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石器時代起,貿易便對人類生存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時,食品、飼料和工具透過社會網路及貿易路線進行交換,連通著我們的先民。如今,全球貿易市場依舊架起人民與國家之間的橋樑,在農業糧食體系中發揮關鍵作用。貿易推動食品由過剩區域流向不足區域,共享食品多樣性,促進保障全球糧食安全。
全球經濟越發緊密交織,食品市場也越來越走向全球化,各方互為補充。2000年至2022年,食品貿易總量增長了兩倍以上。全球範圍內,參與食品貿易的國家數量不斷增多,發展中經濟體成為了重要力量,低收入國家進一步融入全球食品市場。毫無疑問,食品貿易的迅速壯大影響國內市場中食品的供應、獲取、多樣性和可負擔性,對我們的膳食結構也會產生重要影響。2024年《農產品市場狀況》探討了食品貿易、膳食與營養之間的微妙聯絡。貿易能夠透過多種渠道影響膳食與營養,但影響程度有所不同,因為從本質上說,貿易滲透在經濟增長、人口轉變以及社會互動的方方面面。本報告提供了詳實的證據,展現了貿易如何影響供給與價格,而這兩個食物環境的基本要素反過來又會影響膳食模式,進而作用於營養結果。
如今,多數高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膳食模式與生活方式都導致肥胖率和超重率居高不下。很多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也在經歷著膳食模式的快速轉變,以及超重和肥胖問題的迅速增多,而與此同時,很多國家還未能消除食物不足問題。因此,這些國家面臨著多種形式的營養不良,包括食物不足、微量營養素缺乏、超重和肥胖,這些問題在同一個國家、社群乃至家庭中同時存在。
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健康膳食和良好營養對於人類的生存、健康、生長、發育以及福祉的方方面面都不可或缺。營養充足、構成多樣、能量均衡、品質安全,且適度控制不健康食物消費的膳食有助於我們保持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消除飢餓和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同時推動可持續農業糧食體系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目標2(零飢餓)的核心要義。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糧農組織工作的基石;2021年,糧農組織透過了《2022-2031年戰略框架》,著力在4個支柱方向(“四個更好”)推動轉型,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且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支援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一個支柱——更好營養,旨在透過加強健康膳食的獲取和消費,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各種形式的營養狀況。食品貿易會透過食品供應、多樣性和價格影響營養結果。食品貿易還會透過收入效應間接作用於營養結果,因為貿易能夠推動經濟和增長的結構化轉型。開放的貿易能夠顯著提升一國可供消費的食品多樣性,而這是實現健康膳食的先決條件。並非所有的國家都擁有充足的自然資源(例如土地和水),能夠高效足量地生產各類食品,滿足本國人民的膳食需求和食品偏好。各國可以進口本國無法高效生產的食品,因此貿易不但創造經濟效益,同時還能豐富國內供應食品的種類,有助於提高食品供應多樣性,甚至是營養物供應的多樣性。報告指出,2010年至2020年,各國微量營養物的人均供應量均有增多,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貿易擴張拉動。同時,貿易開放度較高的國家中,食品價格往往較低。貿易對食品供應、獲取和可負擔性的貢獻可作為依據,為開放貿易相較於食品自足的政策討論提供參考。
全球食品貿易的增長受到多邊貿易規則影響,這些規則著力打造一個更加自由、公平、可預測的貿易環境;除此之外,區域貿易協定不斷湧現,為食品貿易增添了動力。所有區域都面臨肥胖問題不斷攀升的挑戰,因此很多國家也開始更加重視相關全球準則與國家政策。本報告深入分析了圍繞貿易削弱膳食質量的爭論,梳理了貿易自由化與區域貿易協定之間的關係。
文件連結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