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界飢餓狀況急劇惡化,新冠疫情的衝擊可能是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雖然疫情影響還有待於進一步評估,但由多家聯合國機構聯合撰寫的《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估計,去年全球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口(8.11億人)面臨食物不足的困境。這一數字表明,各國亟需付出巨大努力,立即採取行動,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才能實現在2030年之前消除飢餓的承諾。
《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英文版於今年7月12日全球釋出,其中文版於10月11日正式上線。本年度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是疫情暴發後釋出的第一份此類全球評估報告。報告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農發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基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糧食署)和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聯合釋出。
《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往期報告一直強調,包括兒童在內的億萬民眾面臨著糧食不安全風險。五家聯合國機構的負責人[2]在今年報告的前言中寫道:”不幸的是,疫情仍在繼續暴露我們糧食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這些都威脅著世界各地人民的生命和生計。”
儘管對加強外交領域的勢頭寄予厚望,但五位負責人仍然提醒說,世界處於”緊要關頭”:即將召開的聯合國營養促增長峰會以及有關氣候變化的第26次締約方大會在今年帶來了寶貴機遇,讓我們能夠透過農業糧食體系轉型推進在糧食安全和營養方面取得進展。他們補充說,”這些會議的成果”必將繼續推動‘聯合國營養行動十年’下半程的發展”。目前,這項全球政策承諾尚未進入大踏步落實階段。
具體資料
在2015年前後,飢餓現象已開始呈上升之勢,逆轉了持續消除飢餓問題的希望。令人不安的是,在2020年,無論是從絕對數量還是佔比來看,飢餓人數都在急劇增加,增幅超過了人口增速:據估計,去年的食物不足發生率約為9.9%,高於2019年的8.4%。
2020年世界食物不足人數在繼續增加。2020年世界上共有7.2億至8.11億人面臨飢餓。如取其中間值(7.68億),2020年飢餓人數比2019年增加約1.18億,如取其上限值,則增加1.61億。
一半以上(4.18億)的食物不足人群集中在亞洲;三分之一以上(2.82億)處於非洲;還有一小部分(6000萬)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域。但是,非洲是飢餓人數增幅最大的區域,食物不足人數佔總人口的21%,是其他區域的兩倍多。
圖源糧農組織|2020 年世界飢餓人口半數以上(4.18 億)生活在亞洲,三分之一以上(2.82 億)生活在非洲。
在其他指標方面,2020年的形勢也非常嚴峻。總體而言,超過23億人(佔全球總人口的30%)無法保證全年獲取充足食物。中度或嚴重糧食不安全發生率在過去一年大幅飆升,相當於過去五年增幅的總和。性別不平等問題不斷加深:2020年,遭受糧食不安全的男女性別比為1:1.1(2019年為1:1.06)。
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發生率已連續六年緩慢上升,目前30%以上的世界人口受其影響。
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依然廣泛存在,兒童遭受嚴重影響。2020年,估計有超過1.49億五歲以下兒童發育不良,或身高不達標;超過4500萬五歲以下兒童身體消瘦,或體重不達標;近3900萬五歲以下兒童超重[3]。整整30億成年人和兒童仍然無法獲取健康膳食,主要原因是經濟負擔過重。近三分之一的育齡婦女患有貧血症。在全球範圍內,儘管在某些領域取得了進展,例如全母乳餵養的嬰兒數量有所增長,但世界尚未走上在2030年實現所有營養指標目標的正軌。
造成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其他因素
在世界多個地區,疫情引發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危及食物獲取。然而,即使在疫情暴發之前,飢餓已開始蔓延;應對營養不良的努力進展滯後。面臨衝突、極端氣候或經濟衰退影響,或存在嚴重不平等的國家往往形勢更為嚴峻。報告指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造成糧食不安全的主要因素,而糧食不安全又會加劇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4]。
圖源糧農組織|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是2017至2019年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食物不足發生率升幅最大的區域,而非洲是唯一一個同時受三種因素影響導致食物不足發生率上升的區域。
《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估計,按照當前趨勢,距離在2030年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零飢餓),還有近6.6億人的飢餓問題尚待解決。其中,約有3000萬人可能受到疫情的持續影響。
對策出路
去年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指出,糧食體系轉型對於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取健康膳食至關重要。今年的報告更進一步概述了六大”轉型途徑”。報告作者指出,為了取得成功,必須制定一套”協調一致的政策和投資組合”,應對造成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多種不利因素。
考慮到每個國家面臨的具體不利因素(或多項不利因素的組合),報告敦促政策制定者:
- 在受衝突影響的地區將人道主義、發展和建設和平的政策相結合。例如,出臺社會保護措施,防止人們變賣微薄的家產來換取食物;
- 加強糧食體系的氣候韌性。例如,擴大小農戶氣候風險投保渠道,基於預報提供資金支援;
- 加強最弱勢群體應對經濟不景氣的韌性。例如,發放實物或現金補助,降低疫情衝擊或糧食價格波動的影響;
- 在食物供應鏈中採取干預措施,降低營養食物的成本。例如,鼓勵農民種植生物強化作物,或擴大水果和蔬菜種植者的市場準入;
- 解決貧困和結構性不平等現象。例如,開展技術轉讓和認證計劃,幫助貧困社群發展食物價值鏈;
- 加強食物環境,改變消費者行為。例如,消除工業反式脂肪,減少食物供應中的鹽和糖含量,或保護兒童免受食品營銷的負面影響。
確保糧農、環境、衛生、社會保護和其他體系之間的一致性和互補性,促進糧食體系轉型,加強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為所有人提供可負擔的健康膳食。
報告還呼籲營造”有利的治理機制和制度環境”,使轉型成為可能。報告要求政策制定者廣泛徵求意見;向婦女和青年賦權;進一步提供資料和新技術。最重要的是,報告作者敦促世界各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否則,引發飢餓和營養不良的不利因素還會捲土重來,勢頭會更加猛烈,在疫情結束後還將造成長期影響。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