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放緩,居民消費性支出有所萎縮,而疫情的反覆,促使大家重新思考生活重心、審視消費的意義。宏觀環境承壓之下,在剛剛過去的電商行業年中大促中,消費者的消費情況如何,這些消費現象背後折射出的趨勢是怎樣的?中國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釋出《2022職場人消費信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試圖讀懂職場人的消費決策與內心渴望。

一線城市職場人財務壓力激增,六成家庭恩格爾係數升高

《報告》顯示,參與調研的2650位受訪者中,43.7%認為家庭財務狀況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4%的家庭收入水平每況愈下(下降了很多)。同時,27.3%受訪者的家庭財務狀況呈逐年上升趨勢。具體來看,一線城市受訪者的財務壓力激增,上海、北京和廣深地區分別有41%、31.5%和41.6%的職場人收入水平有所下降,其他地區受影響程度較小。

2019年以後,食品消費支出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佔比(恩格爾係數)結束了之前逐年下降的趨勢。2021年(29.8%)雖然略低於2020年(30.2%),但仍為2017年(29.3%)以來次高。2022年一季度這一佔比達到32.6%,仍高於疫情前同期水平。《報告》指出,近三年來,六成家庭的食品支出佔比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近五成的家庭食品支出增加了20%~30%;16.7%家庭的食品支出增加了50%及以上。

據統計局資料,今年前5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排名前列的分別是:石油及製品(14.1%)、糧油/食品(10%)、飲料(9.8%)、中醫藥品(9.2%)和菸酒(7.1%)。可以發現,依然在增長的消費品類目基本都是生活必需品。這個趨勢在618大促期間沒有徹底逆轉。《報告》顯示,618大促期間,食品類目的消費佔比(64%)最多,其次是服裝/配飾(47.3%)和家居/家電(28.7%)。

高支付能力消費者不足兩成,66%受訪者適應於“消費降級”

恩格爾係數偏高、消費結構變化的背後,反映的是人們消費慾望的節制。《報告》中,618期間,75.6%職場人消費低於5000元,其中低於500元的佔比10%;消費在5000-8000元的受訪者佔比17%,消費超過8000元佔比5.5%。高線城市中,低支付能力消費者(花費在500元以下)佔比遠低於其他城市,消費水平低於500元的消費者更多來自四線及以下城市(54.55%),而一線城市中這一比例為15.74%。

電商618大促落幕,據京東披露,大促期間商品成交總額 3793億元,同比上漲10.3%。和去年雙11天貓的表現一樣:依然增長,但漲幅是有史以來最低的一年。每年最大的兩次購物節,似乎正在提醒,人們的消費能力已經變得脆弱。而“消費降級”是他們面對壓力時的消費方式。

《報告》顯示,34%的職場人對奢侈品的渴望程度依然很高。有受訪者在訪談中表示,奢侈品的擁有為自己帶來舒適、獎勵和短暫的逃離。或許表明,奢侈品的“情緒調節”功能在困難時期得以顯現。具體來看,奢侈品在女性中更受歡迎(37%)。男性雖然對珠寶首飾和服裝箱包的擁有欲低於女性,但男性的大額奢侈品需求旺盛,尤其是豪華車(32%)和高階數碼產品(43%)。

與此同時,更多人在“消費降級”圈子裡找到了自己相對舒適的位置。37.3%認為用平價代替大牌的“平價替代品”更好,28.7%並不最求奢侈品、選擇“極簡主義”至上。此外,更多人計劃增加在保健/養生和教育/技能培訓上的開銷,56%的年輕人傾向於“投資型消費”。

48.3%職場人用“消費貸”短期週轉,八成受訪者恢復消費信心

2022年3-5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同比下降了3.5%、11.1%、6.7%。與此同時,社會儲蓄總額卻在大幅增加,今年一季度我國新增居民存款規模超7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或許表明,大家對未來的判斷持保守謹慎態度,希望透過減少消費、增加存款來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消費信心的不足體現在人們對消費貸(用於購置耐用消費品或支付其他費用的貸款)的態度上。《報告》顯示,48.3%的受訪職場人使用其作為短期資金週轉,並及時還款。面對消費貸帶來的影響,21.7%認為自己有能力還款,所以影響不大;18%認為消費貸屬於超前消費、會加重生活負擔;另有12%受訪職場人表示從沒用過,而且今後也不打算用。

不同於市場認知,受訪者普遍認為疫情對後續消費的消極影響有限,整體比較樂觀。《報告》指出,未來一年,84.3%的家庭相信“財務狀況會更好、消費水平會提升”,其中20%的家庭信心十足;另有15.7%的家庭對收入情況和消費水平比較沒信心。其中,市場/廣告/媒體和設計/藝術/支援崗位的受訪職場人整體較悲觀,分別有43%和33.3%認為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消費力在短期內不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