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陽獅集團旗下技術、資料和洞察團隊EDGE完成了一份闡述中國消費者最新消費行為變化的研究報告——《有意識的消費》*。

《有意識的消費》報告發現,隨著收入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消費者正在意識到他們對品牌和社會的消費影響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選擇有道德、環境友好和本土產品,做出他們有意識的購買決定。《有意識的消費》深入研究他們購買行為的內在動機和外在驅動因素,以及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品牌與消費者建立連線的方式。

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中國經濟在“雙迴圈”戰略指導下依然保持穩定發展,拉動消費需求。而“新中產”、“Z世代”等新的有實力的消費群體的出現,則繼續推動消費升級。有46%的消費者表示,目前的消費更多是為了精神或情感需求,而不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

對品牌的期望:支援我們的共同理想
有意思的是,有35%的中國消費者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是品牌最應該採取的行動和角色,79%的人表示企業應該發揮核心能力解決社會問題。他們對品牌的期望從“為我提供我想要的產品”已經變成了“支援我們的共同理想”。
80%的人更願意選擇使命與自己個人價值觀和信念一致的公司,他們用消費來支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公司。一個非常知名的例子是7月份河南暴雨災情時,鴻星爾克向災區捐贈5000萬,人們紛紛“野性消費”支援品牌,鴻星爾克的社交媒體聲望也顯著提升。

不過,《有意識的消費》報告同時也指出,品牌聲望的提高並不一定會引發購買行為。消費者不會單純因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而支付更多的費用。產品本身的質量依然是建立品牌信任的關鍵因素。

對環境的關注:意願和實際行動之間仍有差距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熱門話題,近兩年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社交媒體聲量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高線城市居民和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Y世代(27-40歲)群體走在倡導環境保護的第一線,他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都明顯高於其他群體。

減少食物浪費、多步行或者騎車、減少一次性包裝的數量,這些行為已經越來越經常地出現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舉手之勞做環保”讓可持續發展不只是說說而已。同時我們還在調查中發現,購買更多可持續品牌已經上升到“願意在未來採取的可持續行動”第三位,顯示出在目前的環境保護共識之下,品牌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已經對消費者的選擇產生明顯影響。對環境更友好的品牌,可能會得到更多消費者的主動支援。

不過我們同時也發現,在意願和實際行動之間還存在較大差異,對比71%表示“我希望購買可持續購買產品來抵消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的被訪者,僅29%的被訪者表示自己實際有過“可持續購買”行為。這一差異也反映出,可持續產品的發展潛力需要有更清晰的資訊傳達和更廣泛的平臺渠道,讓消費者更方便將環保意願轉化為實際購買。
對優秀本土品牌的青睞:文化是根,品質是魂
華夏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國人骨子裡對於中國文化的喜愛,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和文化產業的崛起,以“國潮”形式迴歸。從近兩年“國潮”在各個領域引發的熱度來看,單純文化元素與產品本身的結合,已經很難再成為熱門話題,反而是本土品牌在疫情後越來越成為消費主流,推動了人們對於新的“中國製造”的關注。
全新的“中國製造”,是中國式審美和高品質的集合。一方面,從科技到民生,各行各業都已經有出色的中國品牌可以與國外品牌競爭;另一方面,從疫情期間逐漸積累的愛國熱情,從消費者對品牌的關注和偏好上已經初露端倪。當價格不再是消費者選擇商品的主要因素,那麼從情感上、審美上天然更接近本土消費者的中國製造,就有了更多機會。

總結一下,對於那些想要通過可持續發展議題和年輕人產生共鳴的品牌來說,最重要的有三點:

一、雖然積極參與和投資環境和社會議題能夠提升品牌知名度,但是年輕消費者已經非常老練,並且反感那些作秀大於實際的行為。品牌必須言行合一,用實際行動來贏取年輕人的喜歡和信任

二、對於那些主打可持續發展的產品來說,便於購買和價格適宜仍然非常重要。通過對“綠色行動”的推動和鼓勵,如提供可回收包裝或重複使用產品的優惠和折扣,可以鼓勵更多的可持續購買行為

三、中國的消費者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並希望通過日常使用的產品來體現。對於中國文化元素,傳統文化也好,現代文化也好,單靠簡單的拿來主義或者拼拼湊湊是不夠的。品牌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深入瞭解當下的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

陽獅集團中國EDGE增長規劃總經理方唯君(Jeanette Phang)表示,“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正迅速發生變化,他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消費行為對社群、文化和環保的影響。《有意識的消費》深入分析了消費者的思維和行為,由此展現消費者及其消費行為之間的關係如何發生變化,揭示了品牌應如何做出改變,與消費者建立連線。”

*這份報告基於陽獅分析工具BrandRadar、PacePanel樣本調研和第三方資料包告,對多方資料加以交叉分析、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