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是個有點假大空的概念, 聽起來,很虛很泛,別急,聽我給你解釋
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個意思: 用資料為企業賦能
再換個相對接地氣的說法就是 資料化管理
資料化管理就是要透過收集企業日常運營的資料,客戶使用產品服務的資料,市場行業,趨勢等等資料,形成企業日常運營的全景圖,然後反映到產品研發、服務流程改善、精準營銷、銷售模式升級、最佳化庫存等業務的改進上來。
企業如何做數字化轉型?
這裡放上一張流程圖:
第一階段:資料採集、連線
資料是數字化的基礎,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往往都是先進行資料採集和連線。要分析是什麼業務,分析的指標有哪些,需要的資料有哪些,當下已有哪些資料,哪些資料不足需要收集。
比如:
生產可以透過感測器等裝置收集生產環節的資料;
銷售可以透過改進業務流程,設定資料採集環節來收集資料;
營銷可以透過網站的埋點來收集使用者的行為資料;
……
資料採集的成本比較高,我建議先自上而下想好資料鏈路,到底需要哪些資料,因為往往資料採集的難點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業務層面的推動。 按照經驗,在前期的資料準備和清洗方面,會花很多時間,(劃重點)但如果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想要成功,這模組非常非常重要,直接決定了你後期的效果。
第二階段:資料整理
採集到的資料往往都分佈在各業務系統內,但後續分析的時候往往會涉及多種業務的資料,比如財務+銷售,所以系統之間的資料壁壘要打通,避免資料孤島。
在這個過程通常需要藉助BI平臺、數倉來搭建。
有些資料體量大的企業會搭建大資料平臺。
第三階段:資料分析與視覺化
在資料連線完成後,下一步就是基於業務需求,進行資料分析與視覺化展示
(這裡是用報表工具 FineReport做的 )
當企業數字化成熟到一定程度,各個業務都要有相應的視覺化模組,運用BI系統搭建,這是企業實現資料視覺化的重要工具。
第四階段:精益分析
完成以上三個階段後,往往這時候企業會開始思考:“我有這麼多資料,能看到這麼多報表,我怎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呢?”因此,進入數字化轉型的第四階段精益分析。
絕大部分生產製造企業在精益化方面相對落後,而精益分析的階段需要企業利用數字化軟硬體技術和工具,來最佳化的過程,也就是將原來以經驗為主的現場診斷,逐步轉化為依據實時資料變化的數字化診斷,這樣診斷才能夠更客觀、全面、智慧地去發現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五階段:高階分析
透過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對最佳歷史實踐進行總結並預測,找到以往最佳解決方案,以此來輔助管理人員進行快速決策,乃至解放管理人員進行自動決策,從而真正實現企業智慧製造,是為高階分析。
最後,囉嗦幾句
1.落地是從一到五,思考資料鏈路是從五到一。
2.軟硬體全買最好的,不如用精益方法先把整個流程擼通,然後逐步迭代升級(可借鑑IT行業的敏捷開發模式),在技術發展太快的今天,除非你能像換iPhone一樣換你的數字化系統,不然總有更好的版本,更好的產品。
3.一次性把資料採集全了,不如挑一、兩個典型工業應用場景(痛點)直接從第一階段幹到第三、四階段。搞清楚這些資料,能幫我把哪裡管得更好。
ps:本文中的報表工具提供給大家,私信回覆“報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