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天釋出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增速為6%,2022年則將放緩至4.4%。與2020年10月《世界經濟展望》的預測值相比,報告上調了對2021和2022年的增長預測值。
報告表示,中國今年預計將增長8.4%。儘管中國經濟已在2020年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許多其他國家預計僅將到2023年才能回到疫情前水平。
報告預測,2021年增長率最高的是來自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其中印度為12.5%;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增長率如下:美國6.4%、德國3.6%、法國5.8%、義大利4.2%、西班牙6.4%、日本3.3%、英國5.3%、加拿大5.0%。
報告對2022年的增長率的預測為:中國5.6%、印度6.9%、美國3.5%、德國3.4%、法國4.2%、義大利3.6%、西班牙4.7%、日本2.5%、英國5.1%、加拿大4.7%。
前景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報告表示,全球經濟進一步企穩,但復甦程式出現分化且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為確保新興市場經濟體和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繼續縮小其與高收入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差距,必須大力開展國際合作。
報告表示,新冠疫情暴發一年後,全球前景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儘管疫苗的持續推廣提振了人們的情緒,但變異毒株的出現和病亡人數的不斷增加引發了人們的擔憂。
預測值的上調反映了以下因素:少數大型經濟體推出了更多財政支援,2021年下半年預計出現疫苗驅動的經濟復甦,以及經濟活動持續對人員流動下降做出調整和適應。經濟前景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這與新冠疫情的未來發展路徑、政策支援幫助實現疫苗驅動復甦的效果以及融資環境的變化情況有關。
不同的影響
報告指出,依賴旅遊業和大宗商品出口的國家,以及政策應對空間有限的國家,遭受了特別巨大的產出損失。在危機發生前,上述很多國家的財政狀況就已經十分堪憂,它們實施重大醫療衛生應對政策或支援民生的能力較低。
經濟在實現預期的復甦之前經歷了嚴重的萎縮,給某些群體的就業和收入帶來尤其不利的影響。年輕人、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以及非正式行業的工作者普遍受到了最為嚴重的衝擊。疫情很可能導致收入不平等顯著加劇。
報告表示,相比疫情之前的預測,2020年收入降至極度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估計已增加近9500萬。此外,低收入和發展中國家更難應對學校關停的問題,因此這些國家學生的課業損失更為嚴重,其中女學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的損失尤其嚴重。不同學生群體遭受的負面影響不同,這可能進一步加劇不平等。
政策重點
報告指出,決定各國適當政策立場的因素各不相同,尤其取決於各國回歸正常的進度。因此,各國需要根據其所處的疫情階段、經濟復甦的力度以及經濟的結構特徵來調整應對政策。一旦疫苗得到普及且醫療衛生體系的應急備用能力總體上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就可以放鬆限制。
然而,當疫情尚在延續時,政策首先應側重於擺脫危機,優先安排醫療衛生支出,提供針對性強的財政支援,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監控金融穩定風險。
報告表示,為實現這些目標,並確保新興市場經濟體和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繼續縮小其與高收入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差距,必須大力開展國際合作。在醫療衛生方面,這意味著要在全球範圍內確保充足的疫苗生產並以可負擔的價格予以廣泛分配——包括向“新冠疫苗獲取機制”(COVAX)提供充足的資金——以使所有國家都能迅速、徹底地擊退疫情。
報告強調,國際社會還需共同努力,確保資金受到約束的經濟體能夠獲得充足的國際流動性,用於必要的醫療衛生以及其他社會和基礎設施支出,以繼續推動經濟發展,實現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各國還應密切合作,加大氣候變化緩解工作的力度。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