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華為,學數字化轉型(8):組織轉型之業務IT一體化

SammyLiu發表於2021-08-30

 

 

 

數字化時代,技術已經成了企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轉型中的企業不可或缺的力量。那採用什麼樣的組織結構,才能發揮出技術能力的最大價值呢?華為經歷了多種組織形式,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業務IT一體化組織是最合適的。

 

一、華為經歷過的三種業務和IT組織形式


 

模式一:煙囪式組織

 

大部分傳統企業都是以業務部門為核心的,IT部門只是一個配合部門,資訊化只對業務發揮支援和保障業務的作用。業務部門首先提出業務需求,兩個部門進行溝通,然後技術部門進行開發、實施和上線。這個過程,速度慢、週期長、成本高。這種組織形式,是典型的煙囪式組織,煙囪間(業務和IT之間)彼此隔離。這種組織形式也稱為職能型組織或功能性組織。

 

在煙囪式組織裡,價值鏈跨越了多個部門,內部資訊流轉節點過多,資訊經過多個部門的處理後才傳遞到決策層。資訊的處理、論證及決策鏈條過程很長,導致整體決策效率低下。此外,由於經常需要集中到業務的最高領導才能作出決策,使得縱向層級鏈出現負載,決策堆積,高層管理者不能做出快速的反應。

 

在複雜的業務環境下,跨越各個職能部門的橫向協調成為常態。但是在煙囪式組織裡,業務部門和IT部門沒有共同的目標,每個部門服務於各自的KPI,造成部門牆厚重,橫向協調極其困難,導致業務價值交付週期時間長,以及對客戶的需求響應緩慢。


 

模式二:專案型組織

 

為了解決煙囪式組織存在的問題,華為2010年後採用了專案型組織。為解決某個特定問題,業務人員和技術人員形成一個專案組,解決完之後,專案組解散。

 

這種組織的問題是,它天生就是臨時性的,只對專案目標負責,不對長期結果負責,所以沒法把能力固化下來。

 

模式三:業務IT一體化組織

 

後來,華為開始搞業務IT一體化組織,並認為這是目前看來最好的一種組織。

 

這種組織結構中,技術人員不再是單獨一個部門,而是成為具體業務部門的一部分,形成一種長期固定的組織形式。

 

在筆者看來,這種業務IT一體化組織,其做法應該是把技術人員打散到各個業務部門中去。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技術人員離業務更近,減少了溝通成本。

 

但不足之處也是明顯的,就是無法形成企業級能力,形成的只是部門級/領域級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華為把各個業務單元的IT人員打散,將他們和業務部門的人員組成一個聯合的混編團隊,構建BET(Business Enable Team)團隊;同時通過建立全球統一的運營中心來保證全球化大而不散。採用統一的底層平臺同時賦予業務部門自主性,各個業務部門可以做自己的應用系統,但是IT資產、資料資產要按照統一的標準沉澱到集團的平臺上來,供其他部門去呼叫。 

 


 

二、業務IT一體化的目的是業技融合

 

筆者認為,建立業務IT一體化組織的目的是為了業務和IT融合。

  

業務和IT融合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搜遍了網際網路,都沒找到一個明確的定義。“融合”是將若干元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推動業務與IT的融合實際上是將資訊科技有效應用到業務的各個環節,使得業務質效提升,驅動業務模式轉型。與之相對的是,業務與IT“兩張皮”,分離而不融合。 

2010年,工業和資訊化部發表了一篇文章《工業和資訊化部完成重點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某種程度上,工業和資訊化部本身就可看做一國家級的業務(工業)和IT(資訊化)融合領導組織。 

文章提出,實現業務整合、精細管理和流程再造是兩化融合領先企業的重要特徵。企業通過業務和IT融合,優化或深刻變革了傳統的業務流程、管理方式和經營模式,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也就是說,業務和IT融合,實際上是IT要融合進業務流程中去,對老舊的流程進行再造。

 

可以說得更遠一點、更大一點。《第四次工業革命:挑戰,機遇與實踐》一文提到,當前正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期間,商業與科技之間的關係正面臨著一場變革。在這場變革中, 科技的核心地位愈加凸顯; 在這個新紀元, 外部層出不窮、顛覆式的新商機驅動著企業內部的變革;這次變革的浪潮,將迫使企業各部門必須以前所未有地方式緊密合作。

 

在前一次(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資訊科技一開始僅作為輔助業務的角色而存在,目的在於提升擴充套件性和效率。雖然資訊科技很重要,但它並不是業務價值的主要來源,因此不管市場如何急速變化,技術仍然只是平穩緩慢地發展著。這種情況如下圖左側所示,在流程和控制占主導地位的關係裡,資訊科技和業務之間還隔著千山萬水。可以把這個時期的業務和IT之間的關係稱為“支撐型”關係。 

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不僅每項業務都是數字化業務,而且每項業務的各個部分都是數字化的。新技術可以在商業模式層面上提供顛覆,創造出可以重塑整個行業生態系統的新機遇。一旦技術成為企業戰略核心,從顛覆行業到事半功倍的一系列可能性將不再遙不可及。技術與業務通過戰略協作緊密繫結在一起,將為各自領域提供銳意進取的新方式去追逐機遇。可以把這個時期的業務和IT之間的關係稱為“融合型”關係。 

 

 

  

綜上所述,簡單總結一下,業務和IT之間的關係可以分為兩種:支撐型和融合型。 

 

  

  • 支撐型關係:業務讓IT幹什麼,IT就幹什麼。IT不懂業務,業務不懂IT。在業務眼裡,IT部門的價值就是提供IT資源,並根據業務部門提供的需求寫程式碼,在業務部門眼裡,開發部門就像個外包團隊,而且還沒有外包團隊聽話。這種模式中,業務和IT是兩張皮。

  • 融合型關係:IT能力充分融合到業務流程中,為業務流程提供使用者體驗提升、資料分析、自動決策等能力和價值。這種模式中,IT和業務是一個整體,兩者是一個團隊,有共同的KPI。

 

支撐型關係模式下,IT系統建設是業務需求驅動的,是被動型的,IT技術團隊是與業務線相匹配的支撐部門,業務部門提出需求,IT技術部門進行專案式的流水線模式開發。IT技術人員的KPI與各自業務部門的KPI相繫結,導致其缺乏全域性統籌規劃,所以天然形成了各自業務的組織牆,初始建設很快,但後續發展卻異常複雜,代價極大。這種模式“區域性最優,但全域性未必最優”。


 

三、如何實現業務和IT融合?

 

要實現業技融合,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沒有一個完美方案。筆者認為兩點很重要:一是,一把手認同是關鍵;二是,企業架構和中臺是兩把利器。

 

溫思雅在《證券公司數字化轉型中的業務與IT融合問題研究》一文,提出推動業務和IT融合的幾項措施,筆者認為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崗位方面,設定融合性崗位,比如資訊長、產品經理、業務分析師、企業架構師等。複合型崗位的作用是搭建業務與IT之間的“橋樑”。

  • 組織架構方面,設立業務與IT的複合型組織或部門。

  • 人才培養方面,推動跨業務和IT領域的知識學習,推動跨部門輪崗。

  • 協同方面,建立促進業務與IT溝通的機制,可採用合作辦公、向業務部門派駐IT團隊、KPI共擔等措施。

 


 

組織形式示例一:基於企業中臺的業務IT一體化組織

 

這種模式下,企業有統一的雲平臺、中臺、架構管控體系和專案實施工藝。企業技術人員一分為二,一部分做企業級的東西,其餘部分打散到各個部門,負責在企業級平臺之上、企業級體系之下,做部門級的個性應用實現。這種應用,實際上只是薄薄一層業務邏輯,所以能又快又好。

 

  

這種模式,既能實現業務和IT一體化(部門級),又能保證避免重複建設(企業級管控體系),還能加快應用交付速度(企業中臺和平臺)。 

 


 

組織形式示例二:建行模式

 

 

 

建行模式中,設定了一個專門團隊,把業務人員和技術人員放在一起,專門負責對整個公司各個業務部門提出的業務需求進行需求分析,運用企業架構方法進行業務建模,生成標準化業務模型,作為下一步開發團隊進行開發的輸入。

 

這個專門的團隊之中,既有來自於業務部門的業務人員,也有來自於技術部門的架構人員。採用定期輪崗方式,來避免能力固化。

 


 

組織形式示例三:某地產集團模式

 

昨晚跟兩個在某地產集團做IT的朋友聊天,發現他們的業務IT融合做得蠻好。把他們的做法,按照筆者的理解,簡單總結如下:

  • 應用研發由過去的外購和外包,已轉變為自研。組建了一兩千人的研發團隊。

  • 在每條業務線內,成立了業務IT一體化組織,一個團隊大約20人,包括業務人員和IT人員,負責該業務線內所有需求的分析。接到業務需求以後,通過業務流程的梳理,推動業務流程優化,推動新一代技術和業務流程的融合,推動共同的能力複用,推動使用集團共同的基礎服務。

  • 從集團層面,把應用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礎型系統,比如第三方支付、發票、會計核算等,支撐集團各業務線的應用;另一類是業務應用,主要是實現業務流程,能呼叫基礎系統的就要呼叫基礎系統。

  • 雖然集團的研發團隊是一個部門,但是把開發人員分為兩類,一部分負責開發基礎系統,另一部分負責對接各業務線負責開發業務系統。

 

雖然他們沒有明確說企業架構和中臺這些概念,但在筆者看來,他們實際上已經在採用企業架構理念,由業技融合團隊負責業務架構設計和需求分析,再推動應用架構;基礎型系統實際上起著業務中臺的作用。對於企業架構和中臺這種時髦的東西,有些企業是做了也不說,有些企業是說了也不做,有些企業是做了等於沒做,有些企業是不說也不做。

 


 

四、給企業的啟示

 

  • 業務和IT融合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要求。可以說,沒有業技融合,就沒法做到數字化轉型。​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模式吧。

  • 業技融合有兩個關鍵:一是組織機制的設計,因為融合的關鍵還是“人”,包括深刻認識到融合價值並有魄力推動實施的管理層,和具有業務和IT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二是把企業中臺和企業架構作為兩個落地實施的利器。

 


相關文章: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