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今天釋出全新報告指出,在過去30年中,災害事件導致的作物和牲畜產量損失高達約3.8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年度農業總產值的5%。其中,災害給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農業部門造成的相對損失最高,佔其農業總產值的15%。
《災害對農業和糧食安全的影響》是糧農組織最新發布的旗艦報告,也是首次針對災害如何影響農業生產所開展的全球評估。報告的重點是種植業和畜牧業,但同時指出,由於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以及林業這個兩個細分部門缺乏系統資料,實際損失數字可能被低估。
報告強調,當務之急在於完善農業所有部門的災害影響資料和資訊,以形成資料體系,並將其作為制定有效行動的基礎和依據。
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指出,農業發展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因此在面對災害時,是風險最高和最為脆弱的部門之一。災害頻繁發生,有可能侵蝕在糧食安全方面已經取得的成果,並破壞農業糧食體系的可持續性。
他說:“報告發揮糧農組織的技術優勢,展示了在農業糧食體系內應如何主動抓住機會應對風險,以及如何將減災思維貫穿於農業實踐和政策的方方面面。”
按產品類別分列的損失
報告還指出,各大農產品類別的損失都呈上升趨勢。過去三十年中,穀物損失平均每年高達6900萬噸,相當於2021年法國穀物總產量。其次是水果、蔬菜和糖料作物,平均每年損失都接近4000萬噸。水果和蔬菜損失相當於日本和越南2021年水果和蔬菜產量的總和。
肉類、乳製品和雞蛋平均每年損失約1600萬噸,相當於墨西哥和印度2021年肉類、乳製品和雞蛋產量的總和。
區域差異
透過全球損失,可以看到各區域、次區域和國家組別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報告顯示,亞洲一直在全球損失總額中佔據最大比例,但非洲、歐洲和美洲的損失與之頗為接近。然而,亞洲的損失僅佔其農業附加值的4%,而非洲的損失佔其農業附加值的近8%。不同次區域之間的差異甚至更大。
從絕對值來看,高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損失更高,但在低收入國家,尤其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損失在農業附加值中的佔比最高。
災難的連鎖影響
過去20年,全世界災害事件的發生頻率從1970年代的每年100起增加到每年約400起。災害事件的頻率、強度和複雜性都在上升,不僅如此,災害事件的預期影響也在惡化,因為氣候引發的災害加劇了社會和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報告強調,災害發生時,很有可能對多個系統和部門產生連鎖衝擊。深層次的災害風險驅動因素包括氣候變化、貧困和不平等、人口增長、疫情引起的緊急衛生情況、不可持續的土地使用和管理實踐、武裝衝突和環境退化等。
一場災害會造成多大損失和破壞,取決於危險因素與脆弱性和既有風險相互作用的速度和空間範圍,也取決於資產或生計的暴露程度。
極端情況下,災害會導致農村人口流離失所和向外遷移。地處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是一個典型例子,表明漸進和突發的危險因素透過相互疊加,將引發流離失所,破壞農業糧食體系,危及糧食安全。
建設農業糧食體系韌性
農民,特別是從事雨養農業的小農,是農業糧食體系中最為弱勢的利益相關方,往往首當其衝受到災害影響。在農業生產一線推廣減災措施,可以幫助小農避免損失,提高韌性。與現行做法相比,在農業生產一線投資減災措施帶來的收益平均高出2.2倍。
針對預測到的危險因素,主動及時採取干預措施,可以預防和減少農業風險,這是提升韌性的關鍵。例如,幾個國家採取前瞻型行動的經驗表明,投資防災和抗災極具價效比。報告顯示,前瞻型行動每投入1美元,農村家庭可以獲得高達7美元的收益,並避免農業損失。
報告提出了三個關鍵優先行動領域:完善農業災害影響資料和資訊,涵蓋所有細分部門: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水產養殖業、林業;制定面向多個部門和多種災害的減災方法,並使其成為各級相關政策制定和方案編制的主要方式;增加對韌性的投資,以減少農業災害風險,改善農業生產和生計。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