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部如何做覆盤——“年終盤點一對一”之創業失敗的工程師

葉小釵發表於2022-01-31

​原創不易,求分享、求一鍵三連

繼續整理技術團隊最近的年終盤點,「採用我問他答的形式」主要是聆聽,今天這位同學,之前我給他打的標籤是「熱情、踏實、單純」

很多好的品質都能在他身上看到,但他同時也包括了「優容寡斷」,這個同學肉到爆,特別猶豫的同學往往會錯失很多良機。

他近期的情況是剛剛出去創業了一年,「瀕臨失敗時被我撈了回來」,想必今年感慨萬千,帶著這些資訊,進入今天的總結。

你的感悟

小釵:你才來到團隊,又剛經歷了失敗,直接說下感悟吧......

迷茫的開始

說到年終總結,今年變化很大,組織關係都變了好幾次,業務重心也一直在變化。

一直在變化的業務,導致今年業務成果上相對於以往來說,感覺沒有什麼值得單獨拎出來的說道。

然而,前幾年付出「很大心血」的業務「不可挽回」「相繼掛掉」,內心「五味雜陳」,還是好憂傷?.....

從2021一開始很迷茫了,主要來自於兩方面:

產品上的失敗

這些專案從技術方來說,這幾年,我可以拍著胸脯說,我做的還是很不錯。

無論是本職工作Android、還是非本職工作如裝置的關鍵硬體模組原理、設計、生產我都是深度的參與,也能在專業方面給各個協作方一些重要的意見;

甚至面對未知的一些技術方向,也能從零開始,持續研究和探索出技術可以執行的方案,甚至解決一些市場上的技術難題。

當然,無論感情上是否能夠接受,「該掛掉專案還是會掛掉」的;

技術瓶頸

隨著業務停滯,技術成長的的天花板也越發的明顯:

1)在Android領域,無論是Android 開發、還是與Android結合的硬體開發,已經乾的不錯了。

繼續發展也只有系統層和大前端的方向;系統層還是很有吸引力,但是沒有業務場景;

大前端的方向幹業務已經沒問題了,但是感覺可以增長的空間滿足不了我訴求,同時前端太捲了,兩年不看又換上了很多不大熟悉的東西;

2)在硬體領域繼續深耕?沒有好的條件了。

要知道培養一個好的硬體工程師是不同於培養好的軟體工程師,做程式的給臺電腦勤奮點,聰明點,有點合適的機會還是可以乾的不錯。

而硬體呢?這可以需要花錢才能培養出經驗,比如一個硬體設計失敗了,那就是失敗,不能像程式還可以修改個bug就又可以上線,那又是要花不少錢才能重新搞;

3)在AI方向?做過一些東西,對這個還是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就是因為認識,才知道這個領域只有TOP才能走的遠,目前停留在能夠使用程度就應該是當前階段的最優解。

新的起點

產品的失敗,也讓我持續的反思。

無論感情上是不是能夠接受,業務性公司,「業務永遠第一生產力」,只有把業務做好,技術才能夠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些道理雖然很早就知道,知道和實際遇到不是一回事。

今年我也更加的關注於產品側,思考是否有更好的產品邏輯,思考怎樣的技術手段才能更好的支援產品。

作為一個技術人,最直接的方式還是通過技術的手段來實現產品的價值。為了更好的做產品,我也不再覺得自己只是一個Android,開始越來越關注一些服務端的事,做一些服務端的業務。

今年在服務端領域看了好些東西,也從好幾個服務端大佬那裡偷師了不少,成長很明顯。

比如:最近我在看一個很複雜上古業務的時候,我兩眼就知道這個程式碼,從前端到閘道器,在到各個微服務裡面資料怎麼流轉的,甚至那一坨 「便便」 為什麼是這麼設計,他們當時是怎麼思考的都能猜測出一二。

補足後端技術棧的不足,我的技術棧應該就比較全面了。

面對不同的業務場景,我也能夠更好的選擇是用錘子還是鏟子。面對各種業務,也能夠更加全面的應對;

當然啦,目前服務端才踏入門檻不久,汗水肯定會給我一份滿意的答卷;

我的問題是什麼

我算是一個全能性的選手。

技術的廣度還是可以,Android、前端、後端、甚至於硬體和演算法都做過。

也都還在不同階段取得過一些成績;在Android領域,技術的深度也還行。

總的來說,自認為是戰力還算不錯的獨狼。但是,我在一些方面還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明顯的是以下兩點:

1) 業務意識還不夠;

長期以來感覺更多是像一個工具人,來攻關和處理一些技術難點。

面對業務更多是想著如何實現這些產品狗的需求,雖然對一些也有對產品的一些想法提出一些意見和修改,但是都還是太表面,更多關注到具體的事上,而沒有從這個事背後的底層邏輯來思考。

比如:我們做過的新版的幼兒魔鏡,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後面我從其他的場合瞭解需求方最真實的訴求,新的Q版的設計是需求方想要的嗎?

UI互動也是他們想要的嗎?這些也都是最表面的東西,對需求方來看這些更多是一個半成品的玩具吧。

2) 團隊管理經驗欠缺;

面對集團化的戰爭,只有團隊協同作戰才能最終贏得戰爭;而協調有規模的戰爭經驗欠缺;

2022年的展望

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新的機遇,新的機會。

經歷了一些產品的失敗後,我更加的清晰的認識到產品和技術的關係。

「技術只是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工具」,我們的技術是為產品服務。只有做好產品,自己的技術才有價值,自己也能長遠的發展和成長。

我今年準備在下面兩個方向加足馬力:

1) 希望自己能夠補齊自己技術的在後端短板,在後端的技術能夠快速成長,能夠獨擋一面,能夠摸得到公司一些同事的肩膀。

此後以Android和後端 這兩架馬車作為自己的技術主線。通過對整個技術的全面把握為業務助力。

2) 進一步加強自己對產品的關注,深度瞭解自己做的產品的目的和意義。

不只是停留在一個技術的角度首先想到是怎麼實現,而是橫向瞭解需求,瞭解需求的背景,目標,從更加的全面的技術視角來為產品助力。

小釵總結

樸實無華的一篇總結文,波瀾不興。

該同學其實是以技術專家角色參與的創業團隊,如果成功收益會很大。

可以看到該同學的思維一直圍繞著我是一個高工,我要把高工的事情做到極致;我現在是單技術棧,我要想辦法做到多技術棧。

整個遵循的基本是「少即是多」的概念,沒有深入思考要不要去合適的大公司繼續深造下,在管理想過的進境也不甚理想。

總而言之,這次創業被失敗經驗包,該同學可能吃的不夠,至少從總結來說,是很不夠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希望對各位有用。「原創不易,多多分享」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