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BD)也被稱為躁鬱症,患者的情緒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躁狂發作時期極度“興奮”、興高采烈、易怒、精力充沛,抑鬱發作時期非常“沮喪”、悲傷、冷漠、絕望。
雙相情感障礙和重度抑鬱症症狀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而患者往往在抑鬱發作時期尋求醫療幫助,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兩種疾病很容易被混淆。有研究顯示,近40%的BD患者在初次就診時被誤診為重度抑鬱症(MDD)[2]。
利用生物標誌物分析可以明確兩種疾病診斷,並且能夠更早、更客觀地鑑別和診斷情緒障礙。但是目前為止,在尋找BD患者生物標誌物的過程可能受到情緒穩定藥物的影響,研究人群可能處在不同的症狀極性,或者缺乏獨立驗證佇列。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Sabine Bahn及其研究團隊收集了241名BD或MDD患者幹血斑代謝組資料,發現其中17種代謝物可以作為區分BD和MDD的生物標誌物,其中,神經醯胺d18:0/24:1關聯性最強[2]。
研究發表在JAMA Psychiatry上。
研究資料取自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期間在英國進行的Delta研究(Delta研究旨在識別過去5年內診斷為MDD且有抑鬱症狀的患者是否患有BD),入組人員要求年齡為18-45歲,在英國居住,至少有輕度抑鬱症狀(患者健康調查問卷-9[PHQ-9]得分5分及以上)、非妊娠期或哺乳期、無自殺傾向。納入分析的資料包括19個生化類別的290種代謝物資料和992種數字問卷得到的指徵(人口特徵,精神病史,躁狂症狀,抑鬱症狀,共病精神症狀,人格特質,MDQ結果,PHQ-9結果和WEMWBS結果)。
發現佇列共包括241名患者,其中170名(70.5%)為女性,平均年齡28.1歲,67人(27.8%)被診斷為BD,174人(72.2%)被診斷為MDD。驗證佇列共包括30名患者,16名(53%)為女性,平均年齡25.4歲,9人(30%)被診斷為BD,21人(70%)被診斷為MDD。
幹血斑代謝組學特徵識別BD和MDD曲線下面積
最終模型由17種生物標誌物組成。基於生物標誌物的模型顯示,發現佇列中區分BD和MDD的曲線下面積為0.71(0.12;p<0.001),驗證佇列在模型中的曲線下面積為0.73(0.06;p<0.001)。
含或不含生物標誌物的診斷模型
將生物標誌物與患者其他資料(量表測量結果)相結合,模型效能可以得到進一步提高,並且具有統計學意義,生物標誌物對各個模型的相對貢獻從8.8%至99.9%不等。生物標誌物的加入可以幫助識別更多BD患者。
在已確定的17種生物標誌物中,神經醯胺d18:0/24:1在模型中的權重最高。這些生物標誌物主要與躁狂症狀和精神病史有關。
每種生物標誌物在模型中的權重
研究結果表明,將生物標誌物納入基於患者自我報告資料的診斷模型中,可以增加模型區分情緒低落期間BD和MDD患者的能力,並可能帶來臨床相關改善。生物標誌物主要與躁狂症狀相關,也與之前觀察的結果一致。
在無法獲得患者精神症狀資料且患者處於診斷中間閾值的情況下,生物標誌物的附加權重將會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1] Hirschfeld R M A, Lewis L, Vornik L A. Perceptions and impact of bipolar disorder: how far have we really come?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depressive and manic-depressive association 2000 survey of individuals with bipolar disorder[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3, 64(2): 161-174.
[2] Tomasik J, Harrison S J, Rustogi N, et al. Metabolomic Biomarker Signatures for Bipolar and Unipolar Depression[J]. JAMA psychiatry, 2023.
來自: 奇點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