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旅遊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紹興市政府和中國文化報四家聯合主辦的“‘走讀浙江’系列主題推廣活動啟動儀式暨中國研學旅行報告紹興釋出研討活動”,以北京和紹興雙會場視訊連線的方式召開。中國旅遊研究院產業所張楊博士代表課題組釋出了《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2021》的核心觀點和主要資料。
報告由源起、催化、碰撞、聚焦、投射、回答共六個部分組成,圍繞研學旅行的思想起源與發展、產業發展的痛點與趨勢、研學旅行目的地的建設等核心問題進行了層層剖析。主要內容和觀點如下:
源起部分指出研學旅行的思想自古有之,中外有之。從孔子周遊列國、遊說講學到亞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從杜甫、李白等詩人在遊歷大好河山中寫下膾炙人口的傳世詩篇到,到酈道元、徐霞客等地理學家用腳丈量山河,寫下《水經注》《徐霞客遊記》等專業著作,再到馬可波羅著下知名的《馬可波羅遊記》;從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到他的弟子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古今中外無不在強調教育與旅遊的關係,或者說旅行本就是教育的一種形式,教育的內涵自然賦於旅行之中。
正因如此,研學旅行不僅在思想層面上早已具有全球共識,更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全球範圍內的普遍實踐,在歐美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都有良好發展。
催化部分指出我國研學旅行的發展正處於“從自發走向自覺,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階段,整體來看可以將2016年視為一個分水嶺。2016年以前,行業發展更多是“自下而上”的散點式探索,從頂層設計出發的政策數量還比較有限,形式上以夏(冬)令營、海外遊學、社會大課堂等為主要形態,是市場力量的自發嘗試。2016年,教育部、原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自此,“自上而下”的引導力量將研學旅行產業的發展帶入了快車道,國家級政策密集出臺,地方相關主管部門積極跟進,相關產業扶植政策、規範標準等檔案陸續出臺。
政策端的密集供給,同時加速了需求的釋放和供給的跟進。僅從狹義的市場定義來看,全國在校中小學生規模近2億,考慮到我國人均教文娛消費支出佔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較已接近10%,無疑研學旅行是一個需求龐大的市場。
在政策的引導和需求的牽引下,行業供給側也持續發力。自2016年以來,每年新增的機構名稱包含研學或業務範圍涵蓋研學旅行業務的市場主體數量激增,國家級和省市級研學基(營)地、實踐教育基(營)地數量顯著增長。2016年,原國家旅遊局公佈首批“中國研學旅遊目的地”和“全國研學旅遊示範基地”。教育部官網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教育部批准的581家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40家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各類市場化運營的基地和營地數量也在快速增長,疫情期間仍然有很多基(營)地的建設仍然在推進。
聚焦部分從產業視角出發剖析了研學旅行行業的現存痛點和關注焦點。相較於傳統旅遊產品,研學旅行產品的供應鏈更短,供應商和服務商的型別更加豐富。目前行業關注的焦點主要包括安全、經費、課程化、人才、基(營)地、數字化等問題。
安全是限制市場需求充分釋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學校、家長和研學旅行服務商的共同擔憂所在,也是各方需要共同解決的重要議題。只有形成“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家長”多主體共建的安全保障意識和規範,只有構建起“法規條例——標準體系——保險/預案/救援”等跨層級共治的安全保障制度與實施體系,才能為研學旅行築起堅固的安全防線。旅遊從業企業在多年發展中積澱的旅行服務管理經驗與規範化流程,也已成為確保研學旅行活動安全的重要支撐與保障。
經費來源是制約研學旅行的另一個因素,目前國內研學旅行活動主要是家長付費為主要經費來源,在不同地區會有補貼或限價等財政政策,還有一些大型企業或景區也會以公益價格提供產品和服務。從全球的實踐來看,未來我國還需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
課程化是研學旅行產品區別於其它細分旅遊市場和產品的關鍵特徵,是目前行業內公認的方向,是全行業關注的焦點,也是企業間的競爭門檻所在。研學旅行課程實質上不單指具體的課程內容與設計,而是貫穿了理念設計、課程設計、行前引導、行中執行、行後評價,從方案到執行,從設計到落地,從參與到評價的完整鏈條。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看,課程是可以被模仿的,但是貫穿於全鏈條的研發、服務和執行能力是企業能夠建立起的真正核心競爭力。
人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另一個瓶頸因素,不僅是業內最為短缺的研學指導師,而是從研學旅行的理念構想、專案運營、產品設計、課程研發、營銷推廣、基(營)地運營管理等多個環節的專業人才的匱乏。從行業的創新實踐來看,研學指導師批量培訓及輸出已經成為少數企業正在嘗試的一項業務,這一模式正在向前發展。跨行業共享員工以解決研學旅行旺季人力資源不足問題的新型實踐也都在湧現和探索中。
基(營)地是承載研學旅行活動的重要空間,近年來也受到了資本的青睞。從全國範圍來看,還未見品牌優勢明顯的基(營)地及相關管理機構,課程化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但整體來看正在加速成長。大型營地與基地之間已形成以營地為中心,連結多家基地的生態網路,因此具有一定規模以上的住宿承載能力的營地的分佈將會影響全國研學旅行的流向與動線。未來有競爭力的營地對於城市間和區域間對客源競爭的重要性,或許將如同歐洲各國的主要機場對於歐洲國家爭奪首站入境歐洲的遊客一樣重要。此外,學校(需求端)與基(營)地的直連是正在發生並可能被強化的趨勢,屆時純中間服務商的價值立足點將會面臨再次考驗,而目前能否實現直連會受到本地政策、營地前置運營能力、課程建設與執行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數字化是全行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無論是行政主體還是市場主體都在加快數字化方面的建設。對於C端而言,更多的數字化工具與技術被用於增強產品和服務的體驗,廣泛存在於研學旅行的行前、行中和行後的各個環節。對於企業內部而言,如何實現業務流程的數字化管理、課程的數字化開發與呈現、模組化設計與組合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嘗試。對於行政主管部門而言,如何加強本地的資訊化與數字化建設,如何建立數字監管與公共服務體系,如何將研學旅行的管理納入智慧旅遊管理的系統都是各地廣泛關注的問題。目前來看,全國性的研學旅行平臺還未建立,區域化的實踐教育平臺逐步湧現,以整合資源與需求為目標的平臺化搭建也是很多頭部企業想要嘗試的構想。
投射部分從建構的角度剖析了打造研學旅行目的地的核心建設要素。通過對全國頭部研學企業的訪談和調研分析,可以發現本地接待能力是影響研學旅行目的地建設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全國主要目的地爭奪全國主要客源市場的背景下來看,如何培育在地企業是決定外地組團社能否將其作為穩定的合作伙伴,進而增強到訪該目的地的關鍵因素。其次才是本地文化的獨特性、豐富度以及與課本的關聯程度。與之相關聯的是,只有好的資源,但是如何將其轉化為好的產品和課程是能否獲得市場認可的重要環節。在此之外,政府的支援力度也表現出較強的影響,不管是貨幣性的鼓勵還是非貨幣性的激勵對於刺激企業積極性而言都有一定的作用。在全國基礎交通設施越來越完備的情況下,交通能夠帶來的差異和優勢仍然存在,但趨勢正在減弱,因為水平正在趨同。
報告的最後一部分對於行業發展存在的疑問給出了嘗試性的回答與探討。
主要觀點包括:
研學旅行市場是一個政策催化的市場,更是眾多企業一點一滴拼出來的市場。正是千千萬萬的從事研學旅行服務的企業,使得存在於不同目的地的文化和旅遊資源逐漸轉變成為被市場日益接受的研學旅行產品。
研學旅行相關的政策紅利仍然在持續釋放,但未來的政策應靶向性解決細顆粒度痛點問題。
研學旅行是“教育+旅遊”的跨界產物,兩者間的融合需要從“物理反應”走向“化學反應”。
研學旅行是對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教育理念的迴歸、傳承與創新,是現代教育體制改革的增量實驗田,是藉由旅行而實現的無痕教育,其未來的發展終將指向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