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雜談】業內閒聊“遊戲賽季制”
煞有介事的序言
“賽季制”一直是近些年業內熱門話題,畢竟很多成功的MMO、SLG和競技類產品,都是以此為法寶獲得了極佳的長線成績,做到口碑和商業雙豐收的。其他品類的產品也或多或少會嘗試引入賽季相關內容,或以此為噱頭作為版本宣傳,往往也能收穫不錯的效果。
今年,莉莉絲的新一代卡牌產品《劍與遠征:啟程》(下文簡稱AFK2)在萬眾期待中迎來公測,憑藉出色的品質與優秀的推廣獲得了極佳的成績,在全球掀起一波放置卡牌的新熱潮。產品很多優秀設計令人讚歎,尤其是引入“賽季制”更是引起了業內朋友們的廣泛關注。
最近,筆者的一個大佬含量極高的微信群(群裡95%時間不聊遊戲,5%時間聊內容比我95%的群資訊都NB)有一些關於手遊賽季制的討論,我將相關內容進行了整理,再結合近期體驗國服AFK2的感悟,以閒聊形式與大家分享,歡迎閱讀。
大佬A的拋磚引玉
群聊最初的議題是“卡牌遊戲做賽季制,是維持核心結構 + 做一個SLG類賽季玩法,還是將賽季製作為核心設計點更好?”
大佬A首先丟擲了自己對賽季制的理解:
“在卡牌類產品中,如果想前期爆發高一點(拼命賣屬性),那麼適合在遊戲裡面做一個SLG玩法;如果要做全盤的SLG化 ,那麼前期的只能賣卡牌的胚子。”
“關於做賽季制的重點,我覺得首先是解決生態的問題,讓半年前新增的玩家和現在新增的玩家,或者讓花100W的玩家和花100的玩家有機會在一起玩。”
確實,近些年的商業化卡牌產品中,做SLG玩法的不在少數(尤其是三國題材的產品),屬於不改變產品本身設計,在外面以大單局形式為玩家提供週期性追求,並結合新卡牌和新養成內容的投放輔助商業化推廣。
但受限於題材型別和受眾訴求,或由於設計和落地不夠完善,大部分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結果;後者更像是在聊“有卡牌元素的SLG”,比如《率土》和《三戰》,亦或是《良田》和《指尖》。
後半部分也是賽季制一個重點的作用:重置玩家的一部分養成進度,為長線玩家階段性提供更新追求,也方便迴流和新進玩家快速融入生態。設計意圖顯然是好的,但能否讓玩家買賬,又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了。
大佬B的成功經驗
大佬A的發言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群裡氣氛開始活躍,大家紛紛發言。
此時,大佬B站了出來:
“我認為如果把賽季制定義為要重置養成,目標就是解決養成膨脹的問題。如果卡牌產品是因此導致玩家不追新養成了,那麼做賽季制有必要。我之前的卡牌產品都還算長壽,一方面是三國、軍事這種題材,主要是持續最佳化養成投放,總能搞出新玩意;然後做不同的戰場,搞個三年五載沒問題。海外SLG比較長線也不是因為賽季制,而是老外對養成的設計要求特別低。”
群友們還在思考中,大佬B繼續說到:
“我之前做長線會玩命做包裝、找由頭,做一個海戰遊戲都去編故事、找歷史、找節日,核心是讓玩家預熱期待這個養成,做養成是幫助他變強的,又不是坑他。玩家一直對新養成保持熱情,基本長線收入就穩了。”
“另外,如果本身做養成能力不穩,做賽季制的好處是還可以清盤再來。有很多打不過上位的人 都等著新養成翻身,他們認為是充錢 + 他對新養成的新理解 + 早點去貼吧抄作業,就可以逆襲。而且貶值這個預期管理要做好,氛圍是趕緊充,先充先爽,貶值遙遙無期。”
大佬B的發言,資訊量很足。
首先是思考的視角:把賽季制的重置,理解為是”解決膨脹問題的手段“,不僅能變相解決因設計能力不穩導致的數值問題,將其善用更是能做好玩家的預期規劃,階段性給玩家提供翻身再戰的機會,並賦予充值動力,從而讓產品能更加長線。
另外是設計方面的“誠意”:我們經常說要學會“抄產品”,但能把一款產品甚至一個功能抄好的策劃其實很少,而明白設計背後邏輯和意圖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抄了半天,最後抄出一個四不像的東西,自然難以令使用者信服。
同樣,很多好口碑IP和長線產品,背後都是研發團隊在設計上的精心考究,以文化內容作為根基,反推使用者體驗,再完善思考後設計出的內容,這才是能讓玩家感受到其中誠意,並且為之買單的內容。
大佬C的分類概括
在大佬B發言後,此時剛上線的大佬C也加入了話題:
“關於賽季制,我也有三個想分享的內容:首先,數值類SLG,長線好的核心跟賽季沒關係。社交是底子,做好社交結構,再各種懟戰場和養成,不僅風險低,效果也不比賽季差。能做賽季,則是產能充裕時該考慮的。”
"其次,率土三戰的SLG本質,與數值類SLG完全不一樣,屬於小圈子玩法。此類產品不適合大多數要嫁接的遊戲,所以不建議以這個體驗去做參考。”
"最後,陰陽師調調的長線,我沒做過這種卡牌確實不懂。不過我認為搞賽季更像一個有預期的資料片,大部分不重置 + 新內容製作 + 新養成內容放出 + 老養成貶值,長留方面會比較依賴社群維護。”
大佬C是對SLG理解很深,一語道破了賽季制並不是解決SLG長線問題的最核心內容。
傳統SLG最主要是以社交為底子,核心內容做好已經是穩住了基本盤,如果團隊產能足夠,確實也可以考慮賽季制的事情。至於《率土》、《三戰》確實是SLG裡一個獨特的分支,成功產品較少,確實不適合作為整體參考。
後面聊到的《陰陽師》是屬於二次元橫向卡牌的代表作(雖然早被核心二遊玩家開除二籍了),長線內容其實沒做賽季制,更新方向比起機制和數值,更側重於文化內容方面,這就是另一套做法,在此就不展開了。
我對AFK2的分享
既然聊到了卡牌,之後群聊話題自然轉向了AFK2。
作為已經在外服深度體驗了遊戲的玩家,本來準備國服就不玩了,結果……我老婆下載了遊戲,並且沉迷進去了。於是我每天晚上都會幫她配卡、打玩法、提供氪金建議,算是又再次重新體驗了一遍。
但這一次,我又有了些不一樣的感悟。
當初在外服體驗遊戲的時候,帶著對“賽季制”的期許,感慨莉莉絲在設計上的厲害之處。雖然玩家體驗不盡完美,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但總體還是給人很多啟發。
但這次國服版,我目前更強的感受是:AFK2對於首個賽季開始前的體驗核心,是把玩家從開局到“完全通關”的體驗週期壓縮排了一個半月(不得不說,莉莉絲對數值和內容投放真的太老練了,成長驗證體驗特別絲滑)。在這期間,精細規劃的投放內容,使得使用者目標清晰且成長感明確,中長線留存和付費意願比傳統卡牌好很多,整體節奏也很符合現在快節奏的需求。
另一方面,玩家會帶著後續新賽季的期許,一邊備戰,一邊向著這個目標前進。這種感覺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你暗戀一位姑娘,也感覺她可能也對你有好感,你們都知道將來有一天會在一起,這段時間你的感受,可能是比後續談戀愛還要好。至於真的開始戀愛了,再經歷了幾個賽季後,你能否維持初心,甚至是否還“留存”,就是未知數了……
群友看完,紛紛表示V哥你這比喻太騷了,但仔細想想又有點破防是怎麼回事……
要不怎麼說,人生如(遊)戲呢?
略顯隨意的結語
群友D問:“V哥,那賽季想讓玩家爽,是不是就得每個賽季換個初戀?”
我想了想:“是啊,如果每天有日積月累的感情,定期還有初戀般的激情,那這產品就是神啊!”
群友D說:“還真有這樣的產品,那就是以前的《爐石傳說》。”
我恍然大悟:“……你說得對啊!”
《爐石傳說》確實是一款偉大的產品,與上面聊到的品類都不同。再繼續展開的話篇幅就要收不住了,後面如果有機會,再寫文章懷念一下這位很多玩家的“初戀”吧。
所以,話說回來,“賽季制”是什麼?
有人吐槽,“賽季制”快跟“湧現”一樣,都是個框了,啥都能往裡裝!
有人知道,“賽季制”並不是解決長線的萬能妙藥,但善用的話確實是一劑良方。
有人認為,比起“賽季制”如何做,更重要的是想清楚玩家為什麼要接受你的賽季制?
還有人說,所謂“賽季制”,是透過重置令玩家疲憊的內容,來重啟對你遊戲的興趣。
所以,迴歸本質,還是要遊戲好玩,足夠好玩,玩家才會接受。
來源:Vergil的遊戲雜談
“賽季制”一直是近些年業內熱門話題,畢竟很多成功的MMO、SLG和競技類產品,都是以此為法寶獲得了極佳的長線成績,做到口碑和商業雙豐收的。其他品類的產品也或多或少會嘗試引入賽季相關內容,或以此為噱頭作為版本宣傳,往往也能收穫不錯的效果。
今年,莉莉絲的新一代卡牌產品《劍與遠征:啟程》(下文簡稱AFK2)在萬眾期待中迎來公測,憑藉出色的品質與優秀的推廣獲得了極佳的成績,在全球掀起一波放置卡牌的新熱潮。產品很多優秀設計令人讚歎,尤其是引入“賽季制”更是引起了業內朋友們的廣泛關注。
最近,筆者的一個大佬含量極高的微信群(群裡95%時間不聊遊戲,5%時間聊內容比我95%的群資訊都NB)有一些關於手遊賽季制的討論,我將相關內容進行了整理,再結合近期體驗國服AFK2的感悟,以閒聊形式與大家分享,歡迎閱讀。
大佬A的拋磚引玉
群聊最初的議題是“卡牌遊戲做賽季制,是維持核心結構 + 做一個SLG類賽季玩法,還是將賽季製作為核心設計點更好?”
大佬A首先丟擲了自己對賽季制的理解:
“在卡牌類產品中,如果想前期爆發高一點(拼命賣屬性),那麼適合在遊戲裡面做一個SLG玩法;如果要做全盤的SLG化 ,那麼前期的只能賣卡牌的胚子。”
“關於做賽季制的重點,我覺得首先是解決生態的問題,讓半年前新增的玩家和現在新增的玩家,或者讓花100W的玩家和花100的玩家有機會在一起玩。”
確實,近些年的商業化卡牌產品中,做SLG玩法的不在少數(尤其是三國題材的產品),屬於不改變產品本身設計,在外面以大單局形式為玩家提供週期性追求,並結合新卡牌和新養成內容的投放輔助商業化推廣。
但受限於題材型別和受眾訴求,或由於設計和落地不夠完善,大部分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結果;後者更像是在聊“有卡牌元素的SLG”,比如《率土》和《三戰》,亦或是《良田》和《指尖》。
後半部分也是賽季制一個重點的作用:重置玩家的一部分養成進度,為長線玩家階段性提供更新追求,也方便迴流和新進玩家快速融入生態。設計意圖顯然是好的,但能否讓玩家買賬,又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了。
大佬B的成功經驗
大佬A的發言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群裡氣氛開始活躍,大家紛紛發言。
此時,大佬B站了出來:
“我認為如果把賽季制定義為要重置養成,目標就是解決養成膨脹的問題。如果卡牌產品是因此導致玩家不追新養成了,那麼做賽季制有必要。我之前的卡牌產品都還算長壽,一方面是三國、軍事這種題材,主要是持續最佳化養成投放,總能搞出新玩意;然後做不同的戰場,搞個三年五載沒問題。海外SLG比較長線也不是因為賽季制,而是老外對養成的設計要求特別低。”
群友們還在思考中,大佬B繼續說到:
“我之前做長線會玩命做包裝、找由頭,做一個海戰遊戲都去編故事、找歷史、找節日,核心是讓玩家預熱期待這個養成,做養成是幫助他變強的,又不是坑他。玩家一直對新養成保持熱情,基本長線收入就穩了。”
“另外,如果本身做養成能力不穩,做賽季制的好處是還可以清盤再來。有很多打不過上位的人 都等著新養成翻身,他們認為是充錢 + 他對新養成的新理解 + 早點去貼吧抄作業,就可以逆襲。而且貶值這個預期管理要做好,氛圍是趕緊充,先充先爽,貶值遙遙無期。”
大佬B的發言,資訊量很足。
首先是思考的視角:把賽季制的重置,理解為是”解決膨脹問題的手段“,不僅能變相解決因設計能力不穩導致的數值問題,將其善用更是能做好玩家的預期規劃,階段性給玩家提供翻身再戰的機會,並賦予充值動力,從而讓產品能更加長線。
另外是設計方面的“誠意”:我們經常說要學會“抄產品”,但能把一款產品甚至一個功能抄好的策劃其實很少,而明白設計背後邏輯和意圖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抄了半天,最後抄出一個四不像的東西,自然難以令使用者信服。
同樣,很多好口碑IP和長線產品,背後都是研發團隊在設計上的精心考究,以文化內容作為根基,反推使用者體驗,再完善思考後設計出的內容,這才是能讓玩家感受到其中誠意,並且為之買單的內容。
大佬C的分類概括
在大佬B發言後,此時剛上線的大佬C也加入了話題:
“關於賽季制,我也有三個想分享的內容:首先,數值類SLG,長線好的核心跟賽季沒關係。社交是底子,做好社交結構,再各種懟戰場和養成,不僅風險低,效果也不比賽季差。能做賽季,則是產能充裕時該考慮的。”
"其次,率土三戰的SLG本質,與數值類SLG完全不一樣,屬於小圈子玩法。此類產品不適合大多數要嫁接的遊戲,所以不建議以這個體驗去做參考。”
"最後,陰陽師調調的長線,我沒做過這種卡牌確實不懂。不過我認為搞賽季更像一個有預期的資料片,大部分不重置 + 新內容製作 + 新養成內容放出 + 老養成貶值,長留方面會比較依賴社群維護。”
大佬C是對SLG理解很深,一語道破了賽季制並不是解決SLG長線問題的最核心內容。
傳統SLG最主要是以社交為底子,核心內容做好已經是穩住了基本盤,如果團隊產能足夠,確實也可以考慮賽季制的事情。至於《率土》、《三戰》確實是SLG裡一個獨特的分支,成功產品較少,確實不適合作為整體參考。
後面聊到的《陰陽師》是屬於二次元橫向卡牌的代表作(雖然早被核心二遊玩家開除二籍了),長線內容其實沒做賽季制,更新方向比起機制和數值,更側重於文化內容方面,這就是另一套做法,在此就不展開了。
我對AFK2的分享
既然聊到了卡牌,之後群聊話題自然轉向了AFK2。
作為已經在外服深度體驗了遊戲的玩家,本來準備國服就不玩了,結果……我老婆下載了遊戲,並且沉迷進去了。於是我每天晚上都會幫她配卡、打玩法、提供氪金建議,算是又再次重新體驗了一遍。
但這一次,我又有了些不一樣的感悟。
當初在外服體驗遊戲的時候,帶著對“賽季制”的期許,感慨莉莉絲在設計上的厲害之處。雖然玩家體驗不盡完美,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但總體還是給人很多啟發。
但這次國服版,我目前更強的感受是:AFK2對於首個賽季開始前的體驗核心,是把玩家從開局到“完全通關”的體驗週期壓縮排了一個半月(不得不說,莉莉絲對數值和內容投放真的太老練了,成長驗證體驗特別絲滑)。在這期間,精細規劃的投放內容,使得使用者目標清晰且成長感明確,中長線留存和付費意願比傳統卡牌好很多,整體節奏也很符合現在快節奏的需求。
另一方面,玩家會帶著後續新賽季的期許,一邊備戰,一邊向著這個目標前進。這種感覺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你暗戀一位姑娘,也感覺她可能也對你有好感,你們都知道將來有一天會在一起,這段時間你的感受,可能是比後續談戀愛還要好。至於真的開始戀愛了,再經歷了幾個賽季後,你能否維持初心,甚至是否還“留存”,就是未知數了……
群友看完,紛紛表示V哥你這比喻太騷了,但仔細想想又有點破防是怎麼回事……
要不怎麼說,人生如(遊)戲呢?
略顯隨意的結語
群友D問:“V哥,那賽季想讓玩家爽,是不是就得每個賽季換個初戀?”
我想了想:“是啊,如果每天有日積月累的感情,定期還有初戀般的激情,那這產品就是神啊!”
群友D說:“還真有這樣的產品,那就是以前的《爐石傳說》。”
我恍然大悟:“……你說得對啊!”
《爐石傳說》確實是一款偉大的產品,與上面聊到的品類都不同。再繼續展開的話篇幅就要收不住了,後面如果有機會,再寫文章懷念一下這位很多玩家的“初戀”吧。
所以,話說回來,“賽季制”是什麼?
有人吐槽,“賽季制”快跟“湧現”一樣,都是個框了,啥都能往裡裝!
有人知道,“賽季制”並不是解決長線的萬能妙藥,但善用的話確實是一劑良方。
有人認為,比起“賽季制”如何做,更重要的是想清楚玩家為什麼要接受你的賽季制?
還有人說,所謂“賽季制”,是透過重置令玩家疲憊的內容,來重啟對你遊戲的興趣。
所以,迴歸本質,還是要遊戲好玩,足夠好玩,玩家才會接受。
來源:Vergil的遊戲雜談
相關文章
- 閒聊:投資、創業、遊戲和你創業遊戲
- 遊戲雜談:聊聊遊戲訂閱制、大資料分析、發行渠道遊戲大資料
- 【閒聊】為什麼不做高配遊戲?國內遊戲圈子真的“反技術”嗎?遊戲
- 內容型休閒遊戲分析(一)——填色遊戲遊戲
- 【遊戲小雜談】 淺談日本遊戲的《多媒體企劃》遊戲
- 你的遊戲為什麼要做賽季?內容+商業化訴求?遊戲
- 雜談:遊戲中的“聲音”遊戲
- 閒聊:遊戲運營的“三步走”思路遊戲
- 小遊戲改變世界——談談內建小遊戲的設計之道遊戲
- 關於遊戲節奏的雜談(上)遊戲
- 聊一聊遊戲的壓測遊戲
- 聊一聊遊戲版本運營遊戲
- 全球Top10超休閒遊戲採用的14種核心遊戲機制遊戲
- 遊戲雜談:大製作遊戲和小製作遊戲,在開發思路方式上的差別遊戲
- 聊一聊解謎遊戲的設計(三):機制與劇情遊戲
- 聊一聊解謎遊戲的設計(二):機制與關卡遊戲
- 【遊戲雜談】枷鎖之下,自由在上 :聊聊卡牌遊戲的構築規則遊戲
- 超休閒遊戲崛起的商業背景遊戲
- 非酋的福音?談一談遊戲內的偽隨機機制以及實現遊戲隨機
- 無版號遊戲不能接廣告?休閒遊戲商業模式或受阻遊戲模式
- 遊戲雜談:生存類遊戲中,“飽食度”“口渴值”有時並非必需的遊戲
- 遊戲廠商雜談:Tarsier Studios與《小小噩夢》遊戲iOS
- 聊一聊解謎遊戲的設計(一):解密遊戲的三個維度遊戲解密
- 如何像遊戲一樣對待工作與生活,用3000字淺談遊戲機制與遊戲化設計遊戲
- 淺談競速(賽車)遊戲的賽道取景設計遊戲
- 雜湊競猜遊戲遊戲
- 元遊戲正在如何改變休閒遊戲的變現遊戲
- 從榮耀戰魂聊格鬥遊戲的機制等遊戲
- 遊戲社會學研究:為什麼普遍認為買斷制遊戲比免費+內購遊戲良心?遊戲
- 年薪80萬元已是業內天花板,談談日本遊戲打工人的內卷遊戲
- 遊戲設計終極問題的半個答案-賽季遊戲設計
- 遊戲為何而難? 談談遊戲的難度設計遊戲
- 雜湊競猜遊戲開發示例丨Hash雜湊遊戲系統開發丨雜湊競猜遊戲詳情遊戲開發
- Hash雜湊遊戲原始碼丨雜湊競猜遊戲系統技術開發丨Hash雜湊遊戲講解遊戲原始碼
- 聊一聊解謎遊戲的設計(六):劇情點綴“純”解謎遊戲遊戲
- 淺談國內SLG遊戲的兩級分化遊戲
- 上海約談20餘家重點遊戲企業丨遊戲頭條遊戲
- Hypr Games副總裁:在印度發行超休閒遊戲 遊戲樂趣的機制仍是核心GAM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