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能源鋰電池裝車122萬臺,5867萬度同比2017年增84%,19年1月新能源車10萬臺、鋰電池裝車503萬度,體現2019年的延續補貼行情特徵。
本文資料僅供新能源車愛好者參考研究,請勿做為任何商業分析參考。
2019年在後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發展總體保持著良好的增長態勢。首先按照我們看到的汽車生產合格證資料的話,2018年下半年持續拉昇資料表現是一個極其良好的狀態,2018年合格證資料完成的是122萬,2019年1月新能源車10萬臺,1月表現很好。
一. 新能源電池總體需求特徵
1. 2019年新能源車和電池需求開門紅
2018年是延續2017年的政策的慣性增長,由於3-5月的年初過渡期政策實現了企業生產的平順發展,因此3-5月的搶裝特徵使新能源汽車產量爆發增長。這改變了前幾年的年初極其低迷,年末特別高的被動局面,使2018年產能的充分利用效果得以體現。有利於優勢企業的發展。
從年末到2019年1月的汽車走勢看,2019年的電池需求呈現較好的增長狀態,2019年新能源車新補貼政策的波段釋放需求和實現供需的逐步標準提升的放量的拉動效果較好。
2. 歷年新能源車產量和裝機電池資料
2017年1-12月的新能源車產量81萬臺,同比增長99%,而電池的需求累計達到3602萬度電,在上半年負增長的背景下,下半年同比大幅正增長,達到30%的增長。
2018年1-12月的電池需求5867萬度的電量,相當於較2017年的低增長的基數下同比增長84%,2018年的產銷表現較強。但主要靠幾波衝刺效果。
2019年1月的新能源車爆發增長到10.1萬臺,電池增長到503萬度,同比增長291%,開局超強。由於電池的增速高於整車的增速,這也是體現了新能源車對電池的拉動貢獻,對行業貢獻很好。
3. 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影響總需求明顯
2019年1月的電池需求503萬度,相當於2018年9月的電池需求,處於2018年的中高位水平。相對2017年的全年中也僅低於11月和1月測電池用量,因此2019年1月的電池需求還是很高的。
其中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很強,達到359萬度電,增長5倍,客車電池用量同比增長3倍,但專用車用電需求較少。
2018年增長亮點突出筆者認為主要是在於乘用車轉型升級和新能源車高階發展做的好,2018年乘用車推出了大量AO級和A級SUV產品,所以SUV產品表現是實現新能源年輕群體接受的重要親民車型,價格較低,技術先進,對拉動新能源的第二輛車普及的促進很大。
2018年的1月的客車產量恢復較好。2018年客車需求相對較好,客車已經不是電池需求的重要主力。從產量結構的變化看,2019年1月的客車產量佔比7%,但1月的客車用電池佔比達到25%,相對2017年1月的49%和2018年的33%的電池用量的佔比持續下降很大。
二. 新能源車產品電池需求特徵
1. 整車產品電池需求特徵-按整車數量角度
動力電池的鋰電池的目前的型別有錳酸鋰、磷酸鐵鋰、鈦酸鋰、鈷酸鋰、三元材料等,因能量效能和稀有金屬成本的原因,錳酸鋰、鈦酸鋰和鈷酸鋰電池逐漸變為小眾選擇,而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則得到更廣泛的推廣應用。其中三元鋰的發展潛力巨大,成為發展的趨勢。
以上資料為2016-2019年的資料,2018年是122萬臺,三元鋰的佔比從69%上升到78%。2019年1月三元鋰裝車數佔比上升到87%,三元電池的裝車數量年末仍較高。
2. 整車產品電池需求特徵-按電池數量角度
以上資料為電池電量的資料,2017年的電量是3600萬度,2018年是5867萬度,其中三元鋰佔比在客車銷量高的2季度表現較差。2019年三元鋰佔比達到69%,較2018年四季度需求進一步增強。
2019年1月的三元電池佔比達到69%,較2018年1月提升11個百分點。2018年1月的三元電池佔比達到58%,較2017年的45%提升13個百分點,2017年較16年的24%也提升了26個百分點。而錳酸鋰和鈦酸鋰的需求逐步減弱。1月的磷酸鐵鋰到28%,也是年末的搶裝行情的特徵。
三. 近幾年的各類車電池需求特徵
1. 乘用車的電池需求特徵
此表是狹義乘用車的電池需求特徵。近幾年的國產新能源乘用車的產品效能提升很快,其中三元電池的佔比提升促進乘用車的產品技術提升。
從不同電池型別來看,乘用車2019年的電池三元化趨勢持續。1月乘用車裝機總電量中三元鋰佔比保持高位,1月純電動達到94%是三元鋰。1月的插混達到99%是三元電池。
1月磷酸鐵鋰繼續下降,三元上升趨勢明顯。磷酸鐵鋰電池需求低迷也是很好的事情。
2. 客車的電池需求特徵
此表的分類的電池對應的客車包含了微客和輕客。也就是6米以下的輕型車車型會考慮。安全很重要。高溫條件下,三元鋰電池的三元材料會在200℃時發生分解,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釋放出氧原子,並在高溫作用下極易發生燃燒或爆炸的現象,因此基於安全的考慮,我國工信部在2016年1月,透過特殊發文規定將三元鋰電池的使用暫時限制在純電動客車之外。但微客不屬於這類補貼約束。
客車電池以磷酸鐵鋰為主,但佔比不高,錳酸鋰、超級電容的產比也有一定的市場空間。2019年1月的磷酸鐵鋰客車電池需求表現較好,達到95%。
由於部分微客類車型和6米以下的輕客與乘用車的產品特徵差異較大,因此列入客車的範圍,於是出現了三元鋰的4.5米以下的微客裝車。2019年1月主要是海馬新能源和南京金龍的微客裝三元鋰,應該是正常的合理選擇。
3. 專用車的電池需求特徵
此表的分類的電池對應的專用車車包含了微客和輕客,微卡和輕卡等各類以5字頭的車型為主。
由於磷酸鐵鋰的資源充足,價格低,加之使用範圍越來越窄,因此不如三元電池的需求旺盛。自2016年初開始,鈷在英國倫敦交易所的價格增長了270%,2018年3月再創歷史新高。不管剛果(金)的政局是否會影響鈷的出口,現在的高價已經充分體現出鈷的緊缺性。因此去鈷化的趨勢明顯。
專用車的使用特徵是低成本的用車,加之部分企業技術實力不強,因此產品提升緩慢,而磷酸鐵鋰等低成本電池的需求較好。
2016-2017年的專用車的三元化趨勢很明顯。2017年的三元電池的裝車量達到68%的佔比,而2016年的佔比是37%。2018年和2019年的三元提升的趨勢相對是下降的狀態,磷酸鐵鋰恢復增長現象較明顯。
四. 電池企業表現分析
1. 主力電池廠家表現優秀
新能源車電池企業是從3C等消費電池領域轉過來的較多,因此規模不大,技術實力相對分化明顯。但由於新能源車的需求波動性巨大,因此對電池企業也是很好的機會。在年初的市場低迷期,主力企業會有優勢,但隨著市場年末火爆,產能的矛盾凸顯,因此二線企業有很好的時間機遇。
由於目前電池企業擴張過快,很多電池企業,在很多地方設立的不同的公司,電池企業數量大幅增長。我們為了便於分析,把各地公司都彙總成為總體公司。
寧德時代上市前後很強,1月也很優秀,達到43%。而比亞迪的電池需求也比2018年大幅增長,這也是客車的體系支撐。
2. 主力電池品種的廠家表現
電池的技術線路很重要,如果技術方向正確,其發展的勢頭就很順利,政策也會使其受益。日本松下、韓國LG化學、三星SDI等多采用三元鋰電池的技術路線,比如新能源巨頭特斯拉就採用了松下的鎳鈷鋁酸鋰三元鋰電池,就是所謂的NCA,在Model S和Model X上採用的是松下18650電池組,而最新的MODEL 3採用了更大容量的21700圓柱體電池組。
各類車型的電池線路的企業差異較大。三元和磷酸鐵鋰的線路各有強勢廠家。比亞迪的三元電池的佔比在三年內上升到32%的月度峰值,也是很好的。磷酸鐵鋰的電池仍是寧德時代最強,2019年達到50%。磷酸鐵鋰的主力廠家優勢相對明顯,主要技術相對成熟,產品競爭相對穩定。
3. 主力電廠家產品結構
寧德時代的三元鋰的產量佔比在快速提升中。尤其是寧德時代為代表2018年的三元鋰佔比自身總量達到52%,1月達到自身43%比例。 而比亞迪的磷酸鐵鋰產量在2018年至今裝車達到40%,體現了大巴的需求。5月的比亞迪大翻身,磷酸鐵鋰成為主要的貢獻。而且比亞迪的乘用車的新能源車表現還是很強的。1月的比亞迪乘用車表現較好,但客車的磷酸鐵鋰需求不強。
五. 電池企業配套整車特徵
1. 主力車企產品配套變化
目前國際電池供應商的配套日益清晰。LG化學的電動汽車客戶遍佈美國、歐洲、中國、韓國,分佈較廣,且均為國際知名車企,客戶資源遠遠優於國內企業。在全球20大汽車品牌中,LG化學已與其中13家展開合作,且不論產能,單從合作廠家數目來看,LG化學已成為全球“最大”車用鋰電池供應商。另外LG化學在EV、PHEV、HEV、48V等領域均有佈局,產品型別多樣,擁有電動汽車行業最優質的客戶群。
中國市場的以上兩家韓系企業都被擠出。寧德時代立足於本土市場,是國內第一家給國際車廠配套的動力電池企業,目前已和一汽、北汽、吉利、上汽、上汽通用五菱、長安汽車、蔚來、廣汽、奇瑞、長城、東風和江淮等國內主流整車企業建立合作關係。
主力車企的配套優勢明顯。比亞迪的配套電池主要是自身需求,而寧德時代的配套範圍很廣。北汽新能源的表現也是異常較強的。客車企業的表現仍是巨大的電池拉動優勢。
2. 主力車型電池產品配套情況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規模化,電池的配套需求應該是很清晰,美國新能源汽車的數量也是直接能算出電池需求。中國市場目前企業較多,配套關係也處於不穩定狀態。
目前,LG化學、三星SDI、松下的動力電池供應商主要以日韓係為主,部分消費類電池和儲能類電池採用國內供應商,在供應商產品品質方面優於國內企業;寧德時代主要採用國內供應商,憑藉自身在鋰電材料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電芯產品品質與日韓企業差距較小,產品成本具有優勢,未來隨著國內中游材料企業的技術不斷提升,LG化學、三星SDI、松下國產化後,國內企業極有可能成為其重要供應商,達到降低電池成本的目的。
整車的電池供應中只有比亞迪的是獨立自主體系的,全是比亞迪自供,形成一定的優勢和供給的規模成本優勢。其他廠家按照電池用量排序,並非產量。
由於部分電池配套企業在網上公佈的是pack包裝的企業名稱,因此有些拆分的不夠徹底,可能有被掩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