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們正面臨中國旅遊史上最黑暗的時刻。旅遊企業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積極進行自身升級與最佳化,加速產業創新,黨和國家也堅定推行助企紓困政策,國家同旅遊企業、人民群眾同舟共濟,共同探索行業生存新舉措。12月12日,中國旅遊研究院釋出《政策促進、產業創新與旅遊復甦——中國旅遊集團化發展報告2022》,圍繞旅遊經濟形勢與產業競爭格局、政策促進與企業紓困、產業創新與旅遊復甦等方面分享了觀點。
一、旅遊經濟形勢與產業競爭格局
歷時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導致旅遊市場全面收縮,高頻的都市休閒和近程旅遊支撐了旅遊的基本盤。2022年可以說是過去三年疫情受疫情影響最深、旅遊市場景氣最弱的一年。這三年入境、出境和國內三大旅遊市場全面收縮,國內旅遊市場2022年前三季度同比國內旅遊總人次和國內旅遊總收入,分別都只恢復到2019年同期末46%和40%。疫情後旅遊業呈現底部較深、右側上升波動趨緩的U形走勢,整體上仍然處於深度蕭條轉向波動復甦的階段。
而廣東、江蘇、山東、河南、四川、湖南、湖北、河北、浙江、安徽傳統的客源地和人口大省,有著本地遊客和內生消費的支撐,遊客接待量居前,也是市場復甦和產業振興的穩定的市場基礎。
旅遊產業景氣仍然處於下行探底通道,文旅融合、科技創新和更加精準的助企紓困政策,構築了旅遊業復甦向上的基本盤。今年以來旅遊市場景氣仍然處於下行探底的通道,企業家信心持續受創,旅遊投資和運營指數尙未走出低部盤整期。前三季度旅遊企業的信心指數雖然仍然在榮枯線下,但同比有所提升。其中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獲得感還是普遍不足。
越來越多有創新意識的市場主體,開始成為本地市場的供應商,越來越多的旅遊企業尋求輕資產運營,並且取得可喜進展。休閒空間和旅遊業態在整合重生,科技創新和現代製造業都在直接或者間接介入到產品的研發和場景營造的過程中。藝術創作和演出團體深度介入旅遊經濟體系,在豐富優秀文藝作品和優質旅遊產品供給的同時,極大擴充了旅遊投資和業態創新的現實空間,生動詮釋了當代旅遊發展“從戲劇場到菜市場,重新發現旅行的美好”和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間。
面對從業人員流失、資金流動性不足的現實困境,產品創新與靈活就業成為旅遊業自救的新路徑。2022年是疫情以來旅遊企業的虧損最為嚴重的一年。旅遊集團開始重視文化引領、科技創新、融合發展,以增量投資帶動存量最佳化。透過裝置設施的更新改造、旅遊產品的迭代升級為後續旅遊市場的全面恢復蓄力。我國旅遊企業就業人數下降明顯,旅遊人才流失嚴重。平臺用工、眾包用工、社群經濟就業、共享用工等新就業形態也在為旅遊人員提供靈活就業的主要途徑。
逆境中的企業家信心持續轉化為迎難而上的決心和推動旅遊業創新發展的動能,在滄海橫流中彰顯英雄本色。從當前的旅遊意願、企業信心、產業景氣監測指標及訪談報告看,當前包括投資不足、復工不復業,企業倒閉和員工失業等一系列綜合風險仍在積聚。旅遊業是經濟屬性強、市場程度高的產業,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錨定旅遊新需求,產業培育新動能,才能以產品研發、業態創新和系統化的改革來推動旅遊的韌性復甦和可持續發展。基於當前漸進開放的疫情防控政策,目前國內旅遊進入上升通道,出入境旅遊有望進入漸進式、結構式的復甦過程,商務、留學、科技、教育和探親訪友市場將率先重啟。
二、政策促進與企業紓困
國家政策這三年來一直在託底保穩促復甦。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國家共釋出了相關檔案110份,今年以來發布的檔案數量遠超前兩年。穩市場主體是 2020 年政策託底的關鍵目標,保就業是 2021 年政策穩定的主要目標,穩崗、擴崗、社會保險、人員培訓這些字樣在政策檔案裡面頻現。擴消費是 2022 年政策託舉的重要支撐,消費券、消費業態、營銷宣傳、零售、產業鏈、科技賦能等含著希望的詞彙都為旅遊業的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信心。
地方制度在不斷創新、最佳化環境,為旅遊業促新賦能。中國旅遊研究院針對助企紓困的政策在企業當中進行深度調研和政策評估,從調研結果來看,政府出臺配套措施、廳局指導具體的地區,該地旅遊企業的獲得感越強。比如廣東省統一解讀和指導紓困政策,得到了旅遊企業很好的反饋,多地景區免門票的政策得到很多旅遊企業的正向反饋。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還有一系列的務實舉措,如開展區域性的重大活動,擴大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投資,這些都是地方政府幫助市場主體的務實舉措。近期湖南省開展首屆旅發大會發布了文旅產業投融資專案,重點專案六千億元,重大專案超一千億元,文旅產業投融資的放款簽約額達到近350億元。
文化和旅遊部門的行政作為也在促復甦。疫情發生以來,文化和旅遊部一直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文化和旅遊產業的影響。同時,文化和旅遊部還聯合國家各部委制定紓困政策,為政策的落實做好頂層設計。今年以來文化和旅遊部2022年文化和旅遊企業的服務月,透過最佳化助企惠企服務,為匯聚企業動能產生關鍵支撐。文化和旅遊部還相繼開展歡樂春節、中國旅遊日、美麗中國等活動,在旅遊休閒街區、冰雪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營地旅遊等方面都出臺了政策和最佳化措施,保障市場供給、激發消費活力。
三、產業創新和旅遊復甦
逆境創新、負重前行,旅遊產業、旅遊企業和旅遊集團始終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創新的方向。疫情發生以來,旅遊企業、旅遊集團不負國家和人民的期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比如攜程集團專門成立了由集團CEO牽頭的應急工作小組,華僑城集團在地震中向災區進行了捐款。各大旅遊集團面向市場新需求,在產品研發、內容創造和場景營造等方面的創新努力,推出了一批具有行業示範意義的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在旅遊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旅遊集團更是勇於自我革新,以現代科技全面賦能企業智慧管理和治理能力。透過這些案例的實現,將商業思維與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聯絡在一起,讓商業邏輯迴歸服務的本身,我們越來越多的旅遊企業、旅遊集團意識到這一點,未來企業和集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旅遊集團和旅遊企業主動發現新需求,適應新變化,擁抱更加開放的旅遊市場。城市大休閒、鄉村微度假已經成為旅遊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的市場基礎。鄉村遊、夜經濟、海派城市考古、露營等文旅業態都在頻上熱搜,返鄉旅遊也成為帶動新興旅遊目的地開發的新趨勢,登高、徒步、騎行、飛盤等輕戶外活動也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求,成為當前最火的消費新時尚。一系列的產業實踐充分表明,當前旅遊業由旅遊者定義,而不是旅遊業定義旅遊者。旅遊者走到哪裡,哪裡就產生遊客的需求,產業邊界就到了哪裡。
開拓新市場,培育新動能,積極適應時空收縮的新趨勢。馬蜂窩“週末請上車”活動,中旅集團“在華外國人遊中國活動”,攜程度假農莊等專案,春秋集團“春野秋夢”精緻露營品牌、“春小秋行走的課堂”、親子研學專案,這些都在把市場關注的重點從目的地拉回到客源地。與此同時,在開拓新市場方面,還有一些市場主體積極從重資產專案建設轉向輕資產運營。海昌海洋公園擴充IP新消費的業務渠道,華強方特利用新科技開始向三四線城市輸出遊樂產品和運營指數,安踏集團攜手凱悅酒店集團打造斐樂品牌生活方式酒店,成都文旅集團聯合成都公交集團打造的火鍋主題巴士等專案,都是在積極適應時空收縮的新趨勢,都是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今年旅遊集團密切關注人才培養,釋放企業內部持續發展的動能。
關注人才培養,創新平臺驅動,釋放企業內部持續發展動能。今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要求打造一批領軍的人才和創新的團隊,從而發揮領軍企業的國家隊作用。大部分國、央企,省級旅遊集團和大型OTA 平臺較早成立了產 業研究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市級文旅集團和中小型文旅企業也在積極探索組建專業研究機構。同時,很多旅遊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團隊的建設,包括校企合作專案、旺工淡學的專案。中國旅遊研究院在推動企業發展,提高企業話語權方面採取了很多行動。
加速資源整合,注入新生力量,共同助力產業創新與旅遊復甦。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還有70%的地級市,還有50%的縣級市,區縣市都已成立了國有的旅遊集團,旅遊市場的主體不斷髮展壯大。今年統計了新成立新重組的市縣級文旅企業有30餘家,也是文旅市場主體的新生力量。廣大的中小微民營企業、跨界文旅專案,也邁開跨界融合新勢力的創新步伐。競鵝酒店、熊貓街、茶莊園等等新產品,不斷壯大的產業發展主體力量正在為旅遊業未來的強勁復甦積蓄能量。
過去未去,未來已來,未來的旅遊市場將是更加開放的,旅遊市場將是更加多元的,廣大旅遊企業、旅遊集團要始終做國家戰略的擁護者、執行者,萬千的旅遊企業來共同推動旅遊業的韌性復甦和高質量發展。
責編 | 劉鑫
核稿 | 楊麗瓊
來源 | 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