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的重心仍在金融,網際網路只是工具。市場擔心網際網路企業投身金融會對傳統機構造成衝擊,過於強調實現的方式而忽視金融業所包含的投資、融資、資本中介、風險管理、結構設計等更多專業的領域。從古代的算盤和銀票到現在的網路系統和電子賬戶,金融的發展一直跟隨著技術創新,而且在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們認為網際網路和大資料的崛起將給金融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而非致命的衝擊。
<wbr> 過去被忽視的“長尾客戶”是網際網路企業的目標市場。目前已在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全面開花,特別是在小額貸款、第三方基金銷售等業務上已經有所斬獲。根據長尾理論,足夠多的非主流客戶的需求可與主流客戶相媲美,支付寶、阿里小貸等公司就是抓住了這些金融企業尚未覆蓋到的零散客戶而且形成了規模。對券商而言,雖然目前不會對自己的主流客戶形成分流,但提醒了券商對長尾市場的重視,同時應加快對高階核心客戶的服務層次,拓寬自己的護城河。
<wbr> 券商已經開始備戰網際網路金融。網上開戶、網路商城、移動網際網路交易、基於大資料的CRM 等業務開展如火如荼不勝列舉。證券公司早已實現網路交易,擁有標準化大資料,在行業特性上就具有融入網際網路金融天然品質。第三方金融產品銷售平臺、網路經紀商、網路IPO 等網際網路金融模式對券商有實在或潛在的影響,但總體而言,必是機遇大於挑戰。
<wbr> 網際網路降低了資訊傳遞和客戶切換的成本,也會加快券商差異化的程式。在網際網路金融背景下,券商的發展將是一個定位差異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券商將依據自身稟賦進一步分化,強者恆強與創新者逆襲都符合演進邏輯;同時,券商的發展也是業務範圍不斷深入不斷擴大的過程,從最初的網路銷售到網上業務辦理再到大資管業務的擴張,最終得以覆蓋券商、基金、信託、私人銀行等全方位業務,成為足以比肩銀行的一方。
<wbr> 在關注網際網路金融的同時,更應注意到資本市場自身的變革給券商帶來更大的機遇。資本市場改革立在長遠,自主配售權+儲架發行等將大幅提升券商的定價能力和客戶粘性,併購和新三板市場的崛起對衝傳統IPO 的下降,資產證券化與銀行對接,空間將破萬億。網際網路金融對券商的衝級只在底層低端交易通道業務,但未來券商與科技企業將是強強聯合的趨勢,網路證券金融更具想象空間,不應捨本逐末。繼續推薦中信、海通、廣發、巨集源和方正。
<wbr> <wbr> <wbr> 一、核心觀點
<wbr> <wbr> <wbr> 2013年七月以來,網際網路金融呈爆發之態迅速佔領金融行業的焦點位置,開始在傳統金融機構諸如銀行、券商、保險的地盤上風生水起,一時間網際網路金融的高歌猛進與傳統金融的彷徨惶恐都被放大,然而,網際網路之於傳統金融並非洪水猛獸,就證券行業而言,網際網路金融對券商既有一定衝擊,也是機會所在。
<wbr> 網際網路金融已經在小額貸款、第三方基金銷售等方面嶄露頭角;目前,其執行模式主要由阿里京東電商平臺金融生態圈、網上金融超市、P2P、第三方支付以及眾籌等五種。網際網路為傳統金融帶來挑戰,也帶來新的思維。
<wbr> 網際網路雖有其優勢,但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能顛覆傳統金融;網際網路的相對優勢體現在四方面,其一是龐大的使用者群;其二是大資料,這也是網際網路金融的核心所在;其三是以客戶為中心,尊重客戶體驗;其四是技術,包括支付結算方式以及基於大資料的資訊處理和風險控制。但網際網路金融的落腳點一定是金融,它改變的是實現金融的方式而非金融本身,資訊不對稱、交易成本、監管等因素在網際網路金融時代仍將存在,相當長的期限內網際網路不會取代傳統金融而是相互競合。
<wbr> 券商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天然適應者甚至是領跑者;第三方金融產品銷售平臺、網路經紀商、網路IPO 等網際網路金融模式對券商有實在或潛在的影響。但券商具有融入網際網路的天然品質並已經付諸行動。根據長尾理論,足夠多的非主流客戶的需求可與主流客戶相媲美,支付寶、阿里小貸等公司就是抓住了這些金融企業尚未覆蓋到的零散客戶而且形成了規模。對券商而言,雖然目前不會對自己的主流客戶形成分流,但提醒了券商對長尾市場的重視,同時應加快對高階核心客戶的服務層次,拓寬自己的護城河
<wbr> 在網際網路金融潮流中,券商將進一步分化。在券商自身重新定位以及與網際網路企業的競合之中,強者恆強與創新者逆襲都符合演進邏輯。
<wbr> <wbr> <wbr> 二、網際網路遇上金融: 模式漸趨清晰
<wbr> <wbr> <wbr> 1. 阿里、京東:電子商務平臺上的金融生態圈
<wbr> <wbr> <wbr> 阿里平臺上的網際網路金融:2010 和2011 年浙江阿里小貸公司和重慶阿里小貸公司相繼宣告成立,2013 年支付寶聯合天弘基金推出線上理財工具餘額寶;近日,阿里巴巴正準備針對淘寶推出信用支付業務甚至成立網路銀行。阿里金融通過網際網路資料化運營模式,為阿里巴巴、淘寶網、天貓網等電子商務平臺上的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提供電子商務金融服務。截至今年上半年,阿里金融的小額貸款業務投放貸款130 億元,從2010 年自營小貸業務以來累計投放280 億元,為超過13 萬家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提供融資服務。阿里金融一度創造過日均完成貸款接近1 萬筆的紀錄。
<wbr> <wbr> <wbr> 京東供應鏈金融:2012 年11 月推出供應鏈金融,為平臺上的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等提金融服務。金融產品包括應收賬款融資、訂單融資、信託計劃等,涉及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供應鏈金融服務更多充當的是中介角色,2013 年7 月,京東則明確表示,未來針對平臺的賣家將提供小額信用貸款、流水貸款、聯保貸款、應收賬款融資、境內外保理業務等金融服務。
<wbr> <wbr> <wbr> 2. 金融產品網上銷售:從金融便利店到金融超市
<wbr> <wbr> <wbr> 初級形式:金融便利店。傳統金融渠道虛擬化,可以有效整合交易、支付和理財等業務,為客戶提供便捷、豐富以及個性化金融解決方案。當前來看,第三方基金網路銷售這種純粹將線下渠道轉移到線上的網際網路金融模式最契合金融便利店的內涵。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開閘已有一年多時間,目前獲得基金銷售牌照的機構已有20 家,淘寶等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殺入,使得競爭日趨激烈。2012 年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業績並不佳。對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來說,從開始就存在著沒有物理網點從而很難競爭過銀行和券商、網上銷售又很難競爭過淘寶以及入口網站等問題。但對比國外共同基金銷售渠道資料,我國第三方渠道市場份額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wbr> <wbr> <wbr> 截止到 2012 年年底,我國公募基金主要的銷售渠道仍是銀行,其次是直銷渠道和券商渠道,第三方基金銷售規模可忽略不計。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升溫,網上第三方渠道銷售基金也開始火熱起來。
<wbr> <wbr> <wbr> 3. P2P 信貸
<wbr> <wbr> <wbr> P2P(Peer-to-Peer 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是一種與網際網路、小額信貸等創新技術、創新金融模式緊密相關的新生代民間借貸形式。借款人(borrower)和出借人(lender)可在平臺進行註冊,需要錢的人釋出資訊(簡稱發標),有閒錢的人蔘與競標,一旦雙方在額度、期限和利率方面達成一致,交易即告達成。
<wbr> <wbr> <wbr> 按照謝平等(2012)的研究,P2P 信貸具有以下特點: 直接透明:出借人與借款人簽署個人間的借貸合同,一對一地互相瞭解對方的身份資訊、信用資訊,不存在資訊不對稱; 信用甄別:P2P 模式中,出借人可以甄別借款人的資信狀況進行選擇,高信用級別借款人將優先得借款並獲得利率優惠; 風險分散:出借人將資金分散給多個借款人物件,或者借款人從多出取得借款,風險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分散; 低門檻、低渠道成本:P2P 信貸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用的傳播者和使用者,信用交易便捷輕鬆。
<wbr> <wbr> <wbr> 發展至今,由P2P 的概念已經衍生出了很多模式。中國網路借貸平臺已經超過2000家,平臺的模式各有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類:
<wbr> <wbr> <wbr> 擔保機構擔保交易模式。這也是最安全的P2P 模式。此類平臺作為中介,平臺不吸儲,不放貸,只提供金融資訊服務,由合作的小貸公司和擔保機構提供雙重擔保。典型代表例如人人貸。此類平臺的交易模式多為“1 對多”,即一筆借款需求由多個投資人投資。
<wbr> <wbr> <wbr> “P2P 平臺下的債權合同轉讓模式”的宜信模式。可以稱之為“多對多”模式,借款需求和投資都是打散組合的,甚至有由宜信股東將資金出借給借款人,然後獲取債權對其分割,通過債權轉讓形式將債權轉移給其他投資人,獲得借貸資金。
<wbr> <wbr> <wbr> 大型金融集團的P2P 平臺。與其他平臺僅僅幾百萬的註冊資金相比,平安集團旗下陸金所4 個億的註冊資本顯得尤其亮眼。陸金所的P2P 業務依然採用線下的借款人稽核,並與平安集團旗下的擔保公司合作進行業務擔保,還有專業團隊進行風控。陸金所採用“1 對1”模式,1 筆借款只有1 個投資人,需要投資人自行在網上操作投資,而且投資期限為1-3 年。
<wbr> <wbr> <wbr> 4. 第三方支付
<wbr> <wbr> <wbr> 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援就是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網路線上即時支付。電子商務的發展,第三方支付就起到了巨大的支援作用。同時,第三方支付也是成為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形態。
<wbr> <wbr> <wbr> 金融業的發展,對資金的安全性和效率性要求更高。為了解決非同步交易帶來的交易信用缺失,第三方支付平臺應運而生。第三方支付,指的是一些和各大銀行簽約、並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支付平臺。他們通常基於網際網路,提供線上和線下支付渠道,完成從使用者到商戶的線上貨幣支付、資金清算、查詢統計等系列過程。第三方支付平臺本質上是一種資金託管代付,它成功的解決了資金的安全流轉,使得網際網路金融交易雙方安全、放心的進行網上交易。對於平臺而言,它所獲得的就是資金沉澱利息、出入金手續費和渠道費用等等。
<wbr> <wbr> <wbr> 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不斷增加,從傳統的中國銀聯到目前佔據市場巨大份額的支付寶,以及財付通、快錢支付、網銀線上等。從事第三方支付需要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這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授予,據統計,自2011 年以來,央行已發放250 張支付牌照。傳統上,由銀行壟斷的支付市場驟然增添近200 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競爭激烈,准入門檻也愈發寬鬆。
<wbr> <wbr> <wbr> 5. 眾籌平臺
<wbr> <wbr> <wbr> 即大眾籌資,是指用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專案資金的模式。眾籌利用網際網路和SNS傳播的特性,讓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援,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相對於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更為開放,能否獲得資金也不再是由專案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標準。只要是網友喜歡的專案,都可以通過眾籌方式獲得專案啟動的第一筆資金,為更多小本經營或創作的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wbr> <wbr> <wbr> 三、透過現象看本質:網際網路是否足以顛覆傳統金融?
<wbr> <wbr> <wbr> 1. 網際網路金融的三大相對優勢
<wbr> <wbr> <wbr> 網際網路金融的相對優勢之一:龐大的使用者群。截至2013 年6 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656 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4.1%,較2012 年底提升了2.0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4.64 億,較2012 年底增加約4379 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佔比由74.5%提升至78.5%。
<wbr> <wbr> <wbr> 網民收入結構:網民中月收入在500 元及以下和無收入的人群佔比分別為14.9%和8.9%,相比2012 年底有所提升。
<wbr> <wbr> <wbr> 網民年齡機構:據統計,2012 年線上基金的使用者年齡集中於25~35 歲年齡段。其中31~35 歲區間最多,佔全部線上基金使用者的28.4%;25~30 歲佔比為25.6%;41~50歲佔比為20.3%。線上保險的使用者年齡也集中於25~30 歲區間。其中25~30 歲區間佔全部線上保險使用者的31.2%;31~35 歲佔比為22.7%;41~50 歲佔比為15.1%。
<wbr> <wbr> <wbr> 基金和保險在各自主要使用者群中,線上使用者比例高於整體比例,說明網上渠道有效的提升了使用者購買的便捷性,並且線上渠道在使用者中的影響力也在增大。
<wbr> <wbr> <wbr> 網際網路金融的潛力之一在於它能啟用數以億計的長尾使用者。傳統商業認為企業界80%的業績來自20%的產品,但長尾理論認為,只要產品的儲存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的產品的市場份額可以和少數熱銷產品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目前比較成功的網際網路金融模式都可以用長尾理論去解釋:它們的使用者大多消費額度很小但數量很多,這也能為之提供巨大的收入。
<wbr> <wbr> <wbr> 網際網路金融相對優勢之二:大資料。1980 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資料讚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大資料就是指海量的資料,包括企業資訊化的使用者交易、社會化媒體中使用者的行為、關係以及無線網際網路中的地理位置資料等。大資料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於掌握龐大的資料資訊,而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資料進行專業化處理。換言之,如果把大資料比作一種產業,那麼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提高對資料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資料的“增值”。
<wbr> <wbr> <wbr> 網際網路與金融有諸多的共通之處,所有的金融產品都是各種資料的組合,這些資料在網上實現數量匹配、期限匹配和風險定價,再加上網上支付就形成了網際網路金融的核心。
<wbr> <wbr> <wbr> 網際網路金融相對優勢之三:以客戶為中心。當前網際網路金融具有尊重客戶體驗、強調互動式營銷、主張平臺開放等新特點,且在運作模式上更強調網際網路技術與金融核心業務的深度整合。在傳統金融機構難以企及的細節上為客戶帶來流暢、便捷的體驗,並能針對不同使用者推出個性化的和地方化的產品和服務。
<wbr> <wbr> <wbr> 2. 網際網路金融:現實離理論還很遠
<wbr> <wbr> <wbr> 金融中介存在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規模經濟和專門技術, 能降低資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 金融中介有專業的資訊處理能力,能緩解儲蓄者和融資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以及由此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wbr> <wbr> <wbr> 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資訊科技, 特別是移動支付、社交網路、搜尋引擎和雲端計算等改變了傳統市場中的交易成本和資訊不對稱程度,正在開始對現有金融模式產生影響。而根據謝平(2012)對網際網路金融的定義,在網際網路金融模式下,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但是從現實來看,很長時間內市場資訊不對稱、傳統金融中介的專業優勢和規模經濟都會持續,再加上制度因素,市場不可能達到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狀態, 因此我們認為在相當長期限內,傳統金融與網際網路會是一種競合的關係而不是完美假設條件下的顛覆。
<wbr> <wbr> <wbr> 四、網際網路金融對券商的影響及應對
<wbr> <wbr> <wbr> 1. 業務不同而影響不同
<wbr> <wbr> <wbr> 由於券商不同業務的門檻不一,對應的監管要求也不一樣,在網際網路金融來襲時,其受到的影響程度及時間先後都會有所不同。同質化、低技術含量、低利潤率、監管者有意放開的業務會率先受到衝擊,而對知識、技術、資本及風控要求高的業務則可能在網際網路金融向更高層次發展之後受到影響。
<wbr> <wbr> <wbr> 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推進,經紀業務首當其衝。券商經紀業務收入=佣金率*市值*換手率,當前換手率和市值上升面臨瓶頸;網上開戶即將落實,網際網路公司開展經紀業務也只需監管者應允,彼時純通道業務競爭更激烈,佣金面臨下行壓力。即使近年來部分券商在調整收入結構上成果顯著,但對於整體而言經紀業務仍是券商重要的收入來源,也是資管業務、創新業務的基礎。
<wbr> <wbr> <wbr> 資產管理大眾市場恐將遺失。目前,券商資產管理主要面向高淨值客戶而無暇顧及理財需求同樣旺盛的大眾市場(額度偏小,數量極大)。網際網路第三方理財平臺能夠憑藉其親民性、多樣性、互動性迅速佔領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即使是高淨值客戶也面臨三方理財機構的搶奪。
<wbr> <wbr> <wbr> 發行承銷業務雖無近患但有遠憂。在中國市場由於監管的保護,網路IPO 興起可能尚待時日。但是就美國市場多年運營經驗來說,已經日漸成熟。自1999 年,已有22 家公司使用網上開放IPO 方法發行股票。2004 年的谷歌首次公開發行也是其中一例。開放IPO 拍賣機制把制定價格和分配股份的權力放到投資者手裡,從而消除了承銷商的大部分權力。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在IPO 定價方面將擁有更多的主導權且不一定需要券商中介的直接參與,展業平臺由網際網路直接提供。
<wbr> <wbr> <wbr> 此外,從股權眾籌也可能演進成網路IPO。在JOBS 法案生效之前,眾籌平臺都只能做捐助或者做產品超前預訂,而不能做到真正地“從大眾中籌資、融資”。奧巴馬去年簽署的JOBS 法案將從9 月23 日起陸續生效,JOBS 法案為股權眾籌開了綠燈。這為網上股權融資提供了另一個範本,網上IPO 雖不足以構成近憂但實該遠慮。
<wbr> <wbr> <wbr> 2.實力不一而衝擊不一
<wbr> <wbr> <wbr> 大型券商業務結構更多元化,對傳統業務依賴度更低,即使一些通道類業務受到衝擊,對整體而言影響也並不大。此外,大券商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強大的人才儲備和較高的品牌美譽度,這些是參與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的堅實基礎。大券商在爭取網際網路合作資源、引入第三方產品等也比小券商更具優勢。
<wbr> <wbr> <wbr> 原本相當多中小券商就掙扎在生存線上下,網際網路金融的競爭將會使其生存更為艱難。透過新事物和新手段改變生存境遇是其最為迫切的訴求。少數中型券商一直在等待“彎道超車”的機會,放手網際網路金融,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wbr> <wbr> <wbr> 五、證券公司:網際網路金融天然的適應者
<wbr> <wbr> <wbr> 金融機構由於體系的複雜和龐大,決策流程以及服務的人性化欠缺,延緩了金融機構的網路化程式,但是並不代表金融機構在網路化的優勢不明顯。在網際網路金融浪潮湧起之時,傳統金融機構特別是券商並非坐以待斃,事實上,證券業一直是網際網路的天然適應者,甚至是網際網路金融的領跑者。目前券商們已趕在網際網路對行業產生實質性影響之前主動加入網際網路金融大潮。
<wbr> <wbr> <wbr> 1. 證券公司具有適應網際網路金融的天然品質
<wbr> <wbr> <wbr> 網路交易:國內網際網路的普及,給易於電子化的證券經紀業務帶來了一場巨大的革命。國內網上證券交易從1998 年開始起步,2000 年4 月證監會頒佈《網上證券委託暫行管理辦法》規範了網上證券委託業務。投資者使用證券公司提供的交易終端軟體,通過計算機和網際網路,足不出戶就可以非常高速有效地實現證券買賣。與此同時新興的網路媒體也徹底顛覆了投資者獲取資訊的方式。從此,證券交易完成了從實體場所到虛擬網路的轉移,網際網路以其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等特點逐步取代了券商交易大廳成為了投資者進行投資活動的主要陣地。
<wbr> <wbr> <wbr> 大資料:與其他傳統產業相比,金融服務業是電子化,網路化和資料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也許僅次於網路業和電信業。證券公司所提供的產品在今天主要以資料交換的形式存在於資料後臺系統中,於實體經濟相比,也並不存在物流運輸、貨物配送等環節,其業務屬性使其天生就具有便於電子化、虛擬化和遠端化的特徵。與其他產業相比,證券業的產品、服務與流程都能體現出充分的虛擬化特徵,這一點與網際網路的基因完全適應。此外多年來券商積累了大量投資者真實的第一手買賣金融產品資料,形成豐厚的資料資產,毫無疑問,這些基於真實行為產生的龐大資料資產是電子化對金融行業的一個極大饋贈,在後期的資料探勘和客戶服務中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wbr> <wbr> <wbr> 2012 年,海通證券自主開發的“基於資料探勘演算法的證券客戶行為特徵分析技術”問世。該專案採用聚類演算法根據客戶交易資料進行動態分析。通過對海通100 多萬樣本客戶、半年交易記錄的海量資訊分析,建立了客戶分類、客戶偏好、客戶流失概率的模型。基於模型驗證結果,為海通400 多萬位客戶打上了行為偏好的標籤。同年,國泰君安也推出了“個人投資者投資景氣指數”(簡稱3I 指數),資料樣本同樣是來自券商真實客戶的真實交易行為資料。
<wbr> <wbr> <wbr> 資料標準化:企業資訊化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資料”,對網際網路金融時代的券商來說亦是如此。2004 年2 月由證標委會送審報批,經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八項證券期貨行業標準由證監會正式頒佈實施。這八項證券期貨行業標準的推出為某證券公司、交易所、登記結算公司、商業銀行之間統一資料交換模式、統一編碼模式、同一介面提供了可能,它為證券市場的縱深發展掃清了障礙。
<wbr> <wbr> <wbr> 2. 證券公司佈局網際網路金融持續升溫
<wbr> <wbr> <wbr> 今年以來,證券公司在佈局網際網路金融方面可謂風聲正盛,舉動連連。歸納起來,目前證券公司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模式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將傳統業務的運營嫁接到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上。網際網路固有的低廉運作成本可以提高服務效率、降低單客戶服務成本,讓同樣的業務盈利更高;二是基於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本身的特質,而創新設計新的金融服務功能和業務種類。而證券公司試水網際網路金融的初期工作主要放在網上開戶、證券交易通道、資訊及金融產品網上銷售等專屬化服務提供方面。
<wbr> <wbr> <wbr> 券商開設網上商城。國泰君安、華泰證券、華創證券、方正證券等等,已經邁出了大膽嘗試的第一步。然而,不管是開設網上商城還是入駐天貓商城,這些券商做出的創新舉措,都將金融與網際網路融合起來。
<wbr> <wbr> <wbr> 移動終端:發展“一站式”金融管理服務。以美國網路經紀商TD Ameritrade 為例,1998年該公司日均交易1.8 萬筆交易,而到2012 年日均交易達到了36 萬筆,是1998 年的20 倍。行業統計資料顯示,通過移動交易終端下單數量已經佔據證券公司非現場交易的15%以上,在日韓等行動網路發展較快的國家更是達到了30%以上。可以想見,伴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普及,這一比例在全球範圍內還將繼續提高。
<wbr> <wbr> <wbr> 中投證券、國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光大證券等一大批知名券商早已先後釋出了新一代手機證券軟體。
<wbr> <wbr> <wbr> 一般來說,手機炒股應用軟體系統從功能上除了具有普通的行情揭示、股票委託功能外,還加入了開放式基金委託、專有手機資信公告、優理寶特色資信等功能,豐富了手機終端內容。不過,當前券商在手機等終端上的耕耘多限於資訊服務和交易服務。未來,移動終端勢將會承載更多的互動性服務。
<wbr> <wbr> <wbr> 網上開戶:助推經紀業務轉型。證監會鬆綁非現場開戶之後,國泰君安、中信建投、華泰證券等券商紛紛開啟網上開戶模式。經紀業務收入排名前30 的券商中超過80%已和淘寶、百度以及京東等大型電商接觸和溝通,探索通過電商平臺實現網上開戶等業務的可能。
<wbr> <wbr> <wbr> 成立電子商務分公司。繼國泰君安、華泰等券商先後成立網路金融部以來,齊魯證券也在著手調整公司組織架構,新設電子商務分公司,並已於7 月底正式獲批。此外,華安證券、財通證券等多家證券公司還在今年5 月分別申報了針對電子券商經營模式、券商與電商合作路徑等課題。分公司是一個經營單位,具有經營職能。相對於部門而言,分公司的業務範圍可以更廣,有利於公司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以備戰網際網路金融。
<wbr> <wbr> <wbr> 六、券商發展網際網路金融的路徑
<wbr> <wbr> <wbr> 1. 券商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演進猜想
<wbr> <wbr> <wbr>
由近及遠,最先看得到的是券商參與“網上銀行”的競爭。隨著券商代銷金融產品業務範圍的逐步擴充套件,券商大資管的版圖必然擴張,網際網路技術助力“離櫃業務”的鬆綁,券商將金融產品放在網上銷售,並在此基礎上增加電子商務功能,例如將研究成果、資訊產品、VIP終端等付費服務也放在網上,從而為投資者提供類“網上銀行”服務。
其次看得到未來的券商行為網際網路化是身份認證技術的應用,進而實現非現場開戶普及化。隨著營業部設立條件的逐步放寬,及證監會對非現場開戶的認可,通過網際網路技術代替傳統物理網點,不僅可以大大節約成本,還可促進券商的做大做強,改善目前中國證券業的競爭格局。
再往深入發展,就是大資管業務的擴張,這是券商全面業務覆蓋的過程,亦是券商、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私人銀行、甚至保險公司爭奪高淨值客戶的過程。通過網際網路,券商為客戶量身定做全投資、消費流程的財富管理產品,從基於研發業務的客戶諮詢、到基於資產管理投資標的配置、到多風險收益匹配的理財產品選擇,進而實現大資管“落地”的產業鏈。相比於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券商在賣方研究、投資定價、衍生產品、量化交易的優勢,只有網際網路化才能夠實時運達給客戶。
2.網際網路金融時代券商生存關鍵是找準市場定位
大券商資本實力雄厚,在傳統業務領域地位難以撼動,在一些創新業務領域也已經取得先發優勢。我們認為,大券商參與網際網路金融也具有資本、人才、技術以及政策上的優勢,因而顯然具備更好的發展前景。
同時,一些具備機制優勢、戰略定位明確、準備充分的中小券商也有望利用網際網路與金融融合的大好機遇,突出重圍,獲得更快的成長。
表1:按經紀業務分類的三種型別證券經紀商比較
圖1:大型券商佔據市場佣金與費用收入的大部分
圖2:嘉信稅前毛利率出於較高水平且相對穩定
3.證券業網際網路金融:在券商與網際網路公司的競閤中發展
券商參與網際網路金融需要將網際網路基因融入自身,全方位推動證券公司組織架構、管理模式、部門凝聚力和業務流程再造。一方面,券商傳統的業務流程並不能及時響應客戶需求並給予便捷的、一站式的綜合理財服務,網際網路卻有創造良好客戶體驗的品質。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創新業務涉及到證券公司流程層面的所有部門,部門之間比以往更需要整體統籌、緊密協作。
圖3:券商傳統業務部門構架
圖4:券商網際網路金融適應型流程再造
券商巧借外力能更迅速地覆蓋網際網路金融版圖。不同券商在資本實力、管理運營水平、戰略規劃券等方面相差甚遠,因此,在選擇實現網際網路金融的路徑上也會有較大差異,目前,券商“入網”的現實或可能路徑主要是以下三種:
強強聯合:三馬(馬雲、馬化騰、馬明哲)聯手成立的“眾安線上財產保險公司”為券商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提供了一個好的範本,即通過強強聯合,在技術、管理、資本上給予聯合體支援從而在起步階段就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另起爐灶:類似於蘇寧電器發展線上商務平臺蘇寧易購,諸如繼國泰君安、華泰等券等商選擇成立網路金融部來應戰網際網路金融。這樣既可以將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的風險限定在較小的範圍,又便於大膽創新大膽試驗。
另闢蹊徑:對於大多數中小券商而言,他們既不具備強強聯合的實力,也缺乏另起爐灶所需的技術、資本支撐和業務整合上的比較優勢。但是網際網路給了他們更多的可能,在利基市場或大公司還來不及反應的地方,通過網際網路佔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