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今日釋出報告稱,隨著水產養殖業的顯著增長,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創下歷史新高,水產食品對保障21世紀的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貢獻。
2022年版《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稱,受全球、特別是亞洲水產養殖業增長的推動,2020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上升至歷史最高水平,達2.14億噸,其中1.78億噸為水生動物,3600萬噸為藻類。
2020年水生動物產量比本世紀頭十年的平均水平高出30%,比20世紀90年代的平均水平高出60%以上。這一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水產養殖業的增長,該產業的水生動物產量創造了8750萬噸的歷史最高紀錄。
糧農組織表示,隨著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不斷擴大,需要推動更具針對性的轉型變革,建設更可持續、更加包容且更公平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要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針對水產食品的生產、管理、貿易和消費方式開展“藍色轉型”。
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表示,“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增長對於在全球範圍內消除飢餓和營養不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漁業和水產養殖需要進一步轉型,才能應對挑戰。” “我們必須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保證水產食品的可持續生產,保障生計,保護水生生境和生物多樣性。”
當前水產食品對糧食安全和營養的貢獻之大前所未有。自1961年以來,全球水產食品(不包括藻類)的消費量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幾乎是世界人口年均增速的兩倍。人均年消費量達到20.2公斤,是20世紀60年代消費量的兩倍多。
儘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仍有超過1.57億噸水生動物直接供人食用,佔水生動物產量的89%,略高於2018年的消費量。2019年水產食品約佔動物蛋白消費量的17%,在中等偏低收入國家達到23%,在亞洲和非洲部分地區超過50%。
2020年,亞洲國家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水生動物產量佔全球總量的70%,其次是美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中國仍然是最大的漁業生產國,其次是印度尼西亞、祕魯、俄羅斯、美國、印度和越南。
水產養殖塑造水產食品未來
過去兩年,水產養殖業增速高於捕撈漁業,預計未來十年水產養殖業將進一步擴大規模。2020年,水生動物養殖產量達到8750萬噸,比2018年增長6%。與此同時,捕撈漁業產量下降至9030萬噸,與前三年的平均水平相比減少了4.0%。
造成捕撈漁業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新冠疫情嚴重阻礙了捕撈活動、市場準入和銷售,中國的漁獲量減少,以及祕魯鯷因自然波動而出現的漁獲量減少。
魚類和其他水產食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正在迅速改變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面貌。預計到2030年,消費量將增長15%,達到人均21.4公斤,主要驅動因素在於收入增長和城市化,漁獲後處理和流通方式的變化,以及更加註重健康和營養的膳食趨勢。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