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金融科技發展與研究專委會、瞭望智庫聯合調研組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1月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上指出,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新的工業革命將深刻重塑人類社會。目前,推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各國金融業提升服務質量和自身競爭力的重要選擇。為順應金融科技發展形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我國商業銀行在數字化轉型和金融科技創新方面已開展了許多有益實踐,部分數字化轉型舉措取得較好成效,但總體上仍處於發展階段,特別是廣大中小銀行在轉型資源、科技能力等方面存在約束,在轉型方向、路徑選擇等方面尚缺經驗。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釋出實施《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鼓勵支援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持牌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發展金融科技,標誌著金融科技創新與數字化轉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為全面深入瞭解我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最新情況,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金融科技發展與研究專委會、瞭望智庫組成聯合調研組開展了專項調查研究,構建了包括戰略規劃、組織文化、業務流程、技術創新、資料治理、生態合作六類領域及其26項具體要素的中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能力自評估模型,將數字化能力自評估總分設為5分,面向51家各型別商業銀行(以下簡稱調研銀行)開展數字化能力自評估問卷調查,並現場走訪調研10餘家代表性商業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總結我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最新現狀並與國際領先銀行進行對比,分析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提出規範引導數字化轉型的對策建議。
中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能力自評估結果
從總體情況看,調研銀行數字化能力仍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調研銀行數字化能力自評估平均得分為3.01分,約半數調研銀行自評估得分在3分以下。六類領域數字化能力存在一定差異,戰略規劃(3.47分)和業務流程(3.27分)數字化能力自評估得分相對較高,技術創新(2.45分)自評估得分相對較低,其他領域自評估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資料治理(3.03分)、組織文化(2.97分)和生態合作(2.88分)。
從銀行型別看,不同型別調研銀行數字化能力差異相對比較顯著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數字化能力自評估平均得分為3.31分,股份制商業銀行自評估平均得分為3.45分,六類領域整體較為均衡。城市商業銀行自評估平均得分為2.83分,技術創新和生態合作存在一定提升空間。農村商業銀行自評估平均得分為2.49分,技術創新、資料治理和生態合作存在一定提升空間。新型網際網路銀行自評估平均得分為3.87分,六類領域發展均較為成熟且整體較為均衡。民營銀行(不含新型網際網路銀行)【新型網際網路銀行是指將服務場所放線上上,不開設分支網點,完全通過網際網路渠道開展業務的一類新型銀行。實踐中,我國新型網際網路銀行主要包括純網際網路化的民營銀行和獨立法人直銷銀行。民營銀行(不含新型網際網路銀行)是指民營銀行中除新型網際網路銀行以外的其他銀行。】自評估平均得分為2.99分,六類領域發展均存在一定提升空間,技術創新、業務流程和組織文化表現偏弱。
從業務情況看,零售業務和風險管理環節數字化能力相對比較高
從業務型別看,調研銀行主要業務型別的數字化能力自評估得分均在2.8分以上,支付匯款(3.5分)和個人信貸(3.5分)自評估得分相對較高,其他業務領域按自評估得分由高到低分別為個人理財(3.38分)、對公信貸(3.14分)、資產管理(2.97分)和票據業務(2.86分)。
從業務環節看,調研銀行主要業務環節的數字化能力自評估得分均在3分以上,風險管理(3.4分)自評估得分相對較高,其他主要業務環節按自評估得分由高到低分別為服務運營(3.31分)、交易處理(3.31分)、產品研發(3.25分)和渠道獲客(3.09分)。
從轉型措施看,生態、人才、資料等關鍵轉型舉措基本形成共識
一是調研銀行對業務流程、技術創新和資料治理領域的多個舉措十分重視,並普遍開展了實踐探索。這些舉措主要包括:藉助應用程式介面(API)、軟體開發工具包(SDK)等手段開展跨界合作,加大創新技術人才和研發投入,建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整合金融與泛金融場景,建立全行統一的大資料平臺,設立獨立金融科技部門,進行分散式架構改造和系統上雲等。
二是調研銀行對戰略規劃、組織文化和生態合作領域的部分舉措雖然重視,但由於改革難度大、實施時間長等原因,只有較少調研銀行落地實施。這些舉措主要包括:改革考核體系匹配數字化考核機制、建立全行級中臺能力和PaaS平臺、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構建完善的獨立軟體開發商(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s,ISV)開展生態合作、改革薪酬體系匹配數字化人才需求等。
從資源投入看,調研銀行資源投入力度不同但總體仍有較大空間
從2018年IT投入佔總營收的比例看,僅有13家調研銀行比例超過5%,型別主要包括新型網際網路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等,多數調研銀行IT投入佔總營收的比例在5%以下。
從IT員工人數佔總員工數比例看,僅有6家調研銀行比例大於30%,型別主要包括新型網際網路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與民營銀行(不含新型網際網路銀行),30家調研銀行的比例小於5%,型別主要包括除新型網際網路銀行外的各類商業銀行。9家調研銀行比例在5%~10%,5家調研銀行比例在10%~30%。
從技術應用看,大資料應用廣泛而區塊鏈和物聯網應用方興未艾
從總體應用情況看,大資料和生物識別技術在調研銀行應用相對廣泛,佔全部調研銀行的比例分別為98%和96%。區塊鏈與物聯網技術應用佔比相對較小,但也有多家銀行開始應用探索。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新型網際網路銀行應用新興技術相對積極,農村商業銀行和民營銀行(不含新型網際網路銀行)新興技術應用相對較少。
從具體業務場景看,大資料和生物識別技術應用相對比較廣泛,在個人借貸、小微金融、支付結算、信用評估、監管合規等場景已得到相對較為普遍的應用。雲端計算技術應用相對比較普遍,在資訊保安、個人借貸、支付結算等場景有所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在個人借貸、支付結算、財富管理等場景應用相對廣泛。區塊鏈技術應用處於初步階段,在供應鏈金融等場景已開始從概念驗證逐步邁向商業實踐。物聯網技術已在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等場景探索應用。
中國商業銀行與國際領先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比較分析
調研顯示,我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與國際同業實踐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但在金融科技佈局、合作開放、技術投入、人才儲備等方面,我國商業銀行與國際領先銀行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國際領先銀行金融科技佈局方式更為多元。國際領先銀行多數採取創新基金、股權投資、創新實驗室等多元化方式佈局金融科技。麥肯錫(2018)通過對全球百家領先銀行調研發現,50%以上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其中約有1/3的銀行採用風投或者私募的形式佈局金融科技。比如,花旗銀行通過設立創新實驗室(Innovations Lab)、花旗風投(Citi Ventures)基金等方式佈局金融科技。協會調研顯示,國內銀行主要通過創新實驗室、合作外包等方式佈局金融科技。
國際領先銀行生態合作更加開放。國際領先銀行積極建立開放、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麥肯錫(2019)調研顯示,在全球資產排名前100的商業銀行中,79%的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開展合作,通過API為生態合作伙伴開放資料服務。比如,西班牙對外銀行、荷蘭國際集團、星展銀行、花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國際領先銀行均建立了API平臺,為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機構提供介面服務。協會調研顯示,65%的調研銀行建立開放銀行與合作伙伴合作。
國際領先銀行技術投入力度相對較大。國際領先銀行將利潤、營業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移動服務、機器學習、大資料技術、數字銀行、網路安全、產品開發等技術領域。麥肯錫(2018)調研顯示,國際領先銀行將稅前利潤的17%~20%投入金融科技。比如,摩根大通2018年技術投入佔營業收入的10.5%。協會調研顯示,60%的調研銀行技術投入佔稅前利潤比例低於3%。
國際領先銀行科技人才儲備相對較多。國際領先銀行注重科技人才引進與培養,提升科技人員比例。比如,摩根大通技術人員約5萬名,佔總員工比例約20%,其中約60%的技術人員從事開發和軟體工程等技術類工作,並持續招聘機器學習、UI設計、API開發等技術人員,不斷加強技術人才儲備。高盛技術人員佔總員工比例達25%。協會調研顯示,約60%的調研銀行技術人員佔比小於5%。
中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面臨的風險挑戰
主要風險。數字化轉型沒有改變金融的風險屬性,可能帶來傳統銀行風險的新變化,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
操作風險方面: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關係從相對單純的外包合作關係發展為業務、賬戶、資料、技術、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多型別的關聯互動關係,可能導致合作方的操作風險間接傳導至銀行。
市場風險方面: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過程中產生的新型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相對更加複雜,市場風險更加隱蔽,一旦出現問題可能產生連鎖反應。數字化時代下市場風險模型更依賴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模型構建更為複雜,模型驗證更為困難,輸出結果較難解釋,導致模型應用產生不確定性。
信用風險方面: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產生的生態合作模式可能導致部分銀行過度依賴助貸、導流等合作機構,銀行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環節外包,成為單純的放貸資金提供方,弱化了自身信用風險管理能力。
技術風險方面: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網路應用會滲入各個金融場景,使得銀行系統更易受到網路威脅,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難度增大。部分銀行可能在未經嚴密測試和風險評估的情況下盲目追求新興技術應用,導致技術選型錯位、安全事件頻發等問題。
聲譽風險方面: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銀行分工日趨市場化、專業化、精細化,金融生態平臺化趨勢日益明顯,金融屬性和科技屬性的邊界變得模糊,使得商業銀行與合作伙伴之間的法律關係和責任認定更加複雜,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可能給銀行聲譽帶來不良影響。
主要挑戰。我國商業銀行在推進數字化轉型方面雖然已有探索實踐,但在體制機制、資料治理、標準規範和生態運營等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
體制機制方面:調研銀行(佔所有調研銀行比重為76%,下同)普遍認為戰略規劃對於數字化轉型很重要,但多數調研銀行在具體執行落地過程中面臨配套制度流程欠缺(76%)、跨部門跨條線協同較難(73%)、創新技術人才不足(73%)等挑戰。
資料治理方面:多數調研銀行已採取建立大資料平臺(75%)、引入外部資料來源(80%)等舉措,絕大多數調研銀行(96%)認為需要重點防範資料安全風險,但只有部分調研銀行採取了設立資料管理部門(49%)、建立統一資料標準(53%)等資料治理舉措,同時多數調研銀行面臨資料質量不高(71%)、資料探勘能力欠缺(59%)等挑戰。
標準規範方面:多數調研銀行已將大資料(98%)、生物識別(96%)、人工智慧(78%)等技術應用到業務場景中,但目前新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標準規範供給與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日益增長的應用需求相比尚存在一定缺口。
生態運營方面:多數調研銀行採取建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75%)和開放銀行平臺(65%)等舉措積極加強生態合作,但多數調研銀行(71%)表示生態圈運營能力不足,近半數(47%)調研銀行表示資料共享與隱私保護欠缺。
對策建議
監管政策層面。一是引導商業銀行樹立正確價值導向。引導商業銀行認識到經濟金融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加強培養數字化思維和金融科技創新意識。引導商業銀行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認真落實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切實貫徹《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等政策檔案,結合自身發展定位和能力稟賦積極穩妥推進數字化轉型,針對自身經營服務過程中的短板不足,制定實施契合自身發展定位的數字化戰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不能以數字化轉型為名行盲目擴張、脫實向虛、超範圍超地域經營之實。
二是建立完善適應數字化轉型的體制機制。在技術應用、網路安全、資訊保護、API、業務外包等關鍵領域,進一步完善數字化銀行和金融科技監管規則體系。督促商業銀行落實《銀行業金融機構資料治理指引》等要求,加強資料質量管理,不斷提升資料治理能力,切實平衡好資料價值挖掘和客戶隱私保護。提升監管科技應用水平,借鑑監管沙箱等國際經驗,構建數字化監管模式,探索將科技驅動優勢貫穿事前事中事後的銀行監管全鏈條,依託金融科技應用試點等創新監管機制,為有價值的金融科技創新建立容錯試錯空間。
三是督促強化數字化轉型的全面風險管理。引導商業銀行建立健全覆蓋業務、網路、技術、資料等各環節領域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和治理架構,明確董事會和高階管理層的風險管理職責,建立適當的考核問責機制。要求商業銀行把與第三方機構的合作業務納入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之下,做好對合作方的盡職調查、名單管理、風險監測和退出管理。要求商業銀行嚴格落實自主風控原則,與第三方機構合理分配風險模型開發、測試、評審、監測評估、優化、退出等環節的職責許可權,自主開展客戶准入、風險評估、貸款審批、貸後管理等工作,不得將貸款“三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環節外包給合作機構。
四是切實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通過金融科技產品認證、金融App備案等綜合手段規範引導金融科技產品開發和數字化服務運營,及時查處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不當行為。引導商業銀行樹立負責任金融的理念,將金融消費者保護融入數字化轉型戰略和公司治理,切實承擔消費保護的主體責任,構建獨立的業務諮詢和投訴處理渠道,研究制定風險提示、資訊披露、金融知識普及、先行賠付、保險補償等措施,從源頭保護好金融消費者的財產、隱私和資料安全,避免數字化轉型和金融科技創新的風險成本向金融消費者不合理轉嫁。
行業自律層面。一是搭建政產學研用多方合作溝通平臺。發揮貼近市場和資源整合優勢,匯聚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領域政產學研用多方力量,建立技術研發與應用聯盟,引導多方合作建設生態圈,促進金融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轉化和共享,共同解決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共性技術難題、業務痛點和機制障礙。加大數字化轉型技術應用、科技創新、風險防控等方面的業務交流和培訓力度,切實培養複合型專業型人才,不斷夯實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智力支撐。
二是推進金融科技標準體系建設。發揮行業協會團體標準靈活快速特點,以技術安全、風險防控、消費者保護為切入點,按照“急用先行、共性先立、成熟先上”的原則,豐富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區塊鏈等在金融業應用的技術標準供給,完善數字服務、產品創新、外包合作等業務規範,在團體標準實踐成熟領域、底線型金融安全領域、涉及金融消費者基本權益領域,積極研製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國家標準及金融行業標準,為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和金融科技創新提供更高層級、規範統一的標準支撐。
三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在金融管理部門指導下牽頭組織行業力量,圍繞金融科技服務、金融科技能力共享等自律管理等功能,推進資訊披露、統計監測、資訊共享、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等自律工作,構建安全可控、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生態,提升商業銀行尤其是廣大中小銀行數字化服務能力。
從業機構層面。一是建立完善體制機制。轉變傳統經營理念,重視金融科技的引領作用,自上而下塑造數字化思維意識,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和資源稟賦,研究制定數字化轉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有效保障數字化轉型落地實施。積極推進管理模式和組織架構調整優化,探索通過金融科技子公司、聯合專案組、創新實驗室、創新事業部等平臺和機制,妥善解決創新容錯不足等機制問題。結合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和實際需求,加大數字化人才招募和複合型人才培養力度,探索適應數字化轉型需求的考核方式和薪酬體系,為優秀技術人才提供快速晉升渠道,夯實數字化轉型的智力支撐。
二是強化資料治理。建立覆蓋董事會、監事會、高階管理層和相關部門的資料治理架構,明確各方崗位職責,制定資料治理章程、專項辦法、工作規則,夯實資料治理的保障機制。優化資料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全域性資料架構,打通資料融合應用通道,破除不同部門的資料壁壘,化解資訊孤島,制定資料採集、處理、使用等全流程標準規範,降低資料共享交流成本,為實現資料規範共享和高效應用奠定基礎。在切實保障個人隱私、商業祕密與敏感資料前提下,完善自有客戶行為、賬戶特性、金融服務等方面的資料採集,在使用者授權前提下加強與徵信、稅務、政務、海關等第三方機構合作,不斷豐富資料來源。做好資料分類分級儲存管理,通過特徵提取、標記化等技術將原始資訊進行脫敏,並與關聯性較高的敏感資訊進行安全隔離、分散儲存,降低資料洩露風險。建立資料規範共享與使用機制,確保資料使用方在依法合規、保障安全前提下,在不歸集不共享原始資料情況下僅向外提供脫敏後的計算結果,根據業務需要確保資料專事專用、最小夠用,未經許可不得留存,杜絕資料被誤用濫用。
三是推進金融科技佈局應用和傳統架構轉型。加快金融科技佈局和資訊系統建設,中小銀行可通過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夯實資訊系統基礎服務能力,穩妥推進金融科技佈局,緩解人力資源不足、技術實力欠缺等問題,大型銀行可加大創新技術投入,通過自研或合作研發提升金融科技前沿技術應用研發能力。推進人工智慧、區塊鏈、大資料、雲端計算等創新技術研究部署,準確把握各項技術的優勢不足和合適應用場景,加強較為成熟技術線上下線上具體業務流程和場景的應用落地,優化業務流程,提升服務質效和客戶體驗。在確保系統穩定和符合監管要求前提下,探索採用研發運營一體化(DevOps)等新型技術開發模式,加強運維、開發、安全、風險管理的資訊共享和一體化協作,按照“大中臺、小應用”思路推進分散式架構轉型,實現金融業務整合解構和模組封裝,藉助API、SDK等手段對外提供易於使用的技術基礎設施服務。
四是提升開放合作和生態運營能力。綜合判斷行業前景、市場規模和需求痛點,從核心客群、業務優勢和運營能力等方面明確自身能力優勢,通過自建、股權投資、合作加盟等方式,選擇生活消費、生產經營、政府服務等場景切入,綜合能力較強的大型銀行可藉助銀行或所屬集團的產業佈局和網點渠道,打造覆蓋多個行業的生態系統,掌控流量入口與業務場景,中小銀行可參與到網際網路平臺主導的生態圈中,根據自身優勢在細分領域獲取流量,增強客戶積累渠道,降低運營成本。加強生態夥伴協調溝通,合作建立一套事前授權、事中跟蹤、事後補救的協同工作機制,明確風險責任邊界,完善緊急補救措施和追責制度,不斷提升各方生態運營和風險防控能力。建立生態場景應用與合作平臺的動態評估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優化業務流程與合作方案,合力打造互促共進、共利共享的良好金融生態體系。
聯合調研組成員:肖翔、聶歐、楊彬、劉緒光、丁洋洋、蘇莉、王平、李根、唐月生、吳丹、張國棟、孫乾、沈沁怡、劉秋娜。調研指導:楊農、夏宇。本文刊發於《清華金融評論》2020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