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式背後:巨頭們各自為陣的四大移動新生態
“如今小程式的DAU(日活躍使用者數量)已經超過了3.3億,到明年年底,小程式的DAU可能會超過4.5億。”阿拉丁創始人兼CEO史文祿,近日在其主辦的第三屆全球小程式生態大會上如此表示。
史文祿還提到:“2019年至少有23家小程式單日DAU突破1000萬,預計明年至少有100家小程式單日DAU突破1000萬。小程式今年的交易GMV會突破1萬億元,預測明年會超過3萬億元。”
回想起來,微信小程式在2017年1月才正式上線,從零開始的小程式生態,已然完美上演了一次爆炸性的增長奇蹟。
時至今日三年未滿,小程式從無人問津到日活3.3億;從一文不值到GMV高達1萬億。小程式用不到三年時間,已經打造出了一個萬億級的大生態。
但是細究起來,小程式的成功並非如我們想的那般順理成章。
1.主角總是在最後出場
小程式這種應用形態的起點,應該可以追溯到HTML5。HTML5於2007年在W3C立項,與iPhone釋出同年。
賈伯斯曾期待HTML5能幫助 iPhone 打造起應用生態系統,但是因為HTML5的發展速度不及預期,當時沒能達到承載優秀移動網際網路體驗的地步,於是蘋果只能放棄這趟順風車,專心打造專屬於自己的原生應用生態App Store。
谷歌在2010年底正式釋出Chrome Web store和Chrome OS,表明這種區別於原生應用生態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生態,已經產生了一定的根基,但是谷歌當時推出這套東西,更多的是想用在上網本上,而不是手機上。
用在手機上的最早“小程式”構想,是百度在2013年提出的輕應用(Light App,結合了native app的使用者體驗和webapp可被檢索與智慧分發的特性),但是百度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始終沒能雄起,輕應用最大的意義也就只是為其後來推出的“百度智慧小程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訓。
當時國內除了百度,其他很多巨頭也都對這個東西感興趣。2015 年,DCloud聯合360 手機推出了業內第一個商用的小程式,360 稱之為 360 微應用。為了做大生態,DCloud 把這套技術標準捐獻給了 HTML5 中國產業聯盟,隨後,聯盟開始推動更多的超級 App 和手機廠商加入。
但這件事情並不順利,首先是使用者體驗還沒有做好,同時巨頭們又各有各的訴求,尤其是騰訊,直接想要另起爐灶,於是張小龍從2015年就開始了對微信小程式的構思。
在國內巨頭們開始普遍關注起這件事的2015年,谷歌終於提出了PWAs(增強型網頁應用,Progressive Web Apps,簡稱 PWAs)打算把當初的構想落實到手機上。但是它的動作實在太慢了,到2017年2月4日,谷歌才正式釋出PWAs——比微信小程式還晚了將近一個月。
總的來看,這場大戲最有分量的兩個主角——掌握全球最大web平臺和Android系統的谷歌和掌握中國國民級應用的騰訊,都是很晚才入場的。
2.被遊戲帶飛的小程式生態
張小龍在一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抱有非常大的野心,不同於之前“輕應用”和“快應用”在web技術生態上的修修改改。張小龍直接丟棄了國際標準組織W3C的DOM和Window標準,僅僅採用基礎JavaScript。
這意味著他需要重造一個新的開發技術生態。
在2016年的微信公開課PRO上,張小龍把這種“做到讓更多的APP有一種更輕量的形態”的嘗試宣稱為應用號,而在團隊內部,這東西的代號是“web+”,被寄望會誕生一種比web技術生態更牛的技術生態。
但是技術這東西不是風口上能被吹飛起來的豬,無論Flag立的有多高,牛皮吹得有多好聽,程式碼都得一行一行敲出來。
經過2016年一整年緊鑼密鼓的開發測試,在2017年1月9日凌晨,東西終於被做好,並且被定名為小程式,正式上線。
一經上線,微信小程式“無需安裝,用完即走”的特性就受到了很多使用者空前的關注和期待。《你好,我是小程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網友狂歡“錯過了公眾號,別再錯過了小程式”;“幹掉APP”的話題成了行業常用談資……
但是期待值過高,往往就會更難接受現實落差。
在小程式上線不到一個周後,作為第一批參與者,自媒體人羅振宇高調宣佈關閉小程式,還神秘兮兮地釋出了一句話:“我們決定不做了。我們知道小程式是什麼了。哈哈,但是不能說。”
小程式在應用層面受挫,在技術界也受到了程式設計師們的冷落,到2017年2月,有報告稱,35.5%的開發者對小程式感到失望。
小程式的前途眼看著越來越暗淡,不過當時張小龍團隊並不驚慌,因為他們之前已經“討論了小程式會有哪幾種死法”。
事實上背靠微信的小程式一旦出現,就註定不會落寞太久,就像騰訊在2012年推出公眾號推動了新媒體行業的變革,微信作為國民級應用,數以億計的流量紅利無論向哪個方向傾斜,都足以掀起滔天巨浪。
小程式的滔天巨浪就出現在2018年初,2017年12月28日,微信開放了小遊戲,同時重點推薦了小遊戲“跳一跳”。
這款簡單至極的小遊戲創造了一項誇張的世界紀錄,截至2018年1月,跳一跳已經積累起3.1億玩家,創下有史以來單款遊戲使用者規模達到的最大水平。
而創下這個世界紀錄,微信小程式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社交網路媒體的病毒式傳播,恐怖的效率彰顯無疑。
2018年初,伴隨著跳一跳那個沒臉也沒有肢體的“小人兒”在小方格間一步一步跳躍,小程式的月活使用者規模和滲透率也在呈指數級躍升。
當小程式的月活使用者數量突破4億大關,產業界就再也無法繼續對此保持淡定。
3.小程式幫助騰訊推開B端生意大門
2017年,共享單車這種“共享經濟”最具代表性的產物迎來了史上高光時刻,20多個共享單車品牌在戰場上相互絞殺。
也是在這一年,摩拜在一眾競爭對手中漸漸脫穎而出,追上行業締造者“ofo”的身影。摩拜成功的秘訣很簡單,就是率先嚐試使用微信小程式。
作為最早線上下使用小程式的商家,摩拜在2017年2月就上線了小程式,當時微信小程式總體月活使用者數僅有8萬,這點流量對那時的摩拜來說,同樣也是聊勝於無。
但是微信小程式的影響力在慢慢擴大,摩拜受益也就越來越明顯,僅兩個月的時間過去,小程式就為摩拜帶來了50%的拉新,註冊使用者增長30倍。
張小龍最初對小程式的定義中,啟用線下流量是真正的核心,摩拜完美地幫助張小龍驗證了這個構想。
這場經典的雙贏合作,為2018年摩拜被美團收購,得到共享單車行業難得一見的善終,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也為後來蜂擁而至的各類線上、線下商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案例。
對騰訊而言,更為重要的是為其擴充B端業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騰訊在2017年年報中頗為興奮的表示,在2017年底小遊戲的帶動之下,截至2018年一月,已經誕生了58萬個小程式,這些小程式將使用者與眾多的線上及線下服務連線,涵蓋零售、電子商務、生活服務、政務民生及遊戲等多個領域。
2018年,騰訊表示小程式的潛力得到充分釋放,被使用者和企業廣泛採用,奠定了連線線上使用者和線下場景的行業趨勢。
身為傳統的社交娛樂巨頭,騰訊930改革之所以敢把擁抱B端的口號喊得那麼響亮,可能也離不開來自小程式的一些底氣。
在2018年年報中,騰訊宣稱其小程式已經覆蓋超過200個服務行業,2019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利用小程式、微信支付和企業微信加強與企業的聯絡。
在阿拉丁的統計中,2018年微信小程式的平均日活超使用者過2.3億人,覆蓋使用者約6億。在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短短兩年就成功崛起,活力四射的小程式生態。
4.技術生態發起者的殊榮
在技術生態方面,2018年小程式的標準和語言都已經相對成熟,美團前端在2018年年初開源的MPVue也比微信自己在2017年釋出的的WePY框架更成熟一些。把微信小程式的框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在市場和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情況下,阿里、百度、頭條這些巨頭當然不會對這種新的趨勢熟視無睹,他們參考微信小程式的標準,紛紛推出自己的小程式。
這個過程中,京東Taro 框架誕生很好的解決了多端開發和適配的問題,可以幫助開發者實現一次編寫,多端執行,大大節約開發成本。
之後的uni-app更進一步,實現了自定義元件編譯模式,並在演算法上做了很多最佳化。甚至可以讓開發者一行程式碼不用改,就可以同時釋出小程式和 App。
至此張小龍當初設想的小程式生態,已經奠定好了一個非常堅實的根基。到2018年底,超過200萬額開發者加入到了小程式的開發,這也是多年來中國IT行業裡一個真正能夠影響到普通程式設計師的創新成果。
甚至小程式生態的成功,也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科技產業界搭建國產作業系統的信心。基於以上種種原因,2018年11月7日,微信小程式獲得“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獎。
5.拼多多借小程式而起
小程式這東西有很多好處,對使用者和運營商的好處尤其直觀。使用者“即用即走”的便利性不用多說,運營商曝光率得到提高和開發成本降低尤其值得一提。
小程式生態的最大受益者,除了前面提到已經被美團收購的摩拜,還有現在已經躋身為電商三巨頭之一的拼多多。
拼多多在2017年之前營收主要靠自營生鮮特賣,在2017年之後才徹底轉型為社交電商平臺。它同樣也是微信小程式釋出早期,就穩穩地搭上了這趟順風車。
拼多多的小程式玩法很多,“好友幫開,你領現金”、“邀請好友開寶箱,領取無門檻現金”、“1分錢抽獎,天天有驚喜”、“極速砍價,1刀砍成不是神話”、“邀請好友打卡,天天領紅包”……套路層出不窮。
這些小程式玩法完全是基於社交拼團砍價的邏輯。一套走完,很順暢就完成了拉新、活躍、留存的流程,加上外鏈的輔助,很輕易就把這些使用者帶入到拼多多自己的APP裡,成為拼多多真正的使用者。
得益於此,拼多多的使用者數量就像吹氣球一樣快速膨脹,不到一年時間,拼多多就成長為億級APP。
不僅僅是前面提到過的“跳一跳”這類小遊戲、摩拜這類生活服務和拼多多這類電商,很多其他內容資訊、休閒娛樂、旅行出行、實用工具類網際網路企業,也很快在微信生態裡脫穎而出。
6.小程式幫助中長尾企業緩解流量焦慮
對比原生APP,小程式的開發成本優勢非常明顯。從基本開發人員的配置分析,小程式最低配備一名設計人員、一名前端人員、一名伺服器端開發人員,三個人就可以開始幹活;做一款原生APP,最起碼還需要在這個基礎上再配備一名ios前端或者 android前端開發人員。
同時小程式遠比原生應用做起來簡單,小程式的開發週期就會遠比原生應用開發要短的多,開發成本也就會進一步降低。
對於中長尾企業來說,小程式成本優勢的意義尤其突出。
根據工信部統計,2018年我國市場上監測到的App總量達到449萬款,其中我國本土第三方應用商店(安卓)的App超過268萬款,蘋果商店(中國區)移動應用數約181萬款。
但是從我國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來看,手機裡最高安裝APP總量不會超過100個,每月最多使用30個,每天最多使用不會超過10個。也就是說,除了出現在各類榜單上極少數的APP,有數百萬APP做出來之後就註定會無人問津,沒有變現的可能,而他們的開發成本可能價值數萬元甚至更高。
小程式的情況則相差迥異,在阿拉丁的統計中,2018年小程式數量突破230萬個,介於蘋果和安卓之間,其中當然也會很多中長尾小程式會沉寂下去,但是開發成本要低得多,這些中長尾小程式的損失就會小很多。
另一方面,小程式本身即用即走的零負擔使用者體驗、適用場景廣泛、背靠微信等億級流量池的特性,也讓中長尾小程式獲客難度降低,露面出頭的機會增多。
因此到2019年,小程式生態愈加繁榮,雖然沒能實現當初很多人“幹掉APP”的狂想,但是已經構建起一個從平臺方到運營方再到服務方,面面俱到的產業生態。
這個小程式生態說要取代原生應用生態尚且為時過早,但是一個“頭部APP+中長尾小程式”的頗具活力和潛力的聯盟生態已經基業牢固。
7.繁榮生態背後的巨頭霸權
由微信發起,其他巨頭持續推動和跟進的小程式,看起來完美的實現了一石數鳥、多方共贏。
首先,使用者得到了“即用即走”的優秀體驗,對於很多用途單一,使用頻次低的服務,可以做到進入場景立即享受服務,退出場景不留下任何痕跡;
其次,大量中長尾和初創網際網路企業獲得了一個成本低、效果好的引流新渠道;
再者,推出小程式的巨頭們,尤其是先發優勢明顯的騰訊,擁有了更多把觸手向B端延伸的機會。
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讓人很在意,那就是巨頭們花費這麼大的功夫構建起小程式生態,除了擴大和B端的接觸面積,還有沒有其他更深的圖謀?
考慮到阿里這個有著深厚B端基因的存在,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
現在努力各自推進小程式的這些巨頭,尤其是最早構建這個生態的微信,有一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構建“生態霸權”。
什麼是“生態霸權”?以谷歌的安卓系統為例,IDC最新資料顯示,2019年Android平臺手機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達到87%,接近9成。
這套系統最初由Andy Rubin開發,2005年8月被谷歌收購注資,2007年11月,谷歌與8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及電信營運商組建開放手機聯盟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系統,隨後谷歌以Apache開源許可證的授權方式,釋出了Android的原始碼。
但是谷歌的“開源”,顯然是假開源,真壟斷,把谷歌服務框架和安卓系統深度繫結,在安卓系統中,只要是谷歌提供的服務,比如Gmail,Youtube、地圖、搜尋引擎,對於其他服務商都擁有碾壓級的優勢,於是在安卓系統中,谷歌自然而然的完成了對自己的升格和對競爭對手的降格。
小程式領域還沒有形成類似智慧手機市場這樣的固化格局,但是構建小程式生態的騰訊、阿里、百度、位元組跳動,和沒有構建起這種小程式生態的其他玩家,當然也會拉開越來越大的差距。
這是一道很高的門檻,跨過這道門檻,就可以構建出“以我為主”的壁壘。比如阿里的小程式以生活服務、商業服務為主,頭條系的小程式以消費、生活服務、遊戲為主。巨頭們可以在壁壘內打擊異己;與壁壘外的其他巨頭展開生態競爭。
如果沒能跨過這道門檻,就只能融入巨頭們的生態中。後來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們,陷入沉寂的不值一提,而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像拼多多這樣一夜崛起,然後接受騰訊這樣的巨頭控股。經營難度有所降低,但成長的上限也同樣會降低。
這,將會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一種新常態。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37827/viewspace-267094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網際網路巨頭們為什麼偏愛小程式業務
- 四大網際網路巨頭爭奪小程式市場
- 這場「雲+AI」的牌局,巨頭如何「各自坐定」AI
- 點存科技成為IPFS行業典範,背後助力的巨頭是誰?行業
- 移動遊戲新趨勢:巨頭之下,“原神們”冉冉升起遊戲
- AI背後的藍領工人:拿著低工資為矽谷巨頭標記資料AI
- 為你揭祕小程式音視訊背後的故事......
- 國內BI工具五巨頭有哪些?各自有哪些擅長的?
- 西部電博會攜手網安巨頭 共築川渝網信新生態
- 巨頭們的AI研究院戰事AI
- 網際網路企業CEO親抓專案,四大“巨頭”企業家爭奪小程式
- 【Wing】背後的外掛們
- 中國AI產業背後的富士康工人:拿低工資為矽谷巨頭的資料貼標AI產業
- AI巨頭們建造的“新世界”,進展如何?AI
- 奶頭樂理論的背後
- 巨頭們AI的角力戰正向農村滲透AI
- 科技巨頭們正在掀起AI收購戰AI
- 中國網際網路的巨頭們,為何敢“大資料殺熟”?大資料
- ARM宮斗大戲背後的晶片產業 三大巨頭制霸食物鏈頂端晶片產業
- “心動怪象” 背後:市場為何心動?
- 使用Linux桌面系統的5大巨頭竟是他們!!!Linux
- C語言動態陣列小作業C語言陣列
- 谷歌、亞馬遜.....為什麼巨頭們燒錢也圓不了遊戲夢谷歌亞馬遜遊戲
- 新央企地產巨頭中國融通誕生背後 資產規模超萬億元
- BAT三大巨頭搶佔小程式市場,激烈競爭下的微信小程式有何優勢?BAT微信小程式
- 樓市寒冬背後:房多多們煎熬的2020
- 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為什麼都要做小程式?
- 巨頭們爭先佈局的互動視訊,會是愛奇藝騰訊B站們的新出路嗎?
- Native+小程式成為移動應用開發迭代的突破口
- 車載小程式賦能車聯網共建開放共贏新生態
- 可穿戴市場的回暖,更像是巨頭們自導自演的遊戲遊戲
- 海爾智家赴港IPO,白電巨頭們的資本博弈
- 第二屆“強網”擬態防禦國際精英挑戰賽:背後的男人們!
- Web:移動端阻止預設行為的小坑Web
- 靜態動態陣列陣列
- 動態陣列陣列
- 我們的20年 | 講述雲安全背後的故事
- 小程式骨架屏動態注入元件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