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經歷了波瀾起伏的十年,三大主流模式也隨著代表性企業的沉浮而出現了此消彼長的市場格局。中國電子商務過去十年經歷了高速增長階段,其中 B2C的複合增速達到了 90.48%,2004 年網購使用者規模翻了6倍多。

2010年,是國內電子商務井噴的一年,整體市場規模達到了4萬億,企業數量已達2.5 萬餘家,電子商業的 B2B、B2C、C2C 三種模式中,網購(包括 B2C 和 C2C)首超 5000 億元,而其中的B2C 更是如火如荼。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 B2B 模式技術壁壘相對較低,在人民幣升值對貿易負面影響的背景下風光不再;我國 C2C 的市場格局則處於淘寶網一家獨大的局面,實際上是開啟了網購的大門,而基於我國信用體制、產品質量、價格體系等方面的弊端凸顯,B2C後端統一準入,前端統一身份的模式相對於 C2C 模式則更勝一籌。根據艾瑞網統計,B2C(包括淘寶商城 B2C)大潮的掀起或改變目前網購市場的82 格局(80%市場份額是 C2C,20%是 B2C),逐步成為 55 局面(C2C50%;B2C50%)。

B2C 根據經營品類的豐富層次和渠道模式的不同細分為門戶類(綜合中間商)B2C、行業類(垂直類中間商)B2C、直銷式及平臺四類 B2C 模式。從市場份額來看,基本上呈現京東、噹噹、卓越三足鼎立的態勢,三者的合計市場份額達到了 65.6%。
目前電子商務的滲透率為 40%,8000 億中 B2C 佔據三分之一,B2C 規模 2400 億。網購佔社會消費品總額的 5%,計劃十二五翻番。B2C 作為電子商務的一個分支從2009 年開始崛起,然而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行業整體的泡沫化傾向已經較為明顯。而今年以來以噹噹、易購、庫巴、京東四大寡頭為首,由單品類向全 品類輻射的價格戰使得資本、後臺的支撐 在行業分化的背景下尤為重要。前者取決於 企業原有盈利能力(毛利率、每單費用率、客單價)產生的現金流能力和 外部融資能力;後者體現為存貨週轉率的改善、物流體 系建設與品類擴張的匹配性。在此格局下,從存量到增量,從價格到價值,從資本驅動到盈利驅動有利於傳統企業的全面觸網。

電商的盈利平衡取決於兩大規模和兩大平臺:一是有效規模——物流和銷售不匹配,規模越大,虧的越大;二是經營規模 ——單品高價值是關鍵,毛利高但單品價值低商品即使做大規模也很難盈利。

以蘇寧為例,易購在物流匹配規模和優勢品類的單品價值上均具有先發優勢壁壘;兩大平臺一是供應鏈平臺,二是網路店面的平臺。前者的核心環節是物流倉儲、後者的核心則在於以客戶體驗導向的技術延伸。從這兩大平臺降低運營成本的空間來看,目前電商費用最大的構成來源於物流,這一部分將隨著相關固定資產投入的長期化而維持高位,有望在實現社會化物流對接後實現部分收益;而廣告營銷費用作為第二大開支,短期仍將高企,或將隨著資本的理性化回落和行業的價值迴歸出現趨勢性下降;而研發費用將隨著規模效應的不斷髮揮逐步企穩。

電商現金流平衡中的流出除了已經趨於平緩且邊際成本遞減的營銷、IT 建設外,自建物流倉儲是主要的支出部分,美國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統的發達和我國這方面的欠缺使得現金流支出方面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軌跡 :亞馬遜在全球幾乎都是租賃倉儲,從而使得前期固定資本投入較少,不對當期的現金流產生影響,也是其從1997年至 2005 年,亞馬遜連續 8 年虧損,但確依然憑藉良好的現金流控制持續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自主配送的物流成本在 4.5 元-5 元,使用第三方快遞的成本是10 元,且後者難以有效控制對於電商至關重要的客戶體驗,自建物流倉儲就成為很多電商企業共同的選擇。從物流基地租來的“毛坯房”每天需要花費 1 元/平米,建設 1 萬平米的倉庫,固定成本支出在 600 萬元,加上 IT 系統、固定配套資產後成本將增至 1000 萬元。我們初步推測,京東的賬面資金為 60 億,其中一半為上游供應商佔款,即可用資金為 30 億。同時京東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六個城市分別購買了數千畝土地,在每個地方都將建造“亞洲一號”,每個“亞洲一號”的面積不超過 36 萬平方米,我們以上面 1000 萬投入/1 萬平倉庫的單價計算,倉儲總投資在 60億元以上,上市等融資手段成為其低價核心競爭力可持續的關鍵。

(via 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