演員,基於自戀的本能慾望,無疑都渴望自身能獲得臺下觀眾們的關注,被他們所看到、被他們所傾聽、被其所認同、被他人所在乎與重視,並希冀能成為人群中的關注焦點和一切之中心。且人們均懼怕被他人忽視和遺忘,而成為一個微不足道的渺小存在,最終喪失自身存在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
而人的注意力總歸是有限的,註定是極珍貴的資源。且由於人們均渴望獲得他人的關注,故在這種情感需求以及有限注意力的衝突之下,人們不得不想盡辦法獲得他人的關注,並透過顯示自己的特殊性、優越性、獨特性,以及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以此爭奪他人注意力這一有限的資源。而這也是《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這款遊戲能賦予玩家優越感的根源。
參考資料
[1][奧地利]阿爾弗萊德·阿德勒.譯者: 黃光國.超越自卑.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6
來源:藍色瘋狂島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aACYQy2VbiVcb6lSEArRNQ
所謂的“優越感”,來源於個體心理學中的追求優越性理論。該理論是個體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中的重要概念。個體心理學由心理學家阿爾弗萊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開創,他在《精神病的組成》中提出了個體心理學的名稱,從而開創了個體心理學。而他的個體心理學則認為人類因自戀的本能,以及為了克服自身“器官自卑”而產生的自卑感,從而具有了“追求優越性”的本能欲求,並會以其作為人生所追求的目標。
而在這種自戀、克服自卑與追求優越的欲求之下,個體會產生希望自身變得更優秀,從而成為超越與區別於他人,而高人一等的特殊存在。進而會因這種欲求,而想盡辦法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以此讓自己沉浸在虛假的優越感之中。其中,一個人心中越是充滿自卑,他心底深處就越渴望別人的認同【1】。
換言之,根據這一心理學理論,可知人類具有不甘於平凡與普通,懼怕被他人忽視和遺忘的情感需求。即人們希望自己被他人所關注、被記得、被看見,從而成為社會中人群的焦點,自身的言行有他人會在意與傾聽,最終達成滿足自身“存在感”“優越感”“意義感”“充實感”等情感需求之目的。
而這又會讓個體產生“種族優越感”“道德優越感”“職業優越感”“階級優越感”“自我價值優越感”等,基於自身高人一等或引以為傲之處的各種優越感。而透過這些引以為傲之處的展現,則可以此體現個體自身的價值和存在之意義,從而吸引他人的關注。
套用在遊戲與生活中亦是同理。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獲得他人的關注,希冀能滿足追求優越的訴求,以期能獲得優越感的遊戲體驗。例如:
- 自我價值優越感:就拿筆者來說,我之所以願意在知乎、微信公眾號上用愛發電,始終堅持輸出,就在於可收穫關注、讚賞、互動。反之,筆者從2005年開始就在搜狐部落格寫博文,之所以後來放棄部落格,亦是因輸出的內容根本沒人看,收穫不到他人的關注所致。
- 職業優越感:在《英雄聯盟》《守望先鋒》等多人競技類遊戲中,玩家們總是在爭搶ADC、中單、輸出等重要且能出盡風頭的C位。而輔助、治療、打野、坦克、後勤等,在團隊中默默奉獻,且無法獲得足夠亮眼資料的職業,無數玩家則根本不願意擔任。
- 職業優越感:在《魔獸世界》《指環王OL》等網路遊戲中,很多玩家喜歡扮演法師、鬥士、射手等輸出職業,而對扮演牧師、詩人、戰士、聖騎士、旗手等治療與坦克職業則極為排斥。例如,筆者曾在《指環王OL》中扮演詩人這一治療職業,某次下副本時,前來組隊的竟全是射手和鬥士,甚至有次6人隊伍竟組來了5個射手玩家!
- 道德優越感:為何一個高高在上,各方面比他人優越和具有優勢的人,願對明顯不如自己的弱勢群體加以施捨?因這種付出和施捨行為,不僅不會給他帶來什麼傷害,且沒有什麼太多的損失,反而會因這些善意舉動,而凸顯出自身高尚的品質,進而會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讚賞,以及大量的社會性讚譽。最終,亦可滿足其自身的虛榮心並帶給其滿足感,使得其在面對他人時,擁有居高臨下俯視他人的優越感與道德感;且可透過此“道德優越感”,給其帶來積極的自我評價,並讓其自我感覺良好,而獲得精神上的自我愉悅感、自我優越感和自我滿足感,甚至會賦予其強烈的自我感動。這也是為何有錢有勢的權貴富豪,樂於拿出一些錢做慈善,以及歐美國家會出現“白左”、政治正確現象,以及頻繁對中國打“人權牌”的原因。
- 階級優越感:這也是為何社會上人們總是嫌貧愛富,而有錢人喜歡炫富的原因。因為更富有的人炫耀自己的財富,可透過展現這一引以為傲之處,而可獲得滿足感與階級優越感等情感體驗。
回到正題,《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亦是同理。在《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中,肖鹿、李雲思、鄭梓妍、沈彗星、林樂清、鍾甄等六位妙齡美女,均對主人公顧易一見鍾情並傾心於他,從而會不斷的主動追求主人公。
她們會主動邀請主人公共進晚餐、邀請他一起去酒吧喝酒、主動給他名片、主動給他解圍、關心他要他少喝酒、爭著要與他一起吃早餐、主動買主人公的畫作、主動幫他介紹工作、主動要當他的繪畫學生、要讓他當自己的助理、主動要包養他、將自己的電話鈴改為“寶貝,人家想你了”、主動想辦法幫他解決各種難題、主動幫他推銷畫作、主動向他愛情告白表示“你願意娶我嗎?”、主動在微信聯絡主人公等皆是。
《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大美女林樂清主動向主人公告白並希望你娶她
而由於六大美女均希望你能娶她們為妻,故此她們彼此爭寵,相互爭風吃醋。於是,玩家就需要經常在多個選項中,艱難的二選一,甚至是多選一。於是在衝突情境之下,無疑讓玩家陷入了幸福的煩惱之中。
《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玩家面臨四選一的艱難抉擇
雖然這種設計頗不真實,更被一些玩家譽為“白日夢模擬器”“科幻片”“年度科幻鉅作”,但遊戲確實賦予了玩家較好的優越感等情感體驗。
JOKER:……玩著玩著我破防了,作為一名感情的失敗者,我一直被女神當作狗,一個atm,這款遊戲給我帶來的是我沒有機會體驗到的主動,是我渴望得到,能被認真對待的態度,看著和肖鹿共處,那是我期待的一個關係,可我聯想到自己可笑滑稽的小丑模樣,真的破防了,遊戲很真實,可我的失敗也很真實。感謝這款遊戲可以給我帶來我這種屌絲夢寐以求的體驗,希望再也沒有我這樣的舔狗。--摘錄自《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STEAM遊戲好評評測
故此,不僅有玩家表示自己“玩著玩著我破防了”,且認為這種體驗“是我渴望得到,能被認真對待的態度”,更表示自己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體驗”。而這正是筆者前述提到的“一個人心中越是充滿自卑,他心底深處就越渴望別人的認同”的典型體現。
實際上,這種透過角色為了主人公彼此爭寵,以此凸顯主人公的優越性的案例,在各類影視作品,甚至遊戲中均屢見不鮮。例如,彼此為了爭奪主人公的戀情而爭風吃醋、為了讓主人公為其效力而彼此獻媚、為了贏得主人公的好感而爭相邀寵、NPC貶低自己抬高玩家等皆屬此列。例如:
- 在電視劇《步步驚心》中,王儲、貝勒爺、太子,王孫等大量皇族權貴,始終圍繞著女主人公若曦轉悠,併為其爭風吃醋。而當觀眾代入女主人公的身份時,無疑獲得了優越感的體驗。
- 在電視劇《琅琊榜》中,太子與譽王為了讓主人公梅長蘇為其效力,更是彼此爭相獻媚,爭風邀寵,從而賦予了觀眾優越感的體驗。
- 在電影《用心棒》中,清兵衛與醜寅為了打敗對方,故此爭相討好主人公三十郎。
- 在《博德之門2》中,艾黎、賈西拉、維康尼婭等幾個女性NPC,為了贏得主人公查內幕的好感和愛情,更是彼此爭風吃醋。
- 在《俠客風雲傳》中,風吹雪、秦紅殤、藍婷、史燕、沈湘雲等女性角色,為了爭奪主人公東方未明的愛情,亦有著爭風吃醋的情節。
《俠客風雲傳》:因為主人公救出了秦紅殤,導致沈湘雲對其冷言冷語爭風吃醋
綜述之,若生活是一個舞臺,人們都是舞臺上的演員,那麼無論是哪個演員,基於自戀的本能慾望,無疑都渴望自身能獲得臺下觀眾們的關注,被他們所看到、被他們所傾聽、被其所認同、被他人所在乎與重視,並希冀能成為人群中的關注焦點和一切之中心。且人們均懼怕被他人忽視和遺忘,而成為一個微不足道的渺小存在,最終喪失自身存在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
而人的注意力總歸是有限的,註定是極珍貴的資源。且由於人們均渴望獲得他人的關注,故在這種情感需求以及有限注意力的衝突之下,人們不得不想盡辦法獲得他人的關注,並透過顯示自己的特殊性、優越性、獨特性,以及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以此爭奪他人注意力這一有限的資源。而這也是《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這款遊戲能賦予玩家優越感的根源。
參考資料
[1][奧地利]阿爾弗萊德·阿德勒.譯者: 黃光國.超越自卑.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6
來源:藍色瘋狂島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aACYQy2VbiVcb6lSEArRNQ
相關文章
- 《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是怎麼做好選擇題的?
- 完蛋!我被 Out of Memory 包圍了!
- 從心理學角度淺談三消遊戲遊戲
- V社:Steam國區《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力壓《使命召喚》拿下冠軍
- 遊戲心理學研究:從心理學角度,淺析《冰汽時代》受到部分玩家批評的原因遊戲
- 聯手《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 中手遊旗下國民級IP《仙劍奇俠傳》授權INTINY開發互動影像新作
- 遊戲心理學研究:從性心理學的角度,淺談2B小姐姐的人設為何吸引人遊戲
- “被看見,才有價值” 從心理學談遊戲中的社交系統遊戲
- 連影視互動遊戲也能快速複製?《完美!我被美女包圍了》的最快複製專案《我和美女有個約會》成績到底如何?遊戲
- 遊戲心理學研究:從心理學與經濟學的角度,淺談玩家在《幻獸帕魯》中壓榨帕魯的原因遊戲
- 從心理學角度淺談《太吾繪卷正式版》中的遊戲設計問題遊戲設計
- 【雜談】從實現角度看ChannelFuture
- 從“求職者”的角度來談日本遊戲業界求職遊戲
- 從使用者角度淺談玩家的遊戲社交之道遊戲
- 完蛋,我被數字同事包圍了!小冰AI數字員工再升級,零樣本定製,即時上崗AI
- 從心理學角度淺談《最後生還者2》的劇情設計問題
- 遊戲是如何讓你氪金的?談談“騙氪”的心理學技巧遊戲
- 從學術性的角度,淺談遊戲是如何幫助我們學習和理解世界的遊戲
- 請求支援,我們被非結構化資料包圍了!
- 遊戲心理學研究:遊戲成癮與沉迷現象簡述遊戲
- 遊戲心理學研究:基於格式塔心理學淺談《絕區零》的介面設計問題遊戲
- 從研發與運營角度談遊戲內道具的定價遊戲
- 從心理學角度看《劍與遠征》:除了無孔不入的營銷,它是如何吸引我的?
- 遊戲心理學研究:淺談遊戲中的間性現象與同性戀情節遊戲
- 雜談:遊戲中的“聲音”遊戲
- 從心理學角度看手遊的氪金"圈套",全年盈利617億美元的背後真相
- 遊戲心理學研究:觀察法與遊戲中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及解說遊戲
- 從發行商角度談遊戲發行中的7個核心邏輯遊戲
- 遊戲心理學研究:基於發展心理學與社會時鐘的遊戲設計遊戲設計
- 遊戲裡的那些心理學知識遊戲
- 【遊戲小雜談】 淺談日本遊戲的《多媒體企劃》遊戲
- 從“遊戲批評”到“玩遊戲批評”遊戲
- 從軟體哲學角度談 Amazon SageMaker
- 讓心理學家告訴你: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玩遊戲?遊戲
- 遊戲心理學研究:以《博德之門3》為例,淺談遊戲中的閱讀體驗遊戲
- 關於遊戲節奏的雜談(上)遊戲
- 從策劃角度談談:3D遊戲中的相機處理技術和實踐(一)3D遊戲
- 遊戲心理學研究:倖存者偏差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