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 下》(第三卷)筆記7
第十二章 哲學上的自由主義
1、問題:政治和社會環境對傑出而富有原創性的思想家的思想有何影響?極端一:社會變革不是由思想決定的
——反過來,這些人對之後的政治和社會發展又有何影響?極端二:高估哲學家的影響
2、笛卡爾“我思,故我在”使得知識的基礎變得因人而異了。
——因為對於每個人而言,起始點都是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其他個人或者社會的存在。
——他對清晰判然的觀念的強調也產生了同樣的作用,因為透過內省我們才能認為自己發現了自己的觀念是否清晰和判然。
——笛卡爾之後大多數哲學家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這種理智上的個人主義的一面。
3、在科學中,任何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本質上都是暫時的,因為大體看來,具有科學精神的人都接受同樣的知識標準,因此爭論和研究最終往往會產生一致的意見。
3、馬克思主義哲學大體上是從自由主義派生出來的
4、普遍原則的例項:
—— 一種在一個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比較先進的國家中發展起來的哲學在其誕生地可能只是對流行意見的梳理和系統化,但是在其他地方就可能成為革命激情的來源,並最終催生出現實中的革命。
——在先進國家用來調控政策的一些準則主要是透過理論家們才為後進國家所知的。
—— 在先進國家,實踐啟發理論;而在落後的國家,理論啟發實踐。移植的理論之所以 很少像在其祖國那樣 成功,這個區別也是 原因之一。
第十三章 洛克的認識論
1、對於一個邏輯學家來說,從某原理出發會推出奇怪的結論,這著實讓人氣惱,但在務實者看來,這是 “判斷力健全”的證明。
——既然世界本是如此,那麼十分顯然從可靠的原理出發經過有效的推論不會得出謬論。
—— 但是一條原理有可能只是極為接近事實,他依然值得我們在理論上加以重視,但是也能夠推匯出讓我們感到荒謬的實際結論。因此常識在哲學中便有了存在的正當理由,不過只有在我們的理論原理並不完全正確,而且我們感到了一種 不可抗拒的訴諸常識來非難這些原理所得出的結論時,常識在哲學中的存在才是 “正當”的。
2、個人啟示?彼此之間不一致的問題
——“啟示必須接受理性的判斷”
——“理性”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是對我們確知事物的探究;二是對這樣一種觀點的探究,這種論點儘管只是蓋然性而沒有確實性作為支援,但是在實際中承認它們乃明智之舉。
——“蓋然性的依據有兩種:與自己的經驗相合,或者與他人的經驗所提供的證據一致”
——洛克:我們對任何一個論點的贊同程度應該取決於支援這個論點的證據蓋然性的程度。我們必須經常依據達不到確定性的蓋然性而行動
3、《人類理智論》洛克的道德結論出自他之前 對人類認識的本性和各種侷限的理論研究。(p105!)
——如果他是一個不問證據、關於相信他人的人,我們又怎麼能夠認為他會放棄那些歲月和習慣烙在腦海的,並且他自認不言自明、具有無可置疑的確定性的信條?又怎麼能夠認為他會放棄那些他認為是他親自直接從上帝本身,或者上帝的使者那裡得到的觀點呢?試想,我們怎麼能期望這樣根深蒂固的意見會屈服於陌生人或者論低的論證或者權威?當對你的利益和企圖心存猜忌的話,便更是如此,人們在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時非常容易產生那樣的念頭。 我們應當憐憫我們彼此之間的無知,並努力以一切彬彬有禮而且公正的說服方式來去除這種無知。
——如果我們自己受到了更好的教導,就會更少地將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別人
4、洛克主張沒有天賦的、固有的觀念或原則,我們所有的知識(邏輯和數學可能例外)都是從經驗中得到的。
——人們區分不同種類的界限是有人定的
5、不能自圓其說的哲學不可能完全正確,但是能夠自圓其說的哲學完全可以一無是處。
—— 成果尤為豐碩的各種哲學都包含著顯而易見的自相矛盾,但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 部分正確。
6、倫理學說:人們的行為如何與人們的行為應該如何這兩個問題所提出的一般性理論。
7、快樂可以歸因於慾望,而慾望不能歸因於快樂。
8、幾乎所有的哲學家在他們的倫理學體系中,都先指定出一個錯誤的學說,然後再論證不道德就在於按照一種能夠證明他們的學說錯誤的方式行動(追求快樂,期望臨期的快樂,沒有遠見);而如果這個學說真的是正確的,這些不道德行為又是不可能的。
——洛克便為這種倫理學提供了一個例項。
第十四章 洛克的政治哲學
1、民主國家在政治上拒絕世襲主義在經濟領域卻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在極權制國家,經濟權力已經被納入到政治權力之中
——我們依然認為將自己的財產留給兒女十分自然;也就是說,我們在關於政治權力的問題上拒絕世襲主義,但是在關於經濟權力的問題上則承認世襲主義。
2、洛克的《政府論》,在一個沒有政府的社會里,自然法決定了哪些行為在倫理上是正確的,而哪些又是錯誤的;成文法應該儘可能地以自然法為指導,並秉承自然法的精神。
3、政府必須要在某種意義上有權力迫使人們服從。而權力是由契約賦予的似乎就成了神授說的唯一替代物了。
——契約論有可能以某種使暴政正當化的形式出現。
——如果太過分強調過半數人的神聖權力,就有可能使之成為和王權神授說一樣專橫的東西。
4、在某種意義上,文明就是由社會不公正推動的。這一點便是保守主義中最正派的那部分的基礎
5、妥協和常識是思維習慣,在成文憲法中無法體現。
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響
1、存在兩種自由主義學派:
——“硬頭腦派”經由邊沁、李嘉圖和馬克思這樣的邏輯順序發展到了斯大林;
——“軟心腸派”經由另外一種邏輯順序,由費希特、拜倫、卡萊爾和尼采發展到了希特勒。
2、兩個哲學學派“歐洲大陸哲學”萊布尼茨,“英國哲學”洛克和休謨
—— 方法不同,英國哲學更具有細節化和片段化的特點,一個相對有限的結論是從對大量事實的廣泛觀察中得到的。(穩定的平衡狀態,得到修補)
——萊布尼茨:一座倒金字塔形的演繹大廈則被建立在針尖大小的邏輯原則之上(原則完全為真而演繹的過程也完全可靠,但是結構不穩定,全盤崩潰)
3、那種所謂” 高尚“的倫理學和認為我們應該努力讓人們更幸福一點這個 平凡的觀點相比,與試圖改善這個世界的各種 努力相距更遠。
—— 對促進人類幸福貢獻最多的人——正如人們可能會猜想的那樣——是那些認為幸福重要的人,而不是那些因為某種更”崇高“的東西而鄙視幸福的人。
4、 開明的利己當然不是最崇高的動機,但是那些詆譭他的人往往有意無意地以一些更壞的動機取代之,諸如憎恨、嫉妒和權利慾。
——總的說來起源於洛克的學說和那些宣揚開明利己的學派,對增進人類的幸福和減少人類的苦難所做的貢獻要大於那些以英雄主義和自我犧牲為名鄙夷人類幸福的學派。
第十六章 貝克萊
1、其在哲學上的重要性在於它否定了物質的存在:可感知的事物的實在性在於被感知。
2、我們能夠從自己的知覺物件出發推論出任何其他的事件嗎?四種立場
——完全否定從我們的知覺物件和對其他事件的記憶所得出的推論的有效性;
——唯我論:允許從自己的知覺物件出發做某些推論,但是結論只能是自己生平中的其他事件;
——與我們自己經驗中的事件相類似的事件是有可能被推論出的;
——常識和傳統物理學的立場。根據這個立場,在我自己喝其他人的經驗之外,依然有誰也沒經驗過的事件
3、精神和一塊物質都是事件的集合。沒有理由認為每個事件都應該屬於這個或那個集合,也沒有理由認為某些事件不會分別屬於兩個集合。——透過經驗考察做出決斷。
第十七章 休謨
1、休謨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了其邏輯終點,一條死衚衕。
——因果關係:一個物件導致另一個物件的力量無法在關於這兩個物件的觀念之中發現,因此我們只能透過”經驗“來了解原因和結果,而不能透過推理和內省。
——而經院哲學認為:因果關係的聯絡認為是必然的,正如邏輯上的聯絡是必然的一樣。
2、 休謨從 心理學中驅逐了 實體的概念(正如貝克萊從物理學中將實體這個概念驅逐一樣):自我觀念的否定。關於未被感知的事物或事件的觀念 總是能夠藉助 被感知事物或事件的詞語來定義,因此透過替代被定義詞語的定義,在不引入任何未被感知事物或事件的前提下,我們總是能夠對我們 由經驗所知的東西進行敘述。
——所有的心理認識都可以在不引入”自我“( 未被感知)的前提下得到敘述,而自我按照定義也不過是一束知覺,不是什麼新的簡單”事物“
——我進入我自己,感知”自我“,不同知覺(接替、流變、運動之中)的一個束或者一個集合,透過知覺,從來不能觀察到知覺之外的任何東西,
——兩種知覺:”印象“與”觀念“,觀念當作印象的摹本。
——作為一束知覺的自我,無法構成我們認識的任何一部分,所以:形而上學:剔除了對”實體“這個概念最後一點殘餘的運用;
——神學:廢除了關於”靈魂“的所有假定的認識;
——認識的分析上:表明主體和客體的範疇並不是根本性的。
3、其中哲學關係
——依賴於觀念的: 相似、對立、性質的程度,以及量或數目的比例——給人以確切的知識。
——可以不依賴觀念而得到改變的:時空關係和因果關係——蓋然的知識。
——並不完全依賴於觀念的三種哲學關係是:等同、時空關係和因果關係。
—— 只有因果關係使得我們能夠從某個事物或某個事件推論其他的事物或事件。”只有因果關係能夠造成這樣一種關聯,即向我們保證能從一個物件的 存在或動作推知其前或其後的任何其他存在或動作“。一個物件導致另一個物件的力量無法在關於這兩個物件的觀念之中發現,因此我們只能透過經驗來了解原因和結果。而不能透過推理和內省。 沒有什麼物件必然意味著任何其他物件的存在。
——休謨認識到這個錯誤(不是邏輯的而是經驗的):因果聯絡多多少少被當做了 邏輯上的一句和結果。而是 經驗提供了關於原因和結果的知識。
——自然的一致性本身不是必然的,而只是從經驗中推論出來的。
4、必然性是某種存在於心靈之中,而 不是物件之中的東西。
—— 因果關係的不同在於它超越我們的感官印象,告訴我們未感知的存在。
——”各物件彼此之間並不存在可以被發現的聯絡,只有從作用於 想象的習慣中我們才能根據一個物件的出現推論出對另一個物件的 經驗,除此之外物件間的聯絡也不依據任何其他的原理“
——信念就是與當前的一個印象有聯絡或者相關聯的鮮明的 觀念。心靈受到習慣的支配,而且正是這種印象,或者 支配,為我提供了關於 必然性的觀念。
5、 數學上的蓋然性理論這種認識本身在任何專門的意義上都不是蓋然的,它具有知識所能具有的所有 確實性。
——而休謨所關心的是:從經驗材料中透過非論證性的推論所得到的不確定的知識,對這種蓋然知識的分析讓休謨得出了某些懷疑主義的結論,即難以反駁也難以接受。
6、我們關於原因和結果的所有推理都是從 習慣中來的;信念與其說是我們本性中有思考能力的那部分的行為,倒不如說是 與感覺有關( 非理性)的那部分的行為更恰當。
——在哲學中也是一樣,如果我確信什麼原理,那不過是一種觀念,比較有力地撞到我的心靈之上。如果我傾向於這套理論而不傾向於哪一套,我也只是在根據我對這套理論影響力的優越程度的 感覺做決定而已。
7、休謨的哲學,不管對錯,都代表了十八世紀理性精神的破產
——在整個十九世紀和到目前為止的二十世紀,非理性的發展是休謨對經驗主義的破壞的自然後果。
——無法用休謨的論證駁倒的哲學家是盧梭、叔本華和尼采。
8、休謨的懷疑主義完全建立在它對歸納原理的否定之上。
—— 歸納法是一種獨立的邏輯原理(是一條不依賴經驗的獨立原理,或者是從一條不依賴經驗的獨立原理中推匯出來的原理,這條原理本身是無法從觀察得到的一致性中推匯出來的),無法從經驗或其他的邏輯原理中推匯出來,而且沒有這條原理就不可能有科學。
——純粹的經驗主義不是科學 充分有效的原理。
2021-09-26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70627/viewspace-279250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 下》(第三卷)筆記6筆記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筆記筆記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筆記3筆記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筆記2筆記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 下》(第三卷 第二篇)筆記8筆記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二卷)筆記5筆記
- 勃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筆記4(第二卷)筆記
- 哲學筆記筆記
- 哲學筆記——老子筆記
- 西方哲學中有類似於東方哲學的“道”嗎?
- 羅蘭米勒《親密關係》閱讀筆記筆記
- 王德峰哲學筆記——儒家筆記
- 哲學筆記——叔本華>續筆記
- 陳亞軍哲學筆記——詹姆斯筆記
- 哲學筆記——叔本華《續三》筆記
- 哲學筆記——叔本華《續四》筆記
- 哲學筆記——叔本華《續五》筆記
- 哲學筆記——叔本華《續二》筆記
- 哲學筆記——叔本華《續六》筆記
- 哲學筆記——叔本華《續七》筆記
- 哲學筆記——叔本華《論意志自由》筆記
- 王德峰視訊哲學課筆記筆記
-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 抽象類特點 學習筆記抽象筆記
- 鄭永年:生存vs征服:中西方兩種哲學及其結果
- 《中國哲學簡史》-道家&新道家
- Sqlite學習筆記之Sqlite歷史SQLite筆記
- 【筆記】馬克思主義哲學(二)-- 唯物論筆記
- 王德峰哲學筆記——馬克思主義筆記
- 遊戲趣史:開羅遊戲與它的畫素帝國遊戲
- Tensorflow學習筆記No.7筆記
- Git 的特點—— Git 學習筆記 02Git筆記
- 學習筆記2(下)筆記
- [學習筆記 #7] Link Cut Tree筆記
- G01學習筆記-7筆記
- 檢視提交歷史 —— Git 學習筆記 11Git筆記
- 抽象類的成員特點 學習筆記抽象筆記
- 十四五”特輯:羅蘭貝格對國企“十四五”的戰略發展思考(附下載)