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已有所改善,但重要的長期挑戰仍然存在——該地區最大經濟體的中國也是如此。

去年困擾亞太地區經濟的不利因素已開始消退。全球金融環境有所緩解,食品和石油價格下跌,中國經濟正在反彈。

這些變化正幫助改善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前景,今年的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8%加快至4.7%。這將使亞太地區成為目前全球最具活力的主要地區,同時也是全球經濟放緩背景下的一大亮點。

今年,該地區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有望增長5.3%,從而將帶動該地區的活力。隨著新冠疫情下供應鏈擾動的消退和服務業迴歸繁榮,這些經濟體正大步向前邁進。預計僅中國和印度兩國就將貢獻今年全球增長的一半以上,此外,亞洲其他地區的貢獻度也將達到四分之一。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都恢復了疫情前的強勁增長。

自我們去年10月做出上次預測以來,對預測的最大調整發生在中國——中國的開放為經濟活動比預期更快的反彈鋪平了道路。中國與外部世界有著巨大的貿易和旅遊聯絡,因此這對亞洲來說是個好訊息,因為該地區一半的貿易是在當地經濟體之間進行的。

我們最新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分析顯示,中國經濟增長每提高一個百分點,亞洲其他地區的產出就會提升約0.3%。

在受益於這些變化的同時,亞洲發達經濟體的前景變得更加複雜。在寬鬆政策、再次開放邊境和改善供應鏈的支援下,日本的近期經濟前景有所增強;但隨著環境正常化和政策支援減少,其2024年增速將放緩。

在全球貿易伙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製造業出口的強勁表現也開始降溫。這對於韓國、新加坡和台灣省來說,技術週期——表現為微晶片價格下跌——對出口造成壓力,並且可能會持續到今年年底。但考慮到我們認為全世界其他地區的增長正在觸底,明年這些地區的外部需求應該會企穩。

通脹緩解

去年,亞洲的通脹以令人擔憂的方式超出了中央銀行的目標。但目前預計通脹會有所緩解。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總體通脹在去年下半年達到頂峰,但核心通脹似乎更為持久,尚未最終緩解。我們預計,隨著時金融和大宗商品不利因素緩解的情況下,通脹將在明年某個時候迴歸央行的目標水平。

全球金融環境有所緩和,美元有所走弱。亞洲各國央行一直在進一步加息以應對高於目標的通脹。這些因素推動了亞洲經濟體貨幣的反彈,其中大部分貨幣已經恢復了去年損失的約一半的跌幅,這緩解了它們國內價格的壓力。

去年年初,在俄烏衝突爆發、 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擠壓了亞洲的能源進口國。與此同時,飆升的運輸成本推高了進口商品的成本,這對太平洋島國的打擊尤為嚴重。但最近,這兩個因素的穩步緩和降低了經常賬戶和通脹的壓力。

在當前通脹趨勢步入正軌的同時,央行仍需保持警惕。核心通脹目前仍高於目標。COVID-19疫情下的大規模供給衝擊和永久性結構調整使校準貨幣政策極具挑戰性。有關衝擊的第二輪效應,資料給出了不同的訊號,進一步加劇了政策制定者面對的不確定性。考慮到日本的通脹面臨上行和下行的雙重風險,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高長期收益率的靈活性將有助於防範未來的突然變化。

最後,中國經濟的再次崛起可能會給全球大宗商品和服務價格帶來上行壓力,這對於尋求旅遊業復甦的國家而言尤其如此。這意味著各國中央銀行一定要謹慎行事並重申其對價格穩定的承諾。事實上,如果沒有明顯跡象表明核心通脹正在迴歸目標水平,央行可能需要進一步加息。

高企的債務與金融風險

雖然亞洲地區的短期前景有所改善,但重要的長期挑戰依然存在。

我們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另一項重大修是對中期展望的下調。中國近期的增長加速有望形成積極的溢位效應;與之相對的是,如果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影響亞洲高度一體化的供應鏈和全球增長前景。因此,整個亞洲地區十分急需進行改革,以提高生產率和長期經濟增長。

疫情期間的財政赤字和去年長期利率的上升加劇了公共部門的債務負擔。幾個面臨債務問題的亞洲國家的當局預計將繼續實施其漸進的財政整頓計劃。這也將確保貨幣和財政政策不會相互掣肘。

最後,許多亞洲國家的金融脆弱性有所增加——家庭和企業部門的槓桿率水平很高,銀行對房地產下行的風險敞口很大。這表明當局需要在控制通貨膨脹和維持金融穩定之間進行微妙的政策權衡,以及當局需要增強其決議框架的必要性。

本文作者

Krishna Srinivasan

IMF亞太部主任

Thomas Helbling

IMF亞太部副主任

Shanaka Jayanath (Jay) Peiris

亞太部地區研究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