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全球累計創造了 59ZB 的資料,已經邁入數字化時代。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資料成為了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料流通共享也成為必然的趨勢。但另一方面,隨著資料的商業價值不斷被認可,資料洩露以及共享中的安全問題越發嚴重,監管日漸嚴格。企業作為資料的收集者、加工者、賦能者,如何在符合法律法規、保護隱私的情況下實現資料經濟價值成為新的命題。

圍繞技術賦能資料流通問題,IDC 開展了《IDC Perspective: 隱私計算全景研究》。通過調研分析,研究系統展示了中國隱私計算市場發展環境、市場規模、核心技術發展動態、應用場景與典型案例、技術提供商競爭格局、商業模式與廠商概況等重點市場內容,並得到以下核心結論:

1. 市場規模:突破 8.6 億元人民幣,未來有望實現 110% 以上的市場增速

根據 IDC 調研發現,2021 中國隱私計算市場規模突破 8.6 億元人民幣大關。從收入形態而言,市場收入主要來源於產品售賣或平臺建設方面,大量技術服務商的營收規模仍然處於億級以下水平。下圖展示了當前中國隱私計算提供商的收入分佈情況:

2. 典型應用:金融機構聯合風控與政務資料開放是當前隱私計算主流應用場景,技術在生物醫療與能源製造行業的落地與商業模式實現仍有待探索

金融機構較為完善的資訊化建設與數字化水平,以及圍繞聯合風控、聯合營銷場景迫切的外部資料引入需求,使其在隱私計算的部署實踐上走在了前列。政府行業與企業集團,在合規的情況下需要驅動資料分級開放,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智慧城市、智慧社群建設,也對隱私計算技術提出了較為強烈的需求。而生物醫療方面,圍繞隱私計算的醫院評級需求、醫療科研、新藥研發、疾病輔助診斷、保險核保等生物醫療需求逐漸凸顯,能源方面調動分散的智慧家居、遠端監控等物聯網資料,更好地進行電力消耗預測,挖掘電力資料價值的試點也已開展。但受限於高度的非結構化資料、資料資產更為敏感、更需要權屬劃分的現狀,相應場景的推廣仍需更加可行且普適的方案。

研究選取國壽財險、中原銀行、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某運營商在聯合營銷、聯合風控、聯合治理等方面的案例,描繪隱私計算技術在實踐中解決的具體需求與應用效果,期待為市場提供參考借鑑。

3. 競爭態勢:技術提供商方案趨同,具體能力體現差異

當前,中國隱私計算市場入局企業已經涵蓋網際網路廠商、專項創業類企業、AI 及大資料公司、區塊鏈公司、安全公司與行業公司等各型別企業,企業依據自身技術基因優勢制定產品策略。研究對有代表性的技術提供商進行了描述,並梳理出廠商產品的如下特點:

中國隱私計算產品以融合的技術輸出路線為主:技術初期,廠商普遍同時支援機密計算、多方安全計算、聯邦學習三項技術,以此支援聯合查詢、聯合統計和聯合建模的多樣需求,平滑對接客戶專案。其中聯邦學習支援率達到 100%,機密計算因需要相容或對接硬體廠商支援率相對較低;同時因為應用場景需求與當前通訊複雜度影響,也有部分廠商在技術佈局初期不提供多方安全計算技術模組。

廠商技術差異化能力:在相對同質化的技術輸出方案上,廠商在技術效能、安全性、產品化能力上仍有一定差異,同時在產品提供形態,互聯互通能力、垂直行業諮詢服務能力提供方面也各有不同。下圖展示了市場技術提供商對於各項差異化能力的覆蓋率:

IDC 中國高階分析師洪婉婷表示:“IDC 資料顯示,2021 年中國隱私計算市場整體規模已經達到 8. 6 億元人民幣水平。隨著隱私計算技術在效率、安全性上的進一步提升,技術提供商產業分工更加明確、資料運營更加體系化,隱私計算市場有望在未來實現超過 110% 的增長率。單一的隱私計算技術效能有限,這需要諸如區塊鏈、資料治理等技術的協作,也需要合規諮詢、交易機制等服務的加持。全棧的技術與服務體系會將資料要素市場發展推向新的增速水平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