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巨頭們為什麼偏愛小程式業務

chendduzi發表於2022-01-25

在 2021 年的時候,小程式已經成為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極其普遍的應用,每一天的生活與辦公場景中,「小程式」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不妨先讓我們把時間迴轉到 5 年之前,看看它是怎麼誕生的。

一、什麼是小程式

在  2016 年的「微信公開課 Pro」演講中,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這樣描述了小程式的前景與未來:

“小程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使用者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開啟應用。也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使用者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應用將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但又無須安裝解除安裝”

蘋果官方對「輕應用」的介紹頁面

而在 2020年的「WWDC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中,輕應用則被作為 iOS 14 的主要功能進行強調與推介:

App Clip 就是一種無需使用者在 iPhone 或 iPad 上安裝完整的應用程式,就可以訪問使用該應用程式的部分功能的輕量級應用,它們專注於處理簡單快速的任務”。

不論是張小龍對「微信小程式」略帶文藝的描述,還是在 WWDC 上對於「輕應用」在 iOS 生態中的地位描述,我們都能大抵能理解小程式誕生的初衷。而如果我們把時間從這兩場釋出會的轉至今日,卻會發現小程式早已不再侷限於「用完即走」與「快速開啟」,各式各樣的小程式已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不論是工具小程式,內容小程式,交易小程式,直播小程式,各種型別應有盡有。

不妨讓我嘗試用自己的工作日常舉例,早上出門上班,我會開啟「天府健康通」掃描地鐵場所碼,並把健康碼給地鐵安檢檢視,臨近中午11點 30分,我會用「美團」或「餓了麼」為自己訂一份工作餐,吃完午飯後我會開啟「動物餐廳」看看小貓咪又賺了多少小魚乾,下午會議時使用「騰訊文件」檢視會議紀要,快下班的時候用「叮咚買菜」購置晚飯所需的食材,晚上回家做飯時,用「懶飯 App」看看想吃的番茄肥牛飯怎麼做。

各種型別小程式的使用截圖

時至今日,當我們說到小程式時,也不僅僅在特指微信小程式,各式各樣的平臺都紛紛推出了自己專屬的小程式平臺,不論支付寶、位元組跳動、美團還是百度等其他網際網路大廠,都紛紛推出了自己專屬的小程式平臺,且都基於自己的生態業務,為小程式提供流量進行支援,希望使用者與開發者能夠選擇自有平臺中的小程式進行開發。

隨著小程式業務的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流量都被引入了網際網路巨頭的小程式戰場中,但在這個過程中,對於戰場中「封閉,不透明」的吐槽與爭議也逐漸出現,無數企業都希望自己的應用中也能具備執行小程式的能力,希望能夠藉此抗爭小程式被引入寡頭所控制的戰場,但「知易行難」,快速完成對小程式的底層與容器的研發,所需要花費的精力與時間並不是短時間就能夠完成的。

事實上,小程式可以被理解為是「移動應用 App」的一個細分子集,如果按照「平等透明」的設想,小程式不應該僅僅存在於微信之中,那些我們並不經常使用的應用都可以通過小程式進行重新優化,我們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專門應用開啟相關的小程式,從而對那些「太重的應用」進行減負操作。

當然了,小程式還會有這樣一些特性需要我們注意:

  • 小程式不具備「被關注」的能力,獲取流量留存使用者的操作需要由獨立應用或其他渠道完成;
  • 小程式不具備「推送訊息與群 發訊息」的能力,對使用者的資訊觸達與訊息傳遞的操作需要由其他渠道完成;
  • 小程式不具備「跨 App 分享 」的能力,因此對於小程式的分享與開啟路徑,需要在設計產品時提前思考,而不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二、哪種應用適合用小程式開發?

很多朋友在瞭解到 FinClip 的小程式容器時,都會想請我們看看對方的業務場景是否適合使用小程式進行開發,雖然小程式市場時至今日依然是一片藍海,但我想也不是所有應用「都可以,都應該」使用小程式開發的。

基於我們的經驗與積累來說,符合「邏輯簡單,使用低頻,對效能要求不極致」的應用場景,更加適合使用小程式進行研發。

「邏輯簡單」是指應用的操作邏輯並不十分複雜,各類生活服務(如叫車,訂餐,查地圖與導航等等)都需要給使用者提供簡單清晰的操作邏輯,而這一類也天然的符合起初小程式「用完即走」的定義,因此十分符合使用小程式研發。一些邏輯複雜的應用場景想要通過小程式進行適配,就可能會面臨更多的設計與研發困難,同時在效能和體驗也可能會面對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使用低頻」是指小程式的使用頻率不應該太高,比如社交類的釘釘或飛書,金融類的掌上生活或浦大喜奔,媒體類的網易雲音樂或鬥魚都不太適合使用小程式進行重新設計。對於使用者使用的頻率較高的應用來說,直接開啟應用進行體驗的步驟肯定最快的,此外由於某些行業的特殊性質(比如具備交易,支付等能力)要求,對於安全性與保密性的首選風險判斷原則,也不宜使用常見的小程式進行設計。

「對效能要求不極致」是指由於小程式始終存在於某個獨立應用(也被稱為宿主應用)中,考慮到目前的效能與研發所限制,暫時不太適合開發對於這兩者有更高要求的移動應用。比如把原神,王者榮耀這樣的遊戲應用通過小程式進行重新設計,在目前來說肯定是不現實的。

FinClip 客戶案例

當然,隨著相關研發實力的增強與產業生態的逐漸補充,也有越來越多的「不可能」變為了「可能」,比如華西證券的「華彩人生」,浦發銀行的「浦大喜奔」,某省的移動警務平臺等客戶,都紛紛選擇使用 FinClip 的小程式容器方案進行落地實現。

三、小程式與 H5,原生應用的對比

很多朋友在瞭解小程式技術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到底與 H5,原生應用”這些技術相比,小程式具有哪些優勢與劣勢呢?

H5 移動應用

我們常說的 H5 其實也通常可以被視為一種 Web App,相比於我們在桌面端瀏覽器中開啟的網頁,主要是增加了一些響應式的設計與互動優化,從而使得這些網頁更適合在移動端的瀏覽器中顯示執行。既然是網頁應用,那依然是基於 JavaScript,CSS 和 HTML 進行實現的,由於是基於各類前端技術棧進行實現,最大的好處就是快速、簡單、方便,且有各種技術資料可以參考。

同樣,H5 的缺點與優點也是並存的,比如由於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對於前端經驗欠缺的新人來說,面對各式各樣的框架,模組、任務管理工具,UI 庫可能會出現無從下手的問題;此外相比於原生應用,對於系統許可權的獲取(比如資料快取能力,網路通訊狀態等)都顯得比較雞肋,當低效能的裝置載入包含複雜邏輯的頁面時,會出現明顯的卡頓與延遲問題。

原生應用

原生應用也被叫做 Native App,相比於 H5 應用通過前端三大件進行實現不同,原生應用主要會採用 iOS 與 Android 的專有語言 Object-C(或 Swift),Java(或 Kotlin)進行實現,大多我們所常見的國民應用,比如微信,支付寶等都屬於這種原生應用。

既然被叫做「原生應用」,就像作業系統的親兒子一樣,天然在效能與體驗上具備優秀的潛質,也有元件庫豐富,介面支援完善等各種優勢特點。但原生應用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跨平臺研發,以目前的主流市場為例,必須要支援 iOS 與 Android 兩個主流平臺。

混合應用

混合應用一般被稱為 Hybrid App。簡單來說,混合應用 就是將原生功能封裝成對應的 JS 介面,在前端使用 H5 來開發對應的 App (即 H5 作為內容+原生應用作為殼) ,看上去雖然是一個移動原生應用整體,但實際的頁面還是網頁,一套程式碼可以生成 iOS 與 Android 兩種安裝包,開發成本較低。

我們常見的淘寶,京東等應用由於更新與優化節奏都十分快速,為了更好的響應「貼近使用者」的目標,應用中有的功能通過原生 Native 實現,有的功能則通過 H5 頁面進行實現,這種應用就屬於我們所說的混合應用。

小程式

嚴格意義上來說,小程式並不屬於以上 3 種應用的任何一種。小程式主要通過 JavaScript 與 CSS 這種常見的前端技術進行開發,但又沒有完全使用 HTML 進行實現,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中,JavaScript 程式碼分別執行在 iOS 的 JavaScriptCore 與 Android 的 X5 JSCore 中,各家小程式平臺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自研的核心,因此渲染檢視層的元件也有所不同。

與原生應用、混合應用相比,小程式的優勢

相比「 H5 移動應用」與「 移動原生應用」,小程式具備如下優勢:

  • 具備跨平臺的能力,一套程式碼可以在 iOS 與 Android 兩個平臺中執行;
  • 遠超過 H5 的體驗(支援本地快取,Webview,有豐富的元件與支援庫);
  • 能獲取更多系統許可權,完成更加豐富的產品設計;
  • 可以避免 DOM 洩露(不使用常用的 window 物件與 document 物件);
  • 開發簡單,上手成本低(比如 FinClip 提供了 FIDE 與開發文件);

此外,小程式還具有這樣一些特有優勢(以下內容以 FinClip 為例):

  • 目錄結構清晰,程式碼結構簡單,便於初學者更好的學習與探索;
  • 開發環境簡單,不需要配置各種各樣的腳手架與框架,開發成本極低;
  • 釋出與部署流程簡單,不需要運維與服務端的相關支援,幾乎可以只通過「點選」完成小程式的提審與上架;
  • 支援自定義元件,通過將元件的業務邏輯寫在元件模組之中,用元件化的程式設計思維設計業務;
  • 具備 Windows SDK,在桌面系統中也能夠提供對應的支援與支撐,並不侷限在移動業務與應用中;

FinClip 小程式的接入步驟十分簡單

四、有哪些常見的小程式開發框架?

以主要的小程式開發框架舉例,騰訊雲社群的「 極樂君 」將不同平臺下小程式支援的力度整理在一張表中:

框架

技術棧

案例

微信小程式

支付寶小程式

百度小程式

頭條小程式

H5

App

Taro

React

豐富

Nanachi娜娜奇

React

⭕️

⭕️

⭕️

⭕️

wepy

Vue

豐富

mpvue

Vue

豐富

⭕️

uni-app

Vue

豐富

⭕️

⭕️

⭕️

megalo

Vue

⭕️

⭕️

OKAM

Vue

Mpx

Vue

截止目前,FinClip相容性較好的第三方框架包括:

小程式開發框架

  • (僅支援通過 uni-app 生成的小程式)

UI 框架

基於以往的研發經驗,我們建議大家使用 Taro 或 Uni-App 完成小程式的研發。Taro 在執行效能上的優化優於 Uni-App,而 Uni-App 則可以更好的支援跨端小程式的研發(通過其匯出的微信小程式也可以無縫在 FinClip 中編譯執行)。

由於各框架的倉庫與支援文件,社群都較為豐富,本文將不再贅述對其效能與使用的內容。

五、FinClip 是什麼?

至此,我們應該大概瞭解了小程式的前世今生,以及常見的框架。但文章寫到這裡,可能你內心一直有一個疑惑「FinClip 是什麼?」,我們將在這裡大抵進行描述,希望能夠幫助你快速瞭解 FinClip。

FinClip 產品官網

通俗來說,FinClip 小程式開放平臺是基於我們自研的小程式容器技術,幫助任何企業中的 App 具備執行小程式能力的一套技術。任何 App 都可以通過引入 FinClip 小程式 SDK 來獲得執行小程式的能力,也能夠在 FinClip.com 的後臺中完成小程式的更新,上架能力,與微信、頭條或支付寶小程式不同,FinClip 同時提供 SaaS 與私有化版本的小程式管理平臺,最大程度幫助開發者打造自己的業務開放生態,同時構建企業的專屬小程式開放平臺。

與 Taro 或 Uni-App 不同,FinClip 是一套小程式生態,開發者可以通過整合的 SDK 幫助 App 輕而易舉獲得開啟小程式的能力,此外 FinClip 也支援微信等其他平臺的小程式語法,支援平滑上架,如經過 Uni-App 所編譯的微信小程式可以直接被上傳至 FinClip 中,並在移動應用中開啟使用,為了儘可能為開發者與使用者提供良好的體驗,FinClip 不僅提供完善的開發、測試、上下架等全生命流程,引入 FinClip SDK 的應用安裝包體積僅會增加 2M 左右。

此外,FinClip 還具備灰度釋出,資料統計等偏向於業務側的能力,便於業務人員直接在管理後臺中編輯灰度釋出計劃,檢視小程式統計資料。

FinClip 擴充架構圖

截止目前,FinClip 小程式開放平臺已經與上百家知名券商,股份制銀行,航空公司,車載裝置服務商,省級移動警務平臺進行合作,並完成小程式及小程式沙箱的落地實踐,部署。

我們希望藉助 FinClip 的力量,不僅能夠降低企業內部 IT 研發的高昂成本,提升敏捷研發速率,也能夠幫助商務應用設計者,降低小程式研發門檻,並通過結合低程式碼技術,直接或間接地支援「更加平民化」的程式碼生成技術,讓小程式技術成為數字化基建的聯結器,促進行業內外互聯互通。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11629/viewspace-285389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