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遊資網發表於2019-11-14
“上帝是一個程式設計師,我們的人生就是上帝編寫的一個遊戲。”

經常玩《模擬人生》的玩家一定思考過這個問題。在《模擬人生》中,玩家可以肆意改變遊戲中某位角色的屬性、或是他周邊的環境,來“改變”他的人生——或許在下班回家時就發現自己的家被拆了,或許走在路上時突然掉進了一個游泳池……或許,當自己的房間著火時,突然發現這個房間沒有任何出口……

部分玩家在這種戲耍遊戲角色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然而假設遊戲中的角色擁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並且能夠意識到是“你”在玩弄他的命運呢?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01 遊戲之中,遊戲之外

有的人說,一款遊戲最重要的是能讓玩家產生“沉浸感”:無論是精美動聽的遊戲音樂、追求真實的遊戲畫面,還是獨立完整的世界觀設定、渾然天成的遊戲劇情,都是幫助玩家“沉浸”至遊戲世界中的一部分。

像是在《巫師3》中擁有大量獨立的支線任務幫助玩家深入瞭解獵魔人的世界;《怪物獵人》中建立了誇張而又合理的“怪物生態圈”;《GTA5》具體到每一個NPC的個人生活也精細到令人感嘆;更不用說如今的VR技術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玩家想要體驗一把“真實”遊戲。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然而,偏偏有那麼一類遊戲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想讓你產生“沉浸感”,還要時時刻刻提醒你:你在玩遊戲,我知道你在玩遊戲,我現在也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在玩遊戲了。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聽起來頗有種“智械危機”的味道,是不是還挺滲人的?這類“超脫遊戲本身”的遊戲,被稱作Meta Game,也就是本文想要介紹的核心。

Meta單獨翻譯時譯作“元”,作為一種字首使用、意為“在……之後”或是“本源”、“規律”、“體系”,常用於元鍵、元變數等詞。這裡不提那些晦澀難懂的名詞,舉個例子,比較為人熟知的是“元電影”——也就是“關於電影的電影”,其中代表作品是《楚門的世界》和《盜夢空間》。

關於Metagame,Wiki上一共定義了兩種型別。其中一種,叫做“Metagaming”:Metagaming might also refer to a game which functions to create or modify the rules of a sub-game.(元遊戲也可以指用於建立或修改子游戲規則的遊戲。)

舉個例子來說,一名圍棋高手對陣一名菜鳥,說要“先讓你五個子”,那麼這個“讓五個子的圍棋遊戲”就算是“圍棋遊戲”的一個Metagaming。廣泛一點來說,一名《遊戲王》玩家在比賽前公開聲稱自己使用“永火”卡組,那麼他的對手可以提前針對“永火”卡組改變自己組卡策略——這也算是“遊戲王”的一個Metagaming。由於這一類遊戲的定義實在過於廣泛,這裡也就不作具體解說。

而Wiki中的另一種,叫做“Metagame”:The Metagame, or game about the game, is any approach to a game that transcends or operates outside of the prescribed rules of the game, uses external factors to affect the game, or goes beyond the supposed limits or environment set by the game.(元遊戲,或稱作“關於遊戲的遊戲”,在遊戲規定之外操作遊戲、使用外部因素影響遊戲、或是超出遊戲設定的極限和環境。)

這個就是我們平時一直講的meta game——遊戲之中的遊戲。遊戲中的角色因其設定,只能認識到自己所在的“世界”,當他能認知到“玩家”之時,他就已經“超遊”了——假如某款遊戲有這麼一個橋段,那麼在角色認知到玩家的瞬間,這款遊戲就成了一款meta game。

最為出名、傳播最廣的meta game可能是《Undertale》,國內翻譯作《傳說之下》。這款由Toby Fox獨自完成開發的獨立遊戲在發行後很快就受到了國內外粉絲的大量追捧。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作為一款角色扮演遊戲,Undertale具備大部分RPG遊戲都擁有的系統——劇情、對話、戰鬥、殺怪、升級、裝備、存檔、然後打爆BOSS通關……如果僅僅如此,那Undertale就只不過是一款普通的畫素風獨立RPG而已。

真正meta的部分,在於NPC會“記得”玩家在遊戲中所做出的一切行為:當你一週目殺光了所有怪物之後,在二週目重新開始遊戲時,所有的怪物都會“記得”你曾經殺過他們。某些NPC甚至知道“你”利用多次“讀檔”反覆實現時間跳躍、而有的NPC在同你對戰時乾脆直接擊碎了你的“逃跑”選項。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玩家在開頭的名稱輸入時也有很多彩蛋:輸入Frisk會進入困難模式(雖然只做了第一章),輸入各個NPC的名字則會返回各個NPC對應的對話阻止你。當然,名字不讓輸入,機智的玩家還可以通過作弊的手段“修改”配置檔案——“修改起來很簡單,對吧?”(Easy to change,huh?)妥妥兒的嘲諷。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Meta game的誕生,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情——遊戲劇情本身應該為遊戲服務,引導玩家更加深入這個遊戲,meta game卻不。就好比一本暢銷偵探小說,在破案高潮之前突然提醒讀者“你該放下這本書,出去四處轉轉、給眼睛放鬆放鬆了”——順道在這裡譴責一下所有插播廣告的電視劇或者番劇!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然而,實際上不僅僅是meta game,幾乎所有非純劇情遊戲都存在這樣一個矛盾:到底是遊戲劇情/演出效果更重要,還是遊戲內容/核心玩法更重要?

比如《生化危機2重製版》,開場時里昂站在加油站門口,玩家需要操縱里昂進入加油站的便利店當中推進劇情。而這個時候,玩家卻能夠控制里昂四處亂走、原地不動、或是唱跳RAP。要不是遊戲並不支援玩家用打火機點根菸,相信不少玩家會試試在加油站點菸這個操作——不過遊戲支援里昂“扭頭就走”,離開街道以後直接進入STAFF介面結束遊戲……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嗯,遊戲性是有了,也足夠合情合理,但這可以說是完全毀滅了“遊戲劇情”——換句話說,玩家這些行為是不符合當時環境和角色定位的。這一段遊戲劇情,非但沒有讓玩家更加代入劇情,反而產生了“齣戲”的效果,所謂的“沉浸感”當然也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如果製作方過於在意“遊戲劇情”,比如《底特律:變人》,幾乎所有的操作、玩法都是為了展開劇情,這樣的遊戲還能稱之為“遊”戲嗎?也無怪乎《底特律:變人》被無數人吐槽是“互動式電影”了。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是要敘事、還是要玩法?幾乎很少有遊戲廠商將兩者完美結合在一起——除了meta game。在敘事和玩法這一層面,meta game選擇了第三個選項:將敘事徹底揉碎,然後像撒鹽一樣撒在玩法裡邊。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人們習慣了現實世界,於是從現實世界中跳進了虛構的世界;很快,卻又厭倦了徹底虛構的世界,轉而想在虛構的世界中尋求真實感。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02 虛構角色的真實

去年火遍整個遊戲界的《心跳文學俱樂部》(DokiDokiLiterature Club),可以說是第一次將純正的“meta game”狠狠地拍在了諸多玩家的臉上。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Monika,作為一個遊戲中的角色,以其“一己之力”強迫玩家改變選項、選擇她為女主角。玩家作為遊戲的“神”,當然可以故意選擇其他女角色——Monika的反抗,也就由此開始。

修改存檔,使你無法讀取其他角色線的存檔資料;將圖片和文字變成亂碼,使其他角色無法被察覺;遊戲中期,Monika愈發神通廣大:從你的遊戲文件中徹底刪除了Natuki和Yuri兩個角色;使你無法存檔、讀取、快進,甚至無法從遊戲中退出……

玩家可以選擇將Monika.char的角色文件刪除,重新啟動遊戲——很好,Monika這個角色消失了,你可以安全地進行遊戲——想得美

你以為刪掉Monika就結束了?Monika自己在程式裡留了後門:一旦檢測到Monika不存在遊戲當中,後門就會自行啟動,將整個遊戲程式完全刪除……除了Monika留給玩家的一封信:Monika是如何愛著玩家,而玩家的拒絕卻又如何讓Monika徹底失望、絕望。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於是,Monika帶著整個遊戲程式一起自殺了,只留下這一封信給玩家,意味深長。

關於《心跳文學俱樂部》,還有許多趣聞(比如Monika的推特、遊戲檔案中隱藏的其他訊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一下這款當時引爆全球的遊戲感受一下。這裡只以《心跳文學俱樂部》為引,繼續介紹meta game:其實《心跳文學俱樂部》的所有操作,稍微學過程式設計的玩家都能明白是什麼原理,但通過Monika的對話、指令碼、以及她一步步的操作,真的傳達給了玩家一種感覺,一種“彷彿遊戲角色真的活著、有自我意識”的感覺

她知道自己是遊戲角色,她知道你在螢幕另一端,她知道你在玩她。

她無法接觸到你,只能一遍遍修改遊戲程式、與你見面。她甚至不能傷害你,對抗你的最後方法,卻是刪除整個遊戲程式——連同她自己一起,墮入無盡地獄。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Meta game作為一種特殊的遊戲型別,打破了遊戲固有的限制(角色無法感知到遊戲之外的事)、使得故事深度向更高層次延伸。

早在幾年前,能夠打破第四面牆的死侍就曾“屠殺”過漫威的漫畫工作室,成為死侍迷津津樂道的故事;SCP基金會早已將meta列為一個特性,對這些“異常”進行控制、收容、保護,甚至衍生出了“逆模因部”;早些年,Youtube有一系列《孔明の罠》視訊因其高素質內容和BGM大火,突然有細心的玩家發現這居然不只是一個視訊:其中居然蘊含著一系列解謎內容,隨即在網際網路掀起一陣軒然大波。

Meta遊戲:我們的人生只是上帝的遊戲

人類在思考“人與上帝”的問題上探索了數千年,元小說、元電影,現在到了元遊戲——隨著遊戲技術的不斷髮展,以及“人工智慧”愈發的智慧化,某一天遊戲角色真的擁有其自主意識時,元遊戲就會消失不見了吧。

好在元遊戲的主旨並不在其遊戲型別本身,而在於從“超脫遊戲”這一點上延展出的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彈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緋夜氏  
來源:雲玩家hotspot
原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rJxjdbkcsMwP3QdDgk1qTQ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