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成為人類》上電視:遊戲的常態化

遊資網發表於2019-07-16
在遊戲作為一種普遍的娛樂形式被社會接受的時代,它開始擁有更廣泛的文化價值、對其他領域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這個7月,《底特律:成為人類》的熱度有了小小回暖:它代替《實況足球2019》成為本月PSN會免遊戲,而且是數字豪華版。除了“實況”忠實粉絲之外,大部分玩家對這個訊息還是喜聞樂見的,不論之前買沒買,都不妨礙我們刷些“真香”“猶豫就會白給”“Becoming Free”的玩笑梗。

在會免訊息之外,《底特律:成為人類》的另一個“成績”知道的人可能就不那麼多了:它登上了一個人工智慧科教節目,在電視上出場亮相。

《底特律:成為人類》上電視:遊戲的常態化
節目內容還是很不錯的

上個月末,日本NHK電視臺教育頻道(ETV)開始播出一檔名為《超級AI入門特別篇:世界名人講述典範轉移》的節目,節目分為5集,分別從物理、倫理、哲學和文化角度,介紹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以及人類思考結構的變化。

《底特律:成為人類》在第2集登場。圍繞著“人工智慧與倫理”的話題,節目採訪了耶魯大學教授、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倫理學專家溫德爾·瓦拉赫(Wendell Wallach)。他從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原則”開始講起,以遊戲內容作為例子,向觀眾介紹了他的觀點——在如今這個發展速度快、科技日新月異的社會裡,人們的道德、倫理和感情同樣產生了巨大變化。我們對AI的期待,實際上是自我認知變化的一種投射。

《底特律:成為人類》上電視:遊戲的常態化
節目中使用了《底特律:成為人類》的畫面、臺詞和音樂

“AI存在的價值是讓人們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溫德爾·瓦拉赫在節目中說。

我特地去找來這集節目看。總體來說,它屬於乾貨型訪談節目,知識密集,觀點明確,假如觀眾此前對人工智慧倫理問題沒有了解,看過之後也能得出一個清楚的結論。但在細節方面,論述的比例遠高於例項和故事。

儘管頻繁使用了《底特律:成為人類》的畫面、臺詞和音樂,節目也只是將它作為切入話題的引子,很少有基於具體遊戲劇情的分析、聯想和討論。說得直白點兒,主講者瓦拉赫教授很可能對《底特律》一無所知,而背景中的遊戲畫面、介紹和轉場,更像是節目製作組裡的《底特律》玩家硬加進去的。

《底特律:成為人類》上電視:遊戲的常態化
溫德爾·瓦拉赫教授談論的內容中並不包括《底特律》遊戲

不過事實上,《底特律》出現在人工智慧倫理問題的討論中,又是十分合適的。根據瓦拉赫教授的觀點,科技與倫理髮展並不同步,在人工智慧已經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情況下,建立一種同步發展的思維方式就顯得十分迫切。一直以來,人類在製造機械裝置時習慣於強調它們“冰冷”“理性”的一面,“感情”反而是障礙。但隨著時間推移和技術發展,我們又要求AI能夠準確理解人類的感情——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問題和風險。

西方社會在基督教價值觀的影響下,對“人類像上帝一樣成為造物主”有著天然的恐懼,這也讓“弗蘭肯斯坦”情結歷久彌新。《底特律》也不例外,但它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玩家扮演的3個仿生人外表與人類幾乎一模一樣,他們本是人類的“工具”,但出於自身的經歷和內心的矛盾,開始出現異常,希望打破障礙,追求與人類一樣的自由。遊戲過程中,玩家會不自覺地在人類與仿生人的立場之間轉換思考。

這也是遊戲另一項得天獨厚的優勢。細緻的故事情節和沉浸感可以讓人們對需要了解的事物產生直觀認識,同時又能靠想象力模擬出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狀況。不少人認為,它可以在知識普及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換個角度看,《底特律》自身的主題與人工智慧與倫理密切相關,玩家群體中已經有過不少討論,電視節目中提到它,也只是把這些討論的範圍再次擴大,讓更多人加入。這的確不太常見,卻也十分合理。

與其說《底特律》上了電視節目,不如說是電視節目使用了《底特律》來傳達自身的觀點。這是一個微妙但重要的變化:自電子遊戲誕生以來,它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和負面刺激已經隨著幾代人的成長而逐漸減弱。在遊戲作為一種普遍的娛樂形式被社會接受的時代,它開始擁有更廣泛的文化價值、對其他領域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來源:觸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