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有到銀行櫃檯去辦理過業務了?一年下來,到銀行網點的次數是不是屈指可數?
中國銀行業協會今年3月份釋出的《2019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2019年全銀行業離櫃率達89.77%,手機銀行交易金額同比增長近四成。亦即,僅有10.23%的銀行業務透過櫃檯完成。2020年,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銀行網點櫃檯業務更是幾乎陷入停滯。但在金融科技的賦能下,銀行業利用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技術,還是全面保障了防疫期間線上金融供給和服務。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推動了數字產業化,更促進了產業數字化。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更是走在了各行各業的前列。銀行數字化轉型,離不開資訊基礎設施的支撐和完善。從2G、3G到4G以及當前的5G,從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為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而隨著以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基建的全面鋪開、產業網際網路的到來,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也順勢進入全新的階段,迎來更加智慧化、更具顛覆性的創新。
金融科技浪潮下,銀行業開啟全面數字化轉型
從上世紀90年代的電子化,到千禧年初的網路化、電子銀行誕生,再到2010年以來的移動化、APP替代網點,直至當前的數字銀行、智慧銀行,銀行業轉型從資訊化到線上化再到數字化,是一個層層遞進、漸進發展的趨勢。而如今,我國金融行業逐漸從Bank3.0--隨時隨地獲得銀行服務、移動銀行與移動支付普及階段Bank 4.0--嵌入生活、融於場景的智慧隱形銀行的服務轉型。
比如,疫情期間,多家銀行積極發力手機銀行和銀行APP等線上渠道,不斷開拓抗疫相關的新場景,以滿足客戶需求。招行、平安、興業、建行等多家銀行APP均上線了疫情專區,提供疫情資訊播報、線上影片/語音問診、社保卡購藥服務、線上公益等服務。平安、光大還推出了送藥上門、同行查詢和消費者整合服務。
金融科技將給銀行業帶來極大考驗,唯有不斷進化和創新的金融機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Bank4.0時代,銀行業最大的變化之一是數字化更徹底,科技推動銀行的服務形態發生了變化,客戶量、業務量和資料量都呈現爆發式增長。央行資料顯示,2010年銀行業行內支付系統共處理業務52億筆、金額458萬億元,而到了2019年,銀行業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2233億筆,金額2607萬億元。銀行業要支援海量使用者的高併發訪問,對業務連續性、穩定性要求極高。
隨著中國“新基建”佈局讓各行各業迎來了數字經濟新的變革和機遇,資料基礎設施正在成為金融機構最堅實的“資料底座”。而金融科技對銀行現有的傳統IT架構系統提出了新訴求。
那麼,銀行業該如何規劃和建設現有的系統和資料中心,來滿足高可靠性的需求?
銀行IT架構轉型,如何開啟資料管理新模式?
銀行的核心繫統是銀行處理核心客戶資訊、存貸產品、支付服務和核心總賬等核心功能的基礎系統。據某國有大行粗略統計,其核心繫統在資料大集中後,10年間日均業務量從8千多萬飆升到現在的4.5個億,翻了5倍多。隨著業務交易量的增加,銀行急需透過IT系統的輔助,來挖掘出這些資料的價值。
資料中心IT基礎設施中包含伺服器、網路和儲存,儲存作為資料的“家”,是承載金融機構最重要的資料資產的關鍵設施,其建設趨勢應如何把握,順應於業務創新及改造,是金融行業的一個重要命題。可以說,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必然要邁過“資料管理”這道鴻溝,而儲存,正是邁過這道坎的橋樑。
近幾年,中國銀行業對於的核心業務方面呈現出明顯的趨勢:一是國內大部分金融機構都在加速將核心業務從大型主機或者小型機環境向開放平臺遷移,但對於資料的可靠性和業務連續性一點都沒有降低;二是隨著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快速,金融機構的業務型別也迅速豐富,業務與業務之間的聯絡也愈發頻繁與緊密,業務對於效能的渴望也是迅速提升。最後,銀行大量業務線上化,以及資料量的急速增加,核心業務對於儲存系統的容量要求大幅提升。
正是這些真實的需求,使得全快閃記憶體陣列正在金融行業迅速取代過去傳統基於機械硬碟的高階儲存,成為金融機構核心業務新的支撐平臺。全快閃記憶體是完全建立在flash晶片基礎上的儲存技術。其核心優勢在於輸入輸出效率更快,IO延遲更低。這就讓企業儲存的資料能夠高速流動。目前金融資料中心核心交易業務已經全部轉向全快閃記憶體化,接下來,多應用場景快閃記憶體普惠已成必然之勢,全快閃記憶體儲存正在從核心應用擴散到一般生產業務的趨勢,為虛擬化和雲端計算環境帶來了關鍵效益,如低延遲和快速響應、持續且擴充套件的效能、高可靠和低TCO等。
更深層次的角度看,銀行業核心業務系統環境的複雜性提升其實也進一步增加了銀行對於構建容災備份的複雜性,如何簡化核心業務容災建設的複雜性,真正讓金融機構使用者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可以確保核心業務連續性成了一個重要課題。從災備方案的建設模式來看,早期客戶大多基於資料複製技術,構建災備方案;隨著監管的加強,業務發展與資料集中,業務連續性要求越來越高,同時由於主備容災的更復雜,利用率更低,越來越多的客戶開始轉向兩地三中心架構,這也是當前的主流架構。此外,兩地三中心架構提高了業務連續性以及應對監管的能力。
數字化轉型提速,中國銀行業如何決勝?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曾在《黑天鵝》一書中說到,幾乎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極少發生但是影響重大的劇變和飛躍產生的。
在數字化轉型這場競逐挑戰賽中,率先轉型為科技銀行、數字銀行的金融機構,必將成為未來10年的銀行領跑者。當前在數字化轉型的領先者們,又是如何做的呢?
一方面,銀行業全面擁抱全快閃記憶體,構建新一代的智慧資料基礎設施。
以股份制銀行的代表浦發銀行為例,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銀行IT系統的交易量明顯提升,飛速增長的業務交易對資料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浦發銀行於2018 年啟動信用卡系統智慧升級。浦發銀行採用最新一代的華為OceanStor儲存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來承載髮卡、交易授權、聯機交易、賬務模組、分期付款等核心業務,全面增強系統的處理能力。最新一代的華為OceanStor全快閃記憶體,配置業界領先的端到端NVMe協議,最佳化資料傳輸“最後一公里”,儲存讀寫效能提升3. 5倍,每筆交易響應時間縮短30%,高峰期交易規模提升7倍。
NVMe是一種基於非易失性儲存器的傳輸規範,有助於緩解快閃記憶體透過SAS或SATA協議連線到系統時出現的瓶頸,使SSD與主機系統通訊的速度更快,大大提高其效能。來自分析機構IDC的報告顯示,NVMe固態硬碟在2018~2023年間以38%的複合年增長率持續增長,在2020年就會佔據企業級PCIe SSD總出貨量的55%以上。
另一方面,銀行業都打造新一代核心系統儲存,開始CoreBanking和容災資料中心核心儲存的全面替換。
作為城市商業銀行的代表,2018年底,江蘇銀行正式啟動核心基礎設施改造計劃以提升可靠性和處理效能。對於一家2萬億元資產規模的城商行來講,核心交易業務連續性和系統可靠性永遠是第一要務。華為作為江蘇銀行儲存系統供應商,從2015年開始就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最初運維管理系統以及外圍生產系統的部署,一直到現在核心繫統的全面部署。
2019年10月底,江蘇銀行順利完成核心業務向新一代核心系統儲存全面切換上線,包括核心SOP、網銀、手機銀行、二代支付等數十個關鍵資料庫和應用系統資料都完成切換,成為萬億規模城商行中第一個核心系統儲存技術創新的銀行。
經過實際業務驗證,華為OceanStor全快閃記憶體以高效能快閃記憶體介質與多控制器技術,消除儲存裝置效能瓶頸,業務高峰期手機銀行awr儲存側效能提升卓越,並且系統可隨業務需求線上擴充套件效能和容量,這恰好能滿足未來客戶量和交易量增長所需。同時,OceanStor高階全快閃記憶體憑藉領先的SmartMatrix架構,有效保障系統可靠性,透過免閘道器雙活和兩地三中心資料保護方案,從架構到方案全面保障業務連續。
此外,除了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的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也處於集中建設期,全面佈局同城雙活多活和兩地三中心的災備模式。
以工行為例,2014年率先成功完成“兩地三中心”工程,從傳統災備恢復模式向雙中心並行執行的業務連續模式轉型;2018年工行全面實現新一代主機雙活2.0架構下同城切換,實現系統級資料零丟失,同城雙系統解耦,主機系統業務連續性保障水平取得新突破。
再比如,湖北農信隨著業務規模不斷壯大,Core-Banking核心業務系統對業務響應速度、業務連續性和運維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華為為湖北農信提供了“儲存本地雙活+同城災備”的解決方案,在茶港資料中心部署兩套Dorado 18000V3高階全快閃記憶體裝置,在光谷資料中心部署一套Dorado 18000V3高階全快閃記憶體裝置,茶港資料中心兩套儲存採用雙活部署方式,透過基於陣列的遠端複製實現同城災備,保證湖北農信核心業務安全執行。
儲存,是一個正在爆發的行業,中國企業級外部儲存市場正在高速增長中。儲存也是一個極高門檻的行業:能把高階儲存做到滿足核心業務需求不容易,需要常年的技術積累與行業實踐。
想要了解更多金融行業資料中心發展趨勢?9月10日,華為誠邀您出席“2020華為金融創新資料基礎設施峰會”,與全國金融行業先鋒共同探討金融科技與資料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與實踐,致力於以開放、合作、創新、共贏的理念助力金融機構走向數字化、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