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企業一年倒閉近2萬家”是喜事嗎?

遊資網發表於2020-01-15
“遊戲企業一年倒閉近2萬家”是喜事嗎?

1月13日,央視財經在微博釋出了一則關於遊戲行業的報導,標題是【#遊戲企業一年倒閉近2萬家# 業內人士:監管趨嚴,倒逼行業精品化】

“遊戲企業一年倒閉近2萬家”是喜事嗎?

報導中提到了“版號緊縮”——從2018年12月重新開放遊戲版號至今,一共下發各類遊戲版號不到2000款,這只是2017年的1/5。

提到了“遊戲企業批量消失”——2018年,全國登出、吊銷的遊戲公司數量僅為9705家。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達到18710,

最後得出結論:“遊戲行業的監管日趨嚴格,讓一批實力不強的中小遊戲企業紛紛倒閉的同時,也從側面保證了遊戲市場的有序化和精品化”。

另外,“國內遊戲版號的加強監管在客觀上也加速倒逼了中國遊戲企業的出海佈局”。

報導一經發布就在遊戲圈引起了波瀾,轉發評論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翻車,被網友吐槽是“教科書式的喪事喜辦”,“‘倒逼’兩個字用的極為精妙”。

“遊戲企業一年倒閉近2萬家”是喜事嗎?

事實上,在我看到報導標題的第一時間,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類似的論調我在一些遊戲圈活動上也聽過,什麼“寒冬的時候更該積蓄能量”、“環境差更要努力做出好東西”。

但這些一般都是放在分享會的雞湯階段,差不多就是“我們都說了這麼多難處了,但大家還是要看到點希望的嘛”。肯定不會把這個觀點作為消解現狀的結論。

問題就出在這裡。這篇報導的主基調就是說版號限制的好處,完全沒有提更現實的壞處,就好像這2萬個遊戲公司的失業員工都得到了“福報”,這2萬個公司的老闆都是黑心的資本家,遊戲行業因為版號緊縮而重獲新生。甚至報導中有位老總在說“合作伙伴死掉80%”的時候,表情淡定從容,還有點想笑。

這在瞭解遊戲行業的人看來可能有點滑稽,但對於不瞭解的人來說難免有誤導之嫌。

照著邏輯下去,版號緊縮,逼著遊戲公司出海,讓國外的人玩到更多國產遊戲,浪費了他們的時間,賺到了更多外匯的,還讓外國人的精神生活降級,一舉三得,豈不美哉。擴到其他領域,是不是經濟衰退等於人們過上了節儉的生活,被公司裁員等於有了更多的業餘時間?

不提壞處,只提下行中帶來的一點點附帶的補償,多少有些不妥。而如果你去翻翻報導中提到的,靠轉型出海、用心打磨產品而存活下來的公司,更是會對“精品化”三個字產生巨大的懷疑。

“遊戲企業一年倒閉近2萬家”是喜事嗎?

報導本身就簡單聊聊。我還想說的一點是:雖然在這篇報導的轉發裡幾乎都是嘲諷的聲音,但看看偏圈外的一些評論,你會發現,確實有很多人覺得版號緊縮是大好事:監管嚴了,一刀999的遊戲就少了,涉黃涉暴的題材就消失了,辣雞公司就被驅逐了...

但這種想法實在太想當然了。

比如倒閉這個問題,你並沒有辦法說,只倒閉那些不用心做遊戲的,用心做的就不倒閉。這是個市場行為,而事實往往更極端——在倒閉潮裡,更脆弱的是那些沒有辦法快速兌現商業成績的團隊——和用心不用心沒啥關係。

至於抱著“版號限制之前垃圾遊戲這麼多,是該管管”的看客,也略顯天真。任何行業都有良品率,即便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工業體系下誕生的、有著名導名演員加持的好萊塢電影,每年品質算“能看”的數量也只佔小比例。奧斯卡獎長長的提名名單後面,是無數連明星自己都不想承認演過的爛片。

“遊戲企業一年倒閉近2萬家”是喜事嗎?

何況,版號緊縮之後,過審的遊戲質量變高了嗎?幾乎我們每次在發“X月過審遊戲名單”新聞的時候,下面都有個熱評是“都是些什麼遊戲,還不如不過審”。

當然,也不是說版號放開的話,就一定比現在的情況好。但今天有10個人做遊戲,可能10個人都是來圈錢的,可只要有1個人有創作熱情,就能多一份希望,而如果只有1個人做遊戲,你憑什麼奢望他做的就是“良心遊戲”。整個環境趨於開放,為有志者擠出的生存空間也能更大些。

在我看來,所謂的行業寒冬並不是狹義上的“好遊戲少了”,而是在大環境層面,相信遊戲行業會好起來和願意投身其中的人/錢少了。信心少了,企業少了,機會差了,遊戲行業的形象變得更糟了,自然人才也就少了,慢慢地就斷血了。

如果理解了這點,就知道NS所引起的社會效應是多麼寶貴。一方面,它給遊戲行業內部的人打了一針強心劑,另一方面,就算是完全不懂遊戲的人,看到也會想“哦呦,XX都搞這個了,可能有點前途”。

不過說了半天,用數量去限制一個創意產業(如果你覺得遊戲是的話),轉而覺得能用監管“倒逼”出好作品的想法,本身就是想當然的。

報導中提到“獲得遊戲版號是一款遊戲成功的關鍵”。確實,但我想,更多人希望這不是關鍵。

作者:mikasa
來源:BB姬
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sMlkn_7LvOH8AT0YfQnkd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