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求分享、求一鍵三連
兩個故事
我該怎麼辦?
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恩師跟我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女同學跟他說,不知道畢業了該幹撒,不知道該怎麼辦。
正處於「低谷期」的恩師突然一怔,想到貌似自己也沒賺到錢,也沒怎麼「進步」,看著女同學一眨一眨的漂亮大眼睛,突然說出了一句:對啊,「我該做撒子啊」?
當時的背景已經淡忘,但是恩師那句哈哈大笑後冒出來的:我該怎麼辦?卻深深的烙下痕跡,「我該怎麼辦」一直如影隨形:
1)自己疑惑時,會想我該怎麼辦
2)家人疑惑時,會問我該怎麼辦
3)跟下面職業生涯疑惑的同學交流時,會問我該怎麼辦
......
所以,伴隨「我該怎麼辦」的「成長問題」需要「一生來回答」
天人焉有兩般義?道不虛行只在人。
道教仙人哪會有不同的道義,能夠得道主要還得靠自己。
多年後,誠如詩中所言,「成長還是在自身」
如果說,成長主要靠自身,那麼leader應該做些什麼呢?「這是第一個問題」
揠苗助長
小孫是我一直帶在身邊的一個同學,吃苦耐勞能抗事,他身上發生了很多Case,他也是我不敢好為人師、大言不慚的根本原因,畢竟身邊的人都教不好...
case:反正我背鍋就行
有一次專案,大概是小孫合併了一塊程式碼到主幹,因為一些原因不能馬上上線,然後出事故了。
尋找原因發現是另一個同學也需要釋出,看見小孫有更新,沒問明緣由,直接釋出上線了...
問題不大,卻引起了我跟小孫之間長達5小時的爭論。
原因就是我嘀咕了一句:雖然上主幹就可以發,但明明發現了不是自己的內容,為什麼不問一嘴呢?
小孫直接懟了回來:合併主幹就是要釋出,上線有什麼問題,「我覺得沒什麼問題」
我:這次線上事故很小,那引起了大的事故到底該算誰的呢?
小孫:有事故「我背」就行了,怕什麼?
我:你TM說話真氣人,如果你們「角色對調」,人家來一句小孫發現不是自己的東西為什麼還要上線,不能問一嘴嗎,你怎麼辦?
小孫:他要這麼想「我有什麼辦法」......
我:你TM能不能聽懂重點......
我一個氣不過,從21.00聊到凌晨2點,逼著小孫做了2000字作文,甚至幫他覆盤30年人生,才肯善罷甘休......
最終的結果顯然不太好,因為沒過多久又發生了一個Case!
case:他為什麼不能這樣
有一次小孫做專案負責人,下面一個同學有兩個專案要同時參與,在時間衝突情況下,對小孫這邊有瀆職現象,但小孫的處理辦法很值得玩味。
他先是做了「補位」將事情平了,事後對該「瀆職」同學十分不滿,在我跟前不停嘀咕,卻並「沒有更多」的動作,這引起了我極大的不滿:
1)你覺得這個同學有問題,就週會上丟擲來,看如何處理;
2)你要是對他私人有什麼意見,我覺得他有一些問題,但你問題更大;
小孫:「那種人」,不合作就行了唄,我不想提這個事情了,「算我理解」有問題吧!
......
從案例可以看出,小孫是一個非常有擔當的人,甚至有點「過於」有擔當了,這在多數情況下是好事。
他可以自己是一個「爛好人」,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主動往前走10步。
這太苛刻,也不現實,「聖人」的標準不是來限制別人的。
小孫的問題是什麼?「這是第二個問題」
帶著兩個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
人才運營機制
這裡開始回答第一個問題:「對於個人成長,Leader應該做什麼」
直接給出一個答案:對於想進步的同學,Leader需要提供一條「上升通道」
人才運營是提升團隊「造血能力」的關鍵機制,他需要清晰的繪製出一個新人入職後可以「通過怎樣的路徑發展到什麼角色」,也是團隊執行的「隱藏主線」:
這個框架大概回答了:
1)新人不同時期該做什麼;
2)新人通過什麼能獲得什麼;
所以,人才運營的主要目標是解決「上升通道」的問題,作為leader的「管理工具」,他至少需要回答兩個問題:
1)個人角度,我可以如何提升 -> 團隊能給予我什麼
2)團隊角度,誰能為我所用 -> 你能給團隊帶來什麼
可以將人才運營機制當做一套通關遊戲,對個人來說會獲得一些成就如:轉正、被提拔;對團隊來說,會獲得一個優秀的leader,梯隊會更加健康:
管理眼中的二八原則
好的機制要照顧到足夠多的人,人才運營這類團隊型機制更是如此:
如圖所示,至少要成為比較好的專案負責人,才會被管理層所關注,這裡闡述了一個管理的根本原則:
管理傾向於提拔已經冒頭的同學。
換個說法,管理層需要提供成長的環境以及機制,但是「不會關注」你是否真的「得到成長」,因為總會有「更」勤奮、更優秀、更...的同學成長起來。
如道不虛行只在人所描述的點,「機制和機會大體相同」,總會有更「聰明」的同學能夠脫穎而出。
對於這批同學來說,外界看可能只是「運氣好」,但長期來看,運氣成分大概會被抹平。
以上也是「成長主要靠自身,那麼leader應該做些什麼」的回答,leader更多的是「提供機制與環境」:
一線員工,在做專案過程中總有美好的品質被團隊所捕捉,他可以是靠譜、勤奮、聰明、專業等,這些好的品質就是脫穎而出的本錢。
20%的同學會因為好的特質成為一線Leader,但一線leader只是遊戲初階難度...
在上述描述中,還有個非常尷尬的問題,需要解答:「leader需要對剩下的80%負責嗎?」
leader應該負責嗎?
對於成長慢的同學,Leader應該負責嗎?對此我是這樣想的:「完全不需要」!
此段完全是個人認知,「未必正確」
管理上有個難題,不患「優秀」患「差不多」
在最初做管理的時候,我總希望能幫到一線同學,而無論我說什麼,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的邏輯,比如:
1)我:我覺得你應該多學習總結,比如寫點部落格;同學們:我不知道該寫什麼。
2)我:我覺得你可以加加班,多熟悉業務,做業務專家嘛;同學們:我媽叫我晚上早點回去吃飯。
......
也發現一些有特點的同學,會發生更進一步的聊天:
1)我:你現在技術已經有一定階段了,可以請你leader吃個飯,請教下該怎麼成長嘛;同學們:難道我們團隊實踐的是「酒肉文化」嗎?
2)我:你技術業務俱佳,好好加油等待機會;同學們:我覺得其他leader技術差,管理差,我應該可以「吊打」他們。
......
上述雖然有些「藝術加工」,但大體就是那個情況,這裡我的感悟是:
leader不應該幫下面同學做過細的「個人」職業規劃,最好也別提供過多「戰術層面的指導」強制的「揠苗助長」,效果不會太好
團隊也需要可以踏實幹活的,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進步」
因為「成長是反人性」的,所以不要把進步視作「理所當然」,不進步才是常態
總而言之,80%的同學各有問題,最終表現出來的就是他們「差不多」,對於這批「差不多」的同學,只能等他們自己「悟」,其實能做好本職工作已經很值得認可了:
認知體系與防禦機制
如前所述,「成長是反人性」的,這個「人性」可不只是「好逸惡勞」如此簡單。
這也是「第二個問題」小孫言行的「底層邏輯」。
事實上,我對小孫的行為十分生氣,但生氣的點不是那些Case,而是「小孫的固執」
小孫的固執是深入骨髓的,他表面好相處,只要能將事情做成,在很多地方都會讓步,不是深入合作過的同學不會覺得他固執,這種固執的特點是:
我是對的,可能會因為想做成這件事會有所讓步,但我是對的;
我是對的,可能會因為職位或者身份原因讓步,但我是對的;
事實擺在眼前,我承認我錯了,那是因為我想「讓你們閉嘴」,你的「案例」只能說明「你運氣好」,因為我最終還是對的......
這種固執是「令人絕望」的,因為他會極大的制約的一個人的「進步速度」,而我在小孫身上「花了足夠多的心力」,看見他這個狗樣子,能不生氣???
成為Leader前主動權在團隊;成為Leader後主動權在個人
沉默成本是管理組痛心疾首的原因,心疼的不是你不成長,心疼的是團隊為你的經歷花的錢...
頑固認知的形成
為什麼小孫會如此的固執,在不斷的深入發掘中發現了蛛絲馬跡,比較接近真實答案:
小孫年輕時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行為邏輯,雖然這套行為邏輯「比較簡單」,但小孫因此受益不少。
而環境上「沒有」提出「更大的挑戰」,「簡單」的行為邏輯反而成長為了「頑固」的認知體系,並且這套體系已經被「論證」得「堅不可摧」了...
若因此興,必以此敗,這裡小孫的認知可能是:
只要我足夠努力、只要我再多做一點,那麼這件事一定會成;
在一定階段,他被演進了一步:
這個人不夠努力,凡是都想甩鍋,那麼他一定不能成事;
這兩個認知都是「我努力就會成功」的衍生,「沒有絕對衝突」,所以還是一套認知體系。
在這個情況下,去給他說:
其實努力也未必能成功,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或者給他說:
一個人不努力做某件事,可能僅僅是他認為那件事沒價值;
類似這種跟他本來認知體系有「出入」的話就會觸發他的「防禦機制」,最後防禦機制統統給他一個回覆:「這個人在放屁!」
這裡可以衍生一個大家更熟悉的案例:
普遍的認知:嶽不群是偽君子;
畸形的認知:嶽不群是正人君子;
有一些認知:嶽不群其實沒太多選擇;
認知一和認知二碰撞的時候必定水火不容;
認知三會理解認知一、二在說什麼,並表示都贊成,反過來可能就會被認為是傻子。
防禦機制
認知體系形成後會生出防禦機制,「一碰就散的體系」不是真正的體系。
比如小孫的認知是「努力就能成功」,這個認知甚至在80%的場景下都「是對的」,也不會有那麼多「高階場景」可以論證「努力沒什麼用」這件事情,畢竟那也可以被認為是「虛假的努力」......
而在工作中又遇到了第二個親密的夥伴小黃,小黃的段位明顯高出小孫不少,我們經常一起教小孫做人,雖然效果不太好......
小黃很多地方非常優秀,是個多面手,能帶團隊能打仗,但就是如此優秀的小黃,身上迸發出的防禦機制問題更嚴重:
1)之前跟小黃交流,業務工程一起抓,缺少業務支撐的工程是自己跟自己玩;結果小黃對業務幾無興趣;
2)也經常跟小黃交流多「向對手學習」,特別是向對方拔尖同學身上學習東西;結果是小黃十分牴觸「有敵意的知識」,甚至帶著小孫一起仇視對方;
3)也常常給他說友軍的重要性,但在一次重要專案結束後,一個友軍私下指出了我們專案過程中的問題,一看小黃居然嘟著嘴十分不高興的樣子......
針對小黃的問題,我提出了一個方案:
一旦發現問題,提出來只要能將他說服,那麼就請吃飯。於是幾乎每週小黃都要請吃飯,但問題依舊存在。
有一段時間,團隊出問題了,我開始收縮小黃權利,這觸發了他的應激反應,他承諾「做出一些改變」,也切實的做出了一些改變,但最終效果並不太好。
最終,小孫是說不明白,小黃是聽懂了不做,這兩小兄弟就是「上天派來」收拾我的!
小孫和小黃的防禦機制都在起作用,但又有所不同:
1)小孫是無腦排出;
2)小黃是思考後覺得不適合,有所選擇,這也許是另一種成功;
這裡有一個問題是,當小黃面對剝奪權利的事件所激發的一連序列為,為什麼最終失敗了,這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難道是他能力不夠嗎?
應激反應
這兩年,我也在不斷反思之前工作中的得失對錯,發現自己也有很多面對事件的應激反應,其中也有一些根本的不同:
一些時候,我是真實覺得自己做的有問題,於是思考如何做的更好;
一些時候,我是為了證明「我也行」,裡面不服輸、不放棄的情緒居多;
還有一些時候,我為了一些利益而改變;
「底層思維影響基本行為」,這個體現的是不同的態度和決心:
1)這件事是我的,我要對他最終負責;
2)這件事我也行,我要做給他們看;
順風情況下,結果可能不會不同,一個是我要幹這個事,他是我的志向;一個是我要證明給他們看,我不是不行。
但兩種心態在某個場景會引匯出不同的結果,比如「關注我的人不在了」,我已經無需證明給誰看的時候(突然中彩票了),那麼這件事是否還要繼續,要以什麼樣的速度進行?
這裡也回答了小黃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
他就沒認為自己有問題,他認為我們對他的評判都「不重要」;他可能就是單純不想放棄權利,更可能是不想認輸。
應激反應的行為,可能行、也可能不行,但無論行不行都不會開心。
因為底層認知根本不認可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大概率會失敗的......
在巨大的危機下,我們不得不改變自己,以應對這次危機。
而所有的危機都不會平白無故的產生,他一定是我們平時錯過的一些「細節」,甚至是「故意錯過的細節」
如果行為的目標僅僅是想度過這次危機,那麼他就是防禦機制的應激反應;
如果行為的目標是避免這次的危機再次出現,那麼他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悟了,因為你看待這次危機的視角與之前不同了!
悟了
話題到這有點玄了,完全是個人認知,大家看看就好,先來說悟了的表現:
悟了或者想通了或者覺醒了,這種東西是很不可名狀的。
他的最直接表現是對於難題並「沒有」什麼直接的「幫助」,
難題依舊還在,但你突然就會認為他「不再是問題」了,這種情況似乎很奇怪。
這裡點是換個角度看問題,換個思路看問題,換個模型看問題,可能問題本身就不再存在,很有一點阿Q精神...舉個例子:
工作中一直感受到對手的騷擾,十分煩想離職;
這裡換個思維可以是:
我現在的工作是為了一個更高的位置,更高位置將要面對的挑戰更多,那麼當前這區區破事,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覺悟後可能帶來根本行為的改變:
1)之前關注的紛紛擾擾、破人破事,全部淡然處之,只關注事件本身的阻礙和進度;
2)從根本正視自身的不足,更坦誠的承認錯誤,並開始謙卑學習,盡一切所能增加輸入增加閱讀量;
3)放棄之前想要取巧的想法,直接硬剛最難的部分,並且有一剛到底的覺悟,除非已經證明了就是不行;
......
招式還是那個招式,換了個內功心法,就特別猛了;
問題還是那個問題,換了個思考角度,就根本不存在了;
這個可能就是所謂「悟了」跟「防禦機制」引起的「應激反應」之間根本不同了吧。
防禦機制引起的行為容易導致問題反覆出現;
悟了導致的行為可以從根本解決問題
這一切似乎十分的美好!道理人人都懂,但防禦機制豈是泛泛之輩,他還有幾個小名依次是:
1)舒適圈;
2)安全感;
因為所謂的安全感,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的走出舒適圈,而就算突破自我走出舒適圈還有更多的難題在後面:
1)資訊屏障;
2)資源難題;
第一是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第二是就算打破認知屏障走出舒適圈,那你又該去哪裡獲得高質量資訊,提升自己的認知呢;
你提升了自己的認知,你又去哪裡獲取這種關鍵資源來驗證你的想法呢?
拜託各位了,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啊!
悟一次需要高額的成本,否定自己100次,只為了一個更加強大的認知體系,你要做嗎?這就是成長!
結語
成長很難,首先難在「成長是反人性」的,除此之外以下幾個因素也避無可避:
1)認知障礙;
2)資訊屏障;
3)資源問題;
回到第一個問題,「對於成長慢的同學,Leader該做什麼?」
經過討論,「道不虛行只在人」,成長主要靠自己,不是Leader不想幫你,而是Leader幫不了你,這個得靠自己悟啊!
團隊應該有一套「人才運營機制」,幫助想要進步的同學提供「上升通道」
因為進步是需要很多資源的,很多優秀的人拼到最後,無非就是「不可複製的經歷罷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希望對各位有用。「原創不易,多多分享」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