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生還者》裡錯位的因果論
導言: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因會思考。但問題是我們思考來思考去,框架模型搭建來搭建去,也僅僅就是在一個三維的層面上做文章。
我覺得好的遊戲作品是值得二週目的。從思維方式來看,第一遍玩家往往是抱著存在主義的站位體驗故事,當完全瞭解故事的梗概與結果再重新來一遍後,就能帶著思考來的觀點從結構主義的角度從細節上進行一一驗證。
二週目你才會發現男主喬爾的女兒薩拉床頭的這張父子照,正是後面艾莉給喬爾的那一張
二週目通關後,在網上閱讀了一些這部作品的相關玩後感,我發現《最後生還者》在國內是一部少有的爭議點極少的作品,大多論表都是對遊戲過程的設計抱著認可的姿態在津津品析,而唯一的分歧差不多集中在一處,就是劇情的結尾到底合不合理。
讓場景來講故事是遊戲和電影獨特敘事的一種方法,上圖你可以知道主角一家位於德克薩斯州的聖安東尼奧近郊
結局的合理性上,觀眾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主觀派覺得不合理,原因是艾莉既然有抗病毒的基因,那就理應奉獻出來拯救世界,否則就違反了作為一個人所應當具備的社會意識,是反人類的行為;而客觀派則認為合理,理由是人非聖賢,當處在一個需要為生存而戰的惡劣環境中時,人在扮演本我與超我的角色上,一定會優先選擇前者,這是生物本能意識決定的,因此可以肯定,這個結局一點都不反人類。
怎麼樣?兩種觀點都有充足的理論與實踐背書,對與錯,似乎還真挺難鑑別。
故事結局從表面上來看頗歸於平淡,這讓完美大團圓慣了的觀眾有點不太好接受
針對分歧下結論前,不妨先弄清分歧的源頭,即何為“合理”。在沒搞清這個問題前,個人覺得所以結論最好都應結釦不表。
我們先來聊點別的。
留意前面提到的一個詞——結構主義。對於這個名詞,百科中解釋得非常專業且複雜,通俗點講,就是在一個閉合的模型中,從整體層面去剖析和解釋這個模型的一種方式。它的好處是可以讓你擁有“一覽眾山小”的全域性視野去看待模型的每個細節,而“存在主義”是其反義詞,意味著從一個區域性去推理全貌,用成語你可理解為“管中窺豹”。
結構主義的特點是結果已知或假設結果已知
結構主義的特點是結果已知或假設結果已知。電影《極品飛車》第47分鐘面對紳士“我盡力不作一個卑鄙小人”的開誠,女士的一句“你已經盡力了”的幽默回答本身就是典型的結構思維。
在《邏輯哲學論》中,奧地利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曾表達過這樣一個見解:
“世界是由許多‘狀態’構成的總體,每個‘狀態’是一條眾多事物構成的鎖鏈,它們處於確定的關係之中,這種關係就是這個狀態的結構。”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1889-1951),出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
照葫蘆畫瓢,頑皮狗先把角色們所處的“環境”定義為了一個封閉模型,那麼判斷故事結局是否合理,接下來我們只需搞清一個問題:在這個環境(結構)中,由眾多事物串成確定關係的鎖鏈是否屬於確定關係的“行為”來組成(狀態)就行了。而在瞭解是否屬“行為”組成前,先得認知“環境”,這就跟你裝修房子,規劃圖都沒有就匆忙開工,搞出來的效果你肯定不滿意是一個道理。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對巨集觀世界結構的定義貌似放在微觀世界也同樣成立,例如DNA
美術、雕塑、建築屬於空間藝術。它就直接把想要表達的意思凝固在萬分之一秒中給你看。梵高為這萬分之一秒的一瞬,願意拿生命去冒險,於是用崩潰了一半的理智換來了《麥田群鴉》和《割耳後的自畫像》這些偉大的空間藝術作品。雖然知道在他的眼裡,世界就是畫中那樣,但無論如何我就是看不懂。為什麼造詣達到頂峰的藝術家,往往都是在亡故以後他的作品才值錢,是否這也跟藝術的表達形式有著絲扣關聯呢?
梵高最後的一部作品《麥田群鴉》有著極其怪異的狗圖和用色,但是在他眼中世界就是這樣的
好在《最後生還者》不是一張油畫一座石像一幢高樓,而是一款遊戲。
遊戲是一門時間藝術。它的好處在於跟音樂舞蹈和電影一樣,是靠時間的流逝來展示內涵的,較之空間藝術,在代入感上要強得多。也正因如此,得益於這個合適的表達形式,對於我等凡人才能較容易去認知這個“環境”。
得益於時間藝術特有的互動優勢,很多人物的背景故事可以通過語言、動作和場景來渲染
這是個末日環境。它有著被核汙染的切爾諾貝利在明媚陽光下的無聲恐怖,也有著無政府狀態下索馬利亞那種槍口直接對準腦袋的有聲驚悚。不重要的是它是一個虛擬的環境,重要的是它確實就是個活生生的環境,一個隨時有可能在未來成真的環境。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成了烏克蘭、俄羅斯乃至全世界不忍觸碰的殤,據說核輻射完全淨空需要十萬年
在這樣一個四面楚歌環境下,對於決定結局走勢的人物角色,有必要挑一位展開來講講。
首先看出生。頑皮狗最初把男主喬爾的生活圈框定在一個連美國人自己都偏見為“人人都有槍,連上帝都害怕”的南部大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德克薩斯州這個地兒最有名的除了牛仔和撲克,就是化工產業。
不妨展開聯想,就如前面提到的切爾諾貝利,因為有核電廠才會有核汙染一樣,病毒從德州擴散本身合理,而這種合理性恰好來源於人自身的行為,簡單說就是人類把自己逼到了絕境,進而玩死了自己。
不光來源於人類本身,也來源於天災,,但總歸隸屬於一個物種的“行為”
從這個基點出發,男主女兒莎拉死在害怕自己也被感染的警察的槍口下,其實就是在這個環境引爆的“行為”大節點下,自然延伸出來的“行為”小節點。進而男主喬爾就此鎖心二十年和泰絲幹起了走私客的“勾當”。
警察開槍其實並沒有錯,他是“行為”大節點通過邏輯自然推演出來的其中一個“行為”小節點
有因必有果,在《最後生還者》中體現得比較可悲的一點,倒是人類自身的行為導致了自食其果。單就莎拉的死來看,警察開槍其實並沒有錯,他是“行為”大節點通過邏輯自然推演出來的其中一個“行為”小節點。
為什麼說鎖心,從開始莎拉房間的父子照片和喬爾和弟弟湯米的合影可以看出,喬爾本來還是挺開朗的,所以喬爾封閉自己正是因為女兒的死。
災難發生之前,縱使在不知是否有媽媽的前提下,我們還能窺探到這仍舊是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庭
從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給出的結構定義上看,這又是從女兒死的“行為”節點上蔓生出的一個新“行為”節點。至於喬爾和泰絲走私的原因也是同個道理,只不過是從末日“行為”上連鎖到另外一個群體身上的“行為”而導致,這個群體即隔離區的部隊駐軍。
羅伯特被泰絲眼睛都不眨一下幹掉的行為,是從他“本身沒有履行交易的約定”這種“行為”延伸而來
避免劇透,我們略去中間的層層論斷。總的來看,當返回到遊戲,從頭至尾按部就班來一一框定故事中這種事物的確定關係時,我們突然發現,正是因這種“行為”之間的確定關係有著一環套一環的特性,於是也才有這樣的故事結尾,不光喬爾,任何一名局中角色,這種關係結構的本質都一樣。
“行為”與“行為”之間的確定關係在於一種看不見的作用力,多米諾骨牌也是一種很好的具象舉例方式
信任與救贖也好,親情與依靠也罷,總之這個結尾是在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中通過“確定關係的行為”層層推演而來,具有不可逆性。換個角度看,這個結局根本就不是頑皮狗設計出來的,而是自然生長出來的。所以我們這裡可以判定《最後生還者》這個結局合理。
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堅決要求,死後墓碑除銘刻自己所撰寫的句子外,“一個字也不要多”
聯想起琳達在《傑斐遜墓碑上忽略了什麼》中說的一句話:所謂良知,首先是誠實面對全部事實,從真實的前提出發,不在思辨中偷換概念,然後,讓邏輯自己走,它自然會推出結論來。
而在前面提到,客觀派說故事的結局是因人物在極端環境下的利己心作祟而產生,並沒有違揹人的本能意識,所以並不反人類,因此結局合理。這裡我們需要深挖一下,看看“不反人類”和“合理”的因果關係是否能成立。
看到這張圖,你就能斷定他們是同性戀麼?
生物學家道金斯中提到這個世界的真正主宰是基因,換句話說就是基因在決定我們的一切行為。它是建立在我們拋開人類中心論的立場,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基礎上得來的,很有意思。
跳出局外看局內,也許你能把事物的本質看得更清,也更輕
我們嘗試把這個觀點框定到《末日生還者》這款遊戲中時,就會發現,其實所有角色的行為都不是受自己控制的,而是在被一種叫“情感與慾望”的東西在左右,而它們的東家正是來自於“基因”這個陣營。它們存在於人類體內,卻不屬於人類。
當我們需要情感及慾望時,感覺好像是從基因那裡在借東西,你只要借,基因就會給,但有趣的是,有時你不想借,它也會硬塞。
每個物種都有屬於自己的基因,它不是一個個體,而是屬於一個群體,一個陣營,它存在於物種體內,卻並不屬於物種
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因會思考。但問題是我們思考來思考去,框架模型搭建來搭建去,也僅僅就是在一個三維的層面上做文章。
諾蘭在《星際穿越》中對第五維空間做出了影像化的描刻
諾蘭在《星際穿越》中對第五維空間作出了影像化的描刻。因為第五維空間由第四維延伸而來,同時它又可以和其他四個維度進行任意連線和跳轉,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聯想,這第五維空間就是反映的人的意識空間或心理空間。
物理學說提到宇宙有十一個維度,除了專業人士還能提到“時間”這個四維結構外,再往上走,人類就根本無法理解了。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鐘慢尺縮”理論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鐘慢尺縮”理論是指,當一個物體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物體周圍的時間會迅速減慢,直到等於光速時,時間將停止,空間被壓縮成一個點。而當物體的運動速度超過光速,則會出現“負時間”,空間則回到過去。但事實上人類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原因在於無論是“弦理論”還是“蟲洞理論”,都要克服一個“重力”的干擾因素。
而基因這個東西能斷定的是,它一定存在於一個更高維的結構裡,就像《普羅米修斯》這部電影中最後那個巨人的行為,人類根本無法看懂,而在巨人眼裡,就如同人看一隻螞蟻。
《普羅米修斯》講的是一個關於人類探尋物種起源的故事,最後的結局極具諷刺,同時也發人深省
我們說無論在和平還是戰爭年代,是末日不是末日,對於反人類的定義終歸有一個底限:即毀滅人類或不去阻止或救助正在走向毀滅的人類的行為。
而操控人類產生這種“行為”的也許並不是人類自身,而是來自於高維結構的基因陣營,所以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最後生還者》的結尾確實反人類,只是區別在於不是人類自己在反罷了。
《最後生還者》的結局是合理的但卻反人類
結合前面搭建的結構模型,不管是誰的行為,基因也好,人類也罷,總之只要是“行為”作為節點來牽線,那麼它就合理。同時結合基因這樣一個角度,竟然得出了《最後生還者》的結局是合理的但卻反人類這樣一個有趣的結論。
行文至此,對於“因為反人類,所以不合理”抑或“因為不反人類,所以合理”這樣的因果論斷,現在是怎麼看怎麼不對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也許我們要追尋的這個因果關係,本身壓根就不存在啊。
後記:頑皮狗給出的這個結尾看似只是平鋪敘事沒有結論,但是我堅定地認為其實他是給出了兩個觀點。從哲學層面上,製作方認為世間萬物的對與錯其實往往是無法界定的,它就像個鉛球,你無論怎麼放,它都是圓的;而從人文層面上講,則是對哲學層面作了進一步縱深:既然世界是這樣一個恆定的球體模型,那麼身在其中的我們何必要處處糾結?人類本就渺小,當我們在看螞蟻時,說不定基因也正在把我們當螞蟻看。人生苦短,也許我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珍惜眼前人。
作者:品遊師
來源:遊民星空
原地址:https://club.gamersky.com/activity/417813?club=67
相關文章
- 《最後生還者 The Last Of Us》的代入感塑造AST
- 《最後生還者》輝煌成就背後的爭議之人
- 全文劇透:Come And See |《最後的生還者2》
- 《連線》雜誌:弄巧成拙的《最後的生還者2》
- 《最後生還者》系列:神壇的根基是什麼?
- 比起第一代,《最後生還者2》到底做錯了什麼?
- 《最後生還者2》:至暗時刻的至暗故事
- 退款呼聲下的《最後生還者:第二部》
- 《最後生還者:第二部》文學批評
- 重溫與解析《最後生還者》的互動敘事精髓(下)
- 口碑割裂,內憂外患 由《最後生還者2》引發的思考
- 重溫與解析《最後生還者》的互動敘事精髓(上)
- 《最後生還者2》是怎麼做出更具深度的戰鬥系統?
- Metacritic:過去十年最佳遊戲 《最後的生還者》登頂遊戲
- 一場“失敗”的突破:淺談《最後的生還者2》“失敗”的根源
- 《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PS4時代的完美收尾!
- 從《最後生還者》開始,聊聊遊戲與敘事的整體性遊戲
- 《最後生還者》:頑皮狗是怎麼創作出女主角艾莉的
- GameInformer:2020年全球十大遊戲 《最後的生還者2》第一GAMORM遊戲
- IGN JP評最後生還者2:前作大山難以逾越(7/10)
- 改變的代價:一個開發者對《最後生還者:第二部》的看法
- 從心理學角度淺談《最後生還者2》的劇情設計問題
- IGN:2020年遊戲大獎提名 《最後的生還者2》領跑全場遊戲
- Tumblr:2020年度遊戲榜單 最後的生還者未進前十遊戲
- 成PS 4遊戲中通關率第一的是《最後的生還者2》遊戲
- 《最後生還者2》今日正式發售 PS4平臺獨佔
- 起底《最後生還者2》:開發者們設計劇情應該規避的誤區
- 《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中一條火遍推特的繩索
- 英國一週遊戲銷量:《最後生還者2》佔據頭名遊戲
- 剖析《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敘事系統的成就與敗筆(上)
- 剖析《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敘事系統的成就與敗筆(下)
- 《最後生還者2》開發者談加班:一邊通宵,一邊等著遊戲翻車遊戲
- 《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也許是我們不再尋找光明”
- 為什麼《最後生還者2》的評價,在媒體和玩家間走向了兩極?
- 《最後生還者 第二幕》可能無比美好,但這加班的代價著實昂貴
- 《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DF畫面分析:效果驚人表現良好
- 頑皮狗總監剖析《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爭議劇情
- TGA 2020 各大獎項公佈,《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成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