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李紅袖發表於2021-10-08
本文首發公眾號“青花會遊戲百科”

在影視、動漫和遊戲作品中,“研究者”類的角色十分常見,雖然他們很少能夠成為故事裡的主角,但卻依然會是推進劇情,甚至影響整部作品世界觀構建的關鍵角色。在遊戲中他們還可以為玩家們持續提供技術支援,解鎖全新的兵種、裝備或者是技能、魔法;當然,他們本身也可以投身到戰鬥的前線,在知識的武裝下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研究者”型別的角色必然會有自己潛心鑽研的領域,在遊戲中較多采用的設定是“魔法研究者”和“科學研究者”兩種型別,具體情況根據遊戲的背景設定來進行選擇,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並非“奇幻”型別的遊戲就必須讓他們研究魔法,也並非“科幻”類的遊戲就只能有“研究科學的研究者角色”,《星球大戰》的故事裡就有采用古老戰鬥手段禦敵的“暗夜姐妹”,她們雖然不掌握任何尖端的科技,但對於“法術和魔藥”卻頗有造詣;而《英雄聯盟》作為一款奇幻背景的遊戲,裡面同樣有“黑默丁格”和“維克托”這類痴迷於科學、發明的人物。雖然他們的領域不同,但有著相同的3點特性——對自己所研究領域的執著(甚至是痴迷);在其中已經取得相當的成就;採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來武裝所屬陣營或是自己本身。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星球大戰》系列裡的“暗夜姐妹”,對魔藥和法術頗有研究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遊戲中“研究者”角色的設計手法。

一、遊戲中“研究者”角色的常見身份

“研究者”是一個非常大的分類,如果我們對這個大分類進一步進行解構的話,又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很多更加詳細的小分類,這些小分類在製作組進行遊戲設計的時候可以進行參考,在將這些身份賦予角色的時候其實也能更好地詮釋一名人物的背景設定,例如我們把遊戲中的一名“奧術研究者”角色稱謂更改為“奧術導師”,那麼玩家將會很自然地聯想到他除了對奧術進行研究之外,還會有“教學”這一日常工作,角色的人際關係裡也可以順理成章地加入他的“學徒”,同時他的收入來源以及所任職的機構(通過教學獲得收入,任職於遊戲中的某一所學院或是學校)都可以很容易地被補完。在遊戲裡,“研究者”型別的角色通常會有下列4種常見的具體身份。

第一種,科學家。他們經常出現在“研究所”或“實驗室”這樣的場景,玩家在很多即時戰略遊戲裡建造的“科技建築”或是“科技單位”(例如《家園》系列裡的“研究船”和《紅色警戒2》中的“作戰實驗室”)如果能夠進行擬真還原的話,必然會有大量的科學家在裡面工作。不過,雖然現實中“科學家”們研究的領域非常廣闊,但在遊戲裡大致來看“科學家”角色的研究領域基本只有3個方向——能量、機械、生物化學(當然你也可以將這部分看作是2個領域)。主要原因在於玩家在遊戲裡只關心能夠對遊戲產生影響的那部分,對於大部分的遊戲來說,也就是和“戰鬥”有關係的部分,顯而易見的是,能夠對戰鬥產生較大影響的,且易於玩家理解,能夠把相關領域研究成果做成視覺化內容的,就是“能量、機械、生物化學”這三個領域,但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方面是,雖然對著幾方面進行深度研究給人的第一印象屬於科幻背景遊戲的專屬內容,但實際上越來越多的遊戲背景已經把“劍與魔法”和“科學技術”進行了結合,做到了“共存”的地步,所以此類“科學家”角色並不僅僅是以當代或者是未來為背景的科幻遊戲專屬,例如熱門競技遊戲《英雄聯盟》裡就有“大發明家黑默丁格”這種精通機械的科學家;另一方面,一名“科學家”角色研究的領域並不僅限於一個,也就是說在遊戲這樣的虛構世界裡,同時通曉“能量、機械、生物化學”三個領域的科學家角色也是可以存在的,不過大多數時候即便是“全才”也只會表現出對兩個領域的精通,例如《星際爭霸2:自由之翼》裡的“斯臺特曼”就是一名典型的“科學家”角色,從他的背景設定和在遊戲裡的表現來看,斯臺特曼的研究範圍包括了“能量”和“生物化學”兩個方面,他可以通過異蟲的科研素材研究出臨時控制異蟲建築物的科技成果,也可以通過星靈的科研素材研究出讓瓦斯加速提煉的科技成果,前者是對其“生物化學”精通的表現,後者則是對其“能量”相關知識精通的表現。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英雄聯盟》雖然基調是“魔幻”,但其中也有“黑默丁格”這樣的科學家角色

而且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大多數例子那樣,在那些會發生“戰鬥”的遊戲裡(至少大部分遊戲裡都有“戰鬥”的環節),“科學家”角色會為玩家提供各種各樣全新的兵種、武器、裝備、技能(比如《生化奇兵》裡玩家能夠使用的各種特殊能力就是科學家研究海蝸牛幹細胞“ADAM”的成果),但除了置身後方潛心搞研究之外,讓他們走上前線親自參與戰鬥也是可行的設計,除了之前提到過《英雄聯盟》中的“黑默丁格”之外,《守望先鋒》裡的“莫伊拉”和“小美”以及《質量效應2》裡的“莫丁教授”也都是親身參與到戰鬥當中的科學家角色。

第二種,歷史學家。雖然這類人物很少能夠給予玩家遊戲性上的幫助(他們很難提供新的技能、武器和兵種),但是在劇情上他們往往會承擔十分關鍵的作用,很多引出後續故事的情報與資訊都需要由他們告訴主角,甚至可以把遊戲中的“歷史學家”類角色理解為連線遊戲裡“當前時間點”和“過去時間點”的一種紐帶,遊戲世界觀裡各種歷史事件的講解以及對上古器物、文獻的研究工作都需要他們來承擔。例如在《魔獸世界:熊貓人之謎》中,玩家們在團隊副本“魔古山寶庫”裡就需要通過歷史學者“周卓”之口瞭解當年魔古人統治潘達利亞大陸的那段歷史,以及“暴虐瘋王蒙恩”、“迅影匪王速不臺”等著名魔古族領袖人物的大致生平;而在《質量效應》系列中,玩家則是從阿莎麗族的史學家“莉亞拉”口中首次聽說銀河系上古文明種族“普洛仙”的存在,在《質量效應3》裡她更是對普洛仙倖存者“賈維斯”表現出了極強的好奇心,假設最後玩家在抗擊“收割者”的戰爭中落敗,身為歷史學家的莉亞拉也會將珍貴的資料資料儲存下來,幫助銀河系後續的有機文明徹底戰勝“收割者”。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質量效應3》裡莉亞拉博士在“無光”結局中留給後人的影像資料

但是在實戰中,製作組可以不把他們研究的專業領域在戰鬥中體現出來,例如莉亞拉在《質量效應》系列裡主要是使用異能進行戰鬥的一名隊員,這裡凸顯出的是她身為“阿莎麗異能者”的一面(阿莎麗人在《質量效應》的世界觀裡有較強的異能天賦);而“周卓”在《魔獸世界》系列裡基本上從來不會協助玩家進行正面戰鬥,反而經常承擔需要玩家來保護的角色。

第三種,法術大師。根據不同的遊戲背景,他們可能會被冠以“術士”、“法師”、“奧術師”等不同的稱謂,但是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基本上是相同的——對法術進行研究,在平時他們會通過施法為他人解決各種問題來賺取生活所需,例如《影之詩》裡的“伊莎貝爾”身份就是“亞雷斯達王國”的宮廷法師,平日在王宮進行各種魔法的研究,在強敵出現之後會協助軍隊進行戰鬥;而在風格較為歡快的《少女魔法師2》裡,主角“派茵”和其師父“藍慕”則會通過魔法為鎮民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修好被毀壞的橋樑”),以此來獲取收入,而只有通過不斷研究更多功能的魔法才能讓自己可以解決更多,更棘手的問題。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少女魔法師》可以說把“法術大師”們的日常生活給呈現了出來

需要提及的是,“法術大師”這類角色除了應該把他們的法術做成玩家可以使用的技能之外(毫無疑問他們所研究的法術領域就應該在可用技能中得到體現),在劇情裡也不要忘了表現他們深入研究法術的一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讓他們解除保護目標物或目標地點的防護性法術,或者是解除友方單位身上的有害法術,在得到他們幫助之前,玩家無法抵達目的地,無法獲取被保護的物件,而有害法術也會讓某個友方角色暫時陷入“癱瘓”狀態,無法進行互動。

此外,大多數時候“法術大師”角色在遊戲裡都有著淵博的知識和超越常人的智慧,所以有時他們也會兼顧“歷史學家”的職責,例如《英雄聯盟》中的“基蘭”就是這樣一名角色,“基蘭”是醉心於研究法術的一名元素法師,但與此同時他對“艾卡西亞”地區的歷史也是瞭如指掌。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英雄聯盟》中的基蘭,研究法術並且通曉艾卡西亞的歷史

第四種,老師或者學生。無論“研究者”角色的具體職位是“科學家”、“歷史學家”還是“法術大師”,又或者是承擔著其他較為罕見的職責,只要對某個領域有較為執著且深入的探究,那麼遊戲中大概率會刻畫向他們學習的角色或者是教授他們知識,培養他們的角色,如果他們經驗尚淺的話就會是一名“學生”,而如果他們已經有了多年的研究經驗並且還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那麼將會扮演“老師”,簡單來說,這在大多數時候是根據角色背景故事裡的“年齡”和“資歷”兩個維度而定的,例如在《魔獸世界》系列裡,同樣是研究元素之道的薩滿祭司,年輕的“薩爾”就是年邁的“德雷克塔爾”的學生。這樣的設定可以理解為是現實世界常識對遊戲設計的影響,因為在現實的人類社會中,某個領域的“研究者”在取得成果之後除了“著書立說”之外,還會通過“教授學生”來讓自己的成果、知識、經驗傳承下去。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魔獸世界》裡的德雷克塔爾和薩爾“師徒”

同時,對於“師生”這樣的人物背景還有兩個比較常見的設定手法——首先,遊戲裡在某個領域富有潛力的“學生”在他的研究之路上大概率會得到一名成就卓越的老師進行指導,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樣的設定,一方面如果“老師”只是平庸之輩的話,那麼“學生”的強大潛力將無法被引匯出來,這很顯然是不利於遊戲故事進展的,另一方面在於“學生”角色的“潛力”可能就是要由偉大的老師鑄造的,“學生”站在了偉大老師的肩膀上,所以對於某個領域的研究也就有了更高的起點;其次,在大多數的故事裡,“潛力”和“熱情”兼備的“學生”會在某個領域的研究上超越他的“老師”,這同樣是現實社會對遊戲創作的影響,人類文明總體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這就是一個“新一輩”不斷超越老一輩的過程,如果出現了“極具潛力的學生並未超越他老師”的設定,那麼可能會讓受眾產生“不合理”的感覺,“極具潛力的學生”在接受教導之後已經屬於“站在了他老師的肩膀上”,假設在其生涯之中沒有完成對“老師”的超越,那麼玩家會質疑“極具潛力”這一設定是否和故事相互矛盾,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星球大戰》系列裡的“師徒三代”——魁剛·金、歐比旺、阿納金,他們都是“原力”和“劍術”的深度研究者,而強弱關係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魁剛·金是歐比旺的老師,而歐比旺又是阿納金的老師)。

二、遊戲中“研究者”角色的外表特點

遊戲作為一種節奏較快,並且偏重視覺的產品需要儘可能地用影像語言對玩家們提供資訊,所以在很多情況下都需要讓玩家能夠在看到角色的外表之後直接快速地反應過來“這是一名研究者類的角色”,遊戲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再結合現實社會中的影響,我們可以總結出“研究者”角色外表上常見的4個特點。

第一,“研究者”角色可以攜帶一些具有“輔助性”的工具、裝備。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眼鏡”,而更加複雜和高階的則可以是“研究者”對自己身體進行改造而加裝上去的各種部件,例如《英雄聯盟》裡具有“機械先驅”頭銜的“維克托”,他是非常典型的“科學家”型“研究者角色”,從稱號上就可以判斷出他所研究的領域,而製作組也給予了他獨特的外觀——被改造成半機械化的身體以及一條可以釋放出各種射線的機械臂,這實際上就是“維克托”外觀上的“輔助性工具”;而在魔幻背景的遊戲裡,“書本和卷軸”則是“法術大師”們常見的“輔助性工具”,他們會把關鍵的咒語記載於其中,在《英雄無敵》系列裡這是十分常見的設定。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英雄無敵5》中學院城法師的原畫,手上握住的卷軸是重要的施法道具

而之所以要採用此類手法設計“研究者”角色的原因大致有2點——首先這可以讓玩家更直觀地瞭解到角色所研究的領域是哪一方面,對他們的能力可以有自己的預估,例如之前提到過《英雄聯盟》裡的“維克托”有半機械化的外表,那麼玩家就可以預估到他的技能裡必然會有“能夠造成瞬間傷害的範圍AOE”,而研究“化學”領域的“辛吉德”則被設計了一隻“毒氣瓶”,那麼玩家也可以預估到他的戰鬥方式裡必然會有以“毒”為核心的造成持續傷害的某個技能;其次就是,“研究者”角色並不像傳統的“鬥士”角色,他們在赤手空拳的前提下幾乎沒有任何直接戰鬥能力,所以必須用知識來進行自我武裝,而這些“輔助工具”就是自我武裝的外顯表現,用最基礎的“眼鏡”來做解釋的話,可以說“眼鏡”是人類利用知識和智慧克服自身缺陷的重要一步,它讓大部分原本視力有問題的人可以再次看到一個清晰的世界,再進行深究的話,“柺杖”其實也屬於這一範疇,只不過效果沒有“眼鏡”這麼明顯,遊戲設計同樣也需要讓原本身體孱弱的“研究者”角色有一個能夠走上戰鬥前線的理由,而在他們的外觀上設計“輔助裝備”就是視覺語言對此的詮釋。

第二,在大多數時候,“研究者”角色都不會穿著較為厚重的護甲。比較常見的設定就是“科學家”型別的“研究者”角色會身穿白大褂(對現實世界的參考),“法術大師”型別的角色的服飾則以長袍居多,很多製作組都會選擇避免給“研究者”角色設計短袖、短褲之類的服飾,因為這會給人以“活力較強”的印象,而“研究者”角色很顯然並不屬於那種“運動型”的型別(至少在大部分的遊戲裡是這樣的)。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大多數遊戲中的“科學家”都是差不多的衣著

他們無法直接穿著重型護甲的理由也很簡單——日復一日的辛勤研究讓他們有了豐富的知識和發達的腦力,但身體素質方面必然會有所欠缺,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厚重的護甲只會讓他們不堪重負而非給予他們合適的保護,更何況此類“研究者”角色大多都屬於遊戲中的“後排”角色,難以直接招架敵人的攻擊。

第三,“研究者”角色也可以有“重灌者”的外形設定。之前所說的是大多數時候,“研究者”角色無法“直接”穿著重型護甲,但這並不意味著“研究者”們將完全與“重灌者”角色絕緣,只不過在外觀設計上需要稍加註意。

比較常見的處理方法就是讓“研究者”角色以“駕駛自己開發的機甲”這樣的形式參與戰鬥,在機甲的保護下他們的抗擊打能力以及傷害製造能力都會大幅度增加,玩家自然也會對這樣的“重灌者”人物產生認可(因為“駕駛”機甲並沒有那麼高的體能要求,並不會破壞“研究者”角色的形象)。例如街機遊戲《名將》裡的Babyhead就是這種型別的角色,在背景設定裡他是一名年齡只有2歲的天才兒童科學家,即便有著遠超常人的智力很顯然也無法直接參與戰鬥,於是製作組給他設計了一臺供其駕駛的機甲,Babyhead便有了讓人覺得合理的外觀加入到戰鬥當中。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街機遊戲《名將》中的Babyhead

當然,除了“駕駛機甲”這樣的設定以外,也可以根據“研究者”角色所從事的不同領域來為他們設計合理的外觀讓其成為遊戲中的“重灌者”,比如“給自己注射藥物或是基因改造讓自己變得強壯”,或者是“使用法術強化自己的身體讓自己能夠具有‘重灌者’的體格”,甚至是“將魔法元素具象化形成戰甲對自己產生保護,以此成為一名‘重灌者’”,這些都是十分常見的設定(比如魔幻遊戲裡的“德魯伊”作為“法術大師”類角色裡的一種,可以施展變形術讓自己獲得熊等猛獸的形態與體格,擔任“重灌者”的職責)。

第四,“研究者”角色在平常的狀態下(也就是不考慮受到法術或者基因改造等外力作用的狀態),應該避免讓他們的外形顯得“強壯”,或者說要“淡化他們身上的肌肉部分”。一些人認為“研究者”角色應該顯得瘦削或者是矮小,比如《星際爭霸2:蟲群之心》裡的“阿巴瑟”就是“異蟲”種族的基因工程師,典型的“研究者”角色,他的外形明顯要比其他的異蟲更加瘦弱,但“大腦”的部分得到了突出,而在《英雄聯盟》和《魔獸世界》裡則有很多“約德爾人”和“侏儒”屬於“科學家”,前者的代表是“吉格斯”,後者的代表則是“梅卡托克”,當然了,之前提到《名將》中的Babyhead也屬於“身材矮小的研究者角色”這一行列;然而“研究者”角色的外形並非必須“瘦弱”或者“矮小”的,身材較胖的型別也有,比如《紅色警戒3》裡屬於“蘇軍”陣營的“澤林斯基”就是如此,畢竟因長期從事研究缺乏鍛鍊而導致變胖也是玩家能夠理解的設定;此外,“中等身材”的“研究者”角色其實也沒有問題,比如《生化危機2》裡的科學家“威廉”以及《星際爭霸2:自由之翼》裡的“韓森博士”就是最好的例子。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阿巴瑟(左),澤林斯基(中),威廉(右),他們有著三種完全不同的身材

所以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對於遊戲裡的“研究者”角色來說,他們身材的高矮胖瘦其實並沒有硬性的規定,但比較關鍵的是“不要在外表上讓他們顯露肌肉,表現出強壯的感覺”,無論“研究者”的具體身份是什麼(法術大師也好,科學家也罷,其他的型別也包括在內),只要他們在“通常狀態下”不表現出“強壯”,那麼在遊戲中就是較為合理的設定(“肌肉”是除去衣著之外最能夠在視覺上給予玩家“強壯感”的元素)。

三、“研究者”角色的遊戲性表現

“研究者”角色們除了會在劇情裡向玩家進行遊戲世界觀和歷史的講解,推動劇情的發展,以及為玩家解鎖“新兵種、新武器、新裝備、新技能”之外,也會親自走到前線參戰,之前我們提到的諸多例子都可以作為佐證。那麼“研究者”角色在遊戲中的技能、機制等部分又有著怎樣的特性呢?在大多數時候下面的3個特性是他們會具有的。

第一,在很多種類的遊戲中,“研究者”角色都屬於極度依靠技能進行戰鬥的角色。使用弓、弩、投擲物或火器的“射手”以及在近距離使用兵器或是赤手空拳進行戰鬥的“鬥士”都不適合讓“研究者”擔任,這裡的“射手”和“鬥士”的共性在於他們主要依靠“普通攻擊”進行作戰,例如《英雄聯盟》裡的“泰達米爾”和《守望先鋒》裡的“麥克雷”,而在對應作品中的“維克托”、“基蘭”(兩者均出自《英雄聯盟》)以及“莫伊拉”和“小美”(出自《守望先鋒》)都很明顯對自己的各種技能有極高的依賴度,在技能全部無法使用(例如能量/法力值耗盡,或者是技能進入冷卻時間)的時候,他們會喪失大部分的作用,反之他們將會在戰場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例如“基蘭”可以給隊友加速或是給敵人減速,用“時間炸彈”製造可觀的AOE傷害,而“小美”則可以用一堵冰牆堵住一些路口或者是作為防禦的屏障,甚至可以藉助她的無人機凍住較大範圍內的所有敵人。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守望先鋒》裡小美可以製造冰牆充當屏障或者是阻隔敵人的路徑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研究者”角色大部分的技能都將會是需要玩家“主動施放”的技能,“被動技能”的數量會很少,甚至可以不給他們設計被動技能(在《英雄聯盟》中基蘭“被動技能欄位”裡的“瓶中時光”效果實際上也需要玩家點選目標才可以施放),如果有“被動技能”的話,那麼大多也是對其餘某些“主動技能”的強化,而不是較為“獨立”的被動技能(例如“有一定機率閃避敵人的普通攻擊”就屬於較為“獨立”的被動技能,而如果是“在施放某個技能之後提升閃避攻擊的機率,持續若干秒”這就屬於聯動型的被動技能)。

第二,通常來說“研究者”角色以遠端單位為主,“傷害輸出”和“輔助型角色”是他們最常見的職責。這不僅符合他們“身體孱弱”的形象,同時也屬於“用自己的知識進行作戰”的玩家預期,無論他們的戰鬥方式是“施放魔法”還是“控制無人機”或者“給敵人注射各種毒藥”都是如此。傳統魔幻遊戲常見的“戰、法、牧”鐵三角,其中的“法師”和“牧師”經常就有著“研究者”的背景,前者是研究各種法術,而後者則是研究神學與信仰;這樣的設定其實也可以延用到科幻遊戲當中,例如在《質量效應》系列裡歷史研究者“莉亞拉博士”在戰鬥中屬於“異能者”,“異能”可以理解為該世界觀背景下的一種“法術”,而充當“戰士”,也就是擅長保護隊友和吸收火力的角色,除了主角“薛博德”可以自己進行選擇之外,大部分時候都是“有豐富戰鬥經驗”背景的角色來擔任“戰士”一職,例如強壯且好戰種族“克洛根人”的優秀士兵“古朗特”。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質量效應》系列裡的“古朗特”(左)和“莉亞拉”(右),體格不同,戰鬥方式也不同

但這只是“通常”的情況,在之前已經提到過,“研究者”角色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各種研究成果(無論是科學還是魔法方面的)使自己成為一名“重灌”角色,承擔“坦克”或者是“鬥士”的職責,《魔獸世界》裡的德魯伊們可以讓自己變身為巨熊形態,獲得強大的力量和堅韌的體格,以此來和敵人肉搏並擋在隊友前面保護他們。

第三,“研究者”角色可以使用研究領域的相關知識來製造、召喚僕從來協助自己。例如《影之詩》裡研究法術的“伊莎貝爾”可以召喚各種各樣的魔像為自己戰鬥;《英雄聯盟》裡的“黑默丁格”則可以不斷放置機械炮臺守住自己的陣地。無論是何種體裁,何種型別的遊戲中,“僕從”、“造物”的主要作用都可以分為3個方面——替“主人”承受傷害;替主人制造額外的傷害;對主人進行某方面的強化。而對於“重灌”角色來說,似乎並不需要“僕從”、“造物”的協助,所以如果是“重灌”類的研究者角色,那麼基本不會給予他們召喚造物型別的技能。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影之詩》裡法師“伊莎貝爾”的很多卡牌都是和“召喚魔像”相關的

四、“研究者”角色的常見相關劇情

“研究者”角色在遊戲裡也經常承擔“解說員”的責任——為玩家講解各種遊戲中的設定,包括背景故事以及遊戲性的知識(例如新技能的使用要點以及新兵種的獨特效能,這些都可以借“研究者”之口說出來),而除了各種“講解”的內容之外,他們也會參與到其他型別的故事當中,和他們有密切關係的有下列3種常見劇情。

第一種,“研究者”角色委託主角尋找他們進行相關研究所需要的材料。這樣的劇情既可以設計為支線任務,也可以將其納入主線當中,具體根據這項研究對劇情產生的影響而定。舉例來說,如果研究的目的是讓主角一行所乘坐的飛船可以自我“隱形”,繞過敵方艦隊的封鎖線從而進入最終BOSS藏身的基地,那麼很顯然為這項研究蒐集材料將會屬於主線劇情;而如果研究的結果僅僅是“強化己方的某種建築物”,或者是“解鎖一些非劇情中必要的技能”(大多數時候這類研究的結果都只和“遊戲性”有關係),那麼或許“支線”才會是此類橋段最好的歸宿。在《星際爭霸2》中,輔佐主角吉姆·雷諾的“研究者”角色——斯臺特曼就經常在各個關卡中請求雷諾為他帶回供其研究的星靈或異蟲材料,但絕大多數都屬於“支線任務”,即便玩家不去收集這些材料也不會導致無法通關。

第二種,“研究者”角色被敵對陣營劫持,玩家需要對其進行救援,或者是他們在研究某個專案的時候受到了敵人的威脅,玩家需要保護他們和專案相關設施的安全。從本質上來說,這都屬於圍繞“研究者”角色安全的劇情。他們的研究成果在故事中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加強某一方陣營的實力,甚至達到“碾壓”其他陣營的級別,所以顯而易見的是,敵對陣營必然會優先選擇讓其倒戈,自己將研究成果獨佔,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就是將其剷除讓敵對陣營無法享有研究成果,而由於遊戲需要有較為正確的導向,所以主角一行大多數時候都需要站在上述兩種行為(也就是劫持或剷除“研究者”角色的行為)的對立面——營救或保護“研究者”角色。當然,“研究者”們除了會遭到敵對陣營針對性的行動之外,還可能會為了自己所熱愛的研究領域前往極度危險的區域開展工作,玩家要做的自然就是一路照顧他們的安全,例如在《魔獸世界:熊貓人之謎》裡,玩家就多次需要保護歷史學家“周卓”,他甚至進入了充滿危險的團隊副本“魔古山寶庫”中進行考察,而此副本內的劇情也基本是以“周卓的考察”作為主線進行推進的。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魔獸世界:熊貓人之謎》裡玩家將跟隨周卓一起深入魔古山寶庫

第三種,“研究者”角色的研究成果在某個地區引發了巨大的災難,主角需要逃離或是阻止這場危機。如果“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具有極其可怕的破壞力,那麼無論是意外洩露還是定向使用都會給某個區域內的大多數生物帶來滅頂之災,例如在《生化危機2》和《生化危機3》的故事裡,由科學家“威廉”所開發的“T病毒”在浣熊市的蔓延讓其中絕大多數的生物都發生了變異——人類,烏鴉,犬科動物以及蜘蛛,甚至是某些植物,最後為了徹底解決這場危機不惜發射核彈來將浣熊市徹底從地圖上抹除,而身為主角的“克萊爾”和“吉爾”等人在遊戲裡最核心的目標就是從浣熊市安全撤離。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生化危機3》的最後吉爾和卡洛斯乘坐直升機逃離浣熊市

而在《質量效應》系列中,我們在“克洛根人”的故鄉——圖岑卡星可以看到早年間“賽拉睿人”將“基因噬體”作為武器投放在此的嚴重影響,“基因噬體”可以大幅減少克洛根人的生育率,在基因噬體和戰爭的影響下,克洛根人的人口數量銳減,導致圖岑卡現在到處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在《質量效應3》中,作為“基因噬體”研究者的“莫丁教授”將會展開一段“贖罪之旅”,最終他登上即將垮塌的發射塔在最後關頭散播出了基因噬體的解藥,治癒了圖岑卡上所有的克洛根人,但代價是自己的生命。

遊戲基礎知識——“研究者”角色的設計
《質量效應3》中莫丁教授在即將坍塌的發射塔裡工作到最後一秒

通常來說,這種型別的情節必然會是遊戲故事的主線,並且還會佔據較高的劇情地位,甚至可以是貫穿遊戲始終的核心劇情(例如之前提到的《生化危機2》和《生化危機3》)。

以上就是本期對遊戲中“研究者”角色設計的介紹,感謝各位的閱讀。


來源:青花會遊戲百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