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掀起農家樂,巨頭上演AI掘金戰

liukuang發表於2020-06-30

網際網路掀起農家樂,巨頭上演AI掘金戰

配圖來自Canva

 

前有網易、阿里AI養豬,後有騰訊AI養鵝,網際網路大佬們紛紛玩起了“農家樂”,網際網路的生意在尖端技術的引領之下頻頻跨界,巨頭之間的較量也從線上延伸至線下。自古“民以食為天”,缺什麼都不能缺糧食,技術賦能農業生產必然會成為解決未來民生問題的重要方式,為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插上新翅膀。

 

現代農業插上AI翅膀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是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人口日益增長對糧食產量和糧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驅動著傳統農業正在朝著數字化和智慧化的方向展開創新。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農業技術已經漸漸滲透到整個生產過程,AI農業釋放的強大能量將會徹底打破傳統農業的僵局。

 

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目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較為嚴重,去年農村適齡勞動力數量僅為3.13億人,佔農村總人口的56%,遠遠低於城市適齡勞動人口,同時農村老齡化的水平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傳統農業長期以來都是以人力參與為主,然而隨著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農業人口的缺口和老齡化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AI技術的到來猶如“及時雨”,一方面依靠AI技術充分釋放了勞動生產力,為農村人力缺口找到了替代方案。

 

另一方面AI技術也推動了農業升級轉型,從粗放的農耕方式變成智慧化生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為AI技術的落地開啟了新的視窗。

 

農業農村資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19)》顯示,我國在2018年底的農村4G網路覆蓋率達到了95%,已經提前為傳統農業的數字化轉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並且,依靠AI技術的加持,智慧農業從生產到銷售已經具備完整的數字化體系,AI技術在農業領域快速落地和普及,使AI農業市場規模呈現高質量發展的趨勢,預計2020年,我國AI農業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0億元。

 

由於農作物的生長受到空氣、土壤、水分等等複雜環境因素的影響,農業已經被視為AI技術的“試金石”,隨著網際網路公司在AI技術的探索上逐步進入“深水區”,佈局AI農業成為技術落地的重要場景。

 

百度端起“AI農業”飯碗

 

百度CEO李彥宏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曾表示,百度已經將AI技術作為發展最重要的核心,未來AI+農業將是“百度大腦”的語音識別、影像識別、使用者畫像等核心技術的重點應用領域。

 

百度透過投資的方式與麥飛、雷沃、中化等大型農業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從B端切入AI農業的賽道。

 

一方面,利用百度雲端計算的強大算力,以及深耕多年的語音和影像識別技術,為企業提供AI農業的平臺解決方案和服務。透過AI技術,農業公司可以全天候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並且系統會自動分析農作物的健康狀況,實時提供健康預警。在大資料的幫助下,以專業的意見指導農業全過程的運作。

 

另一方面,百度不斷加快AI農業的硬體產品落地速度,在與雷沃的合作中,百度利用AI技術為農機賦能,共同探索自動駕駛技術在農機上的可能性,推動著農機裝置自動化發展。另外,麥克科技的麥視監視無人機也搭載著百度雲技術,憑藉雲端處理的高效性,極大提升了農業裝置的工作效率。

 

百度的AI技術有效幫助農企降低了環境因素對於農作物的影響,透過機器代替人工勞作的方式節約了企業的人力開支,百度透過推動農業生產平臺化,農業硬體裝置智慧化發展,使“百度大腦”的巨大潛能得到充分的釋放,擴充了AI技術的應用邊界,同時,AI業務也可能會成為百度新的業績增長點,帶來較為可觀的利潤。

 

阿里、騰訊也均是“技術流”

 

AI農業作為新興的事物,百度扮演的是開荒者的角色,巨大的市場藍海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企業在此紮根,資本在農田裡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生長,AI+農業帶來的不僅是尖端技術的市場紅利,還有市場競爭。

 

阿里雲智慧副總裁曾表示:“農業或許是AI技術最難落地的領域之一,阿里巴巴以合作的方式深入探索AI技術與農業的融合,推動數字化農業的發展。”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阿里雲的ET大腦在2018年首次與農業結合,開始了被人津津樂道的AI養豬計劃,藉助阿里雲的AI影像識別系統,在雲端資料庫為每隻豬建立檔案,並且透過聲學原理,分析豬的叫聲、咳嗽和體溫,實現疫情高效預警。有了AI技術的介入,豬養殖產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另外,阿里還聯手盒馬生鮮構建“loT智慧蔬菜基地”,目的是為了打造智慧農業的一體化平臺開發平臺,在AI技術的精心照料之下,溫度、光照、溼度等13項與植物生長相關的資料被嚴格把控,有效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培育成本。

 

同樣進軍“AI+農業”的還有騰訊,在強大的技術團隊支援之下,騰訊成立了智慧農業聯合實驗室,與中國農科院農業資訊研究所共同探索“AI+農業”的未來。

 

在AI農業的應用方面,騰訊自主研發的“iGrow”智慧種植解決方案已經在國內實現落地,該種植方案的演算法具有自動化、多樣化、高精確度等特點,透過智慧感測器採集的環境資料,iGrow能夠模擬出最佳的種植場景,最佳化種植環境。在番茄種植的實驗中,每畝提升數千元的淨利潤已經顯現出該方案巨大的商業價值。

 

雖然目前的AI農業還處在較為初級的發展階段,但是農業與民生息息相關,智慧化升級帶來的龐大市場是可預見的,AI農業作為網際網路巨頭們構建AI技術全景生態的重要一環,已然成為技術競爭的焦點,目前BAT三巨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百度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爭奪話語權還需死磕

 

隨著AI技術變得越來越成熟,未來”AI+農業”必然會朝著更高層次領域發展,為農業注入AI基因不僅是國家農業發展戰略的要求,也是傳統企業轉型的必然選擇,AI能夠幫助農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目前BAT的佈局還不足以吞併正在迅速擴大的AI農業市場,在BAT之後,華為、京東也相繼入場,競爭對手不斷湧現,預示著AI農業的市場競爭將會變得更加激烈,京東和阿里擁有電商平臺作為強大的分銷渠道,華為則是擁有5G技術的領先優勢,而騰訊與百度的策略偏向同質化。百度不算完整的“護城河”未來可能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AI農業的發展擁有良好的前景,然而目前AI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普及度並不高,一方面是由於我國農業領域能夠操作AI農機裝置的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裝置規模化升級需要較高的成本,一般企業負擔不起。百度在AI農業上面的投入在短時間內無法完全,可能會遭遇商業化變現的瓶頸。

 

要想真正實現全民普及和規模化應用,百度還需要進一步降低AI農業裝置的應用門檻,讓產品變得更加人性化。透過最佳化營銷策略來為農業企業或者是個體戶提供實惠的議價空間,激發潛在客戶的消費需求,從而開啟消費市場。

 

綜合上述,在雲端計算、AI技術、5G三駕馬車的驅動下,傳統農業正在煥然一新,然而尚未成熟的市場並不是康莊大道,巨頭們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培養消費市場。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37827/viewspace-270125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