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雲+AI」的牌局,巨頭如何「各自坐定」

曾響鈴發表於2019-12-06

微信圖片_20191204113101.jpg

雲端計算的AI風向已經越來越明顯。

不久前,美國調研機構IDC釋出的《IDC MarketScape:2019中國AI雲服務市場廠商評估》報告,認為“AI應用遷移、重構到雲平臺,或直接使用雲上的AI服務是大勢所趨”。

在這個報告之前,下半年包括IDC、Forrester、Frost&Sullivan等權威機構出具的雲端計算報告,都在著重談雲與AI的融合,例如IDC 8月的報告針對AI基礎開發,Forrester 11月的報告則針對計算機視覺。

顯然,雲+AI已經成為行業預設的規則,搭載AI已經成為雲端計算未來的標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雲+AI牌局正式開始時,一向比較低調的金山雲“高調出現”,IDC上述最新報告中,金山雲與Azure、AWS位於同一象限,成為中國AI雲服務的主要玩家:

圖片4.png

從行業角度看,專注企業級市場和服務的金山雲能夠在雲+AI趨勢中冒頭成為領導力量,與雲+AI融合方式的多樣化有直接的關係。

“雲+AI”同質化的表像下,是全然不同的“+”路徑

金山雲早在2017年6月正式推出了金山雲KAP(Kingsoft AI Propeller)人工智慧雲,並且在2018年1月, 金山雲深度學習平臺KDL就被IDC評為首個實現商用的人工智慧雲PaaS平臺,這在行業內算比較早把雲與AI放到一起設計雲端計算產品的。

“技術立身”的百度,客觀地說,是最早提出AI的, 包括從提出雲端計算2.0(不僅是硬體的雲化,更應該搭載各種應用和服務,包括AI),到ABC一體化,再到直接的“雲+AI”概念。不過它的“雲+AI”的融合方式是“從下至上”,即依託百度過去的技術基底打造體系化、基礎化、全面化的AI技術,然後在此基礎上支撐雲服務提供更好的產業智慧解決方案,是先有強大的AI技術,再將其中可能有價值的部分用於雲服務的“+”方式,AI基礎能力強悍,體系化成熟。

另一個在AI上下力氣的就是巨頭阿里雲了,不過企其AI的發展則有些“從內到外”的色彩。它的多數對外技術服務都首先在龐大的自有業務基礎上進行實踐,然後再對外輸出成為獨立的業務,例如阿里的AI影像識別技術首先在拍立淘上進行了廣泛的運用。這兩年隨著技術和應用的成熟,阿里開始高調將AI與雲端計算結合對外提供服務。

對比來看,金山雲的雲+AI融合,可認為是從商用落地出發的“從上至下”—以雲服務為主體,在其框架下提供一系列支援具體問題解決的AI能力。從實際案例來看,雖然金山雲服務的客戶卻不乏超級產品,抖音快手兩大影片巨頭的產品皆搭載於金山雲之上,AI場景應用最多的影片雲,也一向是金山雲的優勢業務。

在長期服務這些超級影片產品的過程中,金山雲基於AI演算法的持續研究,逐漸開發出了針對畫質提升、成本最佳化、內容稽核等方面的AI應用,例如增強畫質的“集智高畫質”解決方案即是透過自研演算法,整合AI、編碼、影像處理等多種技術而來,基於深度神經網路能夠對影片畫面內容進行感知,針對性增強畫質、提升視覺效果並適配高解析度螢幕,同時幫助這些影片產品節省20%—40%影片傳輸頻寬(來源:金山雲官方資料)。

這類AI應用一出生即偏重具體的商業落地,是面向應用場景的技術實體,推動已有云服務質量的提升,讓已然存在的客戶獲得更好的服務體驗,解決痛點問題。

金山雲“商用落地”下的雲+AI融合程式:云為主體,先雲後AI?

看完不同的玩法方向,再來看具體的做法。

2019年9月,李彥宏宣佈百度組織架構的一次不大不小的調整,“百度智慧雲與CTO體系高效融合”,百度智慧雲總經理尹世明攜ACG團隊向集團技術長王海峰彙報。

在一般的巨頭級企業,AI與雲端計算都是分屬不同的垂直部門負責, 例如百度的ACG負責“百度智慧雲”,AIG負責百度大腦,在阿里,阿里雲與達摩院也是分開各有一攤。

李彥宏的做法,是在強化百度一直以來打出的“雲+AI”旗幟,透過彙報關係完成組織結構層面的高效整合。

但是,金山雲似乎沒有這種現象,側重商用落地意味著雲服務仍然是主體,AI是雲服務發展的一種需要,是雲框架下的一種應用,也不會存在組織溝通和業務整合的成本。

具體而言,金山雲“商用落地”下的雲+AI融合程式體現出三個特質,它們能從行業對比的角度更好地解釋為什麼金山雲AI會被專業報告背書。

1、AI在實操中被定位於“客戶粘性和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在金山雲眾多AI服務中,“金睛”無疑是其招牌專案,提供跨行業、多場景的AI解決方案。從金山雲官方公佈的內容看,金山雲“金睛”目前支援影片、音訊、文字、圖片多種格式下,涵蓋色情、暴恐、涉政、廣告過濾、OCR識別等多個維度的內容稽核服務。

例如在影像稽核方面,“金睛”支援80+低俗和場景、200+暴恐類標籤識別、1200+敏感人物等六大違規場景的精準識別,即發即審。

在內容監管形勢越來越嚴峻時,金山雲的這項AI服務對那些它正在服務的影片客戶來說,提供了雲上資料與服務之外重要的運營及精細化管理價值,同時幫助客戶規避了大量政策風險。

從上至下,以商用落地為側重,意味著金山雲的AI服務是與主體雲服務相配套的增強“客戶粘性和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它的加入,不是來唱主角,也不是來成為戰略導向,而是讓金山雲本身贏得更多市場認可。

現在,“金睛”在主流直播、短影片、OTT平臺領域中,已經廣泛滲透至行業頭部客戶,無疑強化了金山雲本身的行業價值和市場認可。

2、AI的進化模式是“隨軍前行”,而不是“重金突圍”

客觀地說,雖然側重商用落地,但金山雲也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底層AI能力體系,例如IaaS層面推出了面向AI領域的高階GPU雲伺服器——V100,PaaS層面的深度學習平臺KDL曾被IDC評為國內最早商用落地的平臺,SaaS層面包括了上述“金睛”等明顯產品。

但是,“從上至下”意味著金山雲的AI其實並非百度大腦、達摩院那樣持續砸重金而來,它更多是隨著雲服務的進化需求逐步演化,雲走到哪,需求來到哪,逐步向下形成了一整套AI體系。

所以,與其說金山雲的雲與AI融合突然顯現,不如說是金山雲自身的發展和產業的需求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其AI能力只是緊緊跟上了而已。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產業對AI需求的日益旺盛,金山雲的AI將更頻繁地出現在行業報告和大眾視野中,現在只是開始。

3、AI的產業滲透是先讓B端接受雲服務,再接受AI

產業智慧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智慧工業,這也是各雲端計算平臺都在啃的硬骨頭。

金山雲也不例外,金山雲工業雲平臺提供包含智慧裝備、機器視覺、智慧系統、工業系統安全、企業軟體等在內的多項業務能力,例如基於AI的產品外觀瑕疵檢測方案,可在不影響原有生產模式的基礎上,利用AI對產品進行自動化甄別,提高出廠產品的合格率。

實測中,以衝壓件質量智慧檢測為例,金山雲工業雲平臺可使得生產過程中的試製次數減少20%,業務成本減少15%以上。

很容易在其他雲端計算平臺也發現型別的專案,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這類解決方案,在AI向產業滲透的過程中,讓市場接受雲與AI的順位是不同的,例如對百度而言,由於AI是戰略重中之重,AI能力的凸顯很重要,教育市場是其雲+AI自帶的任務,不說讓客戶先接受AI再接受雲,至少AI的地位與雲是對等的。

而對金山雲而言,由於偏重商用落地,它的工業智慧化滲透,一定是先讓客戶充分信任雲,再在雲的基礎上接受提升服務體驗的AI。

雲+AI,讓市場先接受AI還是先接受雲端計算,金山雲屬於後者。

雲+AI姿勢各異,但產業的發展終將“只看結果不看過程”

無論透過何種路徑,最終雲、AI齊齊發展起來後,差異化肯定會被抹平,百度、阿里也會有龐大的AI商用落地,金山雲也會構建自己完備、深度AI技術體系。

殊途同歸,不同的“+”路徑在長期看,產業網際網路浪潮下最終的判斷標準還是雲+AI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眾多產業變革,尤其是智慧化變革的需求。

無論如何,一邊是雲與AI的融合,另一邊,對產業需求的把控與追隨仍然是雲端計算永恆的課題。

所以,很直接地看到,在優勢的影片雲之外,金山雲還在積極擴充其他領域並將之與AI相結合。

例如,在智慧醫療領域,金山雲在其智慧醫療健康雲體系架構上,推出了基於AI的智慧輔助診斷技術,幫助醫生完成包括語音病歷錄入、安全用藥指導、基本輔助診斷等工作,提高醫療效率。

此外,大資料、雲端計算、物聯網是產業網際網路三大基石,它們共同考驗雲+AI的橫向連線能力——不管什麼樣的融合方式。這其中催生出雲+AI的新市場空間,或開闢全新的賽道,成為金山雲在規模和行業地位上追趕的重要機會。

或許是長期服務於小米的緣故,金山雲在這方面“近水樓臺先得月”,金山雲智慧住宅解決方案中的AIoT智慧家居,依託的就是據稱全球第一消費級IoT小米體系,可提供AI語音控制服務並支援自主編輯應用場景,此外,還支援家居環境與物業、醫療、公安系統的連通,試圖滿足物聯網時代智慧產業的“大連通”需求。

一旦雲端計算巨頭的雲+AI實現了5G時代物聯網的全面站位,它就擺脫了舊有的移動網際網路體系競爭,等於“新開一局”並搶先出牌,除了不變的產業需求滿足,其他任何競爭格局的改變都有可能發生。

只不過,那將是另外一個更復雜的故事了,拭目以待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