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平均終生患病率達11%-15%。新冠大流行的出現導致全球範圍內抑鬱症患病率急劇上升,但目前抑鬱症發病的分子機制仍不明朗。

除了有一定影響的遺傳因素之外,受教育程度、飲食、吸菸等環境因素都與抑鬱症發病有關,尤其是飲食,有大量研究證據顯示飲食能夠透過腸道微生物組來影響情緒。大量攝入新鮮水果、蔬菜、全穀物、魚類和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與改善腸道健康和降低抑鬱風險有關,也有臨床研究證據表明,飲食干預可顯著降低抑鬱症狀以及與抑鬱密切相關的幾種心血管疾病風險。

那麼,從飲食及其代謝物入手,尋找可干預抑鬱症的成分就成了一種必然。

近期,《分子精神病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大規模分析,研究者們使用基於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精確質譜(UHPLC/MS-MS)代謝物平臺,對來自歐洲的5個佇列人群、涉及13596名參與者的迴圈代謝物進行了關聯分析。在覆蓋廣泛生化過程的806個代謝物中,研究者們找到了8種代謝物與抑鬱症顯著相關,其中6種為新發現。

這些代謝物或直接來源於食品,或是食品衍生的腸菌代謝物。根據孟德爾分析的結果,研究者推測,低馬尿酸鹽水平與抑鬱症之間應存在因果關係。這為飲食干預抑鬱症提供了具體的目標。

論文題圖

研究物件來自歐洲的5個佇列,包括鹿特丹研究、波美拉尼亞健康研究(SHIP-TREND)、奧格斯堡地區合作健康研究(KORA)、歐洲癌症前瞻性調查(EPIC)和荷蘭肥胖流行病學研究(NEO),除EPIC外參與者的抑鬱症均以定量量表檢測,佇列之間性別比和BMI具有可比性。

當針對性別和年齡進行調整之後,研究者分析得到53種代謝物與抑鬱症顯著相關,其中41種為新發現。這包括氨基酸代謝途徑中的9種代謝物(例如以前有所報導的亮氨酸、犬尿酸、瓜氨酸、穀氨酸和血清素),以及6種碳水化合物(1新)、6種輔因子和維生素(6新)、26種脂質(25新)、6種異生素(5新)。

調整抗抑鬱藥使用之後(模型2),仍有12種代謝物和抑鬱症顯著相關,說明抗抑鬱藥的影響很大。研究者又隨後建立了一個更保守的模型,進一步調整了其他藥物的使用,包括降脂藥、降血壓藥、抗糖尿病藥,同時調整了BMI和吸菸因素(模型3)。

最終有7種代謝物保持著與抑鬱症顯著相關,包括視黃醇(維生素A)、馬尿酸鹽、4-羥基香豆素(香豆醇)、2-氨基辛酸(α-氨基丙酸)、十一烯酸、卵磷脂、溶血磷脂酸。

三個模型分析結果

經孟德爾分析結果,α-氨基丙酸和十一烯酸可能是抑鬱症的結果,而馬尿酸鹽水平低則很可能是抑鬱症的原因。

研究者參考了另一項研究PReDICT的資料,這項研究提供了抑鬱症患者在抗抑鬱治療前後的代謝物水平,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度洛西汀和艾司西酞普蘭。不過,只有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後的患者迴圈馬尿酸鹽水平從第0周開始顯著增加。由於這項研究缺乏健康對照,也無從瞭解馬尿酸鹽水平與抑鬱症之間的關係。

另外,研究者還分析了模型1中53種代謝物的來源,經比對發現,12種代謝物共存於人類和腸菌的代謝網路,3種僅由腸菌產生,13種僅由人體產生。

馬尿酸鹽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無論它是否真的能夠對抑鬱症干預起到關鍵作用,多吃一些新鮮蔬果總是有利於健康的。

參考資料:

[1]van der Spek, A., Stewart, I.D., Kühnel, B. et al. Circulating metabolites modulated by diet ar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Mol Psychiatry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3-02180-2

來自: 奇點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