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訊息,中國不僅滿足於在全球電動汽車生產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還希望汽車內部的晶片同樣實現“中國製造”。過去,中國汽車行業幾乎完全依賴美國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和德國英飛凌(Infineon)等海外企業供應晶片。然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國產晶片的採用比例已上升至約15%,並有望進一步提升。

上週,美國針對中國使用成熟技術生產的晶片啟動調查。這些晶片廣泛應用於汽車和國防等領域。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表示,有證據顯示,中國透過“廣泛的反競爭及非市場手段”實現晶片自給自足。美國商務部則警告稱,中國低成本、受補貼的晶片製造商可能會衝擊全球市場,導致晶片價格下跌。

對此,中國毫不掩飾其推動晶片國產化的產業政策,認為掌控全球最重要消費品——電動汽車核心部件的技術,不應完全依賴市場力量。為此,中國設立國產晶片發展目標,並透過包括去年5月啟動的470億美元國家半導體基金在內的多個渠道,為國內晶片製造商提供支援。

面對年營收超過800億美元的汽車晶片市場,外國公司正面臨艱難選擇:要麼在中國增設生產線以滿足需求,要麼冒失去市場份額的風險。許多企業選擇前者,這對全球高效的晶片供應鏈帶來了衝擊。

德州儀器執行長哈維·伊蘭(Haviv Ilan)在去年12月的投資者簡報會上表示:“如果世界選擇脫鉤,那麼企業可以為中國市場生產一套產品,為非中國市場生產另一套產品。但如果世界保持開放——這是我所期望的——我們仍能維持多元化的供應鏈體系。”

美國和歐洲也在加速推進本土半導體生產。2022年,美國透過了一項由拜登總統簽署的法律,為晶片行業提供數百億美元補貼資金。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目前生產的汽車用積體電路多為低端商品晶片,距離全面自給自足尚需數年。然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進步表明,其已經能夠在過去依賴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技術上取得顯著突破。

國際商業戰略諮詢公司創始人亨德爾·瓊斯(Handel Jones)表示:“低估中國的競爭力是非常愚蠢的。如果想在中國汽車市場立足,戰略必須是:‘在中國設計並製造,服務中國市場’。”

由於兼具商業利益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半導體已成為中美科技競爭的核心領域。近幾周來,兩國在高階晶片和原材料領域實施了針鋒相對的制裁措施。

中國汽車晶片的崛起並非僅依賴政府政策驅動。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市場,中國對任何電動汽車零部件製造商而言都具有巨大吸引力。

目前,傳統燃油汽車通常需要700多個晶片,用於自動門、娛樂系統和剎車控制等功能。而電動汽車所需的晶片數量則是傳統汽車的兩倍以上。這些晶片大多基於成熟或“經典”技術製造。

研究機構高德納(Gartner)資料顯示,2023年,汽車應用半導體佔全球5300億美元半導體市場的15%,較2020年的8%有顯著增長。除了傳統的美歐日廠商外,高通(Qualcomm)和英偉達(Nvidia)也紛紛進入這一市場,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的開發。

儘管美國對華出口限制通常不包括傳統晶片,但中國政府仍然積極推動晶片自給自足戰略。2024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制造裝置買家,採購大量裝置以生產這些大宗商品晶片。

本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首次公開呼籲企業避免採購美國處理器,理由是這些處理器“不安全且不可靠”。此外,據知情人士透露,2024年初,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要求主要汽車製造商每季度上報其國產晶片採購情況。

中國在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領域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24年11月,中國售出的2000萬輛汽車中,約有一半屬於這兩類車型。這為本土半導體制造商創造了巨大機遇。

由政府支援的“中國汽車晶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成立於2020年。2024年4月,該組織首次亮相北京車展,展示了多款國產處理器,彰顯了中國在汽車晶片領域的快速進步。

中國汽車製造商表示,為確保供應穩定,他們更傾向於本地採購。部分企業發現,與國內晶片設計師合作不僅響應速度快,還能更好地定製產品。這種合作方式尤為重要,因為中國汽車製造商習慣像智慧 手機行業一樣頻繁更新電動汽車產品線,而非像燃油車那樣每五年左右才進行一次更新。

首批在市場中佔據份額的中國晶片主要是用於控制擋風玻璃刮水器等簡單部件的模擬和功率半導體(用於處理電能的主電路中的關鍵電子器件)。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更先進的國產半導體透過測試並獲得認證,西方競爭對手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總部位於北京的地平線機器人公司是英偉達和高通在汽車晶片領域的強勁對手。該公司透露,截至2024年6月,其客戶數量已增至25家汽車製造商,較2021年的14家增長顯著。地平線機器人公司強調,本土供應商能夠“更精準地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與偏好”。

瑞銀(UBS)在2023年進行的一項拆解分析顯示,比亞迪熱銷車型海豹轎車所使用的功率半導體全部來自中國本土供應商。

2024年9月,美國Analog Devices公司表示,儘管2023年因中國本土晶片產業崛起失去了一部分市場份額,但這一趨勢在2024年趨於穩定。該公司負責投資者關係的副總裁邁克爾·盧卡雷利(Michael Lucarelli)表示:“這個市場仍在增長,但我們不確定未來它是否會成為增長最快的市場。”

與此同時,西方半導體公司正努力保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2023年,瑞士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與一家國有企業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專注於為汽車和工業電力領域生產晶片。而荷蘭晶片製造商恩智浦(NXP)則在去年11月宣佈計劃實現為中國汽車製造商生產處理器的本土化。

恩智浦執行長庫爾特·西弗斯(Kurt Sievers)坦言:“過去,西方汽車製造商是恩智浦的主要客戶,我們為這些客戶生產的晶片隨後再銷往中國。然而,現在市場格局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中國汽車製造商在自動駕駛和電氣化領域佔據優勢,我們開始依託它們,將它們視為主要客戶,並最終將產品出口至西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