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愛分析・智慧城市實踐報告

ifenxi發表於2022-01-21


img

報告指導人

張揚     愛分析             合夥人&首席分析師

報告執筆人

姜明星   愛分析             高階分析師

王鵬     愛分析             分析師

廖耘加    愛分析             分析師

外部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甘志偉   京東雲             京東科技數字城市群戰略諮詢總監

李良     Infinova英飛拓智園    英飛拓智慧園區事業部兼英飛拓智園總經理

劉敬帥   來也科技            合夥人兼副總裁

徐君     百分點科技          智慧政務事業部湖北大區總經理

趙傑輝   滴普科技            董事長兼CEO

朱珠     譽存科技            產業發展中心總經理

特別鳴謝(按拼音排序)

img

報告摘要

智慧城市邁進資料匯聚與應用為主階段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領先地區城市資訊化基礎設施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建設,未來會根據需要逐步進行升級改造。下一階段重點任務是資料的匯聚,並結合具體的業務場景進行資料治理和應用,全面提升政府在城市治理、產業經濟、民生服務和生態宜居等領域的治理和服務能力。

本報告重點選取城市治理、產業經濟領域的智慧園區和民生服務領域的智慧政務作為重點研究物件,對智慧城市建設現狀進行研究。

城市治理

隨著城市資訊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攝像頭、感測器等各種感知裝置每天都會產生海量資料,此外,不同的市場主體、組織機構等,也形成大量的城市資料資訊,各類資料獨立存在,難以有效使用。

為此,政府相關部門通過搭建城市大腦數字底座,建立技術、流程、機制、制度等於一體的管理體系,匯聚、儲存全市政務資料、物聯資料、社會資料、經濟資料,融合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資料,並對資料進行治理,基於統一規範和標準形成城市全域資料湖。在此基礎上,圍繞各業務領域具體應用場景,開展資料治理和應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智慧園區

智慧園區建設過程中,由於缺少統一規劃,各系統獨立建設,資料互不聯通,資料價值難以有效發揮。

為此,園區通過搭建數字平臺,接入各種智慧化裝置以及各類資訊系統,實現資料聯通,對上層應用進行支撐。在數字平臺的基礎上,應用AI技術,結合具體的業務場景對資料進行分析和應用,提高業務效率。

此外,利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可以對產業鏈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對海量產業資料和企業資料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精準定位目標企業,提高招商效率和效果。並通過內外部資料綜合分析,為企業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服務。

智慧政務

隨著政務服務改革的推進,“一網通辦”平臺紛紛搭建完成,整合了原先碎片化、條線化、分散化的政務服務前端事項受理功能,解決了以往多點申請、分散受理的難題,“一網通辦”中的“一網”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在“通辦”方面,相關部門通過建立政務資訊資源目錄、資料共享平臺,實現政府各部門資料的聯通,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業務場景,進行資料採集、治理、分析和應用,探索服務模式變革,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對於某些無法實現聯通的系統,藉助RPA+AI技術來提高政務工作人員操作效率,進而提升政務服務效率。

未來,智慧城市建設將更加註重實際應用,通過將技術與具體業務場景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務效率、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

目錄

\1. 報告綜述

\2. 城市治理

\3. 智慧園區

\4. 智慧政務

關於愛分析

研究諮詢服務

法律宣告

1.報告綜述

從發展階段來看,智慧城市建設可以分為基礎建設和資料應用兩個階段。基礎建設階段是技術向物理世界逐漸滲透,通過構建智慧感知終端、網路基礎設施、大資料中心等資訊基礎設施,實現城市資料的採集、傳輸和儲存,並在某些垂直業務場景進行應用。資料應用階段則是在頂層設計的規範下,在城市範圍內進行資訊資源的整合和業務流程的優化融合,形成全域一體化高效能的城市形態,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

現階段,我國智慧城市領先地區的資訊化基礎設施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建設,未來會根據智慧城市建設的需要逐步進行升級改造。

下一階段重點任務是進行資料的匯聚,並結合具體的業務場景進行資料治理和應用,全面提升政府在城市治理、產業經濟、民生服務和生態宜居等領域的治理和服務能力。

圖 1: 智慧城市市場全景地圖

img

在應用層面四個領域中,城市治理、產業經濟和民生服務領域,已經在某些方面有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因此,本報告重點選取城市治理、產業經濟和民生服務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市場展開。

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治理涉及到安防、交通、應急、警務、消防、城市管理等各個方面,利用大資料、雲端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政府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將城市治理作為重點研究物件。

在產業經濟領域,作為城市經濟的基本單元,產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對城市經濟發展重大影響,園區經濟已成為國內經濟的主要承載平臺和增長動力。據統計,截至2021年上半年,僅39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就貢獻了全國GDP的1/5、出口的2/5、稅收的1/4。在國家大力扶持下,園區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因此,以智慧園區作為產業經濟領域的代表進行研究。

民生服務領域包括政務服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其中,政務服務效率是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的直接體現。隨著數字政府建設的持續推進,以及近年來疫情的影響,藉助數字化手段,提高政務服務的便捷性和效率,已經成為政府的必選項。因此,以智慧政務作為民生服務領域的代表進行研究。

綜上,本報告選取城市治理、智慧園區和智慧政務作為重點研究物件,對智慧城市建設現狀進行研究。

2.城市治理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各類物聯感知裝置、城市網路、資料中心等資訊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攝像頭、感測器等各類感知裝置每天都產生海量的資料資訊,此外,水電燃氣等各類公共事業類企業、網際網路公司、以及各類空間經營主體等,也形成了大量的城市資料資訊,各類資料獨立存在,難以有效使用。

因此,需要對城市治理相關的各類資料進行匯聚,實現資料聯通,在此基礎上,結合城市治理的具體業務場景,開展資料治理和應用,並持續擴大數字化應用場景,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2.1 打造城市大腦數字底座,實現資料匯聚共享

在具體實踐中,各城市主要通過構建城市大腦數字底座,來實現城市各類資料的匯聚。

城市資料主要面臨資料治理責任主體不明確、治理流程不規範、質量標準不清晰、產權歸屬不明確、資料共享交換難等問題。一方面,目前政務、交通、公安等各行業資料管理模式不同、資料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業務系統資料橫向融合存在壁壘,各委辦局業務協同難度大。另一方面,各委辦局資訊系統的承建廠商不同,資料沒有統一的接入標準與資料治理流程規範,分散在各部門的系統資料難以快速接入,導致資料呈割裂狀態,難以發揮最大效能。

針對以上問題,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建立技術、流程、機制、制度等於一體的管理體系,匯聚、儲存全市政務資料、物聯資料、社會資料、經濟資料,融合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資料,並對資料進行治理,基於統一規範和標準形成城市全域資料湖。

首先,需要促進部門間資料融合。通過建立全市統一的資訊資源目錄,制定資料共享交換模式,為統籌全市資料資源管理奠定基礎。然後,打通公安、政務、城管等各個垂直領域系統,以及各垂直領域各層級系統,促進資料橫向和縱向融通合。

通過平臺建設,持續推動全市各部門政務資料的接入、治理、共享、交換和開放,構建完善的人口、法人、地理資訊、電子證照等基礎資料庫,搭建涵蓋環境治理、市場監管等主題資料庫,以及建立城區治理分析、應急管理等專題資料庫。並基於統一的資訊資源目錄,對海量原始資料進行包括資料清洗、比對、分析等多方式的資料治理,持續提升資料質量,為城市治理決策者提供大資料分析支撐,提升治理能力。

圖 2: 城市資料治理架構示意圖

img

其次,通過購買網際網路資料、地理資訊資料、行業資料等第三方資料資源,完善城市治理資料資源池,彌補政府自身資料不足問題。

基於城市大腦數字底座,實現城市全量資料的匯聚、儲存,並對基礎資料庫、主題資料庫等多個資料庫進行統一排程管理,提升資料治理能力,為上層應用開發提供資料支撐。

案例1 : 北京市某區通過打造“城市大腦及指揮運營中心”,提升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

2020年6月,北京市釋出了《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方案中提出打造北京城市大腦,包括新型資料中心、雲邊端設施、大資料平臺、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區塊鏈服務平臺、資料交易設施6個任務。為落實該行動計劃,各區政府加快城市大腦建設步伐。

在“十三五”末期,該區政府就搭建了大資料平臺,能夠實現基礎的資料匯聚,但是仍然面臨以下問題:一是本區級資料相對較少,資料維度不足,因此資料的價值相對有限,各部委辦局資料共享頻率不高;二是社會治理、疫情防控等對智慧化提出了很高要求,原有平臺缺少AI技術能力,難以滿足需求。 針對以上問題,該區政府希望通過構建“城市大腦”,擴大資料維度,提高資料應用價值,提高各部門使用頻率,同時,建立AI能力平臺併疊加一些演算法,為各部門資料應用提供支撐。

加強資料規範制定,助推“城市大腦”順利落地

為順利推進專案的落地實施,首先,該區加強了組織領導和體制機制保障,成立了以區長任組長,涉及多個部門的大資料工作推進小組,並相繼成立區大資料局、區大資料中心。其次,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本地實際,完善了大資料頂層設計和總體方案,明確了各領域、各部門主要任務和實施路徑。同時,加強大資料相關制度和建設規範的制定,確保城市大腦建設工作有章可循。

在該區城市大腦建設專案的頂層設計方案中,百分點科技專案團隊經過系統性調研,結合該區城市大腦建設面臨的挑戰以及各部門實際業務訴求,基於“一張網、一朵雲、五中心、資源庫、智慧+應用、保障體系”的建設思路和總體架構展開專案建設,重點是大資料平臺建設和上層應用開發。

圖 3: 區“城市大腦”整體架構 img 在大資料平臺層面,一是通過騰籠換鳥的方式,逐步將老平臺上的資料和功能移植到新平臺上,以實現無縫切換;二是進行各業務系統調研梳理,針對不同系統制定不同的對接方案,並進行資料對接,形成全區統一的資料湖,保證資料的相對完整,實現全區資料的統一管控。此外,該區政府還購買了第三方社會資料和網際網路資料資源,擴大了資料接入維度,實現了政務資料、網際網路資料以及社會資料的融合,提高資料的使用價值。

在具體應用層面,該區政府主要面向指揮中心應用環境,聚焦城市執行態勢以及城市管理、經濟執行、公共衛生、街道指揮、資料運營5個專題建設,率先在城市執行態勢、經濟執行、公共衛生三個方面進行應用。 城市執行態勢領域,主要是通過全面整合該區各領域執行資料,形成“城市執行全景圖”,實現對城區整體執行狀況的感知和展現。

經濟執行領域,主要是對全區經濟執行情況進行展示,包括巨集觀經濟、勞動就業趨勢、居民收入支出、社會保障、財政收支、政策兌現、企業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等,並按照企業、功能區、樓宇經濟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和展示。 公共衛生領域,包括人口健康和疫苗接種兩個方面,其中,疫苗接種已建設完成,展示包括全區疫苗接種情況、疫苗品牌佔比、疫苗冷庫溫度、意願登記情況、疫苗接種率排名、日接種人數變化趨勢、接種人員街道分佈、年齡分佈,並且可以直接點選調閱接種點實時視訊畫面。

圖 4: 城市大腦-公共衛生領域架構圖 img 資料治理成效顯著,資料應用價值進一步提升

底層技術層面,該區大資料平臺完成搭建,可以提供從資料註冊、匯聚、採集、清洗、比對、融合、分析等流程功能模組。在人口資料方面,融合各街道上報資料及養老系統、復工復學系統、行政審批系統等8個系統人口資料,經過清洗、加工及融合處理,提升人口資料治理水平。

經濟執行領域,主要集中在樓宇經濟方面,該方面匯聚了380項企業專題指標,構建了45個企業標籤,並根據註冊地址,將3萬餘家企業匹配到目前註冊的商業樓裡,甚至可以精確到門牌號,提升企業精細化管理能力。

公共衛生領域,一是在養老機構、辦公樓、農貿市場、首鋼園等12個重點場所完成了健康監測,將12個場所資料彙集起來,能夠通過模型演算法,進行傳染病的模擬和預測,提升了基層傳染病監測能力。二是疫苗接種摸排效率大幅提升,取代了原手工採集方式,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及資料的準確性。三是開創了信用+醫療創新,通過信用+醫療+保險手段,優化就醫流程,在兩家試點醫院取得明顯成效。

圖 5: 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效果圖 img 機制保障是專案成功的重要原因

該專案的成功實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工作小組機制保障,專案初期即成立了由區長牽頭、各部門主管領導組成的工作小組,並將專案結果與領導績效考核繫結,提高了內部溝通效率,降低了資料橫向拉通阻力。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的模式,百分點科技駐派了大量業務諮詢專家,深入各部門挖掘實際業務需求,積極進行業務場景創新,主動試錯,快速探索新應用的價值,以推動專案建設。

現階段,領先地區城市大腦資料底座基本搭建完成,能夠實現部分資料的融合匯聚。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持續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料產生,接入資料底座的資料範圍會越來越廣泛,城市資料資源池越來越豐富。

2.2 創新資料應用場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資料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具體的應用層面,因此,在實現資料匯聚的基礎上,圍繞各業務領域具體應用場景,開展資料治理和應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是重點探索方向。

從資料應用的實踐歷程來看,基於城市資料的不斷融合,應用場景從垂直行業為主,逐步向綜合性應用擴充;從單一行業或少量行業應用為主,向城市治理全領域一體化方向發展;從探索萌芽階段,向持續迭代和某些應用場景全面落地轉變。

具體來看,在智慧城市建設初期,主要是各委辦局基於自身資料,在各自領域探索數字化應用場景,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規劃建設、城市網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場監管等,以提高各自領域的治理能力。然而,由於某些業務場景會涉及到多個部門資料,僅僅依靠本部門資料,難以進行深入的探索和應用。

隨著城市資料的不斷匯聚,各部門資料分割的狀態被打破,率先開展的應用是構建城市執行指揮中心(IOC)。將各關鍵資料指標以圖形、圖表或其他視覺化的方式進行展現,讓使用者能夠以直觀的形式洞察城市運營態勢,輔助管理者做出科學決策,同時能實現高效事件處理和聯動指揮。目前,城市執行指揮中心已經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標配。

其次,依託城市資料底座,為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搭建交通大腦、城管大腦、應急大腦等各類行業大腦,深入挖掘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探索更深入、更細緻的專項應用場景。同時能夠與城市大腦互聯互通,以資料為紐帶、以業務協同為核心,共同構建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工作平臺和管理協調機制,兩者業務應用各有側重,但互為補充。

此外,在確保資料安全的基礎上,穩步推動城市資料資源開放,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資料運營和應用開發,通過市場化運作,全面提升城市資料應用水平,推動城市治理更加精細化、全面化。

案例2 : 宿遷市通過打造“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便民服務水平

宿遷市以率先打造“全國中小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標杆”為目標,持續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隨著政務網、政務雲等資訊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資料融合與應用成為建設重點,因此,宿遷市開啟了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指揮中心”)建設,即打造智慧城市數字底座。

在京東雲智慧城市作業系統的技術支援下,宿遷市圍繞“一屏觀全城、一網管全城、一端惠全城”的目標,聚焦社會治理、民生服務和數字經濟三大領域,以推進“綜治、城管、應急”三網融合和構建“大綜治、大城管、大應急、大交通”四大治理系統為核心,搭建政務服務、數字產業化等業務應用,形成“1+3+3+4+N”宿遷市市域治理現代化的系統架構。

圖 6: 市域治理指揮中心 img 構建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

在資料資訊匯聚方面,宿遷市按照“一級開發、兩級使用”原則,建設全市統一數字資訊共享交換平臺,推進7萬餘路視訊資源、1000餘類空間地理資源等非結構化資料的歸集共享,共釋出各類介面9236個,互動資料超過232億條。

資料匯聚之後,該市制定出 臺《縣區一體化綜合指揮平臺建設指南(試行)》,統一了相關資料調取標準。全市各縣區共釋出750個標準資料服務介面、8355項資料欄位,共涉及102餘萬條資料。

通過資料資訊匯聚,宿遷市搭建了民生、政務、產業等多個資料專題,在資料匯聚的基礎上構建了交通大腦、城管大腦、應急大腦、綜合治理大腦,縱觀城市各領域執行狀況,及時發現並處置相關問題,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以交通大腦和城管大腦為例:

交通大腦方面,整合了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門資訊和系統資源,可以基於上一個月度的交通事故資料,再利用GIS技術,分析發現交通事故黑點和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重點區域,還可以看到一起事故發生的詳細資訊。此外,通過與公安局交警支隊交通大腦平臺資料對接,可能夠對每天的過境車輛、在網車輛和市中心區域的可停車以及充電樁數量進行實時監測。

比如,指揮中心會同市應急局、城管局、住建局等部門,根據對近五年易澇片區資料的分析,試點水井、通訊井智慧化動態監測,發生問題時可以及時進行定位和預警,並自動生成工單派遣至相應的責任部門,同時配以簡訊、語音方式提醒相關人員及時處置。

此外,基於“市域治理指揮中樞”的建設定位,通過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三級指揮聯動系統。縱向建立了“1+9+N”貫通市縣鄉三級聯動的一體化指揮體系,實現各類事件的“一張網分撥處理”;橫向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統一指揮排程市本級部門和單位力量,實現了市級層面的統一指揮排程。

基於AI元件服務,智慧作業系統開發出不同創新應用

除了城市治理外,指揮中心針對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專業化、標準化、智慧化、平臺化的AI元件服務,各委辦局可以在智慧城市作業系統上開發出不同的創新場景應用,如陽光線上招生、企業服務雲平臺、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系統等,提高了惠民惠企能力。

以企業服務雲平臺為例,通過整合工信、發改、科技等部門政策資源,打造了宿遷政策基礎庫,並以此為基礎進行企業服務創新,將“企業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企業”。比如,指揮中心與財政專項資金平臺對接,實現專案申報資訊整合,幫助企業及時、全面、快速瞭解專案申報歷史情況與動態,瞭解可申報專案,準確把握申報時機,獲取政策支援。最終解決政策釋出難、政策宣貫難、政策申報難、政策統計繁等一系列問題。

圖 7: 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效果圖 img 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取得一定成效

現階段,宿遷市政務雲已完成全市75家單位309個系統遷移上雲,上雲率高達98.9%,指揮中心實現了70多個委辦局資料資訊的融合,解決了各部門自成體系的資訊孤島問題,為資料的深度挖掘和使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創新應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陽光線上招生平臺,在2021年招生階段,訪問量達527萬餘次,為全市420多所學校提供招生服務,共計2500多名學校老師通過平臺開展報名稽核工作,完成150018名學生的報名招生。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系統開發出宿遷市線上勞動預警分析、監察調解、移動執法APP辦理等功能,為建設領域企業(總包單位、分包單位)提供工地用工情況動態管理,緩解了農民工工資拖欠難題。

總體而言,在資料層面,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資料治理、共享等制度將不斷完善,各類城市資料會不斷接入,資料規模會不斷擴大,能夠為上層應用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撐。在應用層面,將由簡單的視覺化展示、基礎應用,逐步往橫向業務貫通、智慧決策等方面轉變,資料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廣泛、越來越精細化。此外,城市資料也會變得更加開放,越來越多的廠商會參與到具體應用開發中來。

3.智慧園區

隨著智慧園區建設的持續推進,園區網路、感測器、攝像頭等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智慧安防、智慧門禁、智慧停車等資訊系統逐步建設完成,已經實現了部分智慧化,園區管控效率得以提升。

然而,由於缺少統一規劃,各系統獨立建設,資料互不聯通,對於大多數智慧園區來說,資料處於沉睡狀態,僅僅起到儲存和查詢作用,真正的價值沒有得到發揮。此外,園區的發展離不開外部資料的支撐,尤其是在招商引資、企業服務等方面,外部資料作用明顯。

因此,園區需要對各系統資料進行聯通,實現資料共享,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業務場景,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料資源,全面提高園區運營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3.1 構建園區數字平臺,實現資料聯通和應用

各類園區主要通過搭建數字平臺,包括物聯中臺、資料中臺、業務中臺、AI中臺等功能,接入各類智慧化裝置以及各類資訊系統,實現資料的聯通,並對上層應用進行支撐。

在具體實踐中,一是通過物聯中臺,將攝像頭、感測器、燈控等各類裝置接入,實現園區智慧化裝置設施的統一管理。二是通過資料中臺,對各資訊系統資料進行聯通,包括業務資料、執行資料等各類資料,實現資料匯聚、共享。

鑑於各專業系統在各自領域均有獨特的優勢,而且各廠商出於自身利益、系統安全等方面考慮,也不會輕易放開系統控制許可權。因此,現階段,園區數字平臺主要獲取的是各類資料,而不是各專業系統的控制許可權。

在數字平臺的基礎上,應用AI技術,結合具體的業務場景對資料進行分析和使用,以提高特定業務場景的效率。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是構建園區智慧運營中心,對園區空間、運營等各類資料的分析,並通過大屏進行視覺化展示,實現對園區狀況的全面掌握。

再者,通過數字整合平臺實現各資訊系統與物業管理、服務等系統的聯動,提高物業服務效率,在此方面應用的案例也較為普遍。比如,對智慧化裝置的運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對異常情況進行預警提示,並通過與物業系統聯動,自動派發維修工單,由業務人員及時進行維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運維成本,提高入駐企業滿意度。

案例3 :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數字化轉型升級,助力產業發展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是深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投控)在深圳核心區域聚集創新資源、整合產業鏈條、強化產業培育的重要載體,承擔著深投控在深圳市推動新產業發展、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使命。

前期適度留白,面向未來亟待轉型升級

深圳市將打造全球數字先鋒城市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目標,加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以及智慧城市建設。深圳灣科技作為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建設運營主體,把握“雙區驅動”機遇,響應深投控“十四五”數字化轉型規劃。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自2011年開工建設以來,園區歷經了10年的建設+運營,在建設期,由於通訊技術和物聯網技術成熟度不足,前瞻性為智慧園區建設適度留白,預留資金;在運營期,收集與完善園區運營服務訴求,探索提升園區資產管理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面向未來,總結深圳灣科技多年園區運營經驗,響應深投控“十四五”數字化轉型規劃,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在母公司深投控的支援下,深圳灣生態科技園拉開了園區數智化升級的序幕,由英飛拓作為總包單位負責園區整體升級改造。

完善基礎設施,構建數字平臺,重點探索應用

英飛拓專案組對園區內的資料和業務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後,進行技術架構頂層設計,制定了藍圖架構。

圖 8: 藍圖架構 img 首先,對資訊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一是重新搭建園區網路,將原先僅有的一套辦公網路擴建為四張網——安防專網、裝置設施和物業專網、園區辦公內網和備用網路。二是對存在安全隱患、功能老舊的裝置進行更換或智慧化升級,尚未部署相關裝置的場景,如監控死角,進行全面補充。三是重新建立介面標準實現裝置整合,將獨立分散的各類裝置設施整體接入物聯中臺,實現多系統聯動管理和運維。

其次,英飛拓聯合合作伙伴搭建了園區數字平臺,包括資料整合平臺、物聯平臺、地圖應用平臺、視訊雲平臺、低程式碼開發平臺和資料湖治理中心六個子平臺。該數字平臺具有擴充性強、整合簡易、運維便捷等特點,能夠滿足大規模資料計算的要求,為最終實現裝置設施、資料和業務的全線貫通,以及多樣化的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支撐。

在此基礎上,重點圍繞安全園區、低碳園區、智慧園區、數字園區打造等方面打造智慧應用場景,並構建雙數字孿生體系。

在安全園區方面,一是通過安防、消防等系統資料的聯通以及裝置設施的聯通,構建一體化安全監測系統,實現對“人員、裝置、環境”安全進行全方位智慧監控;二是藉助AI視覺識別技術,通過無感體溫檢測、防疫大資料分析、防疫應急聯動等安全措施,實現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防疫管控;三是遵循國家等保三級安全要求,打造資訊保安防護體系,並通過網路設施的分離改造,進一步提高資訊保安保障。

在低碳園區方面,打造統一的能源管控平臺——能源雲,從降碳、替碳、節碳方向探索園區綜合能源新模式,助力打造“零碳”園區。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將園區內冰蓄冷系統、空調、照明、電梯等裝置設施系統接入能源雲,通過對能耗資料的整合、收取、實時分析,實現園區綜合能源管理與排程,實現節能增效。

二是通過對光伏發電、儲能系統、新能源充電樁的聯調聯控,構建新能源本地消納體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此外,建立園區整套售電業務流程體系,獲取了相關資質並進行備案後,將發電廠、電力交易中心、園區電力管理部門、以及國網交易結算整合進平臺,直接由園區提供售電的增值服務和能源託管業務,打造數字化能源輕資產服務。

圖 9: 能源雲平臺 img 在智慧園區方面,重點圍繞運維、通行和服務打造智慧場景。在運維方面,通過打造裝置設施管理雲平臺,實現對電梯、高壓配電房、電梯機房、空調機組等設施的執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主動預知故障並自動派發工單,提高運維效率。

在通行方面,一是升級智慧停車系統,建立無人值守體系,提供車位引導、車位預定、室內導航、反向尋車等功能,降低人工成本;二是升級訪客管理系統,解決園區通行數字認證問題,提升使用者通行效率。

在服務方面,對原有的MyBay園區服務平臺進行升級,構建基礎服務、公共服務、產業服務門戶,提升園區服務能力;此外,系統還整合了第三方服務資源,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助力園區企業發展。

圖 10: IOC資料視覺化平臺 img 此外,深圳灣科技生態園還搭建了IOC資料視覺化平臺,打造了物理空間數字化和產業空間數字化的雙數字孿生體系,構建真正的數字園區。一方面,應用BIM+GIS技術對空間裝置進行數字對映,構建空間數字孿生體系,為園區資產運營提供多維視角,以實現更清晰、更準確的資產管理;另一方面,通過產業數字孿生體系,精準繪製產業肖像和鏈路,分析產業發展勢態和環境,提升招商效率和服務能力。

效益提升明顯,打造深圳灣園區品牌

基於智慧園區統一數字底座,完成了物聯通、業務通和資料通的基礎建設。總體來看,園區運營提效、降本、增收,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也得到優化,園區內裝置設施故障率下降約24%,所需運維人員減少約23%,園區工作人員效率提高約34%,使用者投訴率降低約20%。

此外,園區運營服務體系的完善,有助於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完成產業協同、產業培育、產業促進的使命,通過數字化平臺加持,將專案建設過程中建立的體系標準化和資料業務化的模式推廣輸出,鞏固“產業創新、運營創新、標準創新”的“深圳灣”模式,複製和輸出“深圳灣”品牌,推動深投控“一區多園”戰略的實施。

3.2 大資料分析提高產業招商與企業服務效率

除了提高園區運營管控效率外,智慧園區建設更重要的目標是促進業務增長,一方面,通過提高招商效率,提升企業入駐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園區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提高園區入駐企業的忠誠度。

產業園區以往主要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入駐,但是,隨著我國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各地招商政策日益趨同,招商效果日益減弱,企業對於投資環境、管理效率、服務能力、產業協同等方面看得愈發重要。因此,產業鏈招商已經成為招商引資重要工作模式。

產業鏈招商是指圍繞一個產業的主導產品,定向招引配套的上下游企業、關聯服務企業,謀求產業協同發展,形成產業叢集,降低企業經營生產成本,從而增強產品、企業、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圖 11: 產業鏈招商流程示意圖

img

首先,要進行產業全面分析,主要是利用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針對產業發展、產業鏈構成和分佈情況進行綜合性研判,結合政府政策、區位、當地產業結構、園區自身情況等因素分析園區的競爭力,進行產業定位。

其次,開展精準招商,根據產業定位,制定產業垂直標籤,建立精準招商模型,通過構建或利用第三方大資料招商平臺,對海量的產業資料和企業資料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精準定位目標招商企業,便於招商人員開展針對性的溝通,提高招商轉化率。

在企業引入之後,需要對專案進行持續性的跟蹤和服務。基於數字平臺,園區可以對入駐企業能耗、環保、員工數量等各方面資料進行彙總,再結合工商、稅務、專利、企業動態等外部資料資訊,綜合分析園區企業經營發展情況。

一方面,通過大資料對各方資訊進行實時的監測,可以把握企業動向,及時處理問題以保證專案能夠順利落地實施;另一方面,可以為園區企業提供便捷的融資、政策支援等服務,既可以促進園區企業發展,又可以擴充園區收入。

藉助大資料技術,可以避免傳統產業分析“拍腦袋決策”的現象,更好地瞭解產業結構和自身優劣勢,快速精準鎖定產業發展問題,為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提供依據,支撐園區領導快速決策。通過精準匹配目標企業,提高產業招商效率和效果;通過提升服務效率,增強企業忠誠度,實現企業招得進、留得住。

案例4: 打造集團級“數智園區運營平臺”,推動高階高質高新產業加速集聚

某產業集團(以下簡稱“集團”)成立後,整合了近20個產業園區,由於各園區建設時期不同,園區管理系統和資料也相互獨立,為了提升管理、服務效能,同時更好地服務企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該集團提出了“集團級數智園區運營平臺”的建設需求。

園區管理需求再升級,系統建設面臨三大問題

通過對下屬園區的摸排和分析,發現園區資訊化建設面臨多重挑戰:一是缺少統一規劃設計。集團下屬園區已經各自搭建了物業、停車、資產管理等系統,但各系統相互獨立,業務資料分散儲存、形式多樣、標準不一,資料互不聯通,無法實現效益最大化,也不能為科學決策提供快速有效的支撐。

二是缺乏科學的招商決策支撐。傳統園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主要看企業的產值、稅收等資料,對產業發展現狀、入駐或擬入駐企業資訊掌握不清,暫未形成基於產業鏈條分析結果為導向的招商體系。

三是配套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傳統園區面向企業提供的服務集中在物業、管理方面,對入駐企業在各成長階段的實際發展需求關注較少,如何通過多元化的服務實現入駐企業留得住、育得好,是集團下一階段任務的重點。

搭建集團級數智園區運管平臺,構建產業高度集聚發展體系

為解決以上問題,該集團基於資產整合後的現實需求,在譽存科技支援下,打造了“集團級數智園區運營平臺”,該平臺集產業鏈招商、園區企業監管、園區企業服務、智慧決策分析於一體,整合集團及下屬園區資料資產,挖掘資料價值,以科技賦能園區運營管理,助推區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譽存科技是一家數字科技企業,致力於用資料智慧化技術,賦能金融數字化、數字政府建設及產業數字化轉型。自成立以來,逐步構建了一定規模的企業資源池,採用多種資料採集、儲存、建模分析技術,構建多維度企業畫像體系,將數千個企業分析資料指標與實際應用場景有效結合,形成低程式碼的、可配置化的企業分析模型工具,將資料資產轉化為可以驅動業務決策和行動的有力支撐。

圖 12: 集團級智慧園區運管平臺解決方案 img 集團級數智園區運管平臺解決方案包括資料融合系統、產業分析、精準招商、企業管理、企業服務等幾個方面。

首先,通過搭建多源異構資料統一融合系統,將集團/園區現有資料、企業公開資料及政府資料交換平臺資料進行融合,並進行資料治理,打造園區產業、經濟、企業、人才、專利、政策、資本、資產、環境、能耗等資料的動態資源庫,形成園區運營管理全要素資料底座,為園區產業分析、產業招商、企業管理和企業服務提供全方位的基礎資料支撐。

其次,基於譽存科技在產業研究方面的專業團隊和豐富經驗,從巨集觀(總體)、中觀(發展要素)、微觀(企業)三個層面,產業和園區兩個維度,全面、客觀地分析評估集團及園區產業情況,繪製出產業鏈全景視覺化圖譜。然後,對產業鏈各環節要素進行打標,通過建立產業分析模型,全面分析各環節的強弱情況、產業發展態勢、產業集聚態勢、產業配套資源等情況,為產業定位和招商方向提供支援,支撐園區領導研判分析與決策。

再者,依託產業鏈的全面分析結果,構建企業招商分析模型,為園區招商部門推薦具有落地價值的目標企業,招商人員通過系統提供的招商報告,快速精準鎖定目標企業,為招商和招商談判提供依據。

圖 13: 集團級數智園區運管大腦 img 為提高企業管理能力,集團建立了一企一檔的360度企業全息檔案,構建集企業事件智慧感知、風險及時預警、事件智慧派單、任務快速處置、結果科學評價、任務全程跟蹤於一體的企業風險監管體系,做到風險早發現、早處置,避免園區重點企業流失,提升監管效率和任務處置效率。

此外,從服務企業全生命週期入手,重點圍繞政策精準匹配、金融線上、投資服務、訴求直達、人才服務等覆蓋企業發展所需的服務模組,通過線上服務體系和對接機制,實現企業一體化管理,為入駐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增強企業黏性。

推動集團數字化升級,支撐服務園區高效率運轉

通過智慧園區運管平臺的建設,集團在產業發展、園區管理和服務等方面均得到了一定提升。 產業發展智慧化方面,能夠基於招商大資料,深入分析自身產業結構及優劣勢,快速精準鎖定產業發展問題,為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提供依據,支撐園區領導快速做出決策,實現招商智慧化。

園區管理精細化方面,通過資源資訊化、視覺化,實時瞭解園區資產、環境、安防、能耗等各類資源的使用情況,通過對關鍵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輔助集團及園區管理者全面掌控園區執行態勢,提升管理水平。 服務功能專業化方面,通過打造集企業、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服務中介於一網的“生態系統”,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融資、政策、中介服務等各類需求,提高企業留存率。

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未來集團將致力於破解新興高階產業集聚難題和卡脖子問題,助力精準強鏈、補鏈、延鏈,推動園區產業加速發展。

總體而言,通過對資料的深度分析和使用來指導園區業務發展,目前尚處於探索階段。隨著“雙碳”政策的逐步落地,智慧園區將向低碳生態化方向發展,某些園區已經提前開始佈局,通過大資料分析探索節能策略,幫助園區實現節能減排。比如,某園區與廠商、大學等聯合,探索利用空調返回引數與歷史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構建大資料分析模型,形成AI智慧演算法,然後反向指導空調新風控制系統,以提升節能效率。

未來,除了在環保領域持續深入探索外,如何實現園區運營與園區產業深入融合發展,也將是智慧園區的重點發力方向。比如,通過搭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幫助園區中小企業上雲,實現數字化轉型。

4.智慧政務

政務服務涉及各類市場主體和千家萬戶,與群眾和企業打交道最多。持續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政務服務的便捷性和服務效率,提升群眾滿意度,一直是政務服務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將數字技術應用到政務服務各個領域,推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是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的有效方式,“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出,要提高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

如何在政務服務中應用大資料、雲端計算等資訊科技,各地政府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

4.1 “一網通辦”中的“一網”問題基本解決

傳統的政務服務流程是以業務部門為中心,呈現“多點申請—分類受理—多口告知”的特點。這種分類處理涉及多個部門,流程多、手續繁雜,造成了資訊分散、管理標準不統一、職能交叉重疊等弊端。

具體來說,同一政務事項辦理流程被劃分成不同的環節,分散在不同的職能部門,各部門分別進行辦理。服務物件需要按照辦事流程,分別到各部門逐一進行事項辦理。往往需要在上一環節辦理好之後,才能進行下一個環節,而不能並行辦理,經常會出現前置環節未及時完成導致後續環節被動等待的現象,辦事效率低下。

此外,由於分別到各部門辦事,服務物件需要重複提交相同或類似的認證、材料、證明等資料,且各部門對認證材料的規格、標準規定不一,服務物件需要分別按照各部門的要求,重複填寫相關資料,對服務體驗有很大影響。

再者,為了辦理好一件事,服務人員需要多次往返各個部門,儘管各部門逐步建立了網上辦事系統,服務人員仍然需要到各個部門的網站上,分別瞭解各部門辦事流程,並提交各種資料,操作複雜。

圖 14: 傳統政務服務辦事流程

img

為解決以上問題,線上下,構建政務服務中心,將政務服務各部門工作人員集中到統一的服務大廳,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線上上,打造全流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整合各類政務事項辦理的服務功能和資訊資源,實現一網受理。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形成網上大廳、實體視窗、移動客戶端以及第三方應用平臺等多種線上線下渠道,為使用者提供高效、便捷、一體化政務服務。

圖 15: 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

img

隨著政務服務改革的推進,各地線下政務服務大廳已經建立,“一網通辦”平臺也紛紛搭建完成,如“粵政通”“粵商通”“浙裡辦”“遼事通”等。整合了原先碎片化、條線化、分散化的政務服務事項前端受理功能,解決以往多點申請、分散受理的難題。“一網通辦”中的“一網”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提高了辦事的便捷性,“通辦”成為政府現階段工作的重心。

4.2 資料聯通和應用,提高政務事項辦理效率

在具體實踐中,提高“通辦”效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需要提高辦事的便捷性。各地政府紛紛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實行“一窗受理、分類審批、一次辦結”的一站式服務模式,目前,許多地方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最多跑一次”事項佔比提升至99.2%。

二是,需要提高辦事的效率。能否“高效辦成一件事”,直接影響企業和市民的辦事體驗,因此“通辦”的建設,需要注重提升業務流轉和處理的高效性,除了業務流程的變革、優化外,數字化也是提升辦事效率的有效手段。

隨著資訊化建設的持續推進,政府各部門已經紛紛建立了各自的政務服務系統,然而,各地區、各部門、各層級之間的政務系統分別建設,存在管理各行其道、標準各不相同、資訊互不相通等現象,因此,需要實現政務資料的聯通。

為此,各地政府通過建設政務雲,對本級政務資料進行統一儲存;通過建立政務資訊資源目錄、資料共享平臺,實現政府各部門資料的聯通。從現階段建設情況來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領先地區本級政務資料已經實現了共享,為各委辦局上層應用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撐。

資料的價值最終體現在應用層面,因此,在資料實現共享的基礎上,各委辦局需要根據自身業務需求,結合具體業務場景,進行資料採集、治理、分析和應用,探索政府服務模式變革,推動秒批、秒辦、無感申辦、免審即享等應用場景創新,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

案例5 : 深圳市龍華區通過數字化創新打造智慧政務標杆

推進數字政務建設,滿足更高政務服務需求

2017年1月7日,深圳市龍華區正式掛牌成立行政區,經過五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是一座管理300多萬人口,商事主體總量超過40萬戶的經濟發達地區。

成立伊始,龍華區便啟動“智慧龍華”建設,按照“國內一流、國際領先”標準,制定了《深圳市“智慧龍華”發展規劃(2017-2025)》和《深圳市“智慧龍華”(2017-2025)總體框架設計方案》,逐步建成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基礎的智慧城市1.0版本,覆蓋產業、交通、環境、民生、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諸多領域,生成了海量的城市管理與公共服務資料。

在政務服務領域,為滿足市民及企業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龍華區政務服務資料管理局持續探索數字化+政務的服務模式,不斷提升政務服務能力。

隨著數字政務建設的推進,龍華區逐步完成了政務資料共享交換平臺、人口庫、法人庫、空間地理庫等基礎資料庫建設。為進一步在具體政務應用場景中發揮大資料的價值,龍華區希望以需求為導向對現有政務資料進行治理,為一網統管、一網通辦等應用場景提供高質量的資料資源。然而,政務資料來源頭多、資料量大、資料型別多,傳統資料治理無法在應用過程中對資料進行多維度、實時的資料校驗,會導致資料應用效果不及預期。

針對上述問題,龍華區政務服務資料管理局與資料智慧服務商滴普科技合作,通過資料治理突破原有政務服務模式,提升政務服務效率。

以資料治理為核心打造惠民應用,建設數字政務

滴普科技對其業務場景進行深度調研,不斷探索技術與業務場景的融合方式,基於雲原生資料智慧平臺FastData提供的技術能力,為龍華區政務服務資料管理局重構了湖倉一體、流批一體的底層資料平臺,並建立資料資產管理和運營平臺DXP來實現政府服務資料資產標準化管理,打造了掌上政務服務大廳和無人干預秒批服務平臺,全程用時3個月。

圖 16: 深圳市龍華區智慧政務解決方案全景圖 img 在技術底座方面,滴普科技打造了以雲原生資料智慧平臺FastData為核心的實時資料儲存和分析平臺,能快速完成資料的採集、儲存、管理,解決政務資料來源頭多、資料量大、資料型別多等問題,與各類政務應用場景進行匹配,為龍華區政務大資料應用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在資料標準方面,滴普科技通過構建《智慧城市資料賬戶資源共享應用規範》,解決政務資料互聯互通的標準問題,並結合DXP資料資產管理和運營平臺的技術能力,使各類政務服務資料能在全區範圍內快速流轉,形成了高質量的可信資料。

同時,基於企業資料賬戶成果,規劃下階段實現經濟執行監測所需的全生命週期資料指標,並完成了一網統管經濟執行專題建設,為區領導決策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支撐。

在業務場景應用方面,滴普科技以業務需求為導向,構建政務資料模型,打造了“專屬掌上服務大廳”和“無人干預秒批服務平臺”兩款惠民應用。其中,基於移動端的專屬掌上服務大廳,通過政務服務的線上化與移動化,構建了資料+場景的智慧政務核心支撐體系,實現“一秒受理,掌上通辦”的目標。無人干預秒批服務平臺,在原有的審批平臺之上,以個人、企業資料賬戶為基礎,推出了“秒證”“秒填”“無感申辦”“秒批”“免申即享”等舉措。

此外,龍華區還不斷創新服務手段,為公眾精準推薦申辦事項、實時提供資料查詢、主動推送惠民惠企政策,並以個人、企業本體為中心,建立“一人一廳”、“一企一廳”,提高個性化服務能力。

辦事效率大幅提高,數字政務成效明顯

通過政務大資料服務系列平臺的建設,龍華區市民和企業的辦事效率獲得了極大提升,節省了約50%以上的辦事時間。有效解決了線下政務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對優化營商環境起到有效的支撐作用。

龍華區政務服務資料管理局以高頻事項為突破口,聯合多部門加快推動“秒批”改革,先後實施上線69項區級“秒批”事項,推廣市級下放31項“秒批”事項。目前,龍華區共推出“秒批”事項數259項(含市直部門),佔比總事項數35.43%,其中區層級“秒批”事項為100項,佔區實施事項總數的13.67%。

以“深圳市在園兒童健康成長補貼”為例,內部人工稽核環節減少4個, 紙質申報材料減少5項,辦理時間縮短19個工作日,減少教育局、幼兒園、中心園3次跑動,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體驗感、獲得感,優化了營商環境,實現了無需往返多次,一次搞定;無需紙質材料,一鍵搞定;無需多部門跑動,一站搞定;無人工干預,一網搞定。

截至2021年12月15日,“秒批”業務量160,353筆,佔整體業務量的34.98%。其中,人才引進業務方面,實現了“應屆畢業生、在職人才、留學回國人員”等事項全覆蓋,累計接收19,082人次,占人才引進類業務辦理量的90.58%。“深圳市在園兒童健康成長補貼”業務成功辦理37,028單,佔辦理總數的86.63%。

4.3 藉助RPA+AI技術,提高政務工作人員效率

在理想狀態下,各類政務資料均應該實現聯通,但是在實踐中,由於各層級管理許可權不同,各垂直條線的職責各異,資料聯通需要進行多方協調,尤其是跨層級的協調,因此,短時間內,仍有大量的系統無法實現聯通。對於暫時無法聯通的系統,工作人員需要人工進行跨系統資料的調取和錄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辦事效率。

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實踐中,某些地區利用RPA+AI技術,對重複性強、辦事頻率高的事項,通過建立數字機器人,模擬人工操作,輔助政務工作人員進行事項辦理。既可以大幅提高政務工作效率和資料的準確性,又可以將政務工作人員從重複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具有價值和個性化的服務。

此外,該種方式主要是從系統層面入手,僅需要政務工作者的賬號和密碼,而無需相關係統介面,能夠進行快速部署和應用。

案例6 : 張家港通過打造“數字勞動力”,提高政務服務效率

2019年開始,張家港市便以打造“全國智慧城市縣域標杆”為目標,開啟了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截至2020年末,作為衡量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維度,“一網通辦”中的“一網”框架基本建成,下一步工作重點放在“通辦”方面。

張家港智慧城市數字平臺的搭建已經完成,本級政府各業務系統資料實現應接盡接。然而,由於各層級、各部門存在一定的行政壁壘,城市數字平臺無法實現與各垂直條線業務系統的聯通,工作人員需要手動完成跨系統資料的調取和錄入。大量重複、低價值的跨系統簡單操作耗費了一線政務工作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容易出現資料錄入準確性的問題。

張家港政府需要在“服務和效率”上全面落實和提高,將工作人員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執行更高價值的事務,優化服務體驗。 針對以上問題,來也科技提供了“RPA+AI”軟體流程機器人解決方案,通過模擬工作人員的操作流程來完成資料的調取、錄入和驗證,無需將業務系統底層資料進行打通,即可實現資料的共享。同時,通過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可以降低工作人員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圖 17: RPA軟體機器人政務應用流程圖 img 鑑於來也科技在RPA與人工智慧領域有很多核心的國內外發明專利,有一定的技術實力;同時,產品有很好的相容性,不需要重新搭建或開發系統,即可實現與已有數字化系統的對接;再者,產品能讓工作人員以很低甚至零學習成本快速上手;此外,其在政務服務領域擁有的豐富經驗,對業務流程理解透徹,有助於專案的落地實施。張家港選擇與來也科技進行合作。

先數字勞動力部署,後運營中心建設,推動專案全面落地

自2020年底開始,由大資料局主導,行政審批局牽頭,成立了“智慧政務流程自動一體化平臺”聯合工作組,來也科技負責具體實施。 專案總體上可分為需求梳理、部署實施兩個階段,並通過構建機器人運營中心,為數字機器人的全面部署提供支援。

圖 18: 專案執行流程示意圖 img 首先,在張家港行政審批局的安排下,各部門將日常工作中資料量大、有規律且勞動附加值較低,適合由軟體機器人替代完成的業務場景進行梳理,重點關注“二次錄入”、“專網資料同步”問題,初步整理彙總出300多個需求。

由於涉及的部門和需求較多,來也科技制定了機器人部署優先順序判斷標準,對以下四類業務優先處理:一是有明確考核時間節點、較為緊急的業務,優先於持續性的日常業務;二是直接面向公眾的職能業務,優先於委辦局內部辦公管理業務;三是具有創新價值的業務,如審批部門結合自助一體機關聯的事項;四是能夠與AI結合的業務,如智慧分析、智慧審批等事項。

基於此標準,來也科技售前人員深入各部門進行調研評估,判斷事項的優先順序並瞭解具體業務流程。然後根據調研情況,專案實施人員結合每個具體業務場景和需求,同步進行機器人部署和使用,打造“數字勞動力”。採用業務調研與部署實施並行的方式,快速推動專案落地。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來也科技首先在衛健委、工商等需求較為迫切的部門,部署了部分軟體機器人進行試點,試點成功後,再進一步針對張家港行政審批大廳“一網通辦”業務進行體系性建設。

圖 19: 張家港智慧城市機器人運營中心 img 隨著軟體機器人部署數量的增長,為了實現更智慧化的管理,依託於張家港大資料局的智慧城市資料底座,來也科技建設了張家港智慧城市機器人運營中心。各個“數字勞動力”的執行情況、產生的業務資料等內容都會匯聚到機器人運營中心,實時顯示在多個圖表中,通過視覺化大屏進行展示,幫助政府部門洞悉資料變化,實現高效決策。

大量軟體機器人長時間不間斷的並行運算,對算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此,來也科技提供了AI能力平臺,並將其融合到張家港智慧城市的數字底座中,為整套解決方案匹配了相應的計算效能、計算精度以及處理海量資料的能力,保障系統穩定執行。

專案建設成效顯著,領導支援是專案成功的關鍵

自專案上線至今,張家港累計部署機器人近80個,已經沉澱了400多個跨系統的資料傳輸匯聚實踐,累計完成資料彙總超過30萬條,累計辦件近兩萬件,節約工作人員時間近九萬分鍾。顯著提高了政務服務人員的工作效率,縮短了群眾辦事時間,提升了服務體驗,推動政務服務更高效、更精準、更智慧。

張家港專案的成功實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張家港大資料局及各委辦局領導積極支援、全力配合,使得專案從前期的宣講會、調研評估,到後期的實施部署和運維開展順利;二是來也科技引入了當地的合作伙伴,在專案實施和運維過程中,提供了及時響應和服務;三是來也科技的產品經歷了多年的打磨與迭代,在政務服務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安全性、穩定性和易用性方面表現突出,能夠快速落地執行。

總體來說,通過數字化轉型倒逼政務服務方式重塑,實現了政務服務提質增效,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未來,在資料融合和應用方面,將會進一步發力。

在資料融合方面,除了本級資料之外,隨著資料治理、共享機制的日益完善,通過上級資料反哺或者垂直業務領域開放介面許可權的方式,跨部門、跨層級、甚至跨地區的資料會進一步融合,為一網通辦、異地可辦提供支撐。

在資料應用方面,資料與業務的融合將進一步深化,政務服務應用場景更加廣泛,從而為服務物件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化、主動化、智慧化服務,全方位提升服務體驗,進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

結語

智慧城市是一項複雜的巨系統工程,涵蓋城市執行、經濟發展、民生服務、生態宜居等諸多領域,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結合城市的具體情況,以問題為導向,選擇優先建設的領域和方向。比如,對於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較為嚴重,可以在交通治理領域優先發力。

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搭平臺、重應用”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搭平臺方面,通過搭建城市級大資料平臺,實現各類資料的匯聚;通過搭建各類技術平臺,為上層應用開發提供統一的技術支撐;通過搭建共性應用平臺,提高複用能力,降低上層應用開發成本。

重應用方面,需要將技術與具體的應用場景進行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務效率、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市民的獲得感、滿意度。

此外,智慧城市建設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模式,由現階段的專案制向長期運營模式轉變,通過持續深入的運營,才能不斷髮揮智慧城市的價值,讓城市的變得更美好。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93021/viewspace-285344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