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率資料短缺,但有跡象表明,小規模糧食生產者落後於大規模生產者。資料顯示,大多數國家的小農收入不到大規模生產者的一半。

全球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儲存數量已從2005年421萬份增至2019年543萬份。但對於作物野生近緣種和利用不足作物物種的多樣性保護工作依然不到位。

在截至2019年的10年間,存有足夠遺傳材料供滅絕後復原的牲畜品種數量增加了9倍。然而,總計依然只有101個品種,而全球報告約有7600個品種,其中約有73%瀕臨滅絕。

從婦女土地權屬的角度來看,性別平等遠未實現,很多國家的法律條款並未充分保護婦女土地權利。接受評估的國家中只有12%保證給予女性高度保護。

森林數量和全球魚類種群可持續性持續下降,但速度放緩。

全球範圍內,2001年以來,以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比衡量的政府農業投資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其中亞洲大部分地區降幅最大,呈現從高位急劇減少的趨勢。

農業普查工作嚴重滯後 

報告指出,飢餓以及其他形式的糧食不安全狀況日益惡化,疫情打亂了保護遺傳資源的長期工作,影響了國家農業普查等急迫任務,而農業普查則是確定近期需求和推動全世界農民提高生產可持續性的關鍵。在接受調研的150個國家中,半數以上國家的農業普查已經延遲、推遲或暫停。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表示,疫情打亂了國家統計機構的工作,幾乎所有關鍵資料的收集工作均受到負面影響,而作為21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的監管機構和另外5項指標的貢獻機構,糧農組織的工作因此面臨十分複雜的局面。

報告評估了當前趨勢,發現多項指標停滯不前,包括“食物不足發生率”,這是監測可持續發展目標具體目標2.1“飢餓狀況”的基準指標。另有多項指標甚至出現惡化。許多指標,尤其是衡量小農勞動生產率和收入的指標,都因資料不足,難以評估當前的狀況和進展,無法確定能否到2030年實現翻倍的目標。

創新能夠消除破壞 

糧農組織建立了大資料實驗室和工具,收集一系列指標的實時資訊,開發了食品價格監測與分析工具,建立了”手拉手”行動計劃地理空間資訊平臺,同時還在加大力度公開全部資料。糧農組織正在開發其他資料來源,幫助成員實時評估疫情對糧食體系的破壞,同時克服實地資料收集工作面臨的制約因素,例如衛星影像被用於探查和監測作物生產和價值鏈面臨的破壞風險。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