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1年國內BI市場:國產化、上雲與AI理性迴歸
2021年已經過去,疫情還在繼續肆虐,加速的數字化程式並沒有停下腳步。在企業進一步走向資料驅動決策的旅程中,BI的作用愈發重要。IDC預測,到2025年,中國商業智慧軟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3.3億美元,未來5年整體市場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到17.9%。
回顧2021年國內BI市場的發展,很難繞開Tableau退出中國事件。一面是需求越來越旺盛的國內BI市場,另一面是海外BI巨頭退場遠去。這令從業者有幾分意外,也在意料中。究其原因,除了企業自身戰略佈局調整外,也在於2021年國內BI市場發展的第一個關鍵詞:國產化。
國產化
受外部環境影響以及國產品牌的不斷髮展,因自主可控以及合規等多方面需求,國產化浪潮正席捲科技創新領域。比如資料庫、雲端計算以及BI,觀遠資料創始人&CEO蘇春園告訴筆者,當下國潮不限於消費品領域,企業級科技創新領域國潮也是大勢所趨。
國產化對於國產BI品牌而言意味著更多機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接受愈加成熟的國產BI品牌,比如觀遠資料已經成為了大型企業的新選擇,其2021年服務的麥當勞、招商銀行總行、華潤集團、安踏集團等大型企業之前多數使用國外BI產品。
蘇春園指出,本土BI品牌其實有天然的優勢,離客戶足夠近。“ToB我覺得一定是要離客戶足夠近,能夠真正聽到客戶的聲音,然後有足夠的使用者的洞察,才能不斷地去演進產品路線。誰離使用者離客戶更近,離客戶的本質需求更近,誰就能夠更好地去抓住這個機會。”
上雲
上雲是大勢所趨,雲架構會降低運維成本,可以敏捷部署,敏捷BI的大趨勢下,上雲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目前國內企業組織對於BI上雲率並沒有那麼高,根據IDC去年釋出的《2020年下半年中國商業智慧軟體市場資料跟蹤報告》,從部署模式來看,中國企業出於對資料安全、行業監管、合規性要求等因素考慮,更傾向於選擇傳統部署模式。隨著企業上雲、資料上雲的深入與擴大,預計在2-3年後公有云商業智慧產品開始顯現出廣泛需求。IDC預測,到2025年,中國公有云商業智市場佔總體市場的比例為24.9%,而同期美國市場這一資料將達到56.0%。
蘇春園指出,與過去幾年相比,BI市場對上雲的需求和接受度越來越高,觀遠資料庫的一些新經濟客戶基本都選擇上雲。2021年10月,觀遠資料推出雲端SaaS產品分析雲,滿足企業上雲需求,他指出上雲有很多優勢,一是可以降低BI運維成本。二是可以快速部署發揮BI敏捷性,開箱即用,在需要快速響應市場的今天,雲有天然優勢。三是,把很多分析模板和元件能力釋出到雲端應用市場,相較於傳統BI,有云端應用市場的雲上BI更能為企業提供全面的工具外掛和解決方案。
目前國內有些傳統企業對於上雲還是比較謹慎,觀遠資料除了SaaS版分析雲,也支援傳統部署等多種部署模式。上雲是一個慢慢發展的過程。
AI理性迴歸
有分析指出,2021年全球範圍內AI落地正在放緩。蘇春園認為現在AI落地並沒有放緩,而是越來越趨於理性。相比於過去幾年AI大熱的時候,如今AI理性迴歸讓蘇春園對未來AI的落地發展更為樂觀。
在實踐過程中,觀遠基於國內市場現狀提煉出了AI+BI的5A實踐路徑來構建資料驅動的決策大腦,其中Agile 敏捷化、Accurate 場景化、Automated 自動化、Augmented 增強化和Actionable 行動化對應著不同資料基礎的企業。比如對於資料基礎薄弱的企業,敏捷化就是可以通過拖拉拽的方式快速構建資料分析,當資料分析用起來後,場景化會基於場景提供一些行業比較經典的分析模板和最佳實踐,有了這些就可以進一步實現從人找數到數追人的自動化分析和預警,最終實現基於資料的行動決策指導。
蘇春園強調,資料化建設本質上就是從BI到AI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數字化裡面最核心的要素實現路徑。如今從觀遠資料的客戶來看,BI用的越來越深,從幾十個使用者到幾百、幾千使用者,從一個部門兩個部門再到全公司,使用的角色從高層到中層以及更廣泛的一線員工,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為AI的落地打基礎。
隨著企業對BI應用的加深,從服務領導到服務員工,離全員自助分析之路越來越近。對於BI的高效能、高併發等要求也越來越大,去年10月觀遠資料針對大企業釋出了智慧分析平臺4.0,在支援海量資料、高併發、穩定性等企業級特性方面做了升級。
展望未來,蘇春園認為讓業務部門活躍地用起BI是BI領域接下來的巨大機會。因為真正BI產生價值一定是讓業務部門廣泛用起來,而不是讓 IT部門忙碌起來,表哥表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打造好的產品,要打造一款好的產品,面向業務人員針對業務分析的場景去設計它的應用性。”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25873/viewspace-285106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回顧2019,日本遊戲市場上的中國“套路”遊戲
- 尼爾森:國人白酒消費迴歸理性
- CEEP-BIT: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2年)
- CBRE:2018年深圳房地產市場回顧與展望
- CBRE:2018年廣州房地產市場回顧與展望
- GfK:2019年Q3中國手機市場回顧與展望
- GFK:2019年Q1中國手機市場回顧與展望
- 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2019年回顧與2020年前景展望(附下載)
- CBRE:2022年上海房地產市場回顧與2023年展望
- 德勤諮詢: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2022年回顧與2023年前景展望
- 德勤諮詢:2021年上半年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回顧與前景展望
- CBRE:2019年上半年杭州房地產市場回顧與展望
- CBRE:2022年廣州房地產市場回顧與2023年展望
- CBRE:2022年重慶房地產市場回顧與2023年展望
- CBRE:2022年上半年上海房地產市場回顧與展望
- 尼爾森IQ:2022年中國零售市場回顧與前瞻
- 尼爾森IQ:2022年中國零售市場回顧與展望
- BCG:中國醫療器械市場2023年回顧及展望
- 2024企業數字化轉型應迴歸理性
- CBRE:2018年Q3重慶房地產市場回顧與展望
- CBRE:2022年上半年廣州房地產市場回顧與展望
- CTR:2021年中國廣告市場回顧(附下載)
- CTR:2020年中國廣告市場回顧(附下載)
- 德勤諮詢:2020上半年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回顧與前景展望(附下載)
- 德勤諮詢:2023年Q1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回顧與前景展望報告
- 商務部:2017年中國國內貿易發展回顧與展望
- 清科研究中心:2019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回顧與展望
- CBRE:2021年深圳房地產市場回顧與2022年展望(附下載)
- CBRE:2022年上半年北京房地產市場回顧與展望
- 德勤諮詢:2020年Q1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回顧與前景展望(附下載)
- 畢馬威: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2021年度中期回顧(附下載)
- 機器學習回顧篇(3):線性迴歸機器學習
- 58安居客:2021年全國房地產新房市場形勢回顧
- 普華永道:2021年上半年中國企業併購市場回顧與前瞻
- 德勤諮詢:2023前三季度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回顧與前景展望(附下載)
- 德勤諮詢:2020年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回顧與2021年前景展望(附下載)
- 國產資料庫趨勢明朗,國內市場估值有多大?資料庫
- 從《九州劫》看回歸理性之年的SLG產品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