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晚期產品和成長初期的產品,產品經理工作有何不同

釋懷發表於2015-05-16

剛好做過這樣的事情,之前做過兩款社群產品,騰訊微博和QQ空間,量級自不必說,大產品,過千萬,現在在做一款教育類產品,量級比十萬還少,我對於這個問題的解讀,偏向於在成長晚期產品和成長初期的產品,產品經理工作有何不同。

先說結論

1.成熟期產品(百萬量級的產品)

核心功能的優化

為使用者找到新的G點,目的是在核心功能以外,找到新的增長點

2.成長期產品(十萬量級的產品)

核心功能到底有多核心,天花板在哪裡

找到一些有傳播力的功能,目的是為核心功能吸引新使用者

百萬量級產品

在騰訊微博是做wap微博,從我入職開始,微博逐步步入成長晚期,新增使用者的成本已經很高了,在那種量級下,產品大的層面的玩法已經定型了,而且每個小的改動都會影響很多人,核心的工作,是找到新的方式新增使用者、留住使用者、讓使用者使用產品的時間久一點

具體工作

1、核心功持續優化,這個時候,核心功能已經是80分了,要保持做到85、90、95……

優化核心功能——大力降低微博timeline的垃圾資訊,幫助使用者維護關係鏈

提供優質內容——類似廣場、微頻道等聚合精品內容

上述兩個方向必須緊抓不能放,方向和微博產品強相關,是核心需求

2、不斷有新的產品功能來增加使用者的新鮮感,吸引新使用者、留住老使用者

可以從產品的資源角度+使用者訴求角度出發,去尋找這些點

在產品核心功能之外,利用另外一種方式滿足使用者,很好的例子是郵箱—漂流瓶、微信—搖一搖這樣一種關係,獨立於主產品,但是能為主產品提供黏性、影響力和擴散力,在產品的接力成長之路上助力,可能你不需要用郵箱,但是想玩漂流瓶,可能現在沒人找你聊天,但是你想玩搖一搖

微博產品的資源:聚集了大量的人,大量的人的“交流”需求很強烈

微博樹洞,是我們產品的嘗試,一款讓使用者能夠匿名吐槽的微博應用,每個使用者可以匿名說出想說的話,同時其他使用者都能看到這些匿名吐槽(形式就是微博),可以評論、轉發等等進行交流,這樣在公開狀態下發微博、看微博,又有一種形式是匿名狀態下發微博、看微博,很好的互補狀態,從資料和使用者反饋也能感覺得到

從樹洞出發,也嘗試了很多服務,情感求助站(使用者之間相互傾訴的平臺)、夜貓子(晚上9點半開放,隨機匹配好友聊天)等等
在產品的成熟階段,除了優化核心體驗,去找到一種新的增強產品黏性的功能或者方式,也不可少

十萬量級產品

現在在做一款教育類產品,量級比十萬還小,主要工作還在驗證核心需求的前一步

具體工作

1、根據我們對使用者和市場的判斷,把產品做出來,把核心功能做到60分

2、接下來的計劃,根據資料和使用者的情況去判斷,核心功能是不是能夠支援產品的持續增長,或者說,核心功能是不是真的夠“剛需”,如果是,很好辦,持續去優化,到80分甚至更好,同時需要做的事,找到一些社交化傳播的擴散點

關於擴散點,舉個例子

利用微信紅包推廣微信支付

利用社交小遊戲,推廣app的裝機量

等等

最後說點其他方面的,產品的體量大了之後,技術、關注度、品牌、使用者管理等等也會是挑戰
相關閱讀
評論(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