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1、 從康德開始,哲學已經從獨斷論的迷霧當中解脫出來。“我為人類的知識劃定界限,以便為信仰留出地盤。”
2、 批判最基本的含義:澄清前提,劃定界限
3、政治經濟學“批判”就是澄清現代經濟生活的“前提”和條件(等量的抽象勞動),並且把握現代經濟生活的“界限”。
4、倫理學上“ 形式的公平”,“無條件”的公平。批判——>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英國) 利己主義個人 和原子個人(獨立人格或者人格性的個人,不是自然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中國:天地君親師,倫理實體中的一員,中國沒有產生出原子個人(社會倫理的、血緣的、裙帶的、宗法的關係統統解體之後才能產生出原子個人)
5、馬克思在經驗異化之際深入到歷史的一個本質性維度中
6、幸福家庭的五條標準: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治社會、科學技術、個人本位——>理所當然。 黑格爾: “自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經審查其前提的思想,無論它看起來多麼理所當然。
7、當今社會科學有多少理所當然的東西......。
8、慈善事業,缺乏原則高度,是以貧困和不公正不斷地再生產出來為前提,不是致力於消除它。
9、事實:黑格爾認為“事實”是在 直覺中能夠直接被給與我們的東西,是某種“實存”。
現實:現實是“實存”,但它不止於“實存”,“現實”是“實存”與
“本質”的統一。
現實性在其展開過程中表現為必然性。(
偶然的現實存在不配享有現實東西的美名,偶然的東西是這樣一種現實存在,這種現實存在並不比可能的東西具有更大的價值,並且也是可有可無的。“現實”不僅與那種畢竟也有現實存在的偶然東西精確地區別開來,而且把它進一步與特定存在、現實存在以及其它範疇都精確地區別開來)
10、 “ 凡是合理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理的”
—— 如果把“現實的”理解為“存在的”,就會變成“存在即合理”這樣的錯誤。
——“現實的“這個詞的德語是wirklich,有“真實的、確實的、真的”意思,這個與“存在”Sein是有區別的,“真實的”意味著它是有具有真理內容的東西,而“存在”僅僅是一個抽象無內容的東西。此外wirklich的動詞是wirken,有活動、工作、生效等意思,可以理解為實踐,透過實踐而實現出來東西才是真實的東西,這就是wirken與wirklich之間的關聯。
所以“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應該理解為“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 可以實現出來的真實的東西”。
—— 在黑格爾看來,決不是一切現存的都無條件地也是現實的。現實不等於現存,現實性這種屬性僅僅屬於那同時是必然的東西;“現實性在其展開過程中表明為必然性”;任何不合理的事物,即因其不合理,便不得認作現實。
在發展程式中,以前一切現實的東西都會成為不現實的,都會喪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的合理性。
11、現代性是指現代世界的 本質根據,有兩個基本支柱:資本(進步和不斷髮展),現代形而上學(現代哲學以及以現代哲學為基礎的現代科學和技術)
12、道德就是按照一個國家的習慣去行動。
13、主觀主義:應有與現有的無限分離。自我和非我
14、瀆神的並不是那拋棄眾人所崇拜的眾神的人,而是同意眾人關於眾神的意見的人。伊壁鳩魯對宗教的敵視,哲學的自白。
15、一切歷史事件都要進行兩次,第一次是悲劇性的,第二次是喜劇,只有這樣,人類才會愉快地和自己的過去告別。(袁世凱復闢)
16、國民經濟學 基本的二律背反(內在矛盾):(批判:異化的勞動)
國民經濟學家:勞動的全部產品本來屬於工人
(
勞動的人格化——工人),並且按照自然法的原則,理論上如此,但實際工人只是得到作為工人(繁衍生存)所必要的部分(工資,勞動力的價格)——勞動價值理論,一切價值都只不過是凝結起來的勞動。
17、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理論(費爾巴哈:人奉獻給上帝的越多,留給自己的就越少;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工人就越廉價,工人在勞動中否定自己): 積累起來(“死”)的勞動支配“活”的勞動——資本支配勞動(資本的人格化——資本家)
18、私有財產是一定歷史階段勞動發生異化產生的結果。共產主義(私有財產或異化勞動的積極揚棄)不是政治形式的、也不是經濟形式的,而是社會的,向社會的人復歸,儲存了以往發展的復歸。
思考:環保主義,侷限在資本邏輯的補充發展。
19、( 只有詩人還在堅守這點)事物由自身而在場,而不是有待加工的東西。——主體性哲學的問題,康德說“人是目的”。
20、物件性的活動(實踐)為核心的哲學批判。批判黑格爾辯證法
—— “物件”十分精到地表明瞭這一概念所蘊含的“相對主體而立”的基本內涵。 所謂“物件(Gegenstand)”,不是與主體無關的外物,而正是與主體相關的、同主體相對而存在的某種東西。換言之,“物件”始終都是“主體”視域之中的“對-象”。而形容詞“ 物件性(gegenständlich)”就是表明,某物具有一種與主體相對而存在的“物件”的性質。由此再進一步,就有了“物件化(Vergegenständlichung)”概念,即讓某物成為了“物件”、具有了“物件性”。
21、立足於自身之上,並且實證的以自身為基礎的肯定(基於自身並且積極的以自身為根據的肯定的東西)就是感性;
自稱是絕對的肯定的東西的那個否定的否定指的是思辨的思維。
22、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是具體的,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物件性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
23、問題不在於知識、理論、思想的內部自身,問題在於人們的歷史性的實踐。馬克思存在論革命的直接後果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24、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一切意識都只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感性)。
合理——理性範圍;改變——掌握資源,評判制定標準,感性力量;規則不代表理性,是表面的,真正本源是社會權力,人對人的支配。
25、 馬克思透過對工人勞動的分析,將“物件”、“物件性”及“物件化”的哲學分析具體展現在政治經濟學的語境之中:工人透過勞動創造出的產品,不是與工人無關的物質,而正是工人的“勞動”本身從“活動”狀態變成了“物件”狀態,這些產品對工人而言具有“物件性”。“勞動的產品就是勞動(Das Product der Arbeit ist die Arbeit),這種勞動將自己固定在一個物件(Gegenstand)中、把自己變成事物性的(sachlich)了,這就是勞動的物件化( Vergegenständlichung )。” 就結果而言, 主體自身的“勞動”成為相對主體而存在的“物件”,這是勞動的“物件化”;就過程而言,原本不具有物件性的“勞動”轉變為具有“物件性”的產品的過程,也就可以被描述為“物件性活動”。這就是馬克思此時運用“物件”、“物件性”及“物件化”概念的基本思路。
26、 馬克思認為,正是因為人自身具有一種“本質力量”,他才能夠將這種力量物件化;正是因為人的這種本質規定中有物件性的特徵,他才能進行物件性活動。“當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撥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透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實的、物件性的本質力量(gegenständlichen Wesenskräfte )設定為異己的物件時,設定並不是主體;它是物件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此它的行動(Action)也必然是物件性的行動。” 這表明, 人的活動之所以表現為物件性的,歸根結底是因為人的“本質力量”是物件性的。為了強調這一點,馬克思繼續寫道:“物件性的本質(Wesen)物件性地(gegenständlich)發揮作用(wirkt),如果它的本質規定中不包含物件性的東西(Gegenständliche),它就不能物件性地發揮作用。 “物件性”就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只有憑藉現實的、感性的物件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 沒有這種“物件性”,人就無法作為人而存在。馬克思甚至說:“非物件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27、 人的“物件性”的本質規定更加具體地表現為運用自然力來創造和設定自己的物件的活動過程。也就是說, 人的本質的“物件性”不是思維中的、感性直觀意義上的物件性,而是現實中的、在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物件性。
28、 馬克思提出,人作為一種“類存在(Gattungswesen)”,“在實踐上和理論上(praktisch und theoretisch)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作自己的物件” 。具體來說,“一個物件世界的實踐性創生(praktische Erzeugen),對無機自然(Natur)的改造,是人作為一種有意識的類存在(Gattungswesens)的證明,就是說,作為這樣一種存在,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Gattungswesen)。” 在這裡,“實踐”已經指向了人面對自然的生產活動,只不過,這裡仍是形容人作為一種物件性的類存在,透過自己所創造的物件而實現自我、認識自我的過程:人將其類本質物件化為外部世界,進而在這種物件中,意識到自己的類本質,意識到自己是人。
29、 馬克思說:“物件作為為了人的存在,作為人的物件性存在( gegenständliches Sein ),同時也就是人為了他人的定在( Dasein ),是他同他人的人的聯絡( Beziehung ),是人同人的社會關係( Verhalten )。” [7](P. 268 )[8](S. 44 ) 這段論述包含三層意思:第一,“物件”總是相對於主體而存在的,即所謂“為了人的存在”;第二,人所面對的“物件”,正是人自身的物件性的存在方式,即所謂“人的物件性存在”;第三,一個人的“物件性存在”同時也構成了他人眼中的“定在”,因此,人就透過“物件”建構起與他人之間的聯絡,就此而言, “物件”成就了“人同人的社會關係”。
30、 馬克思更加強調的是,關鍵不在於人的主觀上的認識,而在於客觀上對現實的改變。“當我改變了我自己的主觀意識而並沒有用真正物件性的方式改變物件性現實,即並沒有改變我自己的物件性現實和其他人的物件性現實的時候,這個世界仍然還像往昔一樣繼續存在。”
31、 “物件性活動”作為馬克思界劃新世界觀與費爾巴哈差異的一個方法論概念,其關鍵在於,不再是人的“物件性本質”導引出“物件性活動”,而是相反:現實的“物件性活動”塑造了包括人自身在內的物件性的世界。因此,馬克思不再探討人的“物件性本質”,並且直接地反對關於“人的本質”的抽象規定。可以說,《提綱》中的“物件性活動”恰恰表明了一種超越人本學出發點的“後人本學”的理論衝動。
32、 從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立場來說,馬克思也一直強調,解放不僅是政治層面的解放,而必須改變現實社會階層結構、改變人的現實活動方式本身。因此,《提綱》中所謂的革命性、實踐上的批判性,講的也就不可能是理論活動、政治活動方面的革命,而是更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層面的革命。
33、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性的( praktisch )。一切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破解(Lösung)。” 馬克思已經意識到,只有跳出哲學思辨, 直面社會生活中人的實踐,而不是用理論去解釋理論,才能克服理論層面的神秘主義,揭示作為一切理論之基礎的世俗社會生活本身的矛盾。
34、 從現實的物件性活動出發,而不再從抽象的“人的物件性本質”的設定出發。馬克思的目標是,不僅用實踐來“解釋世界”,而且實踐性地“改變世界” 。這當然已經不僅是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而是 在方法論和基本視域上突破了一切舊哲學。因此,《提綱》中的“實踐”之所以耐人尋味,與其說是因為“實踐”所具有的哲學性,毋寧說是由於其非哲學的政治經濟學基礎和社會變革的現實指向性。以此出發, 馬克思不再需要以理想化的“人”作為理論依憑,而是基於物質生產實踐,逐步構建起自己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
2021-7-4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70627/viewspace-277703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筆記】馬克思主義哲學(二)-- 唯物論筆記
- 王德峰哲學筆記——馬克思主義筆記
- 《中國哲學簡史》-道家&新道家
- 神仙尬聊!哲學馬雲VS科技馬斯克:生活就該每週工作12小時,開特斯拉玩遍三千城市馬斯克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筆記筆記
- 紙箱與問號:《潛龍諜影》裡的後現代主義哲學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筆記3筆記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筆記2筆記
- 讓你思維變敏銳的四把「哲學剃刀」
- 人工智慧各學派簡介:符號主義,連線主義,行為主義人工智慧符號
- 海德思哲:2021年CEO報告
- 機器學習去除馬賽克案例(程式碼)機器學習
- 《獵冰》電視劇中的哲學思維與生活的交融
- 亂彈馬斯克與比爾蓋茲兩位首富的不同思維模式馬斯克模式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二卷)筆記5筆記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筆記4(第二卷)筆記
- 2024年11月馬斯克財富淨值達3478億美元 創歷史新高馬斯克
- 機器人—馬克1.1機器人
- 馬斯克,憑什麼?馬斯克
- 什麼是科學:楊立昆 vs. 馬斯克馬斯克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 下》(第三卷)筆記6筆記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 下》(第三卷)筆記7筆記
- 《生活的哲學》
- 哲學筆記筆記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獨家起底OpenAI:背離馬斯克創立初衷,理想主義被盈利壓力碾碎OpenAI馬斯克
- Pooling與馬賽克的秘密
- 用Python生成馬賽克畫Python
- 精彩程度堪比電視劇,馬斯克與奧特曼、OpenAI的「愛恨糾纏史」馬斯克奧特曼OpenAI
- 馬斯克批 OpenAI 違背初心;亞馬遜聯手 AI 初創公司同 ChatGPT 展開競爭 |思否週刊馬斯克OpenAI亞馬遜ChatGPT
- 電腦科學哲學(史丹佛大學哲學百科全書)
- 馬斯克迴應私有化質疑,揭曉白衣騎士沙特主權基金馬斯克
- 《計算思維史話》思維導圖——持續更新
- 臺灣主機山寨史
- 優思學院|精益管理的目的和意義
- 鼎益豐隋廣義如何寫出老子哲學與現代管理
- 幽默:終身學習的長期主義
- canvas實現圖片馬賽克Canvas
- 影片區域性打馬賽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