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華為,學數字化轉型(5):資料保護和業務決策

SammyLiu發表於2021-08-14

本文包括兩講:第六講和第七講。

 


 

第6 講 資料保護:怎樣在安全和效率之間找到平衡?

 

 

 

 

這一講談的是資料安全問題。數字化轉型有很多好處,但潛在的安全風險也是巨大的。

 

所有業務物件的全量全要素資料都被採集回來後,往往會被儲存到統一的大資料平臺或資料倉儲中,那這些集中式儲存的資料的安全性就成了大問題。既要保證資料資產的安全,還要不損害資料利用的高效率和使用者體驗。

 

為了實現安全和效率平衡這個目標,華為認為,企業必須建立起三層認知。

 

第一層認知,數字化轉型時代的企業,要把安全的活兒幹細。

 

華為內部有個安全作戰地圖,“五不兩可”。“五不”指的是攻不進(邊界防護)、看不見(核心資料的深度隔離)、看不懂(加密和偽裝)、拿不走(發現異常後的阻隔系統)、毀不掉(實時告警和阻隔)。“兩可”指的是可追溯和可恢復。

 

第二層認知是,數字化轉型時代,企業安全必須要靠系統化作戰。

 

企業的安全系統,要把客戶、合作伙伴、供應商等對接的賬號等周邊最容易被忽略的元素全部納入進來,實行系統化防範。否則,黑客可能從這些薄弱環節進入企業內部。

 

第三層認知是,數字化轉型時代,安全問題沒有終點。沒有絕對的安全,只有相對的安全。

 

既然安全這麼重要,企業是不是應該把最大的精力和資源都投入在網路安全

和資料保護上呢?其實這件事沒有這麼簡單,它背後涉及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是,安全和效率是一對永恆的矛盾。

 

在有些傳統企業,資料安全部門為了確保資料,設定層層資料管控措施,比如只能在指定機器上檢視資料、對資料拷貝設定繁瑣的流程、使用資料前需通過考試獲得使用資質等。這些措施,確實能保護資料安全,卻給資料的使用帶來了重重困難,資料使用變得耗時耗力。

 

資料保護是前提,資料使用才是目的。切不可因噎廢食。資料保護部門要從大局出發,設計具有強大功能、又有良好使用者體驗和效率的資料產品。

 

給企業的啟示:

  • 一定要重視資料資產安全,但要做到安全和效率的平衡。

  • 資料保護是前提,資料使用才是目的,不可因噎廢食。

  • 要有系統化防範措施。

 


 

第7 講 業務決策:怎樣才能讓數字化真正指導行動?

 

 

 

數字化轉型很難。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全球只有20%的企業認為自己的數字化轉型是有成效的,而國內只有7%的企業說自己數字化轉型成功了。

 

為什麼數字化轉型這麼難呢?要發揮出資料的功效,其鏈條很長,其範圍很廣,時間也會很長。全量全要素的連線和實時反饋是基礎,完善網路安全和資料資產保護是入門條件,而基於資料進行業務決策則是目的。

 

華為根據其數字化轉型實踐提出了三點認知。

 

第一點,數字化不是資訊化,數字化要直接指導行動

 

資訊化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而數字化則要直接指導行動。如何理解呢?還是從課程舉的企業內部的合同稽核系統例子看起。

 

資訊化的合同系統,主要功能是合同管理,同時提供一些資料給稽核人員去參考,以便做出稽核決策。這種系統,從性質上看,更多的是報表系統。提供增刪改查合同等基本功能,然後給出多種樣式的報表。在做訂單履行的時候,負責這塊業務的同事,每天就會面臨客戶發來的一大堆合同,他們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啟電腦看報表,看有多少個待處理合同,然後一個一個點開合同去檢視訂單的狀態,是正常還是有風險。

 

而數字化的合同系統,能直接根據演算法,把有風險的合同給挑出來。同事每天開啟電腦看到的不是全量的合同,而是那些自動顯示有風險或者異常的合同,並且系統還能主動告知合同的異常可能來自於什麼環節。這樣一來,員工直接就可以行動起來了。

 

可見,數字化區別於資訊化的地方,它不是給員工一大堆的資訊,而是自動指導員工完成行動。在上述合同管理系統例子中,“行動”就是“完成訂單稽核”。筆者以為,可以把“行動”理解為“業務目的”,數字化系統直接指導或承擔部分或全部業務目的的實現。換句話說,這個業務的使用者想幹啥,數字化系統就要直接替他幹啥,而不是間接地提供資訊支援他幹事情。

 

從這個層面看,數字化的本質是從資訊提供到自動化的行動。

 

第二點,捲入更多的人

 

資訊化系統的使用者,往往是業務管理者或決策者,種類是單一的。還是以前述資訊化的合同系統為例,其使用者是負責訂單履行業務的同事,每個人一個系統賬號。可見,的資訊化系統往往功能是單一的,使用者也是單一。

 

相對地,數字化系統,不只是決策者能用,而是產業鏈上的所有人都能用。課程中舉了數字化手機維修應用系統的例子。

 

資訊化的手機維修應用系統,使用者是維修門店的維修人員,提供待維修手機登記、維修狀態記錄、維修收費等功能。

 

而數字化的手機維修App中,門店只要把手機的故障資訊傳到網上來,系統就會自動推薦這種故障屬於什麼問題,應該怎樣維修。

 

這個手機維修應用系統,不只給華為自己的手機工廠提供了市場反饋(一重使用者和功能),還給下游門店提供了手機維修這塊業務的解決方案(二重使用者和功能),同時也讓消費者享受到了系統帶來的更快更好的售後服務(三重使用者和功能)。

 

可見,與資訊化系統單一的使用者和功能相比,數字化系統則納入了產業鏈上的所有人或更多人,功能也更豐富。

 

從這個層面,數字化系統要在應用層捲入價值鏈條上越來越多的人。

 

第三點,捲入更多裝置

 

第三個新認知,數字化不只是在應用層捲入越來越多的人,還要把越來越多的裝置也捲入進來。就是我們常說的萬物互聯。

 

數字化的應用系統,一定要把智慧化、自動化的裝備和工具納入進來,因為應用系統往往是通過裝備和工具來體現的。

 

在智慧交通的場景裡,數字化先是捲入了基礎的道路交通系統,然後再變成手機上的應用,再往前一層就要捲入汽車和硬體廠家,數字化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深化。

 

從這個層面看來,數字化要捲入更多的裝置。

 

在筆者看來,資訊化是直接的,也是單一的,直接從要解決的業務問題(業務需求)出發,到問題解決(系統功能)終止。而數字化的範圍則廣得多,它要能直接指導行動,要能捲入更多的人和裝置,面對更多的場景,沒有盡頭。

 

因此,數字化實際上是一種理念的變革、思維的變革,要從與資訊化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也印證了那句話,數字化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天空才是它的盡頭。這也是數字化艱難之所在吧。

 

第四點,回到主題“業務決策”,什麼是業務決策類系統呢?

 

以下內容來源:https://www.cnblogs.com/purple5252/p/14420716.html

 

嘗試著把應用系統分為三類:

  • 第一類:報表型產品,為業務人員提供各類資料包表,幫助他們瞭解業務的執行狀況,業務人員可以藉助報表展示的資料進行分析和決策。
  • 第二類,分析型產品,除了資料展示外,將成熟的業務分析思路嵌入產品,提供不同程度的資料分析能力,增強了輔助業務決策的能力。
  • 第三類,決策型產品,利用資料、規則、演算法進行自動化決策,極大提高業務的自動化程度和決策水平。

 

業務決策類產品是通過理解業務需求,建立業務模型,提供資料展示與分析,進而實現自動業務決策的產品。

 

決策型系統的核心要素有三個:模型+資料+策略。與此相對應的,為了能夠讓一個決策型系統成功落地,主要需要做好三件事:

  • 構建領域模型,即要充分抓住決策型產品所解決的真實的業務問題,構建精準且可擴充套件的領域模型。

  • 挖掘資料價值,即要從業務、流程、系統等各個層面挖掘資料價值,以資料驅動業務決策。

  • 打造決策閉環,即要讓決策系統是一個可以持續優化的閉環,以不斷滿足快速變化的業務需求。 

 

而要將資訊化系統程式設計決策型系統,需要捲入更多的人和裝置,藉助新一代ICT技術,讓其具有指導行動的能力。

 

對企業的啟示:

  • 參考華為的三個認知,用更廣的視角,用更新的理念,去設計數字化系統。
  • 資訊化系統往往是報表型和分析性系統,而數字化系統往往是業務決策類系統。
  • 數字化沒有盡頭。一段時間內,資訊化系統和數字化系統會並存。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