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近跟一些95後深入聊了聊手機APP,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相比80、90後,從小玩著智慧手機長大的95後,對APP的偏好和使用習慣自成一派:從量上來看,100個APP是手機標配;從質上來看,願意主動探索嘗試小眾高格調的APP,從行為上來看,更願意在APP內進行垂直一體化的社交、付費。
本次小調研採用線下1對1深度訪談的方法進行,我們挑選了20位95後使用者,調研使用者先向我們展示其手機桌面,然後我們針對其APP內使用行為及邏輯等進行逐一提問。(調研樣本中,男女各10位;95後使用者14位、00後使用者6位;學生16位、職員4位;使用者出生地以三四線城市為主。)
目前,95後已經佔國內網民數量的52%,成為不可忽視的消費力量,也已經成為諸多創業者研發產品/服務的目標群體。我們希望通過一手調研,分析95後線上行為背後的底層邏輯,挖掘值得關注的重點賽道,更好地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提供服務。

95後常用APP  32類120+個

95後日均使用手機8.3小時,他們都在用什麼APP?

從本次訪談來看:工具方面,95後偏愛細分工具,每個工具類APP都分別滿足了一個小功能點,其中攝影攝像類工具和本地工具尤其多;內容方面,95後喜歡追星,對音樂有更精緻的品味,手機內基本都有手遊;社交方面,95後陌生人社交需求很弱;電商方面,喜歡下載品牌的官方APP,暫未發現新的社交或電商平臺。

受訪者向我們展示了各自手機的APP,我們彙總了下載量排名靠前的120+APP,並按屬性細分成32類(注:此統計不包含全民使用APP,如微信),如下:

1. 工具類:濾鏡控,愛記錄生活

攝影攝像:攝影攝像工具非常細分,為了不同濾鏡效果同時使用多個APP。95後普遍喜歡拍照發照片,對顏值要求很高。飯圈文化、Ins等對他們影響都很深。此外,做vlog也很流行,有的使用者會在抖音等地方釋出自己製作的愛豆視訊。

本地單點式工具:為每個本地功能下載APP,如本地的公交、單車、本地店鋪等。

效率工具:95後為“移動原生代”。他們依賴手機,同時又希望加強自控。因此,安裝時間安排、手機限制使用等型別的工具非常多。另外,因為社會壓力,95希望提升自我打造競爭力。他們通過每日打卡、指定計劃等形式進行自我監督,但普遍與考試、考證等近期目標有關,因此可能會限制在一定的年齡內。

記賬:95後收入來源多樣(父母給的生活費,個人的兼職收入等),支出去向更多,加之他們相對比較早地有理財觀念,需要記賬工具去分門別類做記錄。

手帳/日記:95後喜歡記錄生活記錄感想。手賬在95後中頗為流行,微博上也有曬手賬及製作方法的帖子和vlog。同時,精緻的手帳也順應了他們對精緻生活和顏值的需求。

做菜烘焙:部分95後有做飯(烘焙)的愛好。他們喜歡居家的生活狀態,認為親自下廚是精緻生活的一種體現。95後原生家庭生活條件普遍較好,家長支援95後學習做菜,也支援配置較昂貴的廚具。此外,部分95後尤其是00後,尚未就業,有較多的閒置時間研究做菜。
健康養生:有的95後較早開始關注養生。有的95後習慣晚睡看劇追星,睡眠可能存在一定問題。在本次訪談中,部分95後提到,最近流行的健身直播和瑜伽直播等等都不太值得看,因為Keep上已經有很多專業的視訊了。
消費品關聯工具:95後喜歡嘗試新事物,會下載與高科技電子產品相關的APP。
2. 社群/內容類:鍾愛嗶哩嗶哩,小說文學受追捧
 

追星:95後的追星更具儀式感,他們會打卡超話,在粉絲群做任務。微博仍是他們追星的主陣地。由於國內無法上Ins,還出現了對Ins的對映APP——Foll。此外,近年來相聲界飯圈化趨勢嚴重,追星女孩也入坑了,以20-30歲居多。不過,她們多數仍在主流平臺消費,如喜馬拉雅。

中國元素:95後喜歡中國元素。中國真正開始重視古典詩詞教育,大概在2000年左右。古風遊戲、古風電視劇、電視綜藝等對年輕一代有較大影響。

二次元:95後普遍接受二次元,即使不是二次元愛好者,也會受到二次元文化滲透。本次訪談中,嗶哩嗶哩的下載率為100%。

全球視野:網際網路的普及,讓95後視野更廣。他們喜歡學習外語,大多有出國留學經歷,也會翻牆去使用國外的APP。

公考:當前外部經濟環境帶來了巨大就業壓力。95後在就業方面,更加傾向於穩定的工作,準備考公務員、教師編的比例非常高。

種草社群:95後喜歡被種草,信任KOL的推薦,且在決策前會經過大量調研。很多使用者把小紅書當做搜尋引擎使用。

繪畫/圖片:95後喜歡繪畫的比例很高,這與他們喜歡二次元文化有密切關係。此外,追星往往也需要下載明星的高清大圖。

音樂樂器:95後對音樂比較挑剔,對調性需求明顯提高。他們對音樂的喜好會具體到音樂節目和音樂人,不再是簡單開啟平臺隨機聽歌。比起大眾音樂,很多95後更喜歡小眾音樂,發掘新的獨立音樂人。因此,擁有很多小眾獨立音樂人的網易雲音樂更受喜愛。受飯圈文化影響,95後看線下演唱會的需求也更強烈。此外,家庭教育方面,很多95後從小就會學習樂器,如鋼琴、小提琴、薩克斯等。

小說文學:95後喜歡閱讀言情、同人文,也具有參與創作的熱情。

長視訊95後大多還未就業,普遍較閒,所以喜歡看長視訊,且付費意願很強。

藝術及其他小眾格調類:很多95後有留學經歷或者從小就接受藝術類教育,喜愛具有藝術時尚格調的東西。

3. 遊戲類:愛模擬養成也愛推理

社交遊戲:這與95後尤其是00後現在所處的年齡階段有關。大家有較多的同學和朋友,喜歡與熟人線下開黑,或者與久未謀面的朋友玩,有時也和陌生人玩。

模擬養成遊戲:95後喜歡通過模擬養成獲得存在感。

推理遊戲:受到日本文化影響,95後更喜歡推理類遊戲。同時,95後受教育水平高,喜歡的遊戲種類也更偏文而非武。

4. 社交類:偏愛高校交友

陌生人社交:本次訪談中,使用人數較少,即使下載了也不常用,只是旁觀並不願意暴露自己。有的則是出國時聽說國外流行而跟風下載。使用高校交友軟體的較多。

同性交友:相比異性交友,同性交友更加依賴網路,是圈內剛需。

5. 電商類:品牌官方的擁躉

二手:閒魚明顯受95後的喜愛。二手電商往往可以聚攏一個興趣的人進行社交。

海購:很多95後都有出國經歷,因此喜歡海購(不是迷信大牌,只是認同品質)。

潮流:95後追求潮流,尤其是潮鞋。

品牌官方APP:除了一些電商平臺外,95後還喜歡直接下載品牌的官方APP,follow自己喜歡品牌的最新發售。

6. 其他類:關注求職,熱愛旅行

求職:第一批95後剛畢業,有求職需求。對比80/90代,95後並沒有明顯特殊的求職差異。

工作/學術技能:每個人還有適用於自己專業的垂直APP。

旅行:95後熱愛生活,喜歡旅行。

APP內行為

買會員、賣二手、交閨蜜

支付,交流,學習,網購,工作……手機的作用已經完全不僅限於與人交流的工具,而是已經與我們生活中實際的、虛擬的所有產生關聯。

“我會為消除水印付費,也買了很多好看的濾鏡。有些付費濾鏡真的很好看,6元左右,主要滿足自己的即時性需求。”
 
“騰訊、百度雲、優酷會員,我都開了,都是包月自動續費,自己買來自己用。每個月所有APP會員費總共150元,沒有跟別人合買。”
 
“在興趣上,我花的最多的錢就是買二次元周邊。一般我會在閒魚上買,或者在貼吧上找人代購。我現在的一個閨蜜就是通過閒魚平臺認識的。”

這些APP的下載,是即時嚐鮮玩過就刪,還是已形成日常使用習慣?我們又繼續詢問了他們在這些APP中的社交、付費行為。主要如下:

1. 社交行為

工具轉社交:攝影攝像,手帳/日記等工具具有強內容及分享屬性,它們有較高的轉社交可能;本地工具、效率工具、記賬、做菜、翻牆工具等則作為純工具使用,轉社交較難;值得注意的是,健康養生類APP,雖然有一定內容和分享屬性,但是因為涉及到使用者身體資料的強隱私部分則是反社交的。
興趣社交:在內容/社群類APP內,95後一般有釋出作品、點贊、加關注、評論等行為,尤其在微博,貼吧,豆瓣小組,lofter,網易雲音樂等APP中。此外,還會有一些線下行為,比如加入某個興趣群組,線下交友或轉票等。
遊戲社交:95後會在遊戲、遊戲交流社群中認識朋友。
商品社交:很多與追星、二次元、漢服等小眾文化相關的商品都在典型的二手市場。所以95後喜歡使用閒魚,並且在閒魚中認識有相同愛好的朋友。

2. 付費行為

工具付費:在工具中付費,有的是為了去廣告(這與95後追求顏值的需求吻合)或者更好看的介面,有的直接就是付費買工具,如濾鏡,翻牆工具,去水印工具等。
會員付費:購買視/音訊的付費會員,如優酷、愛奇藝、騰訊視訊、網易雲音樂等。
遊戲付費:在遊戲中付費,有的遊戲本身就是付費遊戲,有的則是買皮膚道具等。
轉電商付費:對導流有一定懷疑態度。訪談中,有95後指出“不太敢在某些電商上買東西,聽說假貨多”,有的人則認為軟文上的連結不一定價格更便宜。
偏好和價值觀   拼命賺錢拼命花,為愛好買單
 
“VSCO主要就是用來調濾鏡,我在淘寶買了一個永久的全套濾鏡,很好用。FIMO是一個膠片機,膠捲多模板多。”

 

“我把小紅書當瀏覽器用,搜複習資料、甜品教程、網紅餐廳推薦等。還有各種視訊剪輯教程,美妝博主視訊,畫畫找圖有時也在小紅書上找,挺方便。”

 

“叨叨記賬很有意思,微博上很多追星的姐妹們都推薦這個APP。比起死板的記賬APP,叨叨記賬了會有人回覆,很有趣。可以跟偶像模擬聊天。”

1. APP偏好

對於APP的定位,95後認為一個APP實現一個主要功能即可,不喜歡使用太多功能兼具的APP。

在95後的手機中,APP安裝數量非常多。本次調研的20位95後中,平均每個人手機APP數量達100個,遠高於國內網民的平均值60個。這可能也跟95後一直使用大記憶體手機有關(80/90經歷過功能機時代,即使後來更換記憶體大的智慧機,卻沒有安裝大量APP的習慣)。

相比80、90後,95後更願意嘗試新鮮事物,下載APP過程更主動,願意研究、探索小眾APP。

95後非常重視別人的種草,或者在應用商店下載一堆APP進行比較,小紅書、微博成了95後的“百度”。

2. 消費偏好

種草和拔草行為分開:直播帶貨有可能在95中行不通。部分95後對導流有遲疑,認為導流是讓別人賺錢,並非最優決策。95後希望在一個客觀整理的平臺決策完畢後,去主流電商平臺消費。本次調研中,沒有發現非常小眾的電商平臺。

對大牌中立:不盲目追求國外品牌和大牌。只要是“潮流+精緻”的,符合自己審美的,就會購買,與品牌大小無關。
去中介化:需求非常sophisticated,部分95後會直接下載品牌官方APP購買商品。
 

3. 社交偏好

95後喜歡社交,但對實質是online dating的陌生人社交不感冒,喜歡基於相同的興趣展開社交,在很多APP內都有社交行為。
對他們而言,內容、社群、社交是垂直一體化的,密不可分。95後的社交不是赤裸裸的“人-人”模式,而是通過內容作為介質,即“人-內容-人”式的社交。本次訪談中,安裝純粹陌生人社交APP的僅1人。
 

4. 價值觀

拼命賺錢,拼命花錢:這批95後中,大學就讀期間便兼職的比例非常高,有部分95後選擇做微商。騰訊報告顯示,95後的可支配收入高,其中00後平均存款金額約1840元,是90後的2.26倍(90後約為815元)。較優越的物質生活和較高的可支配收入,讓他們有更大的財務自主權,非常捨得為自己的興趣花錢。
精神消費>物質消費:願意為自己的愛好花錢。這些消費更多與精神愛好相關,如追星、二次元、小眾音樂等,而非對某種純物質實物的喜愛。
顏值即正義,生活要精緻:審美要求高,大到人/物的外在,小到APP介面,喜歡的APP介面顏值高。此外,手機桌面乾淨清爽,歸類有序。他們非常喜歡使用攝影攝像類APP描繪記錄生活,同時使用各種工具類APP讓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分門別類、整理有序的手機桌面
(圖片來自訪談物件)
飯圈文化全方位滲透:95後追星比例高,很多人用喜愛的明星照片做手機背景。此外,飯圈文化也與一些傳統領域結合,如記賬。主打聊天記賬的叨叨記賬,可根據角色設定及記賬場景,觸發不同的對話內容。使用者可將角色設定為喜歡的明星,讓其陪伴聊天。

以明星高清照作為手機桌面
(圖片來自訪談物件)
 

以明星為虛擬記賬物件
(圖片來自調研物件)

5. 補充

受疫情影響,多數95後使用電子裝置的時間變長(本次調研的部分95後還在讀研究生)。但有的使用者因為有大量時間,電子裝置使用轉向平板電腦,手機使用時間反而下降。
閱讀類、長視訊類、社交性遊戲類的需求增加了很多。但是短視訊、資訊等與碎片化時間相關的APP使用反而下降,這與我們通過監控APP榜單得到的結論一致。

8個值得關注的重點賽道

從TGI、ARPU、潛在市場集中度、新進者機會四個維度,我們對95後賽道進行了遴選,初步選擇了以下8個值得重點關注的賽道:                           

1.攝影攝像:重點關注向內容社群和電商轉型的進展,以及是否有獨特功能或玩法、有被內容社群平臺收購的機會。此外,可以探索是否有與此相關的電子消費品機會(很多人購買大疆的目的就是攝影攝像)。

2.前沿電子消費品:與95後主題交叉的前沿電子消費品機會,關注各大主流電商平臺榜單。同時,也可留意一些開箱平臺,探索有無95後專屬的類似威鋒、機鋒的機會。一些二手租賃平臺也值得從新的視角予以關注。

3.追星:目前微博、Ins、貼吧、抖音等是主流追星平臺,頭部效應較為明顯,主要看圍繞這些核心生態是否有補充性質的機會。一方面是看現有的頭部追星工具向內容社群和電商轉型的進展,重點是圍繞追星的垂直電商機會。另一方面,如果把明星內容當做商品,學習電商領域,是否有如類似尾貨模式、社交電商模式等新的供需端變革機會。

4.二次元:目前二次元內容平臺比較集中,在視訊、漫畫等領域都有hero APP。因此,可重點關注二次元周邊商品、虛擬偶像技術層及二次元電子消費品進展。

5.公考:公考線下培訓市場集中度較高,中公、華圖雙寡頭。線上雖有粉筆公考,但隨著公考的下沉勢必會更加線上化,線上仍有紅利性質的機會。關注從工具切入的公司,以及深耕地方的高盈利型公司。

6.種草社群:在小紅書逐漸搜尋引擎化之後,應該會有新興的更垂直、精緻的替代品出現,重點關注這一機會。除了從C端關注外,還可以關注小紅書上KOL的動向。

7.二手:目前二手電商行業集中度較高,閒魚、轉轉雙寡頭。主要機會點可能還是在直品類上,重點關注二手與其他賽道的交叉,如二次元、潮流、前沿電子消費品、追星、種草社群等相結合的二手。另外,二手與社交有天然關聯,在考察這類平臺時,需要更關注平臺上的社交情況。

8.潮流:潮流領域已經有跑出來的公司。現在這些平臺逐漸從潮鞋向其他品類延展,如高街、美潮、國潮等,但是做的不夠專。專注做其他品類的,有獨特調性定位的平臺值得持續關注。

來自: 青桐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