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魚人蹦蹦發表於2020-06-03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孩子在長大,家長在失措。

在我和大多數家長聊起“孩子玩遊戲”這件事時,對方都會跑題。

一些父母會沉浸在童年的回憶中:小時候的父母不理解遊戲,視遊戲如大敵,甚至直到他們成年之後,父母還覺得打遊戲是不務正業。

很多已為父母的70~80後會跟我說,自己在遊戲這件事上,曾經對家庭教育的諸多設想:鼓勵孩子玩“好的遊戲”,幫助孩子喜愛遊戲但不沉迷其中。

“自己一定比父母那輩在家庭教育上做得更好”,這對大多數家長來說,似乎是個不需要懷疑的結論。得益於時代進步,新一代人受到的教育大都好於老一輩,接觸電子遊戲也更多、更廣,他們相信通過積極溝通,能夠讓孩子建立起健康的遊戲習慣。

前段時間,我們採訪了幾十個不同的家庭。這些家庭中有著年齡不一的孩子,而家長們的經濟、文化水平各不相同。但就像統計資料告訴我們的那樣,他們的孩子都通過手機接觸網路,也都會用手機玩遊戲。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未成年網民玩手機遊戲的比例遠高於用電腦玩遊戲

當這些家長不再跑題,談回自己孩子玩遊戲的現狀時,他們會提到種種未曾料想過的問題。這讓他們發現,自己當初“做個對遊戲開明的家長”的設想不一定能實現,至少不會那麼簡單就實現。

做不到

前兩天,我們的“未保”系列第一篇報導發出後,評論裡很快便有一種主流的說法,即指控“家長不和孩子溝通,只想著下命令讓孩子聽話”。

但拋開“棍棒教育”的極端家庭,在我向受訪家長們提出的所有問題中,只有一個問題得到答案最迅速、最統一,就是“你覺得怎麼樣讓孩子不沉迷遊戲”。

絕大部分家長都立刻回答說:“和孩子多溝通。”

只不過隨後他們會面露難色,搖搖頭,表示很難做到。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市面上有很多套教家長如何溝通的書籍,溝通這個概念已經比較普遍

首先是家長沒時間,這很好理解,在996如此普遍的今天,即使是父母都在孩子身邊的家庭,一週的大多數時間也都在公司或單位,週末有時還要加班。而外出打工的父母們,可能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見到一次孩子。

孩子沒時間的情況同樣常見。

很多初高中的孩子比家長還忙,早上六點就要起床去上課,晚上十點才回家,時不時出現週末兩天都被補習班和作業佔據的情況。事實上我們採訪家庭的時候,之所以沒采訪到部分孩子,就是因為孩子“沒時間”。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2018年的未成年人減負報告顯示,6成以上的孩子報了輔導班

受訪的幾十個家庭,大都是兩個問題同時存在。家長只有週末能抽出兩三個小時左右陪陪孩子,不少在大城市的家庭,由於通勤時間過長,連“一家人在飯桌上聊天”這一歷史悠久的溝通渠道也沒有了。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工作是限制親子陪伴的最大客觀原因(出自《2019年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艾瑞諮詢)

另一方面,如何溝通也是一個問題。和孩子如何溝通是現代教育學的大課題,但對於家長來說,因為時代原因,他們很多人並沒有在一個有著現代教育理念的家庭中長大。這種成長環境自然也會影響他們如何去教育下一代——比如,家長會很難意識到“溝通還需要技巧”。

有一次,我給一位孩子打電話,孩子用他父親的手機接聽。電話接通後,這位孩子讓我先等等,他要去陽臺上——他父親聽不見的地方——才願意說話。我以為如此保密是因為孩子要透露什麼大祕密,結果這次談話平平常常,就只聊了聊他玩什麼遊戲,父母怎麼管他玩遊戲……

電話結束通話半分鐘後,孩子的父親撥了過來,希望我能告訴他,孩子到底說了什麼。這位家長和他的孩子一樣,也找了個對方聽不到通話的地方——這次是關了門的臥室。

這位父親高中畢業就出去工作了,現在和妻子都在外務工,孩子在老家由奶奶帶。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母二人每年只回老家一次,和孩子呆幾周。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我國有超過6000萬留守兒童

他們平時也會通電話,談的無非是“最近身體怎樣”、“學習好不好”。我建議父親多和孩子聊聊別的,他唉聲嘆氣地表示自己當然知道,但是“我沒什麼文化,他現在玩的遊戲我都不懂,也說不出什麼門道,說什麼他也不聽”。

這位父親用的手機也只限於幾個常用APP基礎功能,在數碼和遊戲前沿方面,他說什麼孩子都覺得“你根本不懂”,孩子說什麼他也不確定是真是假。

甚至不能說這是個特例,即使是資深移動網際網路的從業者,也可能在手機知識上被孩子擊敗。昨天是兒童節,新浪微博的CEO發了一條微博,抱怨他的孩子猜出了iOS的家長控制密碼,還知道把遊戲解除安裝來規避系統的螢幕使用時間統計。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如果連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巨頭的CEO都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來形容孩子使用手機的能力,普通家長更遑論自己比孩子更懂手機,畢竟自己的孩子是伴隨著手機長大的。

作為局外人,我們可以輕易給出“分出一些工作時間給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等建議,要求家長接觸現代教育理念、多瞭解遊戲乃至網際網路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但當家長們面露疲色地跟我們表示抱歉,說自己要先回復一個工作訊息時,當一個家長甚至沒有方便的上網裝置,覺得開通流量套餐太浪費時。

這些話實在是很難說出口。

一位遊戲從業者的故事

對於未成年人的遊戲教育問題,有一種說法經常會出現在遊戲玩家群體中:“家長不懂遊戲,才會讓孩子沉迷,如果能主動引導孩子玩好遊戲就沒事了”。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山山的父母在3年前也這麼想。他們可能是國內最懂遊戲的那批家長,不管是市面上主流的手遊,還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好遊戲:主機和PC單機遊戲。

他們都曾是國內老牌遊戲雜誌的編輯,有著豐富的遊戲經驗,母親玉環自己曾創辦過一本遊戲雜誌,父親山月現在則在北京一家中型遊戲公司任管理崗。

山月帶著山山玩過主機遊戲,但是“主機遊戲可能對他太複雜”,山山當時還是小學低年級,玩不太懂幾次之後也就不太感興趣了。

山山家裡各種主機都有,父母也從來沒限制山山玩什麼,但最後他似乎還是對手遊比較感興趣,經常會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下一些新遊戲玩,而不是跑去玩主機。

不過父母對山山喜歡玩手遊也沒什麼意見。3年前,玉環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文章,講述了她怎麼和孩子在手遊裡相處,寫得很溫馨。

在文章的結尾寫道,玉環寫道:“寒假很快要結束了,現在他只能在週末玩一會,但這對他不算難事,因為他有自己的秩序。即使短暫地離開遊戲,他的生活也會被更多有意義的事填充。所以他能很輕鬆地放下……事實上,如果你的孩子玩遊戲,你也很有防患於末然的意識,就並不會有什麼可怕的結果。”

父親山月也是差不多的態度。他和山山一起玩過王者榮耀和手遊吃雞,誇獎孩子“吃雞玩得比我好,不是好一點,是好很多”,還感慨說這一代孩子從小就用手機,對網際網路的理解和之前一代人都不一樣。

但山山升到小學四年級後,情況開始變化。

“應試教育實際上從四年級就開始緊了,二三年級孩子稍微聰明點還能對付得過去,但是四年級之後學業和玩遊戲的矛盾就變得激烈了……想上真正好的初中是要考試的”。由於夫妻兩並沒有北京戶口,即便已在北京買了房,但下一代的教育壓力依然很大。此前他們一向堅持遊戲不能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但孩子對此似乎沒什麼概念,仍然希望像以前一樣打遊戲。

山月和山山約定,週六日的早上和上午可以玩三四個小時的遊戲。但是“他會各種找時間,找任何的空閒時間,他就會覺得應該歸他玩遊戲……我說你今天下午學習,明天上午我再給你玩,他答應得好好的,然後我一走還是找手機來玩”。

他們嘗試過與孩子溝通,結果並不理想。山月告訴我:“不是你不想和孩子講道理,而是孩子不跟你講道理”,有時孩子明知道自己玩一會就會被發現,卻還是拿著手機玩——就為了幾分鐘的遊戲時間,山月覺得這有點不可理喻。

玉環改變了3年前寫那篇文章時的寬容態度,要求主動控制孩子玩遊戲。山月也不得不訴諸那些他本來以為永遠不會用到的手段:把手機藏起來,使用iOS系統裡的家長控制功能。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iOS的家長管理功能

作為曾經的遊戲編輯,現在的遊戲從業者,最反感電子海洛因或者遊戲毒品論的一批人,山月說:“在那個瞬間你就會意識到,他就是沉迷,你說什麼都沒有用,他所有答應你的東西,在遊戲面前都可以失效……你必須得控制”。

一位“開明家長”的困惑

在我們關於未成年保護客服的那篇文章下面,有很多玩家樂觀地表示“等我們這代從小玩遊戲的人長大了,一切就好了”,覺得新一代會更開明。這種想法,不只是00後和90後有,已經當上父母的那些80後乃至70後,當年也是這麼看待未來的,原因是“我們從小就看武俠小說”或者“我們從小就看電影追星”。

很多人口中的“開明”,源於他們見得更多,但可能也只源於見過更多的遊戲。

認為3A或者單機遊戲的價值更高,更好,所以要引導孩子玩3A遊戲,就是這種“開明”的具現化。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衡舟和丈夫很接近標準的開明父母形象,他們都在北京的國家部委工作,經濟上很寬裕,在北京站穩了腳跟。他們小時候也和父母有矛盾,因此決定以後要和孩子好好溝通,且他們的工作都不算太忙,有一定的時間和孩子交流。

但是衡舟和她的丈夫都對遊戲毫無瞭解,他們小時候與父母的矛盾更多在“能不能看課外書”、“能不能出去玩”上。在這些方面,衡舟認為她已經給出了最大程度的寬容。

“課外書我們從來不限制他看,書櫃就在他臥室裡”衡舟告訴我:“我們不想孩子是書呆子,我們還鼓勵他和小夥伴們出去玩”。

但是孩子對這些不太感興趣,他告訴父母,現在小夥伴們都約好了在手遊裡開黑,“哪還有人出去玩?”。

衡舟自嘲說,她以前還擔心孩子跑去網咖或者遊戲廳——這是她初高中時很多男生常做的事,沒想到現在孩子連出門都不太願意了。對於遊戲,尤其是手機遊戲,衡舟和她的丈夫幾乎一無所知,在我們的聊天中,反而是她問我的問題要更多一些。

她剛上初中的孩子不僅玩手遊,還會玩PC上的一些單機,知道我來自遊戲媒體後脫口而出“就像IGN那樣?”在眾多受訪家庭中,這算是“遊戲品味”最好的一位了。

但是衡舟和丈夫還是對孩子玩電子遊戲抱有疑慮。

她問我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喜歡玩遊戲,我回答說,因為這是由很多專門研究怎麼吸引玩家的專業人士設計出來的東西。

“那遊戲對孩子們有什麼好處呢?”

我告訴她,也許遊戲確實有諸多好處,但是何必有了好處才允許孩子。遊戲不該“應當”有什麼好處,它就是娛樂而已。

這當然沒能說服衡舟。

與我想象的不同,衡舟不是那種覺得萬事萬物都應該有正面意義的家長。她認為,成年人有能力權衡一件事的諸多利弊,而只要充分考慮了利弊,成年人有權力做任何沒什麼實際好處的事,甚至是做一些對自己有害的事(比如抽菸)。但是孩子沒這個判斷力,他們的很多選擇是盲目和一時衝動。

我沒法說這種看法毫無道理。在我和衡舟全部的聊天中,她都表現得像從書本里走出來的那種開明家長,只除了我們關於讓不讓孩子玩手機遊戲的討論,她說:“你不懂,等你真正有孩子了,你就知道了。你讓孩子自己選,他立刻會選以後不上課就在家玩遊戲,他肯定知道這不對,但他就會這麼選。”

我在衡舟的家中看到了一副名為《魔獸世界殺》實際上是Dota版三國殺的卡牌桌遊,衡舟特意買來這款脫胎於電子遊戲的桌遊,希望家裡人一起玩這個來代替電子遊戲。一家三口打了幾回《魔獸世界殺》,孩子就不感興趣,又回去玩手機和電腦了。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封面有《星際爭霸》人物的《魔獸世界殺》

衡舟能接受電影,能接受小說,甚至能接受桌遊,因為她從小就瞭解這些,如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一定是位非常開明的家長。但對她不瞭解的電子遊戲,衡舟就顯得很猶豫,希望我勸孩子“等成年工作了再玩遊戲”。

我提議她和丈夫也嘗試一下孩子玩的遊戲,衡舟露出苦笑:“我們試過,實在是玩不懂……我們都40多歲了,現在開始學電腦遊戲、手機遊戲,是不是太強人所難了”。

孩子們

那麼孩子到底有多大程度的鑑別力、判斷力和自控力?

這是個極端複雜的問題,由諸多不可控制、難以預測的因素決定: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徵、家庭教育、父母的性格、遇上的老師同學、年齡甚至生活的地域……

在一家遊戲公司的客服中心裡,我聽過一段錄音,一位家長說孩子主動告訴他“手機遊戲有家長模式”,還指導他怎麼繫結家長模式,因為“孩子發現玩遊戲讓他成績下降了。”這位孩子還主動要求把他用來在qq上交作業的智慧機換成沒法玩遊戲的老人機。

遊戲、家長和孩子們的溝通困境
現在很多手機都自帶學生模式/家長模式

我和很多家長接觸時都說過這個例子,但它沒能說服任何一個人。問題甚至不在於有多少孩子具有如此自控力,而在於家長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有這種自控力。不止一位家長問我,如果他們相信孩子,給孩子嘗試的機會(比如不做控制,讓孩子自己明白手機遊戲也沒那麼有意思),最後卻沒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孩子被這種嘗試耽誤的時間,誰來補償——“現在競爭從小學開始就這麼激烈,孩子哪有時間耽擱?”

另一方面,我的同事在另一個未成年保護團隊那邊也聽過一段錄音,錄音裡孩子的父親支援孩子玩遊戲,而母親不支援,後來母親覺得手機遊戲實在太影響孩子學習,把父親給孩子買的手機沒收了——孩子不堪忍受,一把火把家給燒了。

我很難判斷,這兩段錄音誰比誰更加“特例”一點。

有時候,就連孩子自己也對他們的自控力不抱有什麼信心。很多孩子在私下聊天裡被我問到“你覺得如果家長不管你,你能控制住自己不讓遊戲影響學習嗎”,都直接回答:“不能”。我說那你願意家長管你嗎,他們又都回答:“不想”。

這是一個博弈論困境。很多家長知道,如果對孩子更加寬容,而孩子自己也有對應的判斷力,對家庭關係乃至孩子的發展都會更好,但是他們不敢賭。

如果把養孩子比作一種投資行為,家長們在這件事情上的風險偏好大多會選擇保守,人們會按照自己瞭解的方式中規中矩地教育孩子,而不是為了可能發生的更好結果,而採用寫在書裡的先進教育方法。

於是,家長們只能從自己的經歷中汲取經驗。無數想著“我當家長後會更開明”的人在真的成為家長後,還是不約而同地向自己不甚美好的童年回憶尋求幫助,因為“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說明這種方法至少沒什麼太大問題”。

結語

衡舟、山月只是受訪的幾十個家庭中的比較特殊的兩例,前者很懂遊戲,後者不怎麼被工作時間困擾。更多受訪家庭沒有出現在這裡,他們訴說的問題其實都非常相似:沒時間和孩子溝通,不知道怎麼和孩子溝通,和孩子溝通很多卻沒有效果……

可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這些家庭的問題總有辦法解決。但對處在問題之中的家長們而言,很多事好像就是無解的。

在和大多數家長聊起“孩子玩遊戲”這件事時,他們都會跑題。

家長們願意多提提自己過去的教育設想,因為那是美好、簡單的。他們不太願意提到和孩子關於遊戲的溝通現狀,因為對大部分家庭,這都是件令人疲憊的事。

在我們之前關於未成年人遊戲客服的文章中,一位客服提到,有一些家長不理解怎麼溝通,只是期望更高維度的魔法奇蹟般降臨在孩子身上,藥到病除。

很多家長其實都嘗試過和孩子溝通,得到的結果也相似:第一次孩子顯得很驚訝,也願意和家長好好談談,然而很快孩子們就發現家長“根本不懂遊戲”,也不會溝通,雙方的對話很多時候是驢頭不對馬嘴,然後就是不耐煩、爭吵和對抗。

那篇文章的結尾把客服和家庭的關係比作燈塔和海中航行的孤獨船隻,這個比喻似乎過於悲觀。而把視角縮小到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時,這個比喻又顯得不那麼悲觀:如果把家長比作船,他們在大海上尋找燈塔時可能並沒有發現,本該在船上的船員——孩子們——並沒有上船。

(*文中出現姓名均為化名,遊研社編輯“空白纏繞”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魚人蹦蹦
來源:遊戲研究社
原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t5OLxQkDw16ZUoAtmiurZQ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