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買量高手”十年變遷史

彭慧發表於2021-01-06
“能不能幫我們找一個投放優化師?”2010月初,張希我(化名)問。張在一家知名的直播公司任職。

“幫我們介紹一個懂印度投放的人嗎?”陳至與張希我有同樣的苦惱。

在出海行業裡,所謂投放優化師,就是各家企業裡,在海外廣告平臺上,主要是Facebook、谷歌和Twitter上做投放的工種。宋哲(化名)曾經在獵豹移動工作,在鼎盛時期,每年經他的手花出去的買量的錢,高達幾億美金。

他將投放優化師的工作,比喻籃球上的投手。而買量高手,則是在廣告平臺上得分率高的運動員,他們將自己的產品,通過這些社交平臺,準確的送到潛在使用者的手機上。

而在中國企業在出海的路上越走越遠時,他們發現一個尷尬的現實:江湖裡傳說的買量高手一票難求。

海外廣告投放優化師:3萬-6萬的月薪,每年16個月工資;工作年限:5-10年。

在boss直聘上,主打海外社交的萊熙科技,為買量高手開出的價錢,絲毫不遜色國內一線網際網路企業。而能否招攬到買量高手,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宋哲介紹,投手必須花錢才能練出來。“大部分人說起道理來一套一套的,一花錢就看出區別了。目前大廠出來高手挺少,大部分在民間,並且沒有打工,很多人會選擇創業,幾個人幾臺電腦就開搞了。”

而如今江湖上的高水平“投手”,大多還是在工具時代培養,比如久邦數碼、獵豹移動、UC、赤子城等。

彼時,使用者湧入網際網路,審美和口味還停留在探索的層面,對網路廣告形式的認知不成熟,處在相對被動的局面。正是這樣,粗放式的投放讓工具廠商們嚐到了“甜頭”,買量成為了早期投手們必備的“入門功夫”。

而當網際網路時代由PC開始向移動端轉移,網際網路業態進行著一場無聲的革命。隨著平臺的轉變、流量紅利的消失、使用者的成長、廣告主業態的豐富,買量不再是“萬金油”式的投放方式,單純的買量也無法帶來預想的效果,綜合手段的投放和長線的品牌營銷成為優化師們的新出路。

而買量高手門的招術的變化,也正是中國企業出海之路的折射。

01 買量高手去哪了
做出海投放,最核心的無疑還是人才。但據志象網瞭解,當前優化師在行業中卻很稀缺。

而中國企業培養的第一代買量高手,還得追溯到工具時代。

“出海買量高手”十年變遷史

某招聘平臺優化師招聘資訊/手機截圖


根據鈦動科技大媒體負責人林煥濱的觀察,從2013年前後甚至更早那批從事買量的人,發展到現在,要麼有很強的經驗,要麼有相關專業背景,要麼綜合素質過硬。雖說買量的方式在變化,但是整個前後邏輯有共通性,鈦動的優化師團隊擁有三年以上優化經驗的約佔1/3,幾個資深的優化師甚至有10年經驗。

優化師與工具廠商的互動,至少要追溯到10年前。當時,智慧手機普及率不高,移動網際網路還在“猥瑣發育”,瀏覽器等工具廠商佔據著行業的半壁江山。

最炙手可熱的,當屬做3G門戶起家的久邦數碼以及獵豹移動。前者開發的“GO桌面”在海外走紅,成功助力久邦在納斯達克“敲鐘”,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同時,獵豹也不甘示弱,旗下包括Clean Master在內的多款出海工具產品甚至稱霸全球,等到2014年赴美上市時,一時間風頭無二。

正值此時,優化師搭上工具時代的快車,也迎來職業生涯最初的高光時刻。2013年入行的林煥濱告訴志象網,當年,優化師的門檻比較低,即使是一個粗製濫造的產品,也可能通過大量的投放獲得一波使用者。

據林煥濱介紹,工具時代產品的定位較為普適和粗放,比如廣告向100個使用者投放,90個使用者感興趣,但可能只有80多個使用者會下載,而當年的使用者獲取成本不高,優化師可能不會做太細的分析,更多關注使用者的獲取和留存。

“出海買量高手”十年變遷史

圖片來源:Business of Apps


但好景不長,移動網際網路後來居上,不僅重塑著網際網路生態,也對廣告業態形成衝擊,跟隨移動網際網路一起成長的還有使用者。“由於審美以及對產品認知能力的提升,使用者的嘴越來越刁,客戶對於產品的推廣要求也越來越嚴,以前的買量打法如今很難奏效。”林煥濱告訴志象網。

流量紅利消失、使用者的不斷成長、廣告主對於產品推廣要求的提高、加上平臺技術迭代等綜合作用,傳統買量的成功難以複製,想要獲取理想的ROI(投資回報率),必須換一套打法。

某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廣告負責人李凱(化名)告訴志象網,現階段做買量投放,需要跨境電商、國際貿易、廣告等多個交叉行業的背景,目前市面上最早一批優化師,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大部分人早期都是做工具和遊戲投放,投放的型別不同也要求也不一樣差異,電商的崛起催生了電商廣告投放的需求,原本投工具、遊戲的人才無法快速地膨脹到滿足電商的需求。”

02 AI買量


同時,廣告投放是有一定的門檻的,要求資料分析能力、創造能力,對於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也相對很高,而社會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學校的培養、社會專業培訓機構以及企業內訓的培訓體系,人才比較匱乏。

有著大廠基因的鈦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們優化師團隊中,已經有很多買量高手。”林煥濱坦言,買量進入門檻其實並不高,但是它的天花板相對比較高。這要求優化師具備產品和技術思維,整個市場在變化,產品使用者在變化,媒體平臺本身的一些規則也在變化,所以需要很強的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出身獵豹的買量高手宋哲透露,買量領域近幾年變化很大,不僅買量策略到廣告創意在更新換代;沒有跟上時代的投手也被淘汰了,新人成長還需要一些時間;出海產品也越來越難做,除了同質化競爭激烈,買量能力也被拔高到成為打造差異化的核心能力。

出海的投放平臺,不外乎Facebook、Twitter等以社交媒體。早期的投放,有了量就不愁變現,投手們只關注獲客成本和留存,那時的廣告平臺也存在很多漏洞,不像如今這般嚴格。

但隨著業態越來越豐富和完整,使用者對優質內容的渴求,使得社交媒體對於廣告內容的把控也越來越嚴格,他們不僅加大了技術的投入,也衍生出了很多針對性的規章制度。

而買量高手面臨的另一大對手,不是來自競爭對手,而是廣告平臺本身。

像Facebook這樣的社交平臺,都在使用AI,即自動化投放廣告,這就使得優化師不僅是一個廣告的操作者,還需要成為策略的提供者。他舉例,通過技術手段可以提前探測到,100個使用者中真正願意付費有50個,甚至更少30個,那麼我就把預算花在這30個身上,而不像以前一樣大面積全部鋪開在100個使用者上。

在此過程中,優化師需要明白他的目標受眾究竟是誰,並從商品出發,精準和個性化投放,通過技術的手段不斷去挖掘出目標受眾,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去形成策略。

宋哲也指出,買量平臺越來越AI化,就像傻瓜相機一樣,把低水平投手和高水平投手之間的差距縮小,拉高了整體的競爭門檻。同時,平臺漏洞減少,規則制度越來越嚴格多變,“別說有問題的素材,沒有問題的素材也經常被拒登,時不時的掛幾個賬戶,一切重零開始。”

從投放平臺來看,內容既要合規又要保證ROI,隨時準備從頭開始,對團隊管理能力要求提高了;從廣告主層面來看,他們又要利潤、又要量,投手不但要把握獲客成本,還要把握利潤率,對買量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

03 內容為王

2020年Facebook釋出重要更新,指出對部分高風險賬號放置每日50美元投放限制、長期無廣告花費的廣告主賬號實施封停、每個賬戶設定50萬美元的封頂每日投放限額等。

一位不願具名的買量高手告訴志象網,以前出海的一些商家做仿牌電商,很多產品來自莆田,後來大批量湧入類似廠商,有點打擦邊球的意味。時間長了,消費者發現貨不對版,或者廣告誇大其詞,媒體平臺接到很多投訴,於是不得不加強管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後續出海的中國品牌聲譽。”

在他看來,廣告投放本質是投放一種內容,最終吸引和留住使用者的還是內容,只有高質量的內容和素材,才是留住使用者的關鍵;而對於投放平臺來說,內容合規才能踏入門檻,打擦邊球、灰色的內容將會失去生存空間;同時技術的發展,相對標準化的服務也會逐漸被機器取代

提供優質的內容,成為打造品牌最核心的要素。而產品和服務,又是構成內容最主要元素。而這也正成為業界的共識。

“從大方向趨勢來看,中國企業的品牌出海正從只注重粉絲增長、轉化率、下載量等短期指標變成兼顧資料與長期品牌營銷效果。”此前,Twitter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藍偉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預言。

除了對平臺和廣告主的觀察,李凱指出,隨著流量規模的增長、出海群體壯大,出海流量需求也與日俱增,買量需要通過競價的形式獲取,競爭同樣使用者的商家越來越多,單個使用者獲取成本越來越高,因此它也倒逼廣告公司將投放形式多元化。

“低成本投放如果能達到目標的話,優化師肯定是不願意花更多時間精細化。只有在投放效果不好,回報率降低,才會向精細化過渡。”李凱表示,一旦開始走向精細化,也就證明這個市場增長空間在收縮,行業的競爭結構比較激烈,而精細化的投放,才能獲取相對差異化的優勢。

“買量現在就是夾縫中跳舞。”宋哲感嘆。

作者:彭慧
來源:志象網
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Iq73ngdSuA9Wf0QuRAqS9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