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求分享、求一鍵三連
兩個故事
誰能成為Leader
之前接手了一塊產品業務線,於是與原Leader說了下分工,大概意思是:
我是過來學習的,也能給團隊帶來更多的資源,團隊內的工作你繼續管理,之前的規劃繼續做,不要管我。在愉快(「真愉快」)的相處下,到了部門週會。
週會上,我發現一旦是團隊有疏漏的地方,這位leader,「自然而然」、驕傲的說道:
這塊小釵會做規劃,這塊小釵下來會組織,這塊我下來跟小釵聊聊,小釵讓你準備下,小釵說不需要提供......
尼瑪,我怎麼成背鍋俠了!
這裡要注意,這個產品同學「絕對不是因為不滿意我的存在」而這樣說的!
總結下來,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團隊中如果出現一個新leader(可能最強的人)後,那麼其餘人甚至是之前的leader,更傾向於停止思考,事事請示,躺平等待帶飛...
Leader該做什麼
在之前一次年底考評的時候,有一位leader將一個案例同時用到了自己和下屬身上,老闆發出了責問:
這個專案到底你是負責人,還是你下面的同學是負責人,如果下面的同學是負責人,為什麼要算到你的頭上?
老闆這邊的邏輯是,一件事只能放到一個人身上,下屬用了,你就不能用。
leader感到很委屈,他的邏輯是,我投了大量的資源支援這個同學做這個專案,作為管理者,我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啊!
在那個場景下,老闆多少有點刻意,該同學的反駁又很蒼白,最終效果不太好,但是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疑問:
「大leader跟一線leader究竟有何不同?」
跟這個相關的一個現象就是,有些leader定位不清晰喜歡搶下面同學活幹,這種行為能帶來「巨大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甚至是「可觸控的」!
困難與擔當
首先回答第一個故事的問題:「什麼人適合做Leader」
這裡直接給出答案:「有擔當的人適合做Leader」
故事一如果對應「權責利模型」,其行為是合理的,但合理未必是正確的。
因為這類同學在晉升,或「重大機會來臨時往往不會被作為首選」,這裡的核心原因就是「擔當,責任心」。
對於更遠的路,「擔當是重要的特質」,Leader會遇到很多「三不管事物」,部門互相推脫造成的「全域性浪費」是驚人的!
面對巨大的困難,人們傾向於呼喚英雄,或將自己摘乾淨。於是一些有意思的現象就產生了:
1)各部門發現創新難後更傾向於「老闆帶飛或躺平」;
2)做事「不具備持續性」,上層關注點變了後,容易將手裡的事丟棄,一些「重要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並且人們自古是慕強、崇拜英雄的,這種行為很容易被自己說服:
1)全力做老闆關注的事情有什麼不對;
2)老闆的「戰略變化比我戰術都快」,光是跟著也很累啊;
3)老闆一個假動作又把我忽悠瘸了;
要較真的話,我認為這是一種「甩鍋行為」,這種行為不好判斷,也沒有依據去懲罰這種行為,畢竟跟著英雄的思路有什麼不對呢?
於是「浪費行為因為沒有成本而更肆無忌憚」;
有擔當的人傾向於「解決問題」,投機的人傾向於「轉移問題」
另外,相較於一線員工,Leader是新的起點,跟之前的壓力型別有所不同,該吃的屎更大坨,逐漸從「體力痛苦、腦力痛苦」,變成了「心理痛苦」,請關注這批同學的心理健康!
Leader的能力模型
Leader也會有相關的能力要求,所以需要回答Leader的評價模型是什麼:
leader是個相對複雜的工種,我這邊形成了一個五維評價模型,提出來跟大家討論:
- 戰略能力
- 戰術能力
- 資訊收集能力
- 表達(營銷)能力
- 持之以恆的能力
戰略能力
戰略能力是極其重要而稀缺的能力
戰略能力的本質是「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好的戰略能力可以「清晰的預測未來」、發掘「事件的發展的趨勢」。戰略能力越強,對未來的描述「越清晰」
戰略的意義是提出目標(相對正確的目標),需要回答what的問題,只有提出正確目標的人才能成為合格的leader,所以提升戰略能力事實上是提升個人整體的認知能力.
「認知是自我對世界認知的投影」,人人都是有認知能力,所以人人都有戰略能力,小到我要買一個玩具,大到我要做世界首富,都可以是戰略能力。這樣說有點虛,這裡舉兩個點說明:
一、戰略能力可以是確定我們當前團隊的團隊文化是什麼.
這裡的文化可以是某種特質、某種喜好,最初創業團隊leader的特質可能會決定這個團隊可以走多遠,一個健康的團隊一定不會缺少某個特質(可以參考貝爾賓性格測試).
比如說,我們可以確定我們的團隊文化是能者居之、輕鬆平等、戰功文化、幫扶文化、狼性文化......
二、戰略能力可以是提出團隊目標,「目標是真實能將一個團隊【短時間】凝聚的方式」,這裡的目標可以是團隊目標、業務目標、個人目標,人才會因為目標聚集,卻會因為文化或者「更大的目標」而留下。
這裡的團隊目標可以是:把盤子做大、成為技術最好的團隊、活下來、集體升職加薪......
做戰略(或者說做目標)首先要考慮長線,全域性最優,不要總是思考「分蛋糕的方式」(也不要完全不考慮),要想辦法「把蛋糕做大」;
其次要蒐集足夠的資訊量、方案,建立完善的認知
戰術能力
戰術主要解決的是目標(可以是團隊目標、個人目標)如何實踐的問題。
說得更具體一點可以是執行力,其三要素是:意願、資訊、能力。一般來說,確定團隊目標後,我們所謂“秀操作”的管理手段,全部是戰術層面的表現。
這樣說比較虛,我提一個概念:戰術的核心是好的「節奏感」:
所謂節奏感,可以簡單理解為leader對自己的時間管理,梳理出事物的輕重緩急,優先提出不要做什麼,再考慮要做什麼,再確定做事優先順序,其中拒絕的能力一定要重視!!!
戰略是在正確的事件做正確的事,戰術是將這件事做成,這裡再提一點解釋戰略和戰術的關係:
戰略往往很清晰、很簡單,可以做的事情極少,好的戰略甚至不需要宣導;
戰略演化出來的路徑也不會太複雜,甚至只是多了幾個流程、幾章表格,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些解釋、一些培訓,卻可能多了一些「分歧」;
具體到戰略的落地、路徑的實現、難點的突破就很難“約束”了,正如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
1)西天取經度化世人是戰略;
2)九九八十一難是底層邏輯對應的實現路徑(機制);
3)具體到每一難怎麼過,很難定義,也就是我們秀操作的戰術了;
要說怎麼創新提出戰略、提出點子這個事情很難,要說怎麼提高操作水平,就有很多“方法論”工具或者實踐經驗可以使用了,比如:
1)使用OKR工具
2)培育土壤,設定規則,解決能不能的問題
3)身先士卒
資訊處理能力
資訊處理能力事實上很大一部分是操作層面的技能,資訊分析又可以歸為「前置的戰略準備」,考慮其足夠重要,這裡將其獨立出來。
資訊獲取
要解決的第一難題是如何獲取訊息,從資訊來源來說可分為:
① 上層資訊,多來源於leader的資訊
② 平級資訊,多來源於跨部門同學資訊
③ 團隊下級資訊,這個一般來源於抱怨
這裡要注意,所有的資訊都可能「經過修剪」要注意甄別:
八卦是資訊的主要來源,leader本身如果不具備八卦能力的話,最好有一個“八卦”的副手,否則會丟失很多資訊量。
從資訊來源目標來說,又要注意他們的型別,跟不同的人交流方式不同,如:高人、強勢型、甩鍋俠、狡猾型、合作型、問題領袖、個人主義、鋒芒畢露出風頭......
從角色定位又可以分為:
① 「朋友」,這種角色需要完整的分享資訊量和觀點,與對方碰撞討論
② 「鏡子」,這種角色與你實力相當,做事卻風格完全不一樣,更多的觀察對比,看看他的做法是不是更優,這樣更容易打破自己的認知
③ 「導師」,這種角色每個週期,準備好問題和自己的答案去與他交流,多聽少說,虛心受教,考慮背景,明辨所需
資訊獲取時候要注意以下情緒:抖機靈、急躁、面服心不服、我沒問題,你們都是傻逼、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裡肯定有問題,我就不說,我就是玩兒!
資訊獲取時候一定要注意清楚負能量傳遞,不要被影響、挑逗、憤怒,很多時候引出負能量十分簡單,解決問題才是真本事
資訊獲取的方式很多,大家選取適合自己的即可:
① 請人吃飯(少請點人)
② 資訊交換(需要拉扯)
③ 某種意義的投名狀(比如去足療?)
......
這裡強調下,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資訊就是資訊切記主觀情緒,切記資訊來源單一,「資訊差創造價值的事情一直在發生」!
資訊處理
如何處理資訊的話題有點玄,又有點“創新”的意思,這種話題大概是沒辦法寫的,這裡可以使用的一個“方法論”工具是5W2H:
一定程度的分析能力是可以鍛鍊的,確實不行就把資訊量儘量無損的給自己的“高人”,請他幫忙分析也行,每個團隊都會有智囊團角色,我這裡臨時的處理策略是:
關於資訊相關,最後說一個點,團隊規模大了後,資訊會變得五花八門,團隊矛盾也會逐漸產生,甚至「不可調和」,對於leader來說,以下幾個點可能需要考慮:
① 具體事宜分歧需要絕對壓制,誰對結果負責,誰做決定,參考「權責利分鍋模型」
② 處理分歧點要考慮當前團隊的「主要矛盾是什麼」,當前團隊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沒有絕對的對錯」
③ 處理矛盾除非某一方有明顯錯誤,處理的方式是「不表態或者對事不對人」,最後都需要請他們吃飯或者喝酒,喝到他們服(這裡如果有女生會變得非常難辦)!
④ 凝聚力是團隊最重要財富,誰影響凝聚力就要處理誰,「負能量者」必死
⑤ 溝通的難點在於如何達成一致,「妥協也是一種一致」(至少可以減少阻礙)
......
表達/營銷能力
所謂表達能力可以認為是:「講故事的能力」、撕逼能力
表象是比聲音大,本質是比認知比資訊量比辯論手段,我認為認知 >= 資訊量 > 手段,所謂降維打擊就是如此。
表達能力說小點是如何清晰描述清楚一件事(比如一個BUG如何發生),說大點就是如何聊清楚戰略了,平時多使用「金字塔模型」
我自己表達能力也不是很好,可以提的建議就偏少了:
① 思考清楚、資訊量足,才不會胡言亂語
② 朗讀古文、寫作文
③ 重要的彙報提前準備
......
持之以恆
持之以恆其實更不好測量,更多的是一個品質,但如果沒有這種堅持的能力,我們工作中的高管極容易“東一下、西一下”,任何戰略或者產品都沒有持續性,這樣是不能把事情做成的,我們評價一個人,還是要從他做的事著手,看他做成了什麼事,做成的這個事做到了什麼程度。
以上就是我們總結的戰略、戰術、資訊、表達、持之以恆五維模型,如果做成了其中2個點就會是個不錯的大leader,也就是我們所謂技術總監了,這是“技術管理者”的評價體系的基礎,大家可以對比下自身情況判斷是否合用。
有了以上基礎再來探討「大Leader和小Leader有何不同」?
Leader該做什麼
瞭解了Leader的能力要求後,還要約束Leader的可用手段,否則Leader也喜歡去「挑簡單的事情做」,比如寫程式碼、帶專案,跟下面同學搶活幹。
大leader解決問題的思路只能從以下幾個維度去想辦法:
- 選題;
- 梯隊建設;
- 資源協調;
- 核心輔導;
- 機制匹配;
從要求的點來說,已經排除了leader下場幹專案的可能性了!
選題
這裡的選,就是把自己的疑惑,將業務中碰到的問題,全部整理成一些課題,將這些課題指派給團隊的“專家組”進行研討,儘量找到答案,形成方案;
選題是「戰略切割」,大了資源不足,小了沒有效果;
思考選題要捲入足夠的資源足夠的意見,但不要被輕易帶偏,要有自己的堅持;選題能力就是戰略能力;
梯隊建設
這個容易理解,就是人才儲備,招人開人;
選題是解決做什麼的問題,人才是解決誰來做的問題,缺一不可。
資源協調
資源的使用有兩點要注意:
1)做預算
資源使用的第一步是資源獲取,獲取結束便是分配。
你要將資源分給哪些選題,這是一種預算思維,也是利益分配的底層邏輯。只有選題得宜加上初期合適的資源預算,事情才能得到推進,但這只是開始,還沒完。
2)資源協調
大leader最大的優勢其實是勢能,也是我們所謂的影響力,因為影響力,很多你拿不到的資源我拿得到,你做不了的跨部門協作我能做。
找到合適的選題和合適的人,還得幫他們把相應的執行環境準備好;
團隊做事會有很多卡點,這個時候你是否知道這個卡點所需要的資源是什麼,是否能獲得這個資源。
核心指導
在下面同學幹活的時候,要協助其做大框架設計,粗粒度的梳理,防止他們走偏,給予合適的資訊輸入;
獲得資源後,告訴團隊如何使用資源;甚至告訴團隊如何自己獲取資源;
即大Leader要往團隊做很多額外的資訊輸入
機制匹配
團隊的問題是否得到「系統性的解決」,是否每次都「依賴個人英雄」?
同學們實際幹活的時候,依舊會有很多牛鬼蛇神影響進度,要匹配對應的機制,加速團隊運轉效率,減少不必要耗損;
在我的認知裡面這五個維度事項,確實可以很好定義大leader的工作,也可以回答故事二中的問題:
大的工作不是做專案而是找課題,並且想辦法、做機制讓這個課題順滑的執行下去,獲得成果,所以部門內的所有專案都是我的成果。
兜底
另一部分回答是,leader的重要工作可能還有一點繞不過去的缺漏:
大leade需要對下面同學的工作進行兜底
有時候不該做,卻不得不做,當然兜底的策略未必非要自己做:
1)提拔梯隊同學進行兜底;
2)做機制防止出現第一負責人掉鏈子的情況;
3)在迫不得已,比如全線崩毀的情況下,自己能兜得住;
有兜底的情況,往往是梯隊建設出問題了。
Leader的思維
最後迴歸一下:
- 是什麼造就了一個員工成為Leader;
- 是什麼造就一個Leader成長為了大Leader?
答案是「足夠的擔當」,「主動的思考」。
所謂有擔當
碰到具體事項時,儘量別讓leader幫你思考,也儘量別讓leader幫你背鍋,如果可以的話,請儘量別讓下游團隊幫你背鍋。
提供你的「專業意見」,提供你的「決策模型」,提供你對當前事項決策所用的「論據」,最後跟相關方儘量做到「資訊同步」,再請leader拍板即可,這裡所謂的擔當更多的是「對你自己」,未必是對你leader。
所謂主動思考
之前一段時間我的工作思維是「堅決執行老闆對產品的理解」,這是最大的優點,但可能也是最大的問題,因為我的工作變成了「對老闆輸入的解讀」,這就導致我的思維全部圈定在了老闆的思維裡。
那麼導致這個事實的原因是什麼?我覺得可能是兩點:
1)老闆的想法太有侵略性,眾人很難否定老闆的想法(沒有有效證據鏈拉扯);
2)我的主要輸入源是老闆;
但,這個未必是健康的狀態,也許真實情況是需要在「細分領域跳出框架」,「上下佐證才能形成真正的創新」。
「創新的底色是足夠的閱讀量」,如果要跳出老闆的認知,在通篇閱讀量方面超過不容易,就要在細分領域下足夠的功夫,這裡的一個思考是:
老闆給予20%左右的思想輸入,然後就要在某一層面、某一階段的拒絕老闆思想的影響,自己獨立把這20%的論點,演化論證到60%左右,拿著多出的這40%跟老闆對比拉扯。
畢竟他時間有限,雖然想的廣,但未必在細分領域驗證的有我們深,老闆想的廣,我們論證深,這也許就是一個差異化補足和配合的方式。
至於這額外40%的延伸對不對、好不好可以討論、可以拉扯,但是我們已經是站在60%的場景下討論問題了,這多出來40%的研究,就是我們跟老闆叫板的底氣
如何從60%去到100%,裡面的佔比是多少,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一起測試、一起斟酌嘛。
這裡的核心思維是:「主動思考」,找問題中最難的點去攻破,不要有取巧的想法,對於真正困難的事物,取巧很難過關。「死磕、深鑽才可能取得真正的解法」。
希望此文對各位有幫助。「原創不易,請各位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