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初,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以數字化轉型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險企應將數字化轉型納入整體戰略規劃,設定分階段實施目標,長期投入、持續推進,最終到 2025 年取得顯著成效的目標。

中國保險業經歷了長久的粗放式增長,近年來面臨諸如獲客難、增員難、渠道產能低、費用率高、產品同質化、服務與需求錯配等 “絆腳石” 後,整個行業正加速步入“高質量轉型”。此次轉型雖由短期挑戰而觸發,但不應以解決短期困境為目的。轉型應致力於發展出順應客戶長期需求的、可持續迭代的保險業務模式和專業能力,而數字化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推動力量。

與此同時,新冠疫情也正加速驅動保險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疫情導致線下業務受阻,線上經營能力成為險企擴充業務的關鍵。根據海外實踐,我們觀察到疫情正促進消費者風險意識與保障需求提升,長期將為行業帶來新機遇。險企應提前佈局,考慮如何在後疫情時代把握市場機遇。

基於 BCG 在保險業的豐富經驗和深刻觀察,眾多險企在數字營銷、渠道工具、智慧風控、智慧服務等領域已嘗試諸多專項突破創新。然而,數字化轉型回報週期長,散點式投入產出難見效,導致險企難以下定決心,構建全面、規模化、可持續的數字化戰略部署

BCG 認為保險業數字化轉型不應只關注眼前所面臨的行業挑戰,更應具備長遠的戰略格局與視野,關注共同富裕、老齡化趨勢、健康中國、綠色經濟等重大社會議題,圍繞真正的客戶需求,為社會創造價值,為客戶解決問題

在監管機構和政策大力支援下,從市場環境大趨勢以及險企變革的迫切需求出發,保險業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為實現長期可持續目標,BCG 建議險企應明確數字化轉型的三大核心目標:
  1. 把握大勢,擁抱轉型陣痛,堅定邁向 “高質量經營” 的發展之道
  2. 秉承初心,立足客戶所需,堅持 “以客戶為中心” 的經營理念
  3. 夯實基礎,突破頑疾壁壘,以轉型加速科技與組織文化變革
“如何在 2025 年的收官之年,取得數字化轉型的顯著成效?”針對該通關目標,BCG 基於對業內數字化轉型中常見 “陷阱” 的深度觀察,結合海內外領先實踐,總結提煉出險企數字化轉型的“六大通關祕籍”
祕籍一:全域性一體化改造,而非散點式創新
我們觀察到,險企的數字化專案通常聚焦單一業務流程、單一渠道、單一產品、單一系統的改造,而未考慮到整體業務策略,缺乏前中後臺統籌規劃,導致數字化轉型迅速遇到瓶頸。
常見陷阱舉例:

針對單一業務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

某產險公司將部分產品理賠環節線上化,方便客戶實現線上快速賠付。

然而,當客戶持有多張保單時,仍需根據產品類別走不同的理賠通道。理賠入口、核賠標準與流程均不一致,個人資訊資料需反覆收集,導致實際理賠體驗比原先的人工協助更加繁瑣。

造成客戶體驗不佳的背後存在諸多原因,例如跨產品的核賠標準不一致,底層資料架構仍舊以保單為中心,缺乏客戶風險資料等。

數字化轉型從來不是 IT 部門的獨角戲,不等於單純地上線系統,而是公司整體業務模式的轉變,涉及業務流程、運營、組織、人才、文化、技術支撐能力的改變。通過自我顛覆與革新,重塑商業模式。《指導意見》亦明確強調,險企應統籌規劃數字化轉型工作,確保各業務條線協同推進轉型工作。

我們認為,針對任一業務環節的數字化創新,均應考慮以下問題:

  1. 是否從客戶痛點出發:傾聽客戶需求,將解決客戶真正痛點列為首要目標
  2. 是否具備全域性視角:針對單一客戶痛點,提出跨渠道、跨產品、跨業務流程、跨 IT 系統的一整套解決方案
  3. 是否已打破部門牆,貫通前中後臺協作:針對單一業務流程的數字化改造,往往需要渠道、產品、運營、科技部門的多方協作支援
案例研究
某險企以提升客戶體驗與加強風控為目標,對理賠流程進行數字化改造。
  • 傾聽訴求:客戶認為理賠流程繁瑣,不同產品標準與流程不同,難以理解與自助操作。
  • 渠道配合:前期客戶經營與服務階段,通過各類觸點前置收集客戶風險資料,建立客戶預篩選模型。
  • 產品設計:識別跨產品風險型別,推進跨產品條款的標準化與核賠標準的統一化。
  • 服務優化:主動識別客戶理賠需求,供跨產品一體化的理賠通道與說明
  • 系統升級:升級資料架構,打通統一客戶檢視,以客戶為中心而非保單為中心。
  • 組織協同:建立常態化的跨部門協作與溝通機制,持續動態優化。
最後,通過前中後臺全面改造,實現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理賠流程數字化改造。為客戶帶來便捷數字體驗的同時,推動險企自身風險體系的標準化、專業化。
祕籍二:由使用者洞察驅動服務體系升級,而不僅是交易體驗優化
數字化轉型應本著為客戶創造價值為目標。若險企一味將目光放在提升短期銷售效能上,未能真正洞察客戶長期的服務需求,轉型效果常常差強人意,“以客戶為中心” 的理念往往也就淪為一句口號。
常見陷阱:以產品銷售為數字化轉型的唯一目標
某壽險公司以增加短期銷售為核心出發點打造客戶數字化渠道,在數字渠道增加大量投放,以第三方提供的健康醫療服務為噱頭用以獲客。

然而公司未真正投入資源,佈局健康服務生態並構建完善的服務運營能力,無法保證客戶有所需時,能享受到真正有質量的服務。

此類轉型或許能夠提升短期的銷售指標,但難以持續,違背了 “以客戶為中心” 高質量轉型的初衷,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對企業品牌聲譽、客戶信任的損耗。

我們認為,險企應從資料出發,真正洞悉客戶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用客戶洞察驅動對客戶產品服務體系的升級,並考慮以下問題:
  1. 是否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人身險應迴歸保障本質,關注客戶期望 “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的真實需求。產險應保障多樣化的財產與人身安全,針對核心風險場景推陳出新,持續創新產品與服務,實現事前防範、事中介入與事後服務全覆蓋。
  2. 數字化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洞悉客戶?通過多渠道資料收集,多維度客戶標籤體系,改變過往 “千人一面” 的營銷手段,還原更真實的客戶,實現真正的 “千人千面” 服務。
  3. 是否構建了長期服務生態與能力?長期可持續的服務能力建設,涉及戰略性資源投入,包括醫療 / 養老 / 財富管理等合作網路建設、服務團隊與運營能力、資料建模等。
案例研究
某海外險企提供精細化、個性化、全覆蓋的客戶健康管理服務,降低疾病發生概率及診療賠付。此外,還形成了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線下診療、藥品銷售、保險賠付、後續隨訪管理的醫療服務閉環,包括:
  • 構建完善健康管理網路,簽約 3 萬多名醫生,旗下擁有社群護理中心、外科手術室及裝置等;
  • 通過其零售藥房、送藥上門服務網路,提供全方位的藥品福利管理服務;
  • 通過資訊科技服務公司,為醫院、商保公司、政府醫保計劃等提供資料及分析服務,並共享資料。
該公司還有效獲取並整合使用者資料,實現控費目標的同時,發掘資料價值,形成新業務增長點。
祕籍三:全面重塑客戶旅程與業務流程,而不僅是打造數字工具
近年來,保險行業上線的 App、小程式、服務號等數字化工具數量激增。但是這些工具真的都為客戶帶來便捷了嗎?我們觀察發現並非如此。
常見陷阱:照搬網際網路模式,打造客戶線上平臺
某壽險公司投入大量開發與營銷資源,推動 App 使用者與月活高速增長。

然而,線上流量與線索缺少線下承接團隊。年資長的績優營銷員資源豐富,缺乏動力。新人欠缺服務經驗,導致使用者服務體驗較差,最終浪費大量線索資源。

此外,公司未針對線上使用者特點設計新的獲客產品,導致營銷投放轉化率不高。同時,產品規劃中沒有充分考慮獲客與價值產品如何相互補全,難以換算投入產出比。

我們認為,保險與網際網路行業存在天然差異,保險本質上是重服務的行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不僅應考慮服務的速度與便捷度,還應當考慮如何保留服務的溫度,以人為本,為客戶提供真正安心的保障體驗。因此,在所有數字化工具的創新中,均應考慮以下關鍵:
  1. 端到端重塑客戶旅程:藉助數字化平臺構建契機,重塑客戶經營視角,梳理核心經營環節與服務觸點,提升從獲客到長期服務的端到端能力。
  2. 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目標:業務與技術雙輪驅動,迴歸業務本質,與險企現有的業務流程緊密結合,最終迴歸價值創造。
  3. 充分考慮與傳統渠道的關係:尤其在人身險行業,數字平臺與傳統渠道往往不是簡單的替代關係,應揚長渠道優勢並賦能渠道,共同經營客戶,最終實現 1+1>2 的效果。
案例研究
某壽險公司以客戶為中心構建客戶數字化平臺,並驅動業務流程與團隊升級改造:
  • 明確以業務價值創造為核心,構建客戶數字化平臺;
  • 根據核心業務場景,構建平臺內的數字化觸點與功能,並進行功能優先順序排序;
  • 針對線上客群特點,設計專屬獲客型產品,並基於客戶需求設計產品智慧推薦邏輯;
  • 設立專門線上顧問團隊,負責線上客戶溝通與解答,建立特定話術庫與銷售引導路徑,在適當場景下引導客戶與線下代理人或專屬服務團隊匹配;
  • 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線索分配規則,針對高潛客戶,建立線下與線上專屬服務團隊;
  • 藉助線上平臺改善孤兒單經營,重塑孤兒單溝通流程,並升級孤兒單分配機制,例如提升營銷員的資歷與經驗要求,並允許客戶在特定條件下選擇與更換營銷員。
祕籍四:完善的科技能力、資料架構與治理體系是基礎條件
根據 BCG 與眾多險企的合作經驗,科技能力往往是數字化轉型中的掣肘與短板。伴隨險企業務轉型加速,基礎 IT 架構、資料治理體系也要加快升級改造。《指導意見》亦強調了科技與資料能力建設對險企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
常見陷阱:

資料用例與資料資產管理脫節

  • 業務端提出用例需求,後端難以實現(例如缺少資料集市、資料管理不規範、系統與資料庫繁多割裂、資料治理與維護工作不到位等諸多根因)。
  • 業務與技術溝通存在鴻溝,或資料 BP 角色缺位,導致資料部門開發的資料產品缺乏實際應用場景。
  • 業務人員依賴經驗判斷,不相信資料分析結果,對資料基礎工作認可度不足。
  • 資料管理後知後覺,數到用時方恨少。不提前佈局和投入資料治理,導致某些關鍵資料缺失或者不夠精準。
資料資產服務體系建設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發力。
  1. 自上而下的資料用例規劃:以服務業務為導向,基於業務場景和實際用例,逐步搭建資料資產。用例往往來源於最緊急重要、最能直接產生效益、價值視覺化的場景。
  2. 自下而上的資料治理體系搭建:通過全面盤點資料資產,結合市場趨勢和公司發展戰略,規劃制定資料資產建設藍圖。推進資料的資產化管理,包括資料資產投入規劃、收益評估和投產比分析等,關注資料資產的前瞻性佈局與中長期規劃。
案例研究
某產險公司搭建智慧定價平臺,為核損自動化的實現提供完整、實時及可靠的資料支援。
  • 企業內部從上到下的高度重視和統籌規劃,以核損自動化為核心資料應用場景,推進 “人工 + 系統” 結合的資料收集。
  • 建立資料資訊平臺,各級機構共同參與資料錄入,綜合車型、配件、工時與價格四大資料庫,直接算出最終定損金額;同時,對接查勘員裝置,提供實時資料。
  • 多個資料來源持續補充更新資料庫,包括資料採集團隊、主機廠、配件供應商、歷史賠付記錄等。

最終實現了定損案件無人工自動稽核,實現極高的定損精準度。通過持之以恆、厚積薄發的耐心與堅持,在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同時,甚至將之產品化,創造了新的業務模式。

祕籍五:轉型變革管理與敏捷機制、數字化關鍵人才至關重要
根據我們的觀察,險企往往為數字化轉型增加大量的科技團隊編制。然而基於上述案例可以發現,數字化轉型不是一個 IT 專案,通常需要險企全域性統籌和跨部門的共同努力。組織機制的破局關鍵,在於業務與科技的深度協同。

我們認為,轉型變革管理與敏捷機制對於數字化轉型有效落地尤為重要。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市場上有許多企業在進行著 “偽敏捷” 的嘗試。

常見陷阱:
陷阱一:設定若干專案組,但缺乏統籌,未真正實現跨部門協同
  • 專案組成員以單一職能為主,專案組之間各自獨立辦公,彙報至各自領導。
  • 未設立公司層面的轉型管理辦公室,領導層與統籌人員缺位。
  • 專案組之間缺乏關聯,呈點狀開發態勢,缺乏日常溝通機制。

陷阱二:授權不充分,尚不能完全突破傳統內部決策與管理機制

  • 未針對專項專案設立單獨的預算池與決策審批機制。
  • 即使領導者有充分的授權意願,對轉型專案設定了 “保護傘”,也很難完全擺脫固有財務預算、法務合規、人事管理、行政審批流程機制的束縛。
  • 領導層持續的轉型決心和長久承諾尚需時間檢驗,仍被傳統業務運營節奏牽絆。
險企領導人在制定數字化轉型規劃時,應充分考慮如何直面諸多挑戰:
  1. 如何實現全司一盤棋的統籌,釐清專案與專案間的關聯,協調跨部門事項並分配資源。
  2. 如何與現有業務緊密結合,既做到獨立創新,又能基於原有業務實現突破。
  3. 如何打破新舊體制衝突,與組織內諸多利益相關方溝通,推動變革。
  4. 如何把控轉型風險,階段性制定預算與試點方案,實現小步迭代,分步推廣。
我們建議險企設定轉型變革管理辦公室(TMO),負責統籌數字化轉型整體方向,管理與協調跨部門專案,確保業務和科技的融合,並配套完善的轉型治理架構與變革管理機制。
案例研究
某保險集團設立轉型變革辦公室(TMO)
設定轉型指導委員會,由一把手與核心領導班子構成,主要職責包括:
  • 設立轉型願景與目標。決定轉型的整體設計、里程碑階段與資源分配。
  • 統籌落實專項專案運營計劃,監控目標與結果。

設立改革轉型辦公室,直接向轉型指導委員會彙報,由全職管理人員與外部顧問構成,主要職責包括:

  • 推動成果達成,加強跨部門協作,確保資源分配到位。
  • 監督整體專案與具體工作,跟蹤各項舉措的進展和結果 。
  • 識別、協調並解決問題,特別是跨職能協作問題。

建立跨部門的敏捷協同機制:

  • 跨部門團隊、聯合辦公:調動跨職能(渠道、產品、運營、科技、資料)等人員,發揮各自所長,能力互補,並建立協作溝通機制。
  • 充分授權,端到端負責:設定明確專案目的與關鍵指標,並對團隊充分授權,端到端地為業務價值創造負責,並制定專項激勵制度。
  • 快速迭代,小步快跑:規劃設計與試點結合,定期覆盤試點專案實施經驗,迭代升級並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模式。
數字化人才是轉型的核心推動力量。我們瞭解到目前國內大部分險企均面臨數字化人才缺口,尤其是數字化掌舵人、複合型人才十分搶手。隨著《指導意見》的釋出,預計未來兩到三年將進一步推動數字化人才需求井噴,險企應該提前準備好 “人才爭奪戰”。

我們觀察到市場上部分關鍵崗位十分緊缺,例如系統架構、網際網路運營、需求分析師等。險企理想的數字化人才往往是複合型人才,期望他們既懂業務,又懂技術,既能將技術用在實處,又能對技術提出符合業務發展需求的升級要求。

險企應將選拔數字化掌舵人作為數字人才梯隊建設中的首要任務。通過掌舵人的力量,帶動數字化團隊的發展建設。

如何選擇數字化掌舵人
  • 數字化掌舵人必須是懂技術、懂業務、有能力、有魄力的管理者。
  • 具有數字化轉型實戰經驗的 “強將” 優先,具備技術管理能力和變革實戰經營。
  • 必須具備較強的變革意識、跨職能協調與專案管理能力,能夠發揮理念、技術與經驗優勢,推動轉型變革落地。
  • 從人才招募角度,可外聘 “大牛” 或選用內部培養的骨幹力量。
祕籍六:持續推動數字化轉型落地離不開五個要素
  • 險企一把手應當表達決心,可親自領導一個轉型專案,身先士卒,行動示範比語言宣傳更具影響力。
  • 投入轉型專項資源,為轉型設立治理架構與預算制度,明確決策治理委員會成員,保證敏捷的審批決策流程。
  • 充分授權且配足激勵,為敏捷小組制定關鍵目標結果,定期追蹤指標達成,並配套足夠的激勵舉措。
  • 集中資源投入標杆試點,樹立尖刀專案作為轉型突破口,覆盤成功經驗,樹立全員信心,在複製中迭代。
  • 積極引入外部合作伙伴,驅動內部變革與能力建設,借鑑成功經驗並少走彎路。
下面,我們將分別就人身險、產險行業目前所遇到的關鍵挑戰,以及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來破局進行討論。
通過數字化轉型破局人身險行業挑戰
近年來,在壽險代理人渠道向高質量轉型的過程,由於動能切換,代理人繼續呈現高脫落趨勢,從業人數持續下滑,導致行業增速整體放緩。《人身保險銷售行為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辦法》)進一步倡導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進一步規範人身保險售前、售中、售後行為,首次提出銷售人員及產品分級,引導代理人走向專業化。

在行業趨勢與政策背景下,大部分公司選擇深度渠道與產品改革,改變人海模式,通過擁抱短期陣痛來換取長期發展。我們觀察到行業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如下:

  1. 增員難度加大,導致獲新客難:增員曾是許多保險機構擴充新客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人口紅利消失,增員難度加大,隨之帶來獲新客的難題。
  2. 客戶經營能力缺乏:保險潛在客戶的特徵在變化,傳統代理人無法滿足客戶對服務的期待,導致多年來產能未能顯著提升。
  3. 產品同質化程度高:隨著市場競爭加劇,長期重疾風光不再。各險企雖積極行動,採取一系列手段創新產品,試圖扭轉頹勢,然而尚未實現真正差異化的產品。
隨著消費者保險需求的多元化,人身險銷售渠道一定會向更加專業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結合數字化轉型規劃,我們建議人身險公司考慮三條破局之道。
破局之道一:佈局數字化營銷,探索第二增長曲線
在消費者市場,隨著中產階層群體壯大、人口結構改變、年輕消費者群體成熟,對保險的需求已經從過去的單一基本保障,進入高質量、差異化和專業化的新階段;同時,投保行為的決策過程也轉向主動資訊收集、主動消費、線上互動和全鏈路體驗評估的新旅程。

我們建議險企全面提高線上與數字化的營銷能力,幫助代理人獲客,提高以科技驅動獲客的效率。首先,有效盤活公域和私域流量是打造成功線上營銷策略的關鍵(參閱下圖)。

其次,我們觀察發現,成功的數字化營銷往往具備以下三大特性:
  1. 貼近使用者且可用性高的平臺,功能不斷迭代、流程重視使用者體驗、具備大規模使用者運營能力,以應對跨越空間限制帶來的激烈競爭。
  2. 完善的運營體系,深度圍繞線上平臺、目標導向、精細化管理,以應對跨越時間限制帶來的運營挑戰。
  3. 目標驅動的資料分析能力,多維度大規模的資料採集、資料分析閉環體系、使用者洞察,以挖掘大量的資料價值。
壽險數字化獲客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長險轉化。客戶轉化路徑非常長,所以險企需建立一支全新的線下營銷服務團隊,承接線上流量線索。

結合數字化渠道客戶的特點,我們認為合適的線下營銷團隊通常具備以下特點:

  • 具有強烈的上進心,具備較強的服務意識。
  • 對數字化工具敏銳,願意學習和接受新事物。
  • 年輕、從事保險行業時間較短,缺乏人脈,需要客戶資源。
破局之道二:數字賦能渠道,線上線下融合,共同深耕客戶經營
保險高潛客戶的特徵正在發生變化, “一個產品,一套話術” 的傳統展業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為滿足客戶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代理人的素質需要不斷提高,險企也需要利用數字技術為代理人賦能。

險企往往只顧開發新客戶,忽略了存量客戶的巨大價值。因大量存量客戶來自傳統線下渠道,險企客戶資料僅擁有少量基礎資訊。針對薄弱的資料基礎,險企應通過代理人、運營服務人員收集資料,或通過營銷活動吸引客戶主動提供基於補足後的資料,險企可從不同維度對客戶進行詳盡的特徵評估和價值認定,完善客戶標籤體系

同樣,代理人資料也需補足。完善隊伍的畫像標籤,為實現隊伍與客戶的精準匹配奠定基礎。配套針對性的經營策略,包括系統性的線索分配方法及代理人匹配機制、客戶啟用方式及觸客時間選擇、需求導向的產品服務推薦等。

精準匹配並不是存量客戶經營的終點。數字化管理工具還可協助代理人進行展業。同時,內勤人員也可通過系統對代理人進行客戶經營進度、營銷動作執行和營銷效果追蹤管理。通過執行反饋資料,企業內部可不斷迭代優化線索分發規則和營銷策略。

最後需要注意,在《辦法》中對人身險銷售流程進行了規範,其中包括對投保人的保險需求、風險承受能力和繳費能力前期評估的要求,將在更好滿足投保人不同保險需求的同時,也能讓其在財務上負擔得起。

破局之道三:資料洞察驅動 “產品 + 服務” 體系
縱觀全球壽險發展大勢,未來產品與服務體系將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挖掘客戶綜合價值,而非僅關注單一產品價值率。國際領先的壽險公司通過開發模組化產品解決方案、基於客群分類提供個性化服務、打造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體系。

“以客戶為中心” 要求壽險公司設定常態化的客戶洞察機制,包括資料埋點追蹤、渠道合作、KYC、客戶調研、第三方合作等,持續積累有價值的使用者資料,並追蹤和挖掘客群需求,包括健康狀況、關鍵生命週期事件、渠道偏好等。同時要儘量細化資料顆粒度,以支援個性化的服務。

在打造 “產品 + 服務” 體系時,首先,覆蓋維度要廣,應覆蓋售前售中售後、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避免只注重交易與售後權益環節。在輔助銷售外,還需考慮客戶體驗提升與一體化風險管理。

其次,險企應迴歸本源,思考保險客戶的真實需求,以及如何為客戶提供長期保障服務。壽險客戶往往更加註重風險和資產規劃管理、養老、就醫等長期服務,且對於長期服務質量與多樣性要求高。

為了滿足客戶的這些要求,壽險應積極佈局服務生態,與第三方服務商深度合作,建設貫穿價值鏈的能力。進一步完善資料收集與治理能力,強化定價、風控、精準服務等核心能力。

最後在實操中,險企在服務交付上要做好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所提供的服務要可持續、可規模化,避免各部門自己分頭行動、浪費資源。要樹立明確的對價機制,前期要對新的服務專案進行稽核、做好預算,運營中需要實時收集銷售、體驗等資料以進行投產效能管理。

通過數字化轉型破局產險行業挑戰
近年來,中國財產險市場在結構上正向成熟市場靠攏,非車業務佔比上升。隨著 2020 年車險費改的落地,車險業務增速預計將進一步放緩,業務結構進一步優化。不過,產險整體盈利性持續下降,綜合成本連年上升,2018 年後持續破百。同時,財產險玩家格局也在不斷變化,保險經代、網際網路平臺和外資玩家不斷搶佔中小險企的市場份額。
在各險企尋求多元發展模式的背景下,我們觀察到產險行業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如下:
  1. 銷售場景單一,產品創新能力薄弱:場景以車險為主,非車場景欠豐富,但車險市場面臨增長放緩及利潤走低的挑戰,變得不可持續。
  2. 傳統渠道依賴性強,費率居高不下:銷售費用與運營費用偏高,侵蝕利潤;客戶資料及關係管理都落在渠道上,自身掌控十分有限。
  3. 風控能力有待提升:非車產品風控能力有待提升,缺乏跨產品線的專業風控能力。
破局之道一:切入數字經濟等多元場景,定製化產品創新
車險市場近年來面臨增長放緩及利潤走低的挑戰,財產險以車險場景為主的局面難以延續。產險企業應增強自身創新能力,面對新趨勢、新場景、新業態快速推出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新場景、新業態快速誕生,嵌入場景的責任險需求也順勢而生。比如,網約車相關的犯罪與日俱增,產生了對公眾責任險的需求,以防範網約車司機造成的人身傷害。再如,與電商平臺銷售假貨有關的糾紛日益頻繁,包括因銷售假貨及仿品造成的人身傷害。能保障電商渠道產品品質的產品責任險獲得消費者青睞。

隨著新能源車市場的高速發展,新能源車險也是險企不可忽視的一塊業務。預計 2025 年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佔車險總規模的 25%。險企應提前做出佈局:

  • 重構產品:以降低使用者的總體擁有成本為出發點,明確不同型別的客戶需求,設計保障更有針對性、種類更豐富的車險產品。
  • 積極積累風險資料:收集各品牌、各車型、各新能源型別的出險情況、主要風險點、產品質量等資料,完善內部智慧定價和風控模型。
  • 建立品牌關係:大批新勢力品牌的誕生已對傳統汽車品牌造成一定衝擊,提前和領先新能源品牌建立關係,合作開拓新市場。
另外,產業數字化也為保險產品持續創新帶來新的機遇。例如數字化技術發展為運費險承保提供了場景,包括對運輸中的貨物進行資料畫像、移動跟蹤、溫度監測、氣味監控等多方面技術資料收集。
破局之道二:構建線上直達的數字化客戶旅程
當談及客戶旅程時,傳統險企往往關注購買與理賠等核心交易環節,而忽視了核心交易環節以外的隱形旅程。例如,如今的客戶在真正產生購買意向前,越發傾向通過多種線上渠道研究比較產品,而該環節最易流失客戶,被競爭對手捷足先登。

我們建議,產險公司應重新審視與塑造端到端的客戶旅程,完善面向新老客戶的數字化觸點渠道,加強在官方線上渠道的營銷,嘗試線上上渠道釋出保險知識軟文,並通過私域資料精準提升品牌知名度,抓住客戶心智。

其次,可通過進一步掌握客戶的靜態資料與動態資料,實時瞭解客戶的特徵、需求及變化,因人施策,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風險評估和精準定價。同時,這也有助於將風控前置於銷售核保環節,而不是完全依賴後端理賠環節,進一步優化整體風控能力與理賠體驗。

另外,我們發現在數字化客戶旅程中,產品購買嵌入的場景已較豐富,然而務所嵌入的場景仍有待加強。並且線上上流程的設計時,也需考慮儘量減少客戶的動作,讓操作更直觀、更便捷

與此同時,通過業務流程的線上化和智慧化,險企可以有效實現降本增效,提高使用者體驗的同時,實現對銷售管理人力、理賠作業人力的精簡。

破局之道三:建立跨產品的專業化風控能力
產品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底層風控能力的提升。險企應通過完善客戶風險資料模型,構建跨產品的風險評估與服務體系,以實現風險預防流程化及標準化,優化服務體驗。

首先,客戶的保險需求逐漸多元化,擁有多張跨產品的保單將成為常態。原先以保單為中心的做法應將升級為以客戶為中心,險企應提供跨產品的一體化理賠服務。跨產品的風控中臺建設必不可少。企業需要從客戶出發,根據個性化需求,從理賠中臺呼叫相應的元件,進行跨產品的一體化風控與服務標準。

其次,隨著非車業務的佔比逐步提高,非車產品的風控能力也亟待提升。險企需通過作業、完善風險模型、建設資料中臺等前中後臺一體化操作,來提升整體風控能力

隨著跨產品專業風控能力的建設,客戶的理賠服務體驗將得到進一步的升級優化,切切實實體驗到省時、省心、省力。“以客戶為中心” 的理賠服務將成為輔助銷售的關鍵場景之一。

最後,我們提出保險行業數字化轉型的 “八步走” 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