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國家安全和外國對戰略性企業的控制的擔憂,各國越來越多地審查擬議中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政府利用這些工具禁止、限制、影響或撤銷個人、公司或相關國家對目標行業的投資。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入境投資篩選機制(ISMs)的使用在過去十年中翻了一番。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保護主義抬頭,企業需要為這種投資篩選的擴大使用做好準備。
四個發展解釋了入站ISMs的興起:
- 地緣政治脫鉤。由於外國直接投資目前佔全球GDP的40%,大幅上升,各國希望在關鍵領域減少對競爭對手的依賴。
- 技術引爆點。各國都希望保持對新興技術的優勢,比如美國目前在先進半導體行業的優勢。
- Covid-19。隨著疫情的蔓延,各國希望避免戰略公司以批發價出售給外國所有者。
- 保護主義抬頭。保護主義傾向已從全球貿易擴充套件到外國直接投資。
深入瞭解
投資審查重塑而不是取代了外國直接投資。外國直接投資隨著經濟增長、商業機會和商品價格的波動而波動,而不僅僅是投資篩選。
ISMs的增長改變了外國直接投資的構成。併購趨向於減少,而綠地投資則有所增加。
流入的資本也改變了投資者的組合,有利於經濟和政治盟友。在實施入境制後,德國、日本、英國和美國等盟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增加,而來自政治對手的入境投資則大幅下降。2012年至2016年間,德國在美國外國直接投資中所佔的份額從3%上升到13%,而中國所佔的份額從4%降至近0%。
傳統上,各國側重於篩選入境投資。但今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旨在對先進計算晶片、微電子、量子技術和人工智慧進行對外投資。
這個不斷髮展的投資審查世界對政府和投資者都提出了挑戰。
各國政府應使外國投資與本國優先事項保持一致,而不應讓冗長的官僚審查令投資者過度受挫,從而影響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