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CEO一樣掌握所有資訊,在這家遊戲公司上班是什麼體驗?

托馬斯之顱發表於2020-12-23
前天下午,心動CEO黃一孟一邊在心動A2大堂喝咖啡,一邊以「食堂菜太鹹」為例,向我展示他們引入一項新溝通工具的優越性。

在企業微信裡我們有一個快2000人的大群,裡面的訊息非常雜,常常是今天早上的班車怎麼沒來;空調的風太大太小,太冷太熱;食堂的菜太鹹了……

在大群裡發這些其實很挫,訊息本身會對1000多人進行一次騷擾,行政每次回覆"我們來了"又是一次騷擾。但大家還是願意公開發言,而不是私聊行政,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有安全感。

而在Slack裡,我們建了一個叫做"我們來了"的Channel(頻道),裡面專門發這樣的帖子,大家可以在帖子下面回覆。問題被解決之後,行政就會在下面打一個勾。大家也沒必要經常盯著這個群看了。

現在心動的員工已經在Slack裡組建了近400個這樣的Channel,幾乎一切事務都會在Channel裡討論。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特別,但關鍵在於:所有內容(包括歷史資訊)全部公開,你可以隨時進入和退出任何Channel,任意檢視,任意搜尋。

它的潛臺詞是,你可以旁觀黃一孟和合夥人戴雲傑討論(甚至爭論)公司的發展方向和管理制度;檢視隔壁專案組怎麼處理一場運營事件;瞭解公司重點產品的進度;或者只是划水討論《賽博朋克2077》的bug。

和CEO一樣掌握所有資訊,在這家遊戲公司上班是什麼體驗?
Slack在官網上的展示

用黃一孟的話說,他使用Slack之後的感覺是「資訊通透」:

在企業微信裡討論問題,我們需要不斷地拉人進群,討論議題的上下文,這對新進群的同事相當不友好。而在Slack裡,每條資訊的上下文都很公開。就算在上千人的Channel裡討論問題,資訊流也不會亂。

就在昨晚,心動的HR部門正式釋出通知,建議大家在Slack上處理日常工作。據心動方面統計,在過去30天裡,員工在Slack裡閱讀的訊息有81%來自公開頻道,16%來自DM(一對一私聊),只有3%來自私密頻道。

和CEO一樣掌握所有資訊,在這家遊戲公司上班是什麼體驗?
心動的朋友給我展示他Slack中的Channel

說實話,我比較擔心有多少員工能適應這一切。在微信群裡插科打諢是一回事兒,可知道自己的每一條發言都有可能在所有同事和老闆面前示眾,而且永久儲存是另外一回事兒......再說年初心動剛剛開始使用Confluence作為知識庫(員工能在上面看到黃一孟每天更新工作日誌),新花樣會不會太多了一些?

和CEO一樣掌握所有資訊,在這家遊戲公司上班是什麼體驗?
10月底,黃一孟與笑果CEO賀曉曦對談現場,首次安利Slack

不過確實有人喜歡這套東西。一位11月加入心動的員工在自己的部落格發文:「心動是一家正在全員推 Slack ,同時可以隨意看到其他團隊組織架構的千人規模公司……我也不知道為啥在介紹新公司的時候先說這些,但我承認在一個略(fei)微(chang)"傳統"的公司待久了之後,對這些內容還是很心水的。」


「和CEO一樣掌握所有資訊」

在我看來,Slack的使用體驗有點兒像論壇或者貼吧,它更扁平,更透明,更像是網際網路剛剛興起時的樣子,資訊的生成和分發高度平權。用黃一孟的話講,他希望在心動,大家「能和CEO一樣掌握所有資訊,參與所有討論。」因為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三點:

1. Leader能夠把控專案的每一個細節,同時也隨時被團隊監督。「我作為老闆也可能會划水,比如打一天2077日子就混掉了。但現在我做了什麼都很透明,沒辦法把門一關,說我在做公司大事,你們也不知道。」

2. 提升資訊傳輸的效率。比如在平臺出現緊急事件時,以往各個團隊的Leader只能不斷往自己部門的群聊裡轉發聊天記錄;但通過Slack,大家可以隨時進入相關的Channel,直接檢視別人轉發的Thread(跟帖回覆)並隨時跟進最新情況,甚至突然跳出來,說這件事我能搞定。

3. 提升決策的質量。這來自Netflix的理念「Context, not Control」(提供情境,充分授權),即不主張由Leader以權威姿態愣下指令,而是由更瞭解一線情況的員工,在充分資訊的基礎上進行決策。

舉個例子,前兩天在心動的Slack上,有專案在激烈地辯論要不要改變現有的研發流程。而正是因為討論足夠熱烈,黃一孟才更相信大家更容易分清利弊,也更信賴製作人最終的判斷。

當然,這樣一來,員工會意識到老闆的話有時也需要商榷,許多本可以很快推行的事情還會引發更多的討論。不過黃一孟認為整體的決策效率不會降低:「大多數公司的問題都不是資訊太多,而是有效資訊太少。每天看聊天扯皮,互相吹捧的資訊是沒意義的。」

資訊差,人性與取消獎金

不過在我看來,不是每個Leader都能享受Slack。

如果你當過Leader,你一定清楚「資訊差」的優勢:所有組員都向你彙報;你經常參加形形色色的管理會;你瞭解專案的整體進度,知道公司的業績目標,也清楚老闆關注什麼;你偶爾向大家透露一些資訊,得意洋洋地解釋自己決策背後的深意……你會不自覺地利用「資訊不對稱」體現自己的價值。

別誤會,我相信絕大多數Leader都是坦蕩的好人。但人性就是這樣,一旦自己的資源不再獨有,誰都不太舒服。對於Slack,這也是我最擔心的點。

我問黃一孟,如何避免Leader產生這種糟糕的感覺?他的回答是:如果有人在同等資訊的情況下,能做出比自己更好的決策,那自己甚至可以不再擔任CEO——這個答案聽著很虛偽,不過他說這與道德無關,而是公司管理機制的問題:

「第一,上市公司本身的機制就保證了股東的利益,CEO會受到董事會和股東的監督,能換掉我的CEO一定做的比我好,我作為股東,也能夠因此受益。

第二,我自己有太多想做和能做的事情,但受自己的身份和能力所累,非常吃力。如果有更強的人進來,既能分擔我的工作,釋放我的精力,還能供我學習,讓我成長,我當然願意。」

為了讓各個崗位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開放的機制,而不是靠資訊差來守著自己的職位,心動也在嘗試調整激勵與考核制度,其中有一項就是:取消獎金,然後提升大家的基本薪資。

「以前我們的獎金類似分紅,和業績和職責掛鉤,大家都有固定的百分比。這會讓人特別珍惜自己的位置:如果我把崗位給了別人,我的獎金就沒有這麼多了。

而取消獎金,獲得市場高標準的薪資之後,除了自己對公司的貢獻,大家還可以更多地考慮個人的成長以及自己在行業中的價值,隨時歡迎更優秀的人來幫助自己和公司成長,而不用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想好蛋糕怎麼分。」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項制度也成了心動和頭部公司搶人的絕活兒。一名大廠的總經理曾跟我吐槽,不少海外3A公司的人才都更喜歡心動的高薪邏輯,「這些人覺得更有保障……他們肯定會划水!」

黃一孟對這種評價挺滿意。不過他也承認,保證不划水的前提,是每個人的貢獻都能清晰準確地被感知。「Netflix CEO Reed說整個過程要分幾步,第一步是人才密度,第二步是文化開放透明,第三步是坦誠地給反饋,最後才是Context, not Control。我們還早,還是在做大量Control的事情。」

和CEO一樣掌握所有資訊,在這家遊戲公司上班是什麼體驗?
黃一孟在和笑果CEO賀曉曦對談中的觀點


「我們如何思考、工作和生活」

今年心動總是在推出各種奇特的制度:無限假期、取消全員競業禁止協議、TapTap 6個月的離職致意金,如今又先後引入了Confluence和Slack……黃一孟說,他們希望藉此提升人才密度,「也希望刷刷存在感,讓大家看到心動真的是一家很酷的公司。」

當然,Slack並不是什麼神器,很多海外公司都在用,國內有些團隊協作工具也已經有了類似的功能。之所以會講這麼多心動推進Slack的過程,是因為我還想討論一點兒額外的東西。

遊戲曾經是一個很酷的行業。但後來大家錢賺得越來越多,有趣的公司卻越來越少,我們漸漸被網際網路行業比了下去。

黃一孟也說,前兩年他和戴雲傑幾乎對公司管理絕望,只想專心做產品,「相信不少老闆也是這樣。」但現在,他們希望把公司當作產品,把它做出創新,做得很酷,「這件事是很好玩的,而且真的會有同事從中受益。」

心動現在還沒資格談偉大,新加入的同事感知也沒那麼明顯。但假設我加入的是一家像暴雪和蘋果這樣偉大的公司,如果我能和暴雪CEO、蘋果CEO那樣看到全公司幾十年以來的資訊,我會感覺非常爽。

我對這個行業感興趣,對公司的產品和平臺感興趣,想拼命成長,然後我發現自己立刻就能看到公司在做什麼專案,進度怎麼樣,有史以來遇到過哪些困難和挑戰,大家怎麼解決和思考這些問題。而不是每天只在那裡做自己的一份工作,只能接觸到一個主管,聽Ta對我的評價……有了這種能夠了解公司所有資訊的自由度,才是真正加入一家公司。

是啊,在討論管理的時候,我們常常把公司想象成一臺有條不紊的機器,總是想用制度保證它的高速運轉,但「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用心動合夥人戴雲傑的話說,Slack的價值,就在於「幫助新人瞭解心動有怎樣的一群人,如何思考、工作和生活。」

和CEO一樣掌握所有資訊,在這家遊戲公司上班是什麼體驗?


來源:遊戲葡萄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HYJboVc16jubGwF_-r_vU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